经年天天佛APP
味之素中佛网
天天佛APP下载
搜索
X
weizhisu.com
首页
大藏经
佛咒
佛号
字典
助印经书
切换导航
素食
佛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咒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佛号
祈祷
圣号
其他
佛教字典
中国百科全书
阿含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阅藏知津
历代名僧辞典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
五灯会元
佛学次第统编
翻译名义集
法相辞典
俗语佛源
法门名义集
法界次第初门
佛学常见辞汇
三藏法数
丁保福佛学大字典
佛学大字典
佛藏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第2部分-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2024-02-28丨
来源:
有。谓三界果报。有具。谓三界惑业及依报也。
云何无嗔。于(三)苦(及三)苦(之资)具。无恚为性。(别则)对治嗔恚。(通则能)作(众)善为业。
苦。谓三界苦果。乐。是坏苦。苦。是苦苦。不苦不乐。是行苦。故名三苦。苦具。即三界苦因。及弊恶依报也。问曰。依正二苦。全由自惑业招。无恚可矣。三界苦因。既是惑业。云何可无恚耶。答曰。惑业无性。但不起惑造业则已。何劳嗔之。又过去惑业。达其已灭。即名忏除。故不须嗔。现在惑业。知其不住。勿令相续。亦不须嗔。未来惑业。今尚未有。防令勿起。亦不须嗔。他人惑业。亦复无性。但应怜愍。更不须嗔。若一起嗔。即成惑业。如水益深。如火益热。故曰。劫功德贼。莫过嗔恚。又曰。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也。问曰。大乘了知惑业无性。三际叵得。可无嗔矣。小乘未达法空。视烦恼贼及诸恶业。不啻怨毒。安得无嗔。答曰。小乘于已起惑业。如法忏除。未起惑业。深生厌离。亦非嗔也。问曰。如有经云。我是贪欲文殊。嗔恚文殊。又云。一法不舍。名为大贪。一法不取。名为大嗔。其旨若何。答曰。此不思议无性法门。即修恶而达性恶。即性恶便是性善。如指冰即水。水现而冰自融。如指木即火。火出而木即尽。如因丑像而悟现像之镜。知此丑像惟镜所现。能现丑像之镜。即是能现美像之镜。故得不离尘劳而见佛性。既见佛性。岂复滞尘劳哉。是故大贪者。究竟无贪之别名也。大嗔者。究竟无嗔之别名也。大痴者。究竟无痴之别名也。于有有具无所著。故能一法不舍。假使著有有具。则所舍者多矣。于苦苦具无所恚。故能一法不取。假使恚苦苦具。则所取者亦多矣。又一法不取名大嗔。即是此中所谓无贪。一法不舍名大贪。即是此中所谓无嗔。谁谓性相二宗。不同一致也耶。
善心起时。随缘何境。皆于有等无著无恚。(以此二善根。但)观(待)有等(而)立。非要缘彼(有等之境。亦)如前(所明)惭愧(二法。但)观(待)善恶(而)立。故此(无贪无嗔)二种。俱遍善心。
此释复难也。难曰。无贪于有有具无著。无嗔于苦苦具无恚。所缘之境既别。则其起不同时。何能俱遍善心。今释之曰。善心若起。法尔皆于有有具苦苦具无著无恚。但约观待有等而立。非要别缘二种境也。量云。无贪无嗔是有法。观待有等立。非缘彼境宗。因云。俱遍善心。同时起故。喻如惭愧。是故贪嗔二惑。决不同起。无贪无嗔。决定相应。迷局解通。于斯可验。大贪大嗔。是解非迷。止争解迷。不争名字。观心之士。于此宜思。
云何无痴。于诸(谛)理(及诸实)事明解为性。(别则)对治愚痴。(通则能)作(众)善为业。有义。无痴即慧为性。集论说此(无痴以)报(智)教(智)证智(之)决择为体。(谓)生得闻思修所生慧。如次皆是决择性故。此虽即慧。为显善品有胜功能。如烦恼(中之)见。(虽即是慧。以染)故复别说。(今此善慧亦尔。)
此正释无痴体性业用。兼辨假实。今初有义。妄谓是假有也。由闻果报智而生得闻慧。由思圣教智而生得思慧。由修证智而生得修慧。此三皆以决择为性。决择即是智慧。故谓无痴即以慧为体也。此虽下。释疑可知。
有义。无痴非即是慧。别有自性。正对无明。(例)如无贪(无)嗔。(以是三)善根(所)摄故。(瑜伽)论说(诸佛)大悲。(是)无嗔(无)痴(所)摄。非(言悲是慧)根摄故。若彼无痴。(即)以慧为性。(无别体者。则应)大悲(所)如(十)力(四无畏)等。应(亦是)慧等根摄。(不是无嗔无痴摄矣。)又若无痴无别自性。(则便)如不害等。应非实物。便违论说十一善中。三世俗有。余皆是实。
此正明无痴是实有也。量云。无痴是有法。别有自性宗。因云。正对无明。善根摄故。喻如无贪嗔。又大悲既是无嗔痴摄。设无痴以慧为体。则大悲亦应以慧为体矣。何故瑜伽论中不云大悲是慧根摄耶。三世俗有者。谓不放逸。行舍。不害。此三皆是依义假立。非别有体。名世俗有。具如下文所明。余八善法。各有自性。名为实有。故知无痴。非即慧性。
然集论说慧为体者。举彼(三慧之)因果。显此(明解之)自性。如以忍乐表信自体。理必应尔。
此通初家所引集论之义也。闻思二慧。即无痴之因。喻如忍为信之因。修慧。即无痴之果。喻如乐欲为信之果。明解。是无痴自性。喻如心净是信自性也。
以贪嗔痴。(是)六识相应正烦恼摄。起恶胜故。立(三)不善根(之名。)断彼(三不善根。)必由通别对治。通唯善慧。别即(此)三(善)根。由此无痴。必应别有。
此结成善根对治无明之正义也。三释三善根竟。
(辰)四释勤
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猛强)悍为性。对治懈怠。(成)满善(事)为业。勇表胜进。简诸染法。悍表精纯。简净无记。即显精进唯善性摄。
于修善断恶事中勇猛。故名进。强悍。故名精也。诸染法。谓恶及有覆无记。净无记。即无覆无记。恶及有覆。是退堕法。今不退堕。即是胜进。无覆无记。与善性别。今不相襍。乃是精纯。
此相差别。略有五种。所谓被甲(精进)。加行(精进)。无下(精进)。无退(精进)。无足(精进)。即经所说有势(精进)。有勤(精进)。有勇(精进)。坚猛(精进)。不舍善轭(精进)。如次应知。此五(种精进差)别(义)者。(凡有四义。一约行别。)谓初发心(行。)自分(行。)胜进(行。又就)自分行中。(有下中上)三品别故。或(二约修别。谓)初发心(修。)长时(修。)无间(修。)殷重(修。)无余修。(有)差别故。或(三约位别。谓)资粮等五道别故。(问曰。究竟道中。何用精进。答曰。)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诸佛究竟道。乐利乐他故。或(四约道别。谓资粮加行二位之中。)二加行(道。及)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别故。
四释勤竟。
(辰)五释安
安。谓轻安。远离粗重(杂染品法。)调畅身心。(于善法中)堪任(修持)为性。对治惽沈。转(舍染依转得净)依为业。谓此(轻安。)伏除能障定(之惽沈)法。令所依止(之身心)转安适故。
(辰)六释不放逸
不放逸者。(即)精进(及无贪等)三根。于所断(恶所)修(善)防(令不生)修(令增长)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谓即(精进无贪等)四法。于断修事。皆能防修。(即)名(为)不放逸。非别有体。(以其)无异相故。于防恶事修善事中。离(精进等)四(法)功能。(亦)无别用故。虽信惭等。亦有此(防修之)能。而方(于)彼四。(则)势用微劣。(以)非(善)根(亦非)徧策。故非此(不放逸之所)依。
此正释不放逸之体性业用。依精进三根假立也。
(虽曰。)岂不防修(即)是此(不放逸之)相用。(答曰。)防修何异精进三根。(若谓)彼(四法。)要待此(不放逸。)方有作用(者。则)此(不放逸。)应复待余(法。)便有无穷失。(又难曰。)勤唯遍策(一切善法。)根但(普)为(善法)依(持。)如何说彼有防修用。(破曰。)汝(所计)防修用。其相云何。若(云是)普依持。(则仍)即无贪等。若(云是)遍策录。(则仍)不异精进。(若云)止恶进善。(则仍)即总四法。(若云)令不散乱。(则又)应是等持。(若云)令同取境。(则又)与触何别。(若云)令不忘失。(又复)即应是念。如是推寻不放逸用。离无贪等竟不可得。故不放逸。定无别体。
此问答破异解也。六释不放逸竟。
(辰)七释行舍
云何行舍。(亦即)精进(及无贪等)三根。(又能)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谓即四法。令心远离掉举等障。(寂)静(安)住。名(之为)舍。(所言)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乃约)初中后位。(以)辨舍(之)差别(相也)。
简非舍受。故名行舍。初位名平等。中位名正直。后位名为无功用住。此正释体性业用。亦依四法假立也。
由不放逸。先除杂染。舍复令心寂静而住。(故)此(行舍。亦)无别体。如不放逸。离彼四法。无相用故。能令寂静(者。)即(彼精进等)四法故。所令寂静(者。又)即心(心所)等故。
此释伏难也。难曰。不放逸与行舍。既皆以四法为体。云何而知此二有别。故以先后功能答之。虽约先后功能差别。其实更无别体也。七释行舍竟。问曰。不放逸与行舍。既分先后。何得俱遍善心。答曰。未有既不放逸而犹不静住者。亦未有正静住而仍放逸者。义虽先后。起必相应。
(辰)八释不害
云何不害。于诸有情。不为(侵)损(逼)恼。(即以)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伤怜)愍为业。谓即无嗔。于有情所不为损恼。假名不害。(当知)无嗔。翻对断物命(之)嗔。不害正违损恼物(之)害。(所云)无嗔与乐。不害拔苦。是谓此二粗相差别。(据)理实(论。则)无嗔。实有自体。不害(不过)依彼(无嗔)一分假立。为显慈悲二相。(有差)别故。(又复)利乐有情。彼(慈悲)二(法最为)胜故。
无嗔即慈。故能与乐。不害即悲。故能拔苦。此正释假立不害之义也。
有说不害非即无嗔。别有自体。谓贤善性。(问曰。)此相云何。(答曰。)谓不损恼。(破曰。)无嗔亦尔。宁别有性。谓于有情不为损恼。慈悲贤善。是无嗔故。
此破异解可知。初释信等名竟。
(卯)二释及字
及。显十一(外之)义别心所。谓欣厌等善心所法。虽义有别。说种种名。而体无异。故不别立。(今更约义略为释出。)欣。谓(与善)欲俱(起之)无嗔一分。于所欣境不憎恚故。不忿(不)恨(不)恼(不)嫉等亦然。随应正翻嗔一分(之忿恨恼嫉四小随烦恼)故。
此欣心所。虽不别立。而用最大。故首释之。凡外修六行观。展转欣上是净妙离。故能厌下诸苦粗障。但以见思未断。仅成世间有漏之善。二乘欣乐涅槃。故能厌离生死。但以尘沙未断。仅成出世偏真之善。权位菩萨欣乐大乘。故能厌离小道。但以无明未伏。仅成从空入假之善。地前菩萨欣乐中道。故能厌离二边。但以无明未断。仅成相似中道之善。唯有圆人。欣乐无分别之实法。故能厌舍二边虚妄戏论分别。于诸无明圆伏圆断。成就无上具足妙善。从名字善乃至究竟善也。又复圆人了达欣厌之极。与不欣厌亦非异辙。故独炽然欣乐求生极乐世界。厌离娑婆无量众苦。于此一欣一厌之中。便能圆净四种佛土。只此欣心。亦名不忿。亦名不恨。亦名不恼。亦名不嫉。只此厌心。亦名不悭。亦名不憍。欣净者必厌秽。厌秽者必欣净。故此二善。起必同时。成佛作祖。莫此为要。欣即大贪。厌即大嗔。岂似下劣贪嗔。有名无实者哉。
厌。谓(与善)慧俱(起之)无贪一分。于所厌境。不染著故。不悭(不)憍等。当知亦然。随应正翻贪一分(之悭憍。二小随烦恼)故。
厌欲界者。不染著欲界。乃至厌无所有处者。不染著无所有处。此世间善也。厌生死者。不染著生死。此二乘善也。厌偏真者。不染著偏真。此通菩萨善也。厌二边者。不染著二边。此别十回向菩萨善也。厌但中者。不染著但中。此别地菩萨善也。圆厌四秽土者。不染著四秽土。此泯绝凡圣。不历阶级。一超直入。不思议之最胜善也。是故厌离娑婆。求生净土。名为第一圆顿无上法门。
不覆(不)诳(不)谄。(即)无贪痴一分。随应正翻贪痴一分(之覆诳谄三小随惑)故。有义。不覆唯无痴一分。无处说覆亦贪一分故。
中二烦恼。正翻为惭愧。十小烦恼。惟害有翻。余九不翻。故今一一翻示。然覆亦通贪一分摄。如下文所明也。
有义。不慢。信一分摄。谓若信彼。不慢彼故。有义。不慢。舍一分摄。心平等者。不高慢故。有义。不慢。惭一分摄。若崇重彼。不慢彼故。
此正翻根本惑之慢也。三义皆通。故无破立。
有义。不疑。即信所摄。谓若信彼。无犹豫故。有义。不疑。即正胜解。以决定者。无犹豫故。有义。不疑。即正慧摄。以正见者。无犹豫故。
此正翻根本惑之疑也。亦复三义皆通。故无破立。问曰。根本慢疑。皆各有体。翻惑成善。何无自体。答曰。下不云乎。悟解理通。说多同体。迷情事局。随相分多。譬如水结成冰。可分多块。冰融成水。岂隔方隅。问曰。若尔。何故十一善中。仍云八实三假耶。答曰。此亦约理世俗。说假实耳。天台有随情随智随情智等三种分别。所应深思。
不散乱体。即正定摄。(翻大随散乱。)正见。(翻根本邪见。)正知。(翻大随不正知。)俱善慧摄。不忘念者。即是正念。(翻大随失念。)悔眠寻伺通染不染。如(徧行)触(等。及别境)欲等。(故皆)无别翻对。
染。即不善及有覆无记。不染。即善及无覆无记也。初正释颂文竟。
(丑)二料简别立
(问曰。)何缘诸染(有二十六。)所翻善中。有(十一是)别建立。有(余十五是)不尔者。(答曰。)相用别者。便别立之。余善不然。故不应责。又诸染法。徧六识者。(作用)胜故翻之。(而)别立善法。慢等忿等。唯意识俱。(故不翻立。)
慢等。等于疑及五见。忿等。等于小随九法。唯除害也。
害虽亦然。而数现起。损恼他故。(又)障无上乘胜因(之大)悲故。为了知彼增上过失。(所以)翻立不害。
此释难也。难曰。若是唯意识俱。便不翻立。害亦唯意识俱。何故翻立不害。答释可知。
失念散乱及不正知。翻入别境。(中之正念正定正慧。故此十一)善中不说。
亦释难也。难曰。若徧六识。胜故翻之。失念散乱及不正知。亦徧六识。何故不翻。答释可知。
(问曰。)染净相翻。净宁(反)少(于)染。(答曰。)净(法殊)胜。染(法微)劣。少(净便能)敌多(染)故。又(净法悟)解理通。说多同体。(故不广立。染法)迷情事局。随相(差别。是以)分多。故于染净。不应齐责。
只此染净相翻一语。便是密显染净无性。故解之则理通。乃解即事之理。迷之则事局。正迷全理成事。须知说染说净。皆属于事。染净无性。方名为理。但净是顺事。故能顺显无性之理。而事随理通。染是违事。故唯违覆无性之理。而理随事局也。二料简别立竟。
(丑)三余门分别十。初假实门。(至)十结例余门。(寅)今初
此十一法。三是假有。谓不放逸。舍。及不害。义如前说。余八实有。相用别故。
(寅)二遍不遍门。有二家解。次家为正。
有义。十一(之中)四遍善心。精进三根。遍善品故。余七不定。推寻事理未决定时。不生信故。惭愧同类。(一依自法。一依世间。所)依(之)处各别。随起一时。第二无故。要世间道断烦恼时。(方得)有轻安故。不放逸舍。无漏道时方得起故。悲愍有情时。乃有不害故。(是故)论说十一(善心所。在于)六位中起。谓决定位。有信相应。止息染时。有惭愧起。顾自他故。于善品位。有精进三根。世间道时。有轻安起。于出世道。有舍不放逸。摄众生时。有不害故。
此即初解。世间道。谓四禅八定有漏善品。出世道。即无漏道也。余可知。
有义。彼说未为应理。推寻事理未决定心。信若不生。应非是善。如染心等。无净信故。惭愧(之)类(是)异。(所)依(虽)别。(所缘)境同。俱遍善心。前已说故。若出世道轻安不生。应此(轻安)觉支非无漏故。若世间道。无舍不放逸。应非寂静防恶修善故。又应不伏掉放逸故。有漏善心既具(精进三根)四法。如出世道。应有(行舍不放逸之)二故。善心起时。皆不损物。(正以)违能损法。(乃)有不害(之名)故。(然而)论说六位起十一者。(乃)依彼彼增(胜。而)作此此说(耳。)故彼(初解)所说(余七不定)。定非应理。
此即第二正解。先破前非。次论说下。会释彼所引论也。依彼彼增作此此说者。谓决定位。则信增。息染位。则惭愧增。乃至摄生时。则不害增耳。
应说信等十一法中。十徧善心。轻安不徧。要在定位。方有轻安。(以)调畅身心。(乃)余位(之所)无故。决择分说。十善心所。(若)定(地)不定地。皆通善心。定地心中。增轻安故。
此正释十徧一不徧也。定地。即定位。谓四禅八定等三昧心中。不定地。即欲界散心位中。
有义。定加行亦得定地名。彼亦微有调畅义故。由斯欲界亦有轻安。不尔。便违本地分说。信等十一通一切地。
此更出异解也。定加行。谓定前方便。即指未到地定言之。
有义。轻安唯在定有。由定滋养。(方得)有调畅故。论说欲界诸心心所。由阙轻安。名不定地。(其)说一切地有十一者。通(指定中)有寻伺等三地皆有故。
此正明欲界无轻安也。次更释彼所引论意。论说一切地有十一者。乃指有寻伺等三。三昧地。非指三界九地。以欲界名不定地。正由阙于轻安故耳。言三地者。一根本初禅。名有寻有伺三么地。二二禅加行。名无寻有伺三么地。三根本二禅已上。皆名无寻无伺三么地。二遍不遍门竟。
(寅)三诸识俱起门
此十一种。前已具说第七八识随位有无。第六识中。定位皆具。若非定位。唯阙轻安。有义。五识唯有十种。自性散动。无轻安故。有义。五识亦有轻安。定所引(五识之)善者。亦有调畅故。成所作智俱。必有轻安故。
第七第八。于未转位。无十一善。若已转位。皆定相应。第六有漏散善。则无轻安。有漏定善。便具十一。无漏不必言矣。五识二解。第二解正。然约有漏位中。鼻舌二识唯欲界系。则无轻安。眼耳身识。通于初禅。则是定所引之善者。亦有调畅。若至无漏位中。成所作智相应五识。则必皆有轻安也。
(寅)四诸受相应门
(问曰。)此善十一。何受相应。(答曰。)十(个善心所。得与)五(受)相应。(轻安)一(种。则)除忧苦(二受。以凡)有逼迫受。(决定)无调畅故。
(寅)五别境相应门
此与别境。皆得相应。信等(与)欲等。不相违故。
(寅)六三性相摄门
十一唯善。
(寅)七三界系属门
轻安非欲(界所系。)余(十皆)通三界。
(寅)八学等三摄门
皆学等三。
初果二果三果。及菩萨十地之十一善。即皆有学所摄也。四果支佛如来之十一善。皆无学所摄也。一切凡夫之十一善。皆非学非无学所摄也。
(寅)九三断相摄门
非见所断。瑜伽论说。信等六根。唯修所断。非见所断。
六根。谓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及未知当知根也。信等五根。通漏无漏。若无漏者。即摄入于三无漏根。此中五根。且指有漏言之。加行位中。所有无漏九根。名未知当知根。有学位中。无漏九根。名已知根。无学位中。无漏九根。名具知根。虽由未知当知根。得入见道。既见道已。无所未知可当知故。即名为具知根。见道一刹那后。便属修道位摄。是故修道位中。即断未知当知根。及有漏五根也。此十一善。不与分别烦恼相应。故非见道所断。若有漏善。及无漏加行善。即属修道所断。若正无漏善。即属非所断摄。(九根者。信等五根。及意根。喜根。乐根。舍根。)
(寅)十例结余门
余门分别。如理应思。
对后烦恼不定等。自在下文也。二释善心所竟。
(癸)三释根本烦恼二。初举颂。二论释。(子)今初
如是已说善位心所。烦恼心所。其相云何。颂曰。烦恼谓贪。嗔。痴。慢。疑。恶见。
(子)二论释二。初正释颂文。二诸门分别。(丑)初中二。初略释通名。二广释别名。(寅)今初
论曰。此贪等六。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得烦恼名。
如树有根本。方有枝叶。由此六种烦恼。出生一切随烦恼法。故名此六以为根本。余随烦恼。皆此等流。或此分位。故如枝叶也。
(寅)二广释别名六。初释贪。(至)六释恶见。(卯)今初
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谓由(贪)爱(之)力。(后五)取蕴(复得)生故。
有有具。解现善中。五蕴皆是妄情之所取著。故名取蕴。
(卯)二释嗔
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
苦苦具。亦如前解。身心热恼。故云不安隐性。起诸恶业。故云恶行所依。此唯是恶。不通有覆无记。故云不善性也。
(卯)三释痴
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谓由无明(力故。引)起疑(及)邪见贪等(根本)烦恼。(及忿等诸)随烦恼。(而作诸)业。能招后(三有)生杂染法故。
独头无明。多迷谛理。相应无明。亦迷事相。故云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也。一切杂染。即指三界烦恼业生。
(卯)四释慢
云何为慢。恃已(所长。)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谓若有慢。于(三宝真净)德(中。及一切)有德(之人。)心不谦下。(竞生人我。)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此慢差别。有七九种。谓于三品我德处生。一切皆通见修所断。圣位(之中。俱生)我慢既得现行。(则凡)慢(之流)类。由斯(于圣位中。容得现)起。(义)亦无失。
七种慢者。一慢。谓不敬等类。藐视劣类。二过慢。谓于等类妄视为劣。及于胜类妄视为等。三慢过慢。谓于胜类反视为劣。四我慢。谓妄执有我而生贡高。五增上慢。谓少有所得。自谓满足。如妄认四禅为四果等。六卑劣慢。谓自实甚劣。妄谓少劣。或虽知彼胜。不肯起敬。七邪慢。谓自实无德。妄谓有德也。九种慢者。约我德处。各有胜等劣三品。我。即所执虚妄假名之体。德。即所修之德。处。即受用处所。或我胜。我等。我劣。或德胜。德等。德劣。或处胜。处等。处劣。是名九种。依之起于或慢。或过慢。或慢过慢。或卑劣慢。可以意知。是中不论七种九种。若依分别烦恼起者。即见所断。若依俱生烦恼缘事生者。即修所断也。
(卯)五释疑
云何为疑。于诸谛理(未达是有是无。)犹豫(不决)为性。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
问曰。犹豫则善不生。过诚大矣。然贪嗔痴慢。苟知其过。有可作意蠲除。至于理实未明。安可强不知以为知耶。答曰。强不知以为知。正是疑之根也。若欲除疑。惟有虚心博学。审问慎思。凭正教为指南。依师友为眼目。又须如舜之好问好察。如孔之善恶皆师。方能永断疑根。直至不疑之地。
有义。此疑以慧为体。(由其于所观境。)犹豫简择。说为疑故。毗助末底。是疑义故。末底般若。义无异故。
此出异解也。毗。比也。助。辅也。末底及般若。皆翻慧也。言毗助末底。是疑义者。犹所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
有义。此疑别有自体。(由此疑故。)令慧不决。(此疑)非即慧故。瑜伽论说。六烦恼中。(惟恶)见(是)世俗有。(以)即(是)慧分故。余(五皆)是实有。(以各)别有性故。(若因疑能)毗助末底。(汝便)执慧(以)为疑(体。亦可因识能)毗助若南。(而)智(便)应为识(体耶。)非由助力。义便转变。是故此疑。非慧为体。
此正解也。若南。此云智也。智之与慧。同是别境中慧。不论有漏无漏。若善若染。皆可名慧。亦皆名智。无漏位中。或以无分别者名慧。有分别者名智。然根本后得。同称为智。道慧道种慧。同称为慧。故知约义。则随意立名。约体。则元无二性也。识是心王。智是心所。若疑以慧为体。则识亦应以智为体。岂可乎哉。先申违量云。识是有法。应智为体宗。因云。毗助智故。喻如疑助慧。次申正量云。毗助慧之疑是有法。非慧为体宗。因云。别有性故。非由助力。义便转变故。喻如毗助智之识。五释疑竟。
(卯)六释恶见二。初总释相用。二详示差别。(辰)今初
云何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求。(即以)染(污相应之)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谓恶见者。多受苦故。
以推求故。体即是慧。以颠倒故。名之为染。何谓颠倒。即是妄执实我实法而已。九十六种外道。何尝不求出离生死。秖因我法二执所缠。故种种苦行。无非唐丧。此世他生。不能解脱。然则欲出生死。可不以破恶见为急务也哉。
(辰)二详示差别二。初标数。二释相。(巳)今初
此见行相。差别有五。
(巳)二释相四。初释身见。(至)四释二取。(午)今初
一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此通分别俱生二摄。)此见差别。有二十句。六十五等。(但是)分别起摄。
萨迦耶。义翻积聚。谓积聚四大五蕴。假名为身。依身妄起我我所执。故名萨迦耶见。此见复为一切恶见根本。一切边邪等见。皆依身见而生故也。就此根本身见。若第七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起自心相。任运执我。即是俱生惑摄。若第六识。缘五取蕴或总或别。起自心相。任运执我我所。亦是俱生惑摄。若第六识。缘于邪教及邪思惟。起二十句六十五等种种戏论。则惟是分别惑摄也。二十句者。一云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二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三云即色是我。四云离色是我。受想行识。亦各四句。故合有二十句。六十五句者。随执一蕴为我。余四蕴为我所。四中各具璎珞。僮仆。窟宅三法。我与我所合十三句。五蕴互论。成六十五。
(午)二释边见
二边执见。谓即于彼(萨迦耶见)随执断常。障处中行出离为业。(此通分别。俱生二摄。)此见差别。(于)诸(恶)见趣中。有执前际四徧常论。一分常论。及计后际有想十六。无想俱非。各有八论。七断灭论等。(皆惟)分别起摄。
处中行。即非断非常。缘起正理也。由达缘起正理。方能正信因果。依教修行。出离生死。今断常二执。正障此行。然亦有俱生分别。二种不同。具如下文所明。若夫四徧常等。则依邪教邪思惟起。惟属分别惑矣。四徧常者。一计二十劫常。二计四十劫常。三计八十劫常。四以捷疾相智妄言为常。一分常者。一梵天常我无常。二由戏笑故无常。三由相观视故无常。四捷疾观察。谓常无常。后际有想十六者。一有色见。二无色见。三有色无色见。四非有色非无色见。五有边见。六无边见。七有边无边见。八非有边非无边见。九有乐见。十有苦见。十一有乐有苦见。十二不苦不乐见。十三一想。十四若干想。十五少想。十六无量想。无想八论者。一有色。二无色。三有色无色。四非有色非无色。五有边。六无边。七有边无边。八非有边非无边。俱非八论者。名相与无想八论同。七断灭论者。一身灭。二欲天灭。三色天灭。四空处灭。五识处灭。六不用处灭。七有想无想处灭。此等皆出阿含梵动经中。亦名梵网六十二见。此是西域外道宗本。不应引大佛顶经阴魔文释。以佛顶经中行阴六十二见。乃修心误堕。与此不尽同也。
(午)三释邪见
三邪见。谓谤因果作用实事。及非四见(所摄之)诸余邪执。(皆此见摄。)如增上缘。名义遍故。此见差别。(于)诸(恶)见趣中。有执前际二无因论。四有边等。不死矫乱。及计后际五现涅槃。或计自在世主梵释。及余物类常恒不易。或计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横计诸邪解脱。或有妄执非道为道。诸如是等。皆邪见摄。
一者。拨无善恶诸因。二者。拨无善恶所招苦乐诸果。三者。拨无善行恶行作用。四者。拨无世出世间父子圣凡种种俗谛实事。及身边等四见之所不摄。皆此邪见所摄。譬如因缘等三缘之所不摄。皆增上缘所摄也。二无因者。一则从无想来。自谓本无今有。一则捷疾观察。妄谓无因而有。四有边者。一有边想。二无边想。三上方有边。四方无边。四非有边非无边。不死矫乱者。一云善恶有报耶无报耶。二云有他世无他世耶。三云何善何不善。四乃愚冥暗纯。随他言答。五现涅槃者。一云现在五欲自恣。即是涅槃。二云初禅是涅槃。三云二禅是涅槃。四云三禅是涅槃。五云四禅是涅槃。或计自在等。即如初卷所破。诸邪解脱。即非果计果。非道为道。即非因计因。
(午)四释二取
四见取。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此因)最胜。能得清净(之果。)一切斗诤所依为业。五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之)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此因)最胜。能得清净(之果)。无利勤苦所依为业。
此正释二取之相也。由有见执。故互相违反而斗诤滋生。由持邪戒。故枉受勤苦而空无利益。
然有处说执为最胜。(是非果计果。)名为见取。执能清净。(是非因计因。)名戒取者。是(互相)影略(而)说。或(是)随转(理)门。(若)不尔(者。)如何非灭计灭。非道计道。(诸论皆)说为邪见。非(说为)二取(之所)摄(耶)。
此通妨也。文义可知。意显双计因果。方名二取。单计因果。止属邪见耳。初正释颂文竟。
(丑)二诸门分别十一。初俱生分别门。(至)十一例结余门。(寅)今初
如是总别十烦恼中。六通俱生及分别起。任运思察俱得生故。疑(及)后(之)三见。唯分别起。要由恶友及邪教力。自审思察。方得生故。
总则唯六。别须分十。故云总别十烦恼也。贪嗔痴慢身见边见。此六种中。一分任运生者。名俱生惑。一分思察生者。名分别惑。若疑。及邪见。见取。戒取。四种唯分别起也。俱生惑。即修所断惑。亦名思惑。分别惑。即见所断惑。亦名见惑。
边执见中通俱生者。有义。唯(有)断(见。通于俱生。)常见相粗。(必由)恶友等力。方引生故。瑜伽等说。何边执见是俱生耶。谓断见摄。(以见道前)学现观者。(已伏分别现起诸惑。而于心中)起如是怖。今者我我何所在耶。故禽兽等若遇违缘。皆恐我断而起惊怖。
此下重辨边执见之俱生义也。断常二执。名边执见。释此有两家解。今初家但许断见通于俱生。一者学现观人。已伏见惑。犹起断怖。二者禽兽无恶友教。不起见惑。亦起断怖。故知断见通于俱生。
有义。彼论依粗相说。理实俱生。亦通常见。谓禽兽等。执我常存。炽然造集常时资具。故显扬等诸论皆说。于五取蕴执断计常。或是俱生。或分别起。
此第二解。正许常见亦通俱生也。义并可知。初俱生分别门竟。
(寅)二自类相应门
(问曰。)此十烦恼。谁几相应。(答曰。)贪与嗔疑。定不俱起。(贪)爱(嗔)憎二境。必不同故。于境不决(故疑。)无染著故(不贪。)贪与慢见。或得相应(而不一定。)所爱(为贪。)所陵(为慢)。境非一故。说不俱起。所染(为贪。)所恃(为慢)。境可同故。说得相应。于五见境。皆可爱故。贪与五见。相应无失。○嗔与慢疑。或得俱起。(亦不一定。)所嗔(为嗔。)所恃(为慢。)境非一故。说不相应。所篾(为慢。)所憎(为嗔。)境可同故。说得俱起。初犹豫时(为疑。)未憎彼故(非嗔。)说不俱起。久思不决(是疑。)便愤发故(是嗔。)说得相应。疑顺违事。随应亦尔。(顺事犹豫则不嗔。违事犹豫则愤发。)嗔与(见戒)二取。必不相应。执为胜道。不憎彼故。此(嗔)与(身边邪)三见。或得相应。(而不一定。)于有乐蕴起身常见。不生憎故。说不相应。于有苦蕴起身常见。生憎恚故。说得俱起。断见翻此。说嗔有无。邪见诽拨恶事好事。如次说嗔或无或有。
于乐蕴起断见。则生嗔。于苦蕴起断见。则不嗔。故曰翻此说嗔有无也。邪见诽拨恶事。则不生嗔。妄计无恶果故。邪见诽拨好事。则得生嗔。妄计无善果故。
慢于境定。疑则不然。故慢与疑。无相应义。慢与五见。皆容俱起。行相展转不相违故。然与断见。必不俱生。执我断时。无陵恃故。与身邪见一分亦尔。
慢于境定。谓所恃之我。所陵之人。皆决定无疑惑也。与身邪见一分亦尔者。谓执若劣蕴为身者。不能恃己陵他。邪见诽拨好事者。亦无所恃以陵他故。
疑不审决。与见相违。故疑与见。定不俱起。○五见展转。必不相应。非一心中有多慧故。
五见皆以染慧为体。故一心中决不并起。
痴与九种皆定相应。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痴。即无明。乃诸烦恼根本。不破无明而能断诸烦恼不可得也。然于诸理事明解。则名无痴。于诸理事迷闇。则名为痴。当知理即空中二理。事即俗谛差别因果作用实事也。迷于中理。名根本无明。迷于空理及迷事者。皆名枝末无明。解中理者。名为中观。解空理者。名为空观。解诸事者。名为假观。是故理事二名。摄尽三谛。解迷二种心所。摄尽三惑三观。若不达秖一理事。分合差别。则有七种二谛。五种三谛。四种四谛。四种一谛。四种无谛之不同。何能舍迷得解。以解融迷也哉。二自类相应门竟。
(寅)三诸识相应门
(问曰。)此十烦恼。何识相应。(答曰。)藏识全无。末那有四。(谓痴见慢爱。)意识具十。五识唯三。谓贪嗔痴。无分别故。由称量等。起慢等故。
无分别。谓前五识无随念计度二种分别。但有自性分别也。由称量故起慢。由思察故起疑起见。今五识既无随念计度二种分别。故不能称量思察。不与慢疑五见相应。
(寅)四诸受相应门
(问曰。)此十烦恼。何受相应。(答曰。)贪嗔痴三。(不论)俱生分别。一切容与五受相应。(以)贪会违缘。(亦与)忧苦俱故。嗔遇顺境。(亦与)喜乐俱故。○有义。俱生分别起慢。容与非苦(之)四受相应。恃苦劣蕴。(亦得与)忧相应故。有义。俱生(慢)亦(与)苦(受)俱起。意有苦受。前已说故。分别慢等。纯苦趣无。(以)彼(纯苦趣中。)无(有)邪师邪教等故。然彼不造引恶趣业。要(由)分别起(之烦恼。乃)能发彼(引恶趣业。今彼纯苦趣中。无分别起惑)故。○疑(及)后三(恶)见。容四受俱。(但除苦受。)欲(界之人)疑(未来)无苦等。亦喜受俱故。二取若缘忧俱见等。尔时得与忧相应故。
恐有问曰。疑何容喜。故今释曰。欲疑无苦。亦喜受俱。又恐问曰。二取执为胜净。何得有忧。故今释曰。若缘忧俱之见戒及所依蕴。亦得与忧相应。如投灰拔发等种种苦事。亦有忧故。
有义。俱生身边二见。但与喜乐舍受相应。非五识俱。(故无苦受。)唯(有覆)无记故。(故无忧受。)分别(身边)二见。容四受俱。(但除苦受。)执苦俱蕴。为我我所常。(得有忧受。)断见翻此。(执乐蕴断。)与忧相应故。有义。(身边)二见。若俱生者。亦苦受俱。纯受苦处。缘极苦蕴。苦相应故。论说俱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广说如前。余如前说。
广说如前。指第五卷释三受文。余如前说。谓分别二见。同初义所说。容四受俱也。
此依实义(细释也。若)随粗相(一往明其梗概)者。贪慢四见。乐喜舍俱。嗔唯忧苦舍受俱起。痴与五受皆得相应。邪见及疑。四俱除苦。
已上若细若粗。正判诸受相应竟。
贪痴俱(之)乐(受。)通下四地。余七(所)俱(之)乐(受。)除欲(界)通三(禅。)疑(及)独行痴。(在)欲(界中。)唯忧舍(二受得俱。)余受俱起。如理应知。
此更以诸受相应之惑。而判属界地也。下四地者。一杂居。二初禅。三二禅。四三禅也。四禅已上。唯舍受故。余七者。除去贪嗔痴三也。慢疑五见。但与意识相应。欲界无意地乐。故除欲界。唯通三禅。疑及独行痴。亦唯在意识。故欲界中无苦乐受。并无喜者。前约细相。故云欲疑无苦。亦喜受俱。今随粗相。则疑惑未决。安得有喜。又独行痴。凡有二种。一是主独行。独能发业。二非主独行。但与小随同起。此之二种在欲界中。若随粗相。亦无喜受。故亦唯忧舍俱也。余苦受喜受俱起之惑所通界地。并可准思。故不繁述。四诸受相应门竟。
(寅)五别境相应门
(问曰。)此与别境。几互相应。(答曰。)贪嗔痴慢。容(与别境)五(心所)俱起。(以贪嗔痴慢。)专注一境(之时。亦)得有定故。疑及五见。各容(与)四(别境心所)俱。疑(则但)除胜解。(以)不决定故。(五)见非(与)慧俱。(以)不异慧故。
(寅)六三性相摄门
(问曰。)此十烦恼。何性所摄。(答曰。)嗔唯不善。损自他故。余九通(于不善及有覆无记)二(性。)上二界者。唯无记摄。(以被)定所伏故。若欲界系分别起者。唯不善摄。发恶行故。若是俱生发恶行者。亦不善摄。损自他故。余(俱生不发恶行者。皆)无记摄。细不障善。非极损恼自他处故。当知俱生身边二见。唯无记摄。(以其)不发恶业。虽数现起。不障善故。
(寅)七界系现缘门又三。初明界系。二明现起。三明互缘。(卯)今初
(问曰。)此十烦恼。何界系耶。(答曰。)嗔唯在欲。余通三界。
(卯)二明现起
生在下地。未离下染。上地烦恼。不现在前。要得彼(上)地(之)根本定者。(然后)彼(上)地(之)烦恼。容现前故。(凡夫外道所修世间味禅)诸有漏道。(以无二空观智。)虽不能伏分别起惑及(第七识中)细俱生(惑。)而能伏除(六识中之)俱生粗惑。渐次证得上(地之)根本定。(以)彼(俱生粗惑。)但迷事(境。缘外五尘而起。)依外门转。散乱粗动。正障定故。(所以伏此粗俱生惑。)得彼(上地)定已。(然后)彼(上)地(之)分别俱生诸惑。皆容现前。(若夫)生在上地(者。则)下地诸惑。(不论)分别(不论)俱生。皆容现起。(何以知之。以)生第四(禅)定(之)中有中者。由谤解脱。(便)生(于)地狱故。(故知上地得起下地分别惑。又)身在上地。将生下时。起下(地)润生(之)俱生爱故。(故知上地得起下地俱生惑也。)而(有处)言生上不起下者。(乃)依多分(而)说。或(是)随转(理)门。
谤解脱者。无闻比丘证得四禅。起增上慢。妄谓己得四果。不受后有。迨命终后。于中有中。见彼四禅受生之处。不知己实未证四果。却云我今已证四果。仍复有受生处。则佛所云罗汉不受后有。定是诳语。由其于中有中。起此一念谤佛所说解脱之心。于是四禅后有随灭。地狱后有随生也。润生爱者。于后有处任运染著。如入胎时。于父母起颠倒爱之类是也。
(卯)三明互缘
下地烦恼。亦缘上地。瑜伽等说。欲界系贪。求上地生味上定故。既说嗔恚(可以)憎嫉灭道(二谛。)亦应憎嫉离欲地故。(又复)总缘诸行执我我所断常慢者。得缘上故。(既此贪嗔身边慢五惑得缘上地。则)余(痴疑见戒邪)五(惑亦得)缘上。其理极成。而有处言贪嗔慢等不缘上者。依粗相说。或依别缘。(谓从)不见世间。(别)执他地(之)法。(以)为我(及我所)等故。(故说身见不缘上地。)边见必依身见起故。(故说边见不缘上地。)
总缘诸行等者。谓有外道。总缘三界色心诸行。执谓我及我所。计断计常。高举于他。故身边慢亦得缘上。若依别缘。则不尔也。
上地烦恼。亦缘下地。说生上者。于下有情。恃己胜德而陵彼故。(又复)总缘诸行执我我所断常爱者。得缘下故。疑(及)后(之)三见。(亦得缘下。)如理应思。而说上惑不缘下者。彼(亦)依多分(说。又)或(约)别缘说。
不言嗔痴者。上地无嗔故。痴遍染心故。七界系现缘门竟。
(寅)八学等三摄门
(问曰。)此十烦恼。学等何摄。(答曰。)非学无学。彼(学无学)唯(是)善故。
问。初果以上。思惑尚存。何故非学摄耶。答。研真断惑。名为学。真穷惑尽。名无学。初果以上。虽有思惑。正研真时。惑不现起。出观失念。烦恼方行。故曰。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内外凡位。虽未证果。而能修观伏惑。即可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则知三乘有学。虽已称圣。而出无漏观时。或起烦恼。例可云。一念失照一念狂也。
(寅)九见等所断门
(问曰。)此十烦恼。何所断耶。(答曰。)非非所断。彼(非所断。)非染(法)故。分别起者。唯见所断。粗易断故。若俱生者。唯修所断。细难断故。见所断(之)十(种烦恼。)实俱顿断。以真见道(之时。)总缘(四)谛故。然(十烦恼之)迷谛相。有总有别。总。谓十种皆迷四谛。苦集。是彼(十惑)因依处故。灭道。是彼(十惑)怖畏处故。别。谓别迷四谛相起。(身边)二(见。)唯迷苦(谛。不依集灭道起。余)八(烦恼。)通迷四(谛。以)身边二见。唯(迷苦谛)果处(而)起。(是以)别(修)空(观及)非我(观以对治之。唯)属苦谛(境)故。(此二唯迷苦义也。)谓疑(及身边邪)三见。亲迷苦理。(见戒)二取。执彼三见。戒禁及所依蕴为胜能净。于自他见。及彼眷属。如次随应起贪恚慢。(故二取贪恚慢。迷苦则疏。)相应无明。与九同(其)迷(之亲疏。)不共无明。亲迷苦理。(此十通迷苦义也。)疑及邪见。亲迷集等(三谛。)二取贪(恚慢)等。准苦应知。(迷集灭道亦疏。)然嗔亦能亲迷灭道。由怖畏彼(灭道。)生憎嫉故。迷谛亲疏粗相如是。
此既判见修二断。复明迷谛有总有别有亲有疏也。于自他见等者。贪自见。恚他见。慢彼眷属也。
委细说者。(若)贪嗔慢三。(与分别惑五)见(及)疑俱(时)生(起者。)随应如彼(见道所断。若)俱生(身边)二见。及(与)彼(二见)相应(之)爱慢无明。(此五)唯迷苦谛。(以)细(而)难断故。修道方断。(复有)嗔(及)余爱等。迷别事(而)生(者)不违谛观。故(亦)修(道)所断。
此复细判二断也。见疑俱生。谓与五见及疑相应而起之贪嗔慢也。俱生二见。谓一分任运之身边二见也。九见等所断门竟。
(寅)十随境立名门
虽诸烦恼。皆有相分。而所仗(本)质。或有或无。(即)名(为)缘有事(缘)无事(之)烦恼。彼(烦恼之)亲所缘(相分。)虽皆有漏。而所仗(之本)质。亦通无漏。(即)名(为)缘有漏(缘)无漏(之)烦恼。缘自地(境之所起)者。(其烦恼之)相分似(于本)质。名缘分别。所起事境。缘灭道谛及他地(境之所起)者。(其烦恼之)相分与(彼本)质不相似故。名缘分别所起名境。(但有名字而无质影故也。)
所仗质或有或无者。缘现境。则有本质可托。缘过未。则无本质可托也。亲所缘皆有漏者。能变之心是烦恼故。所变相分定惟有漏也。所仗质通无漏者。或缘道灭二谛。或缘佛法僧宝而起痴疑邪见及嗔慢等故也。夫现前一念。不起烦恼则已。于此十烦恼中。随起一种烦恼。皆有相分。既有相分。即有见分。既有见相二分。即有自证及证自证。便是四分。此四分中。相分属色。见等三分属名。名色二字。收一切法即无不尽。又见分。则通三量。自证及证自证。唯是现量。又此四分或摄为三。第四摄入自证分故。或摄为二。后三俱是能缘性故。或摄为一。体无别故。则此烦恼之性。可思议耶。不可思议耶。又此烦恼既能缘有事。亦能缘无事。既能缘有漏。亦能缘无漏。既能缘事境。亦能缘名境。则何法不具。何法不造。又能缘有漏自地他地。则摄尽六凡法界。能缘无漏。则摄尽四圣法界。能缘有事。则摄尽现在十界。能缘无事。则摄尽过去未来十界。可谓微尘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矣。谁谓烦恼实性。非即佛性也哉。
(寅)十一例结余门
余门分别。如理应思。
正欲人触类旁通。即于烦恼而见法界理也。三释根本烦恼竟。
(癸)四释随烦恼二。初举颂。二论释。(子)今初
已说根本六烦恼相。诸随烦恼。其相云何。颂曰。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惽沉。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子)二论释二。初正释颂文。二诸门分别。(丑)初中三。初略释通名。二广释别相。三释与并及。(寅)今初
论曰。唯是(根本)烦恼(之)分位差别(及)等流性故。名随烦恼。此二十种。类别有三。谓忿等十。各别起故。名小随烦恼。无惭等二。徧不善故。名中随烦恼。掉举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随烦恼。
分位差别。指无自体者言之。等流性。指有自体者言之。不善。即恶也。染心。即不善及有覆无记心也。
(寅)二广释别相三。初释十小随。二释二中随。三释八大随。(卯)初中十。初释忿(至)十释憍。(辰)今初
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此即嗔恚一分为体。离嗔无别忿相用故。
暴恶身表业。即执持器仗互相斗战之恶相也。一朝之忿。忘身及亲。结祸速仇。莫此为甚。故首明之。
(辰)二释恨
云何为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此亦嗔恨一分为体。离嗔无别恨相用故。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怀恨不释。徒自热恼而已。
(辰)三释覆
云何为覆。于自作罪。恐失利(养名)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后必)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有义。此覆(乃是)痴一分摄。论唯说此痴一分故。不惧当(来)苦(果。)覆自罪故。有义。此覆(应是)贪痴(各)一分摄。亦恐失利誉。(乃)覆自罪故。论据粗显。唯说痴分。如说掉举是贪分故。然(又)说掉举徧诸染心。不可执为唯是贪分。
罪无大小。发露则消灭。覆藏则增长。譬如树根。露则树枯。埋则树茂。是故有智慧者。发露忏悔。能因重罪而悟无生。诸愚痴人。贪惜覆藏。每因小愆而招剧苦。大佛顶经云。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修心之士。可不慎哉。
(辰)四释恼
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谓造往恶。触现违缘。心便狠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此亦嗔恚一分为体。离嗔无别恼相用故。
蛆。知列切。螫。施只切。虫。行毒以伤人也。由此恼惑起恶口业。毒逾蛇虺。乃至死后受毒虫身。无有出期。修心者宜深戒之。又忿恨恼。皆嗔为体。忿缘现在。恨缘过去。恼追过去而触现在。忿发身业。恨专在意。恼发口业。是谓三种差别之相。
(辰)五释嫉
云何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妬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谓嫉妬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隐故。此亦嗔恚一分为体。离嗔无别嫉相用故。
大乘理趣经云。彼人富贵。皆宿福生。以我贪嫉。岂能侵夺。若不断嫉。常受贫穷。无复威力。若能于他富贵起随喜心。不舍毫厘。获大功德。
(辰)六释悭。
云何为悭。耽著财法。不能惠舍。秘悋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谓悭悋者。心多鄙涩。畜积财法。不能舍故。此即贪爱一分为体。离贪无别悭相用故。
悭财者。世世贫穷。悭法者。生生愚暗。不可不戒。
(辰)七释诳
云何为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此即贪痴一分为体。离(贪痴)二无别诳相用故。
一身衣食。所需几何。作此欺诳。招无量罪。如末利夫人舆夫四人往因。亦可为寒心也。(事出观佛三昧海经。须者寻之。)
(辰)八释谄
云何为谄。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谓谄曲者。为罔冒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为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此亦贪痴一分为体。离二无别谄相用故。
直心是道场。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故不任教诲。
(辰)九释害
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谓有害者。逼恼他故。此亦嗔恚一分为体。离嗔无别害相用故。嗔害别相。准善应说。
无嗔名慈。不害名悲。故无慈即嗔。无悲即害也。障菩提道。招剧报苦。损逼他人。终成自损而已。哀哉。
(辰)十释憍
云何为憍。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谓憍醉者。生长一切杂染法故。此亦贪爱一分为体。离贪无别憍相用故。
盛必有衰。何可憍醉。所恃盛事。未必长保。而所生杂染。则相随不离矣。不亦悲夫。初释十小随竟。
(卯)二释中二随二。初别释。二通简。(辰)初中二。初释无惭。二释无愧。(巳)今初
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谓于自法无所顾者。轻拒贤善。不耻过恶。障惭。生长诸恶行故。
尊重己灵。名顾自法。不顾自法。即自暴自弃也。
(巳)二释无愧
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谓于世间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障愧。生长诸恶行故。
护惜讥嫌。名顾世间。不顾世间。即甘为人下也。
(辰)二通简
不耻过恶。是二通相。故诸圣教假说为体。若执不耻为二别相。则应此二体无差别。由斯二法应不俱生。非受想等有此义故。若待自他立二别者。应非实有。便违圣教。若许此二实而别起。复违论说俱遍恶心。不善心时。随缘何境。皆有轻拒善及崇重恶义。故此二法。俱遍恶心。所缘不异。无别起失。然诸圣教说不顾自他者。自法名自。世间名他。或即此中拒善崇恶。于己益损。名自他故。而论说为贪等分者。是彼(贪等)等流。非即彼性。
拒善。则于己无益。名不顾自。崇恶。则于己有损。名不顾他。余如惭愧中释可知。贪等者。等于嗔痴。由无惭愧。令贪嗔痴皆得生长。助成贪等是彼等流。故无惭愧。名为恶法。与诸禽兽不相异也。二释二中随竟。
(卯)三释八大随八。初释掉举(至)八释不正知。(辰)今初
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有义。掉举(乃是)贪一分摄。论唯说此是贪分故。此由忆昔乐事生故。有义。掉举非唯贪摄。论说掉举遍染心故。又掉举相。谓不寂静。说是烦恼共相摄故。掉举离此(烦恼共相。)无别相故。虽依一切烦恼假立。而贪位增。说为贪分。有义。掉举别有自性。遍诸染心。如不信等。非(因假)说他分。体便非实。勿不信等。亦假有故。而论说(此掉举以)为世俗有者。(例)如睡眠等。(虽实有体。而)随他(无明)相说。掉举别相。谓即嚣动。(能)令(与彼)俱生(之心心所)法。不寂静故。若离(诸)烦恼。无别此(掉举)相。不应别说障奢摩他。故不寂静非此(掉举)别相。
奢摩他。此翻为止。释有三义。第三为正。
(辰)二释惽沈
云何惽沈。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鉢舍那为业。有义。惽沈(乃是)痴一分摄。论唯说此是痴分故。惽昧沉重。是痴相故。有义。惽沈非但痴摄。谓无堪任是惽沈相。一切烦恼皆无堪任。离此(烦恼无堪任相。)无别惽沈相故。虽依一切烦恼假立。而痴相增。但说痴分。有义。惽沈别有自性。虽名痴分。而是(痴之)等流。如不信等。非即痴摄。(论中)随他相说。名世俗有。如睡眠等。是实有性惽沈别相。谓即懵重。(能)令(与彼)俱生(之心心所)法。无堪任故。若离(诸)烦恼。无别惽沈相。不应别说障毗鉢舍那。故无堪任。非此(惽沈)别相。此与痴相有差别者。谓痴于境迷闇为相。正障无痴。而非懵重。惽沈于境懵重为相。正障轻安。而非迷闇。
毗鉢舍那。此翻为观。释亦三义。第三为正。懵故名惽。重故名沈。与痴差别。如文可知。
(辰)三释不信
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墯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不信三相。翻信应知。然诸染法。各有别相。唯此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是故说此心秽为性。由不信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非(谓不忍乐欲)别有(自)性。若于余事邪忍乐欲。是此(不信之)因果。非此自性。
若有疑者。犹可生信。若直不信。则佛亦无如之何。故极秽浊也。
(辰)四释懈怠
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墯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若)于无记事而策勤者。于诸善品无进退故。是欲胜解(所摄。)非别有性。(喻)如于无记(事而)忍可乐欲。非净非染。无信不信。(当知亦非精进亦非懈怠也。)
(辰)五释放逸
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恣流)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谓由懈怠及贪嗔痴。不能防修染净品法。总名放逸。非别有体。虽慢疑等。亦有此能。而方彼(贪嗔痴懈)四(法。则)势用微劣。(惟彼四法。)障三善根。(及障)徧策法故。推究此(放逸。更无别)相。如不放逸(中可例。)
(辰)六释失念
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者。心散乱故。有义。失念(即是)念一分摄。说是烦恼相应(之)念故。有义。失念(乃是)痴一分摄。瑜伽说此(失念)是痴分故。痴令念失。故名失念。有义。失念(乃是念痴)俱一分摄。由前二文(但是)影略说故。论复说此遍染心故。
释有三义。亦以第三为正。
(辰)七释散乱
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谓散乱者。发恶慧故。有义。散乱(乃是)痴一分摄。瑜伽说此是痴分故。有义。散乱(及是)贪嗔痴摄。集论等说是三分故。(瑜伽)说(此是)痴分者。遍染心故。谓贪嗔痴。令心流荡胜余法故。说为散乱。有义。散乱别有自体。(集论)说三分者。是彼(贪嗔痴之)等流。如无惭等。非即彼(贪嗔痴所)摄。(但以)随他相说。名世俗有。散乱(自有)别相。谓即躁扰。令(与彼)俱生(之心心所)法皆流荡故。若离彼(贪嗔痴)三(法。)无别自体。不应别说障三么地。
亦以第三义为正也。恶慧。谓邪简择。三摩地。即是正定。
(问曰。)掉举散乱。二用何别。(答曰。)彼(掉举)令易解。此(散乱)令易缘。虽一刹那。解缘无易。而于相续。有易义故。(问曰。)染污心时。由掉乱力。常应念念易解易缘。(何故有时专注一境。答曰。)或由念等力所制伏。如系猿猴。有暂时住。故掉与乱。俱遍染心。
此更料简并释疑也。初一问答。是对掉举料简用别。易解者。改其能知之心。易缘者。更其所缘之境也。次一问答。释疑可知。
(辰)八释不正知
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有义。不正知(乃是)慧一分摄。说是烦恼相应慧故。有义。不正知(乃是)痴一分摄。瑜伽说此是痴分故。令知不正。名不正知。有义。不正知(乃是慧痴)俱一分摄。由前二文影略说故。论复说此遍染心故。
亦第三义为正。二广释别相竟。
(寅)三释与并及。
(颂中)与并及(之为)言。显随烦恼非唯二十。(以)杂事等说。(复有)贪等多种随烦恼故。(当知)随烦恼名。亦摄(根本)烦恼。(以即)是前(根本)烦恼(之)等流性故。(若夫)烦恼同类(之)余染污法。(则)但(可)名(为)随烦恼。(以)非(根本)烦恼摄故。
烦恼同类余染污法。如有覆无记之悔眠寻伺等是也。
(然今)唯说二十随烦恼者。谓非(根本)烦恼。(又)唯染粗。(不同悔眠等通于善及细)故。此余染法。或(即)此(之)分位。或(是)此(之)等流。皆此(二十)所摄。随其类别。如理应知。初正释颂文竟。
(丑)二诸门分别十二。初假实门。(至)十二随境立名门。(寅)今初
如是二十随烦恼中。小十。大三。定是假有。无惭无愧。不信。懈怠。定是实有。教理成故。掉举。惽沈。散乱。三种。有义是假。有义是实。所引理教。如前应知。
大三假有者。放逸失念不正知也。
(寅)二俱生分别门
二十皆通俱生分别。随(于俱生分别)二(种根本)烦恼(之)势力起故。
(寅)三自类相应门
此二十中小十。展转定不俱起。互相违故。行相粗猛。各为主故。中二。一切不善心俱。随(其所)应(不善之法。)皆得(与)小(随)大(随)俱起。论说大八徧诸染心。展转(于)小(随)中(随)皆容俱起。有处说六遍染心者。(以)惽掉增时不俱起故。
惽沉增盛。则无掉举。掉举增盛。则无惽沉。故说此二不遍染心。惟六法徧也。
有处但说五遍染者。以惽掉等违唯善故。
惽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此之五法。唯于善心中无。而于不善及有覆无记心中皆有。故说五遍。其忘念不正知二法。若以痴一分为性者。则遍染心。若以念慧一分为性者。则不遍染心。散乱一法。虽通不善及有覆无记。然有时被制伏故。所以亦不说徧也。
(寅)四诸识俱起门
此(二十烦恼)虽染(性)故。非(与)第八(识)俱。第七识中。唯有大八。取舍差别。如上应知。第六识中。容有一切。小十粗猛。五识中无。中(二)大(八)相通。五识容有。
(寅)五诸受相应门
由斯中(二)大(八之相既通。得与)五受相应。有义。小十除(谄诳憍)三。(其)忿等(七法。)唯(与)喜忧舍三受相应。(而)谄诳憍(之)三(法。与)四(受)俱。(但)除苦(受。)有义。忿等(七法。与)四(受)俱。(但)除乐(受。)谄诳憍三。五受俱起。意有苦受。前已说故。此受俱相。如烦恼说。实义如是。若随粗相。(则)忿恨恼嫉害。(但与)忧舍(二受)俱。(其)覆悭(二法。但与)喜舍(二受俱。)余(谄诳憍)三(法。更)增乐(受。若)中(二与)大(八。即)随粗(相。)亦如实义。(得与五受相应。)
小十二义。后义为正。实义如是。即结成第二正义也。次更随粗相略判。可知。
(寅)六别境相应门
如是二十。与别境五。皆容俱起。不相违故。染念染慧。虽非(与)念慧俱。而(此二之)痴(一)分(摄)者。亦得相应故。
染念。即忘念。染慧。即不正知也。
念亦缘现(在与)曾习(相)类(之)境。忿亦得缘刹那过去(未久之境。)故忿与念。亦得相应。染定起时。心亦躁扰。故乱与定。相应无失。
此释伏难也。难曰。念缘曾习境。忿缘现在境。何得相应。答释可知。又难曰。定无散乱。何得相应。释亦可知。
(寅)七根本相应门
中二大八。(与)十(根本)烦恼俱。二十定非(与)见疑俱起。此(小十)相粗动。彼(见疑)审细故。忿等五法。容(与)慢痴俱。非(与)贪恚并。(以即)是嗔分故。悭(与)痴慢俱。非(与)贪嗔并。(以即)是贪分故。憍唯(与)痴俱。与慢解别。是贪分故。覆诳与谄。(得与)贪痴慢俱。(以)行相无违。(但是)贪痴分故。
忿等五法。谓忿恨恼嫉害也。既是嗔分。则一心中不容二嗔。又嗔与贪。定不俱起。故但得与慢痴俱耳。悭是贪分。不与贪嗔并起。憍亦贪分。不与贪嗔并起。而言与慢。解别者。贪令心下。慢令心举故也。问曰。法华文句。以憍释慢。此云何通。答曰。前文亦云。所染所恃境可同故。说贪与慢或得相应。又复憍以醉傲为性。傲即慢也。世人每云憍傲。亦云憍慢。此中且约小随粗相。正憍醉时。未必陵他。故云解别耳。言行相无违等者。贪分所摄之覆诳与谄。不与痴违。痴分所摄之覆诳与谄。亦不与贪慢违也。
(寅)八三性相摄门
小七。中二。唯不善摄。小三。大八。亦通(有覆)无记。
小七。谓忿恨覆恼嫉悭害也。五皆嗔分。故惟不善。覆兼贪痴。滋长罪垢。故唯不善。悭悋鄙涩。永塞福路。故唯不善。谄诳憍三。若与无惭愧俱。则名为恶。若未至于不顾自他。犹名有覆无记。大八若与十不善中随一俱起。则名为恶。若与其余任运烦恼相应。亦但名有覆无记也。
(寅)九界系现缘门又三。初明界系。二明现起。三明互缘。(卯)今初
小七。中二。唯欲界摄。诳谄(通)欲色(二界。)余(憍及八大。皆)通三界。
(卯)二明现起
生在下地。容起上(地之)十一。(谓八大及憍诳谄。以)耽(上)定。于他起憍诳谄故。
上地无忿等五。以无嗔故。亦无覆悭。无不善故。故不言之。
若生上地。起下后十。(谓中二大八。以)邪见(谤解脱。)爱俱(润生惑。)容起彼故。小十(则)生上(者)无由起下。非正润生及谤灭故。
(卯)三明五缘
中二大八。下亦缘上。(与)上缘(之)贪等相应起故。○有义。小十下不缘上。行相粗近。不远取故。有义。嫉等亦得缘上。于胜地法。生嫉等故。○大八(及)谄诳。上亦缘下。(与)下缘(之)慢等相应起故。梵于释子起谄诳故。憍不缘下。(以下地)非(其)所恃(境)故。
小十二义。后义为长。余可知。九界系现缘门竟。
(寅)十学等相摄门
二十皆非学无学摄。此(二十)但是染。彼(学无学)唯净故。
义如根本烦恼中释。
(寅)十一三断相摄门
后十唯通见修所断。(非非所断。以)与(分别俱生)二(种根本)烦恼相应起故。见所断者。随迷谛相或总或别(之根本)烦恼俱(时而)生。故随所应。皆通四(谛)部(分。其)迷谛亲疏等。皆如(根本)烦恼(中)说。前十。有义。唯修所断。缘粗事境任运生故。有义。亦通见修所断。依(分别俱生)二(种根本)烦恼(之)势力起故。(以外道)缘他见等生忿等故。(所以亦通见所断也。)见所断者。随(其)所应缘总(缘)别(根本)惑力。皆通四部(所摄。)此中有义。忿等但缘迷谛惑生。非亲迷谛。行相粗浅。不深取故。有义。嫉等亦亲迷谛。于灭道等。生嫉等故。
后十。即中二大八。前十。即小随十也。此中有义下。又判迷谛亲疏。有两家解。可以并参。故无去取。
(寅)十二随境立名门
然忿等十。但缘有事。要托本质。方得生故。
小十但缘有事。本缘无事。则知中二大八。通缘有事无事也。以大八遍染。中二遍不善故。
缘有漏等。准上应知。
谓二十皆缘有漏无漏。亦皆缘事境名境也。于此二十法中。随拈一法。亦复不可思议。若此。而众生迷不自觉。甘受虚妄颠倒轮回。譬如闇中触宝伤身。又如翳见空华乱舞。岂不哀哉。四释随烦恼竟。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六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七
蕅益沙门智旭述
(癸)五释不定心所二。初举颂。二论释。(子)今初
已说二十随烦恼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颂曰。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子)二论释二。初正释颂文。二诸门分别。(丑)初中三。初释通名。二释别名。三释二各二。(寅)今初
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徧心故。非如欲等定徧地故。立不定名。
善。即善性。染。即不善。及有覆无记性。等者。等取无覆无记性也。徧行触等。虽通三性以定徧心。故不名为不定。别境欲等。虽通三性。又不徧心。以定徧地。故亦不名为不定。今不徧心。亦不徧地。但徧三性。故立不定之名。
(寅)二释别名二。初释悔眠。二释寻伺。(卯)今初
悔。谓恶作。(先时)恶所作业。(后乃)追悔为性。障止为业。此即于(追悔)果。假立(恶作)因名。(谓)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悔先不作。亦恶作摄。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业。是我恶作。
此先释悔也。百法论中名为恶作。乃是约因立名。今则依果故名为悔。此通三性者。先已作恶。今方追悔。或先不作善。今方追悔。皆名为善。若先已作善。今方追悔。或先不作恶。今反追悔。皆名不善。若先作无记事。今乃追悔。或先不作无记事。今乃追悔。仍属无记。然悔先作恶。悔不作善。虽皆名善。而苟失方便。则被忧箭所伤。名为悔盖。故能障止也。是故行人修行五悔。正贵永断相续。勤策众善。非但追思懊恼而已。
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心极闇)昧略(缘境界)为性。障观为业。谓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极闇劣。一门转故。昧简在定(之惺惺。)略别寤时(之周悉。)合显睡眠非无体用。(虽)有(于五)无心位(中。亦)假立此(极重睡眠之)名。(似无别体。然而)如余盖缠。(与)心相应故。(故亦定有体用也。)
此次释眠也。心极闇劣。故名昧。唯一门转。故名略。盖同时意识。遍向内外六根门转。今独头意识。唯向内一门转。略无外五门也。此通三性者。由眠心所。与第六识相应。作种种梦。若于梦中修行十善六度等事。即名为善。若于梦中造作。杀盗贪嗔等事。即名不善。非善不善之梦。即名无记。然众生无始以来。不善无记习气偏熟。善习偏生。故睡眠时。能障正观。又复梦中作恶。是任运恶习故。不实损恼众生故。虽名不善。不因此而招苦报。若于梦中作善。是善根成熟故。复能熏长善根故。虽不实益众生。亦因此而获功德。良以恶虽从性所起。由违性故。其力则弱。善亦从性所起。由顺性故。其力则强也。如余盖缠者。盖。谓五盖。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覆障定慧。故名为盖。今眠既是盖。即应如贪等。亦自有体用。缠。谓十缠。一无惭。二无愧。三睡眠。四惽沉。五掉举。六恶作。七嫉妬。八悭悋。九忿。十覆。束缚有情。令不解脱。故名为缠。今眠既是缠。即如无惭等。亦自有体用。
有义。此二唯痴为体。(瑜伽)说(是)随烦恼及痴分(所摄)故。有义。不然。亦通善故。应说此二(若是)染(者。以)痴为体。(若是)净(者。)即(以)无痴(为体。)论依染分。说(是)随烦恼及痴分摄。有义。此说亦不应理。(此二亦通无记。而)无记非痴。(亦非)无痴性故。应说恶作(以)思(与)慧(各一分)为体。(由慧)明了(由思)思择所作业故。睡眠合用思(与)想(各一分)为体。思想种种梦境相故。论俱说为世俗有故。彼(悔眠之有)染污者。(乃)是痴(之)等流。如不信等说为痴分。
此下总辨悔眠体相也。凡有四义。今前三义。皆谓别无自体者非。
有义。彼说理亦不然。非思慧想(为体。以悔与眠。数数增盛。)缠(绕身心。是)彼性故。应说此二各别有体。与余心所行相别故。(但以)随痴相说。(故)名(为)世俗有。(其实非无自体。)
此第四义为正也。初释悔眠竟。
(卯)二释寻伺
寻。谓寻求。令心忽(务急)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伺。谓伺察。令心忽(务急)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并用思(与)慧(之各)一分为体。于意言境不深推度(名寻。)及深推度(名伺。)义类别故。若离思慧。(则)寻伺二种体类差别。不可得故。
此二等者。谓身心有安不安。皆依寻伺而起也。不深推度。则思正而慧助。深推度者则慧正而思助。余皆可知。二释别名竟。
(寅)三释二各二。有三义。初二义非。第三义正。
二各二者。有义。寻伺各有染净二类差别。有义。此释不应正理。悔眠亦有染净二故。应说(寻伺是一。悔眠是一。)如前诸染心所。有是(根本)烦恼。(有是)随烦恼性。(今)此二(类之中。)各有不善(及)无记(之二类。)或复各有(现行)缠(绕)及(有)随眠。(种子之二类也。)
初义妄。以二各二句单属寻伺。次义虽知二各二句通于四法。而妄谓或是不善无记之二。或是现行种子之二。故皆不当理也。
有义。彼释亦不应理。(以)不定四(之)后。(乃)有此(二各二之)言故。应言(颂中初一个)二(字)者。显二种二。一谓悔眠。二谓寻伺。此二(个)二种。(其)种类各别。(悔。与眠别。寻。与伺别。)故(颂中只是上头)一(个)二(之为)言。(便即)显(此)二(个)二种。此(二种二。又)各有二。谓染(及)不染。非如(十一)善(心所。及二十六)染(心所。)各唯一故。或唯简染。(惟是烦恼。此通不染亦可善摄。)故说此(二各二之)言。(良由诸论)有(处)亦说(此四)为随烦恼故。(今特)为显不定(之)义。说(此)二各二言。故置此(二各二之)言。深为有用。
第三正义。如文可知。初正释颂文竟。
(丑)二诸门分别十三。初假实门(至)十三例结余门。(寅)今初
四中。寻伺定是假有。思慧合成圣所说故。○悔眠。有义。亦是假有。瑜伽说为世俗有故。有义。此二是实物有。唯后二种说假有故。(然瑜伽中)世俗有(之为)言。(不过)随他相说。非显前二定是假有。又如内种体虽是实。而论亦说世俗有故。
(寅)二自类相应门
四中。寻伺定不相应。体类是同。粗细异故。依于寻伺(之)有染离染。(而)立三地(差)别。不依彼(寻伺之)种(子)现起。有无故无(滥同)杂乱(之失。此寻伺二法。)俱与前(悔眠)二容互相应。前(悔眠)二亦(自)有互相应义。
三地别者。一有寻有伺地。二无寻有伺地。三无寻无伺地也。恐有难曰。寻伺二法。既不俱起。若在欲界。或在初禅。本是有寻有伺地中。设正起伺之时。寻则不起。何异无寻有伺地耶。故今释曰。依于寻伺有染不染。立三地别。谓若寻伺俱未离染。名有寻有伺地。若寻离染。伺未离染。名无寻有伺地。若寻与伺二俱离染。名无寻无伺地。不依彼种现起有无。故无杂乱之失也。悔时眠时。得有寻伺。正睡眠中。亦得有悔。故皆相应。
(寅)三诸识相应门
四皆不与第七(第)八(两识)俱。义如前说。悔眠唯与第六识俱。非(前)五(识相应)法故。
义如前说。指初能变二能变中第七相应门所简示也。前五任运缘现在境。故不与悔相应。眠时五识不行。故不与眠相应。
有义。寻伺亦五识俱。论说五识有寻伺故。又说寻伺即七分别。谓有相等。杂集复言任运分别。谓五识故。
释寻伺相应有二义。第二为正。今初妄谓五识亦与寻伺相应也。七分别者。一有相分别。二无相分别。三任运分别。四寻求分别。五伺察分别。六染污分别。七不染污分别。复引杂集。意明寻伺即是七种分别。今五识既有任运分别。应亦有寻伺也。
有义。寻伺唯意识俱。论说寻求伺察等法。皆是意识不共法故。又说寻伺忧喜相应。曾不说与苦乐俱故。(设有难曰。寻伺亦存苦乐受俱。但是彼论文略。例如舍受定俱。而亦不说。今通之曰。)舍受徧故。可不待说。何缘不说与苦乐俱。(岂非寻伺不与五识相应之一证耶。又有难曰。前许意地得有苦乐。今胡不说寻伺与苦乐俱。故又通曰。)虽初静虑。有意地乐。而不离(有)喜(地。)总说喜名。虽纯苦处。有意地苦。而似忧故。总说为忧。(尤见寻伺。唯与意识俱矣。)又说寻伺以名身(句身)等(所诠之)义为所缘(境。)非(可谓)五识身。(亦得)以名身等义为境故。(当知五识决不与寻伺相应也。)
此第二正义。明五识定不与寻伺相应也。
然(瑜伽)说五识有寻伺者。显(此寻伺)多(分)由彼(率尔五识引)起。非说(与)彼(五识)相应。杂集所言任运分别谓五识者。彼与瑜伽所说分别。义各有异。彼(杂集论所)说任运。即是五识。(以五识身。亦有自性分别义故。)瑜伽说此(七种分别。)是(与)五识俱(起)分别意识相应(之)寻伺。故彼(初家)所引。为证不成。由此五识。定无寻伺。
此更通彼初家所引论文也。五识俱分别意识。即所谓同时意识。余皆可知。三诸识相应门竟。
(寅)四诸受相应门
有义。恶作(与)忧舍(二受)相应。唯戚行转。(故忧相应。)通无记故。(故舍相应。)睡眠(与)喜忧舍(三)受俱起。行(相)通(于)欢戚中庸转故。(欢即喜。戚即忧。中庸即舍。)寻伺(与)忧喜舍乐(四受)相应。(忧喜舍可知。亦得有乐者。)初静虑中(有)意(地之)乐俱故。○有义。此四亦苦受俱。纯苦趣中(有)意(地之)苦俱故。
初义缺苦受俱。第二义中补出。余并同也。
(寅)五别境相应门
四皆容与五别境俱。行相所缘不相违故。
(寅)六善所相应门
悔眠但与十善容俱。此(悔眠)唯在欲(界。)无轻安故。寻伺容与十一善俱。初静虑中。轻安俱故。
(寅)七烦恼相应门
悔。但容与无明相应。此行相粗。贪等细故。睡眠寻伺。(得与)十烦恼俱。此彼展转不相违故。
(寅)八随惑相应门
悔与中(二)大(八)随惑容俱。非(与)忿等十(俱。以忿等十。)各为主故。睡眠寻伺。二十(皆)容俱(起。)眠等位中。皆(容)起彼(二十随烦恼)故。
(寅)九三性相摄门
此四皆通善等三性。于无记业。亦(可有)追悔故。○有义。初(悔眠)二。唯是生得善(摄。以悔则)行相粗鄙。及(眠则)昧略故。(非加行善。)后二亦通加行善摄。(以)闻所成等(善法。)有寻伺故。有义初二亦(通)加行善(摄。以)闻思位中。有悔眠故。○后三皆通(有覆)染(无覆)净(二种)无记。恶作非染。解粗猛故。(若于)四无记中。悔唯中(间威仪路及工巧处)二(种无记。以其)行相粗猛。非定(变化。亦非)果(异熟)故。眠除第四(变化。)非定(所)引生(故。然)异熟生(之无记第六识)心。亦得眠故。寻伺除初(异熟无记。)彼(异熟之)解微劣。不能寻察名等义故。
先正明通三性。次料简生得加行二善。后料简有覆无覆二无记。及料简四无记也。四无记者。一异熟。二威仪路。三工巧。四变化也。解。即行相也。
(寅)十界系现缘门又三。初明界系。二明现起。三明互缘。(卯)今初
恶作睡眠。唯欲界有。寻伺。在欲(界)及初静虑。余界地法。皆妙静故。(无此四法)
余界地。指色界二禅地。三禅地。四禅地。及无色界四地也。
(卯)二明现起
悔眠(二法。)生上(地者。)必不现起。寻伺(二法。生)上(地及生)下(地者。)亦(容互)起下上。
(卯)三明互缘
下(地)上(地之)寻伺。能(互)缘(于)上(地境)下(地境)。○有义。悔眠不能缘上。(悔则)行相粗近。(眠则)极昧略故。○有义。此二亦缘上境。有邪见者。悔修定故。梦能善缘所更(历之上界)事故。
寻伺通于欲界初禅。故云下上互缘上下。悔眠唯局欲界。故但明缘上不缘上义。初义不缘者非。次义亦缘者正也。十界系现缘门竟。
(寅)十一学等三摄门
悔非无学。离欲(界不还之位。即)舍(此悔)故。睡眠寻伺。皆通三种。(以)求解脱者(所有)有为善法。(亦)皆名学故。学究竟者(所有)有为善法。(亦)皆(名)无学故。
一切凡夫及初二果。皆得有悔。三果以上。即更无悔。故非无学也。凡夫之睡眠寻伺。即非学非无学摄。初二三果之睡眠寻伺。即是学摄。四果及八地以上菩萨之睡眠寻伺。即无学摄。以其虽是有为。皆唯善故。
(寅)十二三断相摄门
悔眠唯通见修所断。(非非所断。)亦邪见等势力起故。(所以悔眠皆可见所断摄。)非无漏道亲所引生故。(所以眠属修所断摄。)亦非如忧(之)深求解脱故。(所以悔属修所断摄。)若(于见修)已断(悔眠之后。仍有眠)故。(即)名(为)非所断。则无学(位中之)眠。(乃是)非所断摄。
无漏道乃非所断。今眠既非无漏亲所引生。故非非所断摄。无学回心向大。深求无上解脱。得有忧根。名非所断。悔不同忧。故非非所断摄。若罗汉有眠。佛亦有眠。则是非所断摄。然罗汉及佛。皆永无梦。八地以上菩萨。虽称无学。仍有好梦。
寻伺虽非真无漏道。而能引(生)彼(无漏道。又)从彼(无漏道)引生。故通见修非所断摄。
引生无漏之寻伺。即修所断。无漏引生之寻伺。即非所断。分别烦恼相应之寻伺。即见所断也。
有义。寻伺(之)非所断者。于五法中。唯(属第三)分别(所)摄。瑜伽说彼(寻伺)是分别故。有义。此(寻伺)二。亦(是第四)正智(所)摄。(以八正道之中。)说正思惟是无漏故。彼(思)能令心(起)寻求等故。又说彼(思)是言说(之)因故。未(至如来)究竟(之)位。于(法门)药(众生心行)病等。未能徧知。(所以)后得智中。为他说法。必假寻伺。非如佛地无功用说。故此(寻伺)二种。亦通无漏。(瑜伽)虽说寻伺必是分别。而不定说唯属第三(分别性所摄。以)后得正智中。亦有分别故。
此更约五法判寻伺也。五法者。一名。二相。三分别。楞伽名为妄想。四正智。五如如也。有漏寻伺。见修所断。可属第三分别。无漏寻伺。即非所断。宜属第四正智。以是后得智故。若至佛果位中。则并此无漏寻伺亦断。以如来所有后得妙智。任运照机。不假寻伺故也。十二三断相摄门竟。
(寅)十三例结余门
余门准上。如理应思。
谓缘有事无事。缘有漏无漏。缘事境名境等也。第三能变广释六位心所别相中。正释别相竟。
(壬)二会示二谛二。初略问答。二广问答。(癸)今初
(问曰。)如是六位诸心所法。为离心体有别自性。为即是心分位差别。(答曰。)设尔何失。
(癸)二广问答二。初难即离。二答妙理。(子)今初
二俱有过。若离心体有别自性。如何圣教说唯有识。又如何说(唯)心远(行)独行。(又如何说)染净由心。(又如何说)士夫六界。(又)庄严论说。复云何通。如彼颂言。许心似(善染)二(法而)现。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等。无别染善法。
二俱有过。是先总难。若离心下。别难说离之过也。士夫。即有情。六界。即地水火风空识。不别言心所也。余可知。
若即是心分位差别。如何圣教说心相应。(以必)他性(乃名)相应。非自性故。又如何说心与心所俱时而起。如日与光。瑜伽论说。复云何通。彼说心所。非即心故。如彼颂言。五种性不成。分位差过失。因缘无别故。与圣教相违。
此别难说即之过也。心王如日。心所如光。日若即光。则光外无日。云何空中复见圆日。光若即日。则日外无光。十方世界应同为日。心所若即是心。其过亦尔。又瑜伽颂言。若谓心所即是心王。则五种取蕴之性不得成就。以无受想行三蕴故。又若谓但由分位差别而立五蕴者。亦有过失。以一刹那中。其因缘必无差别可得故。则与圣教相违。盖圣教说五蕴法。同在一刹那中横具。不依前后假立故也。
(子)二答妙理
应说离心有别自性。以心胜故。(所以圣教但)说(为)唯识等。(又此)心所依(于)心(王)势力生故。(所以庄严论中)说似彼现。非(谓)彼(善染法)即(是)心(王。)又(凡)识心(之)言。(决定)亦摄心所。(以其)恒相应故。(所以诸圣教中)唯识等言。及现似彼。皆无有失。(然)此(且)依世俗。(说别有体。)若依胜义。(则)心所与心。非离非即。(乃至)诸识相望。应知亦然。是谓大乘真俗妙理。
心王心所种现各别者。俗谛也。心王心所一一皆非即离者。真谛也。设非真谛。则俗谛无所依体。设非俗谛。则真谛无可表彰。真谛如水。俗谛如流与波。若知水外别无波流。则知波流之外亦别无水。真是俗家之真。俗是真家之俗。实际理地。原自不舍一法。今事门头。原自不立一尘。岂至分河饮水哉。故宗镜云。若不了性。亦不了相。其相即妄。若不识相。亦不识性。其性即孤。应须性相俱通。方得自他兼利。又云。楞伽经说。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此三种相通于八识。谓起心名转。八俱起故。皆有生灭。故名转相。动则是业。如三细中初业相故。八识皆动。尽名业相。八之真性。尽名真相。智旭曰。既八识皆有三相。则五十一心所法。何不例亦有三相哉。故慈恩云。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以识为主。归心泯相。总言唯识。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乖其实。此之谓也。初明差别等前六门竟。
(己)二明共依等后三门二。初举颂。二论释。(庚)今初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依止根本识。(七共依门。)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八俱转门。)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九起灭分位门。)
(庚)二论释三。初释共依门。二释俱转门。三释分位门。(辛)今初
论曰。根本识者。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起之)根本故。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依)亲依。
阿陀那名。通至佛果。故偏举之。共依。指现行本识。乃六识所同依故。亲依。指本识中所藏种子。乃六识之各别种故。
(辛)二释俱转门
五识者。谓前五转识。种类相似。故总说之。随缘现(之为)言。显(其)非(能)常起。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五根(五)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以)外缘合者有顿渐故。如水(所起)涛波。随缘(而有)多少。此等法喻。广说如经。
五识种类相似者。一俱依色根。二同缘尘境。三俱缘现在。四俱有间断。故相似也。作意根境等缘者。谓眼识藉九缘生。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心所。六根本依。即第八识。七染净依。即第七识。八分别依。即同时意识。九种子依。即第八识中所藏转识种子也。耳识藉八缘生。不须明缘。以暗中亦闻声故。鼻识。舌识。身识。皆藉七缘而生。不须空明。以合时方知故。余可知。
(辛)三释分位门二。初释意识常起。二释五位不行。(壬)初中二。初对诸识。通明起不起。二对前五别明常现起。(癸)今初
由五转识行相粗动。所藉众缘时多不具。故起时少。不起时多。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藉缘无时不具。由违缘故。有时不起。第七八识行相微细。所藉众缘一切时有。故无缘碍令总不行。
第六意识所藉五缘。一意根。二法境。三作意。四根本依。五种子依。此五种缘。一切时中定皆可得。唯除生无想天等五位。名为违缘也。第七识但藉三缘。一本识。二作意。三种子。第八识但藉四缘。一第七识。二作意。三境界。四种子。
(癸)二对前五别明常现起
又五识身。不能思虑。唯外门转。起藉多缘。故断时多。现行时少。第六意识。自能思虑。内外门转。不藉多缘。唯除五位。常能现起。故断时少。现起时多。由斯(颂中)不说此(第六识为)随缘现。
初释意识常起竟。
(壬)二释五位不行三。初正明五位。二释及与言。三判通凡圣。(癸)初中三。初标征。二别释。三总结。(子)今初。
五位者何。生无想等。
(子)二别释三。初释无想天报。二释二无心定。三释睡眠闷绝。(丑)今初
无想天者。谓(于因中)修彼(无想)定(时。有)厌(患)粗想(之)力。(所以)生彼天中。违(碍)不恒行(之)心及心所。(但以)想灭为首。名(之为)无想天。故六转识。于彼(天中)皆断。有义。彼天(从初生及至命终)常无六识。圣教说彼(天)无转识故。说彼(天)唯有(十二)有(支中之)色支(而无名支)故。又说彼为无心地故。有义。彼天将命终位。要起转识。然后命终。彼必起下(地之)润生爱故。瑜伽论说。后想生已。是诸有情(乃)从彼(天)没故。然说彼无转识等者。依长时说。非谓全无。有义。(初)生(彼天)时亦有转识。(以将生)彼(天之)中有。(亦)必起润生烦恼故。(例)如余(禅天之)本有初(生时。)必有转识故。瑜伽论说。若生于彼(天。)唯入(定而)不起(定。)其想若生。(即)从彼(天)没故。(设使)彼(天之)本有(于)初(生时)若无转识。如何(可)名入(定。以)先有后无。乃(可以)名入故。(又)决择分言。(彼天于)所有生得心心所灭。名无想故。此言(之)意。(正)显彼(天之)本有(于)初(生时。必)有异熟生(之)转识暂(时现)起。(但由)宿(习此定之)因缘力。后(乃违此转识令)不复生。由斯(无想定力。)引起异熟无记分位差别。(所以)说名(为)无想(天。例)如(加行)善(根所)引生(之无想灭尽二定。以加行善故。所以)二定(亦得)名善。(今无想定所引生之异熟。所以名为无想天也。设)不尔(者。则)转识一切不行。如何(决择分中)可言唯生得(之心心所)灭。故(知)彼(天)初(生之)位。转识(亦必)暂起。
初正释无想天之名义。次有义下。凡三解。第三为正。大佛顶经亦云。初半劫灭。后半劫生也。本有。指一期现在之身。生得心心所。指初生时即得现起之心及心所。所谓异熟生无记。余可知。
彼(无想)天唯在第四静虑(之中。以)下(三禅中。其)想粗动。难可断故。上(四空中。)无(此)无想异熟处故。即能引发无想定(之)思(业。)能感彼天异熟果故。
此更释无想果处。及无想果之因种也。三禅已下。想粗难断。四空灭色存心。无想灭心存色。故四空天。无此无想异熟之处。当知无想异熟。必寄第四禅天处也。思业。即思心所。令心造作无想定业。所熏成种以为其因。乃招感于彼天之果。初释无想天报竟。
(丑)二释二无心定二。初略明。二广释。(寅)今初
及无心二定者。谓无想(定。及)灭尽定。俱无(前)六(转)识。故名无心。
(寅)二广释二。初无想定。二灭尽定。(卯)今初
无想定者。谓有异生。伏(第三禅)徧净(天之俱生)贪。未伏上(界之)染。由(永)出离想(之)作意(而)为先(导。)令不恒行(之)心(及)心所(得)灭。想灭为首。立无想名。令身安和。故(虽不与定心所相应。而)亦名定。
此正释无想定之名义也。徧净贪及上染。皆指六识相应之思惑。出离想。谓悞认彼处以为涅槃。不恒行心心所。即前六转识。及彼相应之心所。余可知。
修习此定。品别有三。下品修者。现法必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后生彼天。不甚光净形色广大。定当中夭。中品修者。现不必退。设退(亦能)速疾还引现前。后生彼天。虽甚光净形色广大。而不最极。虽有中夭。而不决定。上品修者。现必不退。后生彼天。最极光净。形色广大。必无中夭。穷满(彼天五百大劫)寿量。后方殒没。
此约三品修因以判三种所招果也。现法。即现生。
此定唯属第四静虑(所摄。)又唯是善。(以是)彼(加行善心等法)所引(生)故。下(三禅地及)上(四空)地(中。)无(有此定。)由前(所)说(想粗动等之理)故。
此更约界地判。及约三性判也。
四业通三。除顺现受。
此更约四业判也。四业者。一顺现受业。谓决定猛利心所作善恶。能令现世即招苦乐二报。二顺生受业。谓上品心所作善恶。能令转身即决受报。三顺后受业。谓中品心所作善恶。能令二生三生乃至百千生后。方受其报。四不定受业。谓下品心所作善恶杂业。或受不受。以微弱无大力故。今无想定下品修者。或不定受。或顺后受。或顺生受。中品修者。或顺后受。或顺生受。上品修者。则顺生受。决无此世即受彼天果报之理。故除顺现受也。
有义。此定唯欲界起。由诸外道说力起故。人中慧解极猛利故。有义。欲界先修习已。后生色界。能引现前。(但)除无想天。(乃)至(色)究竟(天。不起此定)故。
此更申明起定之处也。有两家解。第二周悉。无想天不起者。由成此定。乃感生无想天。非于彼天。方起此定。又彼天寿尽。决当退生欲界。不更起此定也。五不还天。皆是圣者。故亦不起此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中。皆得引起。可知。
此由厌想。欣彼果入。故惟有漏。非圣所起。
此更约有漏无漏判也。谓修此定者。本由厌患粗想。欣慕彼无想果。然后得入。则是非灭计灭。故唯有漏。而有学无学二种圣人。不起此定。唯是非学无学摄也。初无想定竟。
(卯)二灭尽定
灭尽定者。谓有(三乘)无学(圣人。)或(复)有学圣(人。)已伏或离无所有(处之俱生)贪。(于)上(非非想处之)贪。(则无学已伏或离。而有学)不定。由(暂)止息想(之)作意为先。令不恒行(之心心所。及)恒行(中之一分)染污心心所(皆)灭。(故)立灭尽(之)名。令身安和。故(虽不与定心所相应。而)亦名定。(又)由(加行之时。)偏厌受想。(故)亦名(为)灭彼(受想之)定。
此正释灭尽定之名义也。已伏指有学及顿悟菩萨。或离。指无学二乘及彼回心者。止息想。谓厌患劳虑。暂取寂静。不计为涅槃也。此定亦名灭受想定。故更释彼得名之由。
修习此定。品别有三。下品修者。现法必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中品修者。现不必退。设退(亦能)速疾还引现前。上品修者。毕竟不退。
此但判三品。不云招果者。是无漏道。不感异熟也。
此定初修。必依有顶。游(历)观(察真)无漏(理以)为加行。(乃得证)入。(以九)次第定(之)中。(此灭尽定)最居后故。虽(此定亦仍)属有顶。而(是)无漏(所)摄。若修此定已得(淳熟。出入)自在。(则于)余地心后。亦得现前。
此判修定之所依也。有顶。谓三有极顶。即非想非非想定是也。凡佛弟子欲修灭尽定者。必依次第而修。谓先以觉观净除欲染。离生喜乐而入初禅。次以内净舍离觉观。定生喜乐而入二禅。次更舍弃喜动。离喜妙乐而入三禅。次更双亡苦乐。舍念清净而入四禅。次更灭色缘空。入无边空处定。次更灭空缘识。入无边识处定。次更灭识缘无所有。入无所有处定。次更灭无所有。缘于非想非非想处。入非想非非想定。次后了知此种极微细想。仍是有漏有为。即依此定。游观寂灭真无我理。伏灭第六心王心所。并伏第七识中。俱生我执令不现行。乃入此灭尽定。是故九次第定。此居最后。不依有顶。不能加行证入也。虽依有顶。而非有漏。以必游观无漏。方能入故。若修至淳熟。则随意出入。无不自在。或于无所有地心后得入。或于识处地心之后得入。乃至或于离生喜乐地心之后得入。或于欲界散地心后亦得径入也。
(此定)虽属道谛。而是非学非无学摄。(以其)似涅槃故。
此更约学等三摄判也。既属道谛。宜是学无学摄。然似涅槃。故非学。非真涅槃。故非无学。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必由)佛及弟子说力(乃得)起故。人中慧解极猛利故。(若于人中先修得已。则于)后(时。生)上二界。亦得现前。邬陀夷经。是此诚证。(以)无色(天。但无业果粗色。)亦名(为)意成天。(元有定果色)故。(所以得依无色定果而入此定也。然)于(大乘诠显)藏识(之)教未信受者。若生无色(界中。)不起此定。(以)恐(既)无色(身。又复无)心。成断灭故。(若)已信(有藏识者。)生彼(无色四天。此定)亦得现前。(以其)知有藏识不断灭故。
此更判起定处也。初必人中。后通四禅及无色界。
要断三界见所断惑。方起此定。(以诸)异生不能伏灭有顶心心所故。(又复)此定微妙。要(先)证(于)二空。随应后得(智之)所引发故。
此更判起定人也。异生未断分别我法二执。未证我法二空妙理。纵令以欣厌力。伏灭无所有处心及心所。而于非非想处心及心所。决定不能伏灭。以彼所修世间有漏道力。本劣弱故。唯有三乘圣者。或于初果位中。以根本智先证我空。或于初欢喜地。以根本智先证我法二空。然后随彼二空之后得智。渐次伏灭三界思惑至都尽位。乃入此微妙定。是中二乘以我空后得智引发此定。但伏第七识中微细我执。故虽身心度百千劫如弹指顷。不能现诸威仪。以未达法空故。菩萨以二空后得智引发此定。兼伏第七识中微细法执。故能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以得法自在故。
有义。(于)下八地修所断惑(之)中。要全断欲(界九品思惑。)余(之七地但)伏(其)惑。(或亦除)断。然后方能初起此定。(以)欲界(之)惑种。(不善有覆)二性繁杂。障定(之力)强故。(经论)唯说不还(果人。)三乘无学。及诸菩萨。(乃能)得此定故。彼(等)随(其)所应。生上八地。皆得后起(此定。)
此下更复细判定前所断惑也。有两家解。第二为正。今初家谓人中但断欲界思惑。即能起灭尽定。后生四禅四空。亦皆得起。以阿那含果。即可得此定故。
有义。要(须尽)断下之四地修所断惑。余(之五地。但)伏(其)惑。(或亦除)断。然后方能初起此定。(以下四地中)变异受俱(之)烦恼种子。(其)障定(之力亦)强故。彼(等)随(其)所应。生上五地。皆得后起(此定。)
此第二正解。谓人中须断下四地惑。方起此定。后生上五地中。乃得后起也。下四地。谓一者欲界五趣杂居地。二者初禅离生喜乐地。三者二禅定生喜乐地。四者三禅离喜妙乐地也。变异受。谓忧喜苦乐四种受也。上五地。谓一者四禅舍念清净地。二者空处地。三者识处地。四者无所有处地。五者非非想处地也。
若伏下惑能起此定。后不断退生上地者。岂生上已却断下惑。
此下问答释妨也。今先问曰。若于第四禅及四空惑。但伏不断。即能起此定者。假使不还果人。后于所伏之惑。不断不退而生无色上地。然彼下地惑种尚犹未断。岂既生上地已。却乃断下地惑耶。
断亦无失。如生上者。断下末那。俱生惑故。
此先纵答也。谓假使生上却断下惑。亦无有失。如生上地证无学者。一时顿断下九地之末那相应俱生惑故。盖六识中俱生烦恼。其相粗显。故三界九地种子。次第渐断。第七识中俱生烦恼。其相细微。故三界九地种子。须待金刚喻定方能顿断也。
然不还者。对治力强。正润生位。不起烦恼。但由惑种润上地生。(又复)虽所伏惑。有退(起有)不退(起。)而无伏下生上地义。故无生上。却断下失。
此释伏难。兼正答前问也。释伏难者。难曰。若得灭定后不断退而生上地。则正生时。岂无润生烦恼。今释之曰。然不还果圣人。对治力强。故润生位。不必起于现行烦恼。但由惑种。润上地生耳。正答前问者。虽灭尽定所伏之惑。有退不退。而六识中修所断种。必须断下方得生上。本无伏下生上地义。故亦无生上却断下惑之失也。且如有人于此。已断初禅二禅三禅思惑。又伏第四禅及四空思惑。而得此定。已后或起第四禅等思惑。或不起第四禅等思惑。皆不可知。但必断尽第四禅思惑种子。方生空处。断尽空处思惑种子。方生识处。乃至断尽无所有处思惑种子。方生非非想处。倘一生中灭定不退。虽已永伏非非想惑。而第四禅惑种未断。命终仍必生于五不还天。万无径生四空之理也。问曰。凡夫外道。但伏下地思惑。亦未曾断。何故展转得生上地。那含圣人。何故伏惑不断。反不生上地耶。答曰。凡夫外道。邪见取著。故但伏下地思惑。即能生于上地。报尽之后。仍复下坠。譬如仰空射箭。力尽则堕也。那含圣人。已破见惑。于三界中。不复取著。但其任运烦恼。未能顿断。故下地烦恼渐渐尽时。转转寄生上地。以次断尽。上地烦恼。便出尘界。譬如火不添薪。渐从熄灭也。
若诸菩萨。先(于)二乘位(中。)已得(此)灭(尽)定。后(方)回心(向大乘)者。(则于)一切(三贤十圣)位中。(皆悉)能起此定。若不尔者。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永伏一切烦恼。虽(七地中。犹)未永断欲界修(所断)惑(种子。)而(能)如(彼不还果人)已断(惑者一般。亦复)能起此定。论说已入远地菩萨。方能现起灭尽定故。(复)有(一类利根菩萨。始)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如阿罗汉。彼(于初地乃至第)十地中。皆起此定。经说菩萨前六地中。亦能现起灭尽定故。
此更就菩萨以判灭定起位也。若不尔者。指未得灭定先回心之二乘。一切烦恼。指三界现行思惑。余皆可知。二释二无心定竟。
(丑)三释睡眠闷绝
无心睡眠与闷绝者。谓有极重睡眠闷绝。令前六识皆不现行。(故亦得无心之名。盖由)痴(劳)极(重)等缘所引身位。(身劳顿故。六情闇闭。)违前六识(令不现行。)故名极重睡眠。此(极重)睡眠时。虽无彼(四不定中睡眠心所之)体。而由彼(引起。相)似(于)彼。故假说彼(睡眠之)名。(复有感冒)风热等缘所引身位。亦违六识(令不现行。)故名极重闷绝。或此(疲极风热等缘。)俱是触处少分(所摄。)
二别释竟。
(子)三总结
除斯五位。意识恒起。
初正明五位竟。
(癸)二释及与言
(问曰。)正死生时。亦无意识。何故但说五位不行。○有义。(正)死生(位。即以颂中)及与(之)言(而)显。(破曰。)彼说非理。所以者何。(圣教)但说六时名无心故。谓前五位。及(入)无余依(涅槃界者。今但)应说死生即闷绝摄。彼(死生)是最极闷绝位故。(然颂)说及与(之)言。(为)显五(位)无杂(故耳。又颂但言五位。不说六时无心者。)此(中欲)显六识断已。后时依本识中(各)自种(子)还起。由此不说入无余依。(以入无余依后。则不起故。)
释此为二。初义非。次义正。并可知。
(癸)三判通凡圣
此五位中。异生有四。除在灭定。圣唯后三。于中如来(及八地以上)自在菩萨。唯得存一。无(极重)睡(眠及)闷(绝)故。
凡夫外道。皆名异生。以未证圣法故。不能入灭尽定。三乘圣人。不入无想定。不生无想天。八地已上。得法自在。故无极重睡闷。但有时入灭定耳。已上从第二卷中间至此。初分释三能变相竟。
(丁)二会三能变俱转以示二谛三。初总明俱转。二料简俱转义。三结示二谛。(戊)今初
是故八识。一切有情。心与末那。二恒俱转。若起第六。则三俱转。余随缘合。起一至五。则四俱转。乃至八俱。是谓略说识俱转义。
一切有情。通指十界圣凡而言之也。余可知。
(戊)二料简俱转义。共有六番问答。(己)今初番
(问曰。)若一有情。(而有)多识俱转。如何说彼是一有情。(答曰。)若立有情(而是)依识多少。(则)汝(于)无心位。应非有情。又他分心现在前位。如何可说自分有情。然立有情。(或)依命根数。或(依)异熟识。俱不违理。彼(命根及异熟识。)俱(是)恒时唯有一故。
他分自分。乃以六道相望而互论也。且如只今为人。则以人为自分。其余五道皆名他分。然正为人时。或忽起天道心。或忽起地狱心等。若但依识多少而立有情。则正起天道识时。便应名为天道有情。何故仍名为人道有情耶。余可例知。命根。即依色心连持不断功能假立。异熟识。即第八果报无记识也。
(己)第二番问答
(问曰。)一身唯一等无间缘。如何俱时有多识转。(答曰。)既许此一(等无间缘。)引多(后念相应)心所。宁不许此(亦)能引多心(王。)又谁定言此缘唯一。说多识俱者。许此缘(亦)多故。又(如)欲(于)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宁不顿取。(以)诸根境等和合(之)力。(既是)齐(平。若谓)识(必)前后(次第而)生。不应理故。又(如诸)心所(之体)性虽无差别。而(善等)类别者。许多俱生。宁不许心异类俱起。又如(水之)浪。(镜之)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识俱转。又若不许意(识)与五(识)俱。(则意识)取彼(五识)所缘(之境)应不明了。(喻)如(独)散意识。(亦但)缘久灭故。
小乘所执七十五法。心法唯一。由前灭心。引生后心。故云一身唯一等无间缘也。答中先顺答。次逆答。顺答者。假使只一等无间缘引生多识。亦复无过。以彼亦许一等无间引生多心所故。次逆答者。既许有情各有八识。亦许八识各有等无间缘也。又汝若不许多识俱转。则色声香味触等多境现前。一刹那中宁不顿取。若谓根境虽齐。识有前后。则不合理。又既许一时有多心所俱生。何独不许一时有多心王俱转。又如水镜唯一。浪像可多。则知藏识唯一。转识可多。又若不许同时意识与五识俱。则意识起时。前五已灭。便同独头意识缘已灭境。如何得明了耶。
(己)第三番问答
(问曰。)如何(与)五(识)俱。唯一意识。于色等境。(乃能)取一或多。(答曰。)如眼等识。各于自境(亦能)取一或多。此(意识于五尘境取一或多。)亦(复)何失。(以六识之)相见(二分。)俱有种种相故。
复有小乘。妄计有五意识。故难唯一意识。不应顿取多境。答释可知。应立量云。同时一意识是有法。能取多境宗。因云。相见俱有种种相故。喻如一眼识能取多色等。
(己)第四番问答
(问曰。)何故诸识同类不俱。(答曰。)于自所缘(若不可了。多亦无用。)若可了者。一已能了。余无用故。
同类不俱。谓一刹那中。无二眼识并生。乃至无二藏识并生也。答意可知。
(己)第五番问答。
(问曰。)若尔。(则)五识已(能各)了自境。何用俱起意识了为。(答曰。)五俱(之)意识。(能)助五(识)令起。非专为了五识所缘(而已。)又(意识)于彼(五识)所缘。能明了取。异于眼等(五)识。故非无用。由此圣教。说彼意识名有分别。五识不尔。
五识不尔者。但有自性分别。不同意识更有随念计度二种分别也。
(己)第六番问答
(问曰。)多识俱转。何不(如心王心所之互)相应。(答曰。)非同境故。设同境者。彼此所依体数异故。(喻)如五根(之与五)识。(虽亦同境)互不相应。
非同境者。眼识以色为境。乃至身识以触为境也。难曰。同时意识。与五识既是同境。何不相应。释曰。彼此所依体数异故。彼五识依五色根。此意识依于意根。是一异也。各有自证分体。从自种生。是二异也。此第六识。与五十一心所。皆得相应。彼前五识。虽与徧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三。中二。大八相应。是三异也。喻如五根之与五识。虽亦同境。而根是色法。识是心法。根为所依。识为能依。根为能发。识为所发。根但照境不能了别。识能了别。而无形像。识属现量。根属比量。故不可说如心心所之和顺似一而名相应。二料简俱转义竟。
(戊)三结示二谛
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以见分)行相。(及)所依(根。所)缘(境。)相应(之心所。四义皆)异故。又一(识)灭时。余(识)不灭故。(又七是)能(熏。八是)所熏。(如此)等相(亦)各异故。(然而)亦非定异。经说八识如水波等。无差别故。(设使)定异应非(互为)因果性故。(当知)如幻事等。无定性故。
此结示俗谛也。先明不定一义。次明不定异义。第八识如水。前七识如波。波之与水。不即不离。不一不异。因之与果。亦复如是。故总以如幻结成无性。当知无性之俗。俗不违真也。量云。八识是有法。非定一异宗。因云。无定性故。喻如幻事。
如前所说(三能变)识(六位心所)差别(之)相。(且)依(四俗谛中第二道)理世俗。(说有此事。)非(谓四真谛中第四)真胜义(谛。亦有此差别也。以)真胜义中。心言绝故。
此结示真谛也。心路绝故不可思。言路绝故不可议。以心言皆悉无性。故名为绝。非是离于心言之外。别有一个非心非言境界以为真谛。当知无相之真。真不违俗。是故第八识如水。前七识如波。真胜义则如湿性。非波非水。亦不异波水也。四俗谛者。一假名无实谛。谓军林瓶车等。二随事差别谛。谓三科五蕴等。三方便安立谛。谓苦集灭道等。四法假名非安立谛。谓二空真理。四真谛者。一体用显现谛。即第二俗。二因果差别谛。即第三俗。三依真显实谛。即第四俗。四废诠谈旨谛。即一实真如。前一俗。唯俗非真。后一真。唯真非俗。中间三位。望后名俗。望前为真。虽云八谛。秖是五位。今所明八识六位心所。即约随事差别谛说。亦名为体用显现谛。以不同外道余乘所执我法。故名为理。以不约平等一实真如法性。故名世俗。
如伽他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
此结示真俗不二也。不变随缘。如举真金而作众器。故相有别。随缘不变。如彼众器全体即金。故相无别。以能相所相。本无性故。谓能即非能。所即非所。故名为无。非离能所之外。更立一个无能无所为真谛也。若向此结示中荐取分明。则知性相二宗。同条共贯。更无两辙。故宗镜录曰。智者大师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何取舍定执也。若分别界外结惑生死。及诸行名义。当细寻天亲所作。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何过龙树。故知菩萨制作。一一关于圣典。故非出自胸臆。广引证明。令生闻慧。若不先明识论天亲护法等。剖析根尘微细生死。又焉得依龙树观门遣荡。如无差别。无可圆融。若不先诊候。察其病源。何以依方。施其妙药。今时多不就己仔细推寻。及广披圣典。教观俱昧。理行全亏。唯尚随语依通。一时遣荡。拂迹而迹不泯。归空而空不亡。以不出法尘。全为影事。殊不识心王心所。种现根随。微细根尘。生灭起处。心心流注。念念现前。如醉如痴。懵无知者。智灯既闇。定水全枯。未审何门。能得清净。噫。智者永明。皆于性相融通若此。而今之学者。犹复胶柱鼓瑟。不知会归自心。不亦哀哉。已上广明能变三相竟。
(丙)二广明所变唯识二。初正明所变。二广释外难。(丁)初中二。初结前举颂。二以论释成。(戊)今初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相见)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戊)二以论释成二。初正释颂文。二释小乘难。(己)初中二。初约见相二分释。二约转似外境释。(庚)今初
论曰。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以其)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以其)能取(于)相(分)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以是)见(分之)所取故。由此正理。(故知)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以)离能(取)所取(之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于能所之)二相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然此)唯(之为)言。(但)为遮(遣)离识实物。非(并遮遣)不离识(之)心所法等。
有为者。心王心所色法及不相应行也。无为者。虚空择灭等六无为也。实者。心王心所色法。从缘生也。假者。不相应行。依于色心分位立也。以要言之。即是五位百法。言皆不离识者。所谓心王。即识自相故。心所。即识相应故。色法。即二所现故。不相应行。即三分位故。无为。即四实性故。然唯遮离识实物非有。非遮相应心所为无。故唯识言。亦摄心所也。是中唯遮外境非有。识表心及心所非无。即遣虚存实观。不云唯相唯见而云唯识。即舍滥留纯观。不云唯二分而云唯识。即摄末归本观。不云唯心心所而云唯识。即隐劣显胜观。无为即识实性。亦不离识。乃至如前文云。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等。即遣相证性观也。
(庚)二约转似外境释
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此能转变。即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谓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执境。名所分别。即所妄执实我法性。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别实我法性。决定皆无。前引教理。已广破故。是故一切皆唯有识。(但由)虚妄分别(而)有。(已)极成故。唯既不遮不离识法。故真空等亦是有性。由斯远离增减二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
前引教理。指第一卷及第二卷初。广破我法二执之文。真空。即圆成实性。等。即依他起性也。实我实法。名徧计所执性。心及心所。名依他起性。二空真理。名圆成实性。徧计非有。故无增益之过。依圆不无。故无损减之过。不减不增。是名中道。初正释颂文竟。
(己)二释小乘难九。初释唯识所因难。二释世事乖宗难。三释圣教相违难。四释唯识成空难。五释色相非心难。六释现量违宗难。七释梦觉相违难。八释外取他心难。九释异境非识难。(庚)初中二。初略问答。二广问答。(辛)今初
(问曰。)由何教理。(而)唯识(之)义(可以证)成。(答曰。前文)岂不已说。
(辛)二广问答二。初问。二答。(壬)今初
虽说(犹)未(显)了。(以前所引教理。但为破于他义。然)非(是但)破他义。(而)己义便(可)成(立。)应更确陈。(以)成此(唯识)教理。
(壬)二答为三。初引教。二显理。三总证。(癸)今初
如契经说。三界唯心。又说。所缘唯识所现。又说。诸法皆不离心。又说。有情随心垢净。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一(者了达)相违识相(之)智。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所见差别)云何(得)成。二(者)无所缘(境。而)识(现可得之)智。谓缘过未梦境像等。非实有境。识现可得。彼境既无。(则凡)余(现在境。)亦(复)应尔。三(者)自应无倒(之)智。谓愚夫智。若得实境。彼应自然成无颠倒。不由功用。应得解脱。(今既不尔。则知所执实境。但是颠倒妄计。)四(者)随三(种妙)智(境。即随)转(之)智。(何等为三。)一(知一切境界)随(八境已上心)自在者(妙)智(而)转(之)智。谓已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假使)境若实有。如何可变。二(知一切境界)随观察者。(妙)智(而)转(之)智。谓得胜定修法观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假使)境若是真。宁随心转。三(知一切境界)随无分别(妙)智(而)转(之)智。谓起证实无分别智。(则)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假使)境若是实。何容不现。菩萨成就(此)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入。又伽他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此等圣教。诚证非一。
所引诸教。并皆可知。自性者。即心意识之自体也。
(癸)二显理
极成眼等识。五随一故。如余。不亲缘离自色等。
宗镜云。第一比量。成立五尘相分色。皆是五识亲所缘缘。成其唯识义也。量曰。极成眼识是有法。决不亲缘离自识色宗。因云。极成五识中随一摄故。喻如余极成四识。乃至量曰。极成身识是有法。决不亲缘离自识触宗。因云。极成五识中随一摄故。喻如余极成眼识等。
余识。识故如眼识等。亦不亲缘离自诸法。
宗镜云。第二比量。成立第六识。并闇成立七八二识。皆缘自之亲相分不离于识。是唯识义也。量云。极成余识是有法。亦不亲缘离自识诸法宗。因云。是识性故。喻如极成眼识等。此中但言余识者。以小乘不许七八二识故。若言七八二识。恐彼不许。便犯所别不极成过。若只言六识。又不能闇立大乘第七第八两识故也。
此识所缘。定非离此。二随一故。如彼能缘。
宗镜云。第三比量。总成立一切亲相分不离心体。得成唯识也。量曰。六识亲所缘缘是有法。定不离六识体宗。因云。见相二分随一摄故。喻如彼能缘见分。
所缘。法故。如相应法。决定不离心及心所。
宗镜云。第四比量。成立一切疏所缘缘境皆不离心得成唯识也。量曰。一切随自识所缘是有法。决定不离我之能缘心及心所宗。因云。以是所缘法故。喻如相应法。言相应法者。即指前来已成立之亲相分也。此正成立第八识之相分。不离本识。望前六识。名为疏所缘缘。由彼小乘不许第八。故但云疏所缘缘。即是六识所托之本质境。乃第八识亲所缘缘。
此等正理。诚证非一。
结前四量也。二显理竟。
(癸)三总证
故于唯识。应深信受。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中道。
我法非有者。以是徧计所执性故。空。谓二空真如。即圆成实性。识。谓心王心所。即依他起性。空识非无者。以其非所执故。若执空识。亦是徧计。徧计本自非有。故离有。依圆本自非无。故离无。既离有无。理绝情谓。故即契中道矣。
慈尊依此。说二颂言。虚妄分别(故)有(见相二分。)于此(二分之上。实我实法之)二(决定)都无。(即)此(依他性)中。唯有(无我无法真)空(之理。)于彼(真空理中。)亦有此(依他起性。)故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有依圆故)非空。(无徧计故)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此引二颂。以证三性圆离有无。契会中道。即是不思议三谛也。虚妄分别有句。明染分依但是有。即俗谛也。于此二都无句。明徧计我法本空。即真谛也。此中唯有空句。明依他中有圆成实。于彼亦有此句。明圆成实不离依他。盖是真俗不二。即显中道第一义谛体也。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则一切法无非中道。明矣。有字。即牒第一句。无字。即牒第二句。及有故。即牒第三第四两句。一切法有。即假也。一切法无。即空也。一切法及有故。即中也。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为令易解。说空假中。克实而言。唯一中道以为正体。中道离一切相。非徧计之所执。即为如实空义。中道即一切法。具依他之缘起。即如实不空义。虽有空与不空二义。而体元非空与不空。今既云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则八识一一非空非不空。即是中道。法尔具足三谛。五十一心所。一一非空非不空。即是中道。法尔具是三谛。十一色法。一一非空非不空。即是中道。法尔具足三谛。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亦一一非空非不空。即是中道。法尔具足三谛。六种无为亦复非空非不空。即是中道。法尔具足三谛。此性相两宗。血脉关通最显著处。人都忽而不察。奈之何哉。
此颂且依染(分)依他(而)说。理实亦有净分依他。
染分依他。因缘所生六凡法也。净分依他。因缘所生四圣法也。六凡诸法。既已一一即空假中。四圣诸法。何独不然。故曰十界无非即空假中。明文在兹。奈何不信。初唯识所因难竟。
(庚)二释世事乖宗难
(难曰。)。若唯内识。似外境起。宁见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定不定转。(答曰。)如梦境等。应释此疑。
此中自有四难。一者处定。二者时定。三者身不定。四者作用不定。一处定者。如南山在南。不可以识令其在北。故非唯识。二时定者。如缘山之识生时。固自有山。然缘山之识灭时。山不随灭。故非唯识。三身不定者。如多人同看灯光。其有翳者。别见五色重叠。则是虚妄。可名唯识。其无翳者。皆见清光。则是实境。故非唯识。四作用不定者。复有三难。一云如翳眼所见发蝇等物。即无作用。好眼所见发蝇等物。即有作用。无作用者。可名唯识。有作用者。则是实物。何名唯识。二云如梦中所得饮食衣服刀仗毒药。即无实用。可名唯识。觉时所得。便有实用。何名唯识。三云如乾闼婆城。则无实用。砖土城等。则有实用。虚实各殊。何名唯识。答云。如梦境等者。应引二十颂云。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浓河等。如梦损有用。初句。答第一处定第二时定难。第二第三两句。答第三身不定难。第四句。答第四作用不定难也。一释处定难者。且如梦见有山在南。梦中之心更缘北时。梦中之山依旧在南。岂果有山在于梦心之外耶。二释时定难者。且如梦见有山。梦中之心缘此山时。山固宛然。梦中之心不缘山时。山亦仍在。岂果离于梦心实有山耶。三释身不定难者。且如一类饿鬼。于恒河处。同见脓河。虽彼多鬼之所同见。岂实有脓河耶。若知饿鬼所见脓河。唯是自业所招。自识妄见。则知今人所见灯火清光。乃至日月星辰。山河国土。穷尽十方有漏国土。种种依正。皆是同分妄见而已。岂有识外实境可得。四释作用不定难者。且如梦得饮食刀仗等。即无实用。梦见男女交遘遗失不净等。即有实用。既有实无实。皆同一梦境。则汝所云作用不定。何一非唯识耶。
(庚)三释圣教相违难
(难曰。)何缘世尊(不但说意法二处。而)说(有)十二处。(答曰。彼五根五尘十处。亦)依(本)识所变。非别实有。(世尊不过)为(今众生)入我空(观。所以)说(此)六二(之)法。(令观无我。喻)如(为)遮断见。(故假)说(相)续有情。(今大乘教。)为(令众生)入法空(观。所以)复说唯识。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说十二处。为破我执。元非实法。譬如说续有情。但为破断见耳。岂可更计常哉。
(庚)四释唯识成空难
(难曰。)此唯识性。岂不亦空。(设若)不尔。(其义)如何。(答曰。识性)非所执故。谓依识变妄执实法。(以)理(推征。了)不可得。说为法空。非(谓并)无离言正智所证唯识性故。(而)说为法空(也。)此识若无。便无俗谛。俗谛无故。真谛亦无。真俗相依而建立故。拨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应知诸法有空不空。由此慈尊说前二颂。
此中难意。谓由破我故。说十二处法。法既即空。则今由破法执。故说唯识。识岂不亦空耶。答意可知。恐又难曰。设无此识。亦何不可。故今答曰。此识若无。便无俗谛。盖八识及与心所。皆名俗谛。俗依真立。真依俗显。譬如色依空住。空依色显。又如波水依湿性立。湿性依波水显。真俗不二之旨。复见于此。谁云性相不同辙哉。
(庚)五释色相非心难
(难曰。)若诸色处。亦(即以)识为体。何缘乃似色相显现。(又复)一类坚住相续而转。(答曰。无始以来虚妄)名言熏习。(妄作心外坚住相续等想。依斯)势力起故。(非有实物可得。然似外色现者。)与染净法为依处故。谓此(相分)若无。(则便)应无颠倒(妄执。)便无杂染。亦无净法。是故诸识亦似色现。如有颂言。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
无妄执。则无杂染。无杂染。亦无净法。盖染净是对待法。皆依俗谛建立故也。是故十界染净。皆名俗谛。染净无性。则十界皆空。真俗不二。则十界皆中。明矣。乱相者。指所变之色相。乱体者。指能变之心体。色识者。指所变之乱相。非色识者。指能变之乱体。若无。余亦无者。谓若无能变。即无所变。若无所变。亦无能变也。宗镜曰。天亲唯识论。唯是一识。复有分别识。无分别识。分别识者。是识识。无分别识者。似尘识。一切法界所有瓶衣车乘等。皆是无分别识。例得云。复有分别色。无分别色。分别色者。如言光明即是智慧。无分别色。即四大所成色。智旭曰。分别识者。即颂所谓非色识也。无分别识者。即颂所谓色识也。色与非色。皆名为识。识外更无他法。故称唯识。此成唯识论之正旨也。例得以下。则以乱体名有分别色。以乱相名无分别色。有分别无分别。皆名为色。色外更无他法。故称唯色。此天台唯色唯香等义所由立也。良由诸法无性。名字亦空。故得作此妙说。非寻言逐句者。所能思议也。又临济大师。依此义而立四句。有时夺人不夺境。即一切唯色。有时夺境不夺人。即一切唯识。有时人境俱夺。则色识两亡。有时人境俱不夺。则色识宛尔。又智者大师。依此义而立四照。一者智照境。即有分别识照无分别色也。二者境照智。即有分别色照无分别识也。三者智照智。即有分别识照无分别识也。四者境照境。即有分别色照无分别色也。问曰。智照智者。应是以心缘心。则能缘所缘。皆有分别。何谓有分别识照无别识耶。答曰。能缘是见分。故得有分别用。所缘是相分。但托彼心以为本质。变似心相。譬如镜中之火。无能烧用。故设使真带质境。亦名无分别识耳。
(庚)六释现量违宗难
(难曰。)色等外境。分明见证。现量所得。宁拨为无。(答曰。五识及同时意识)现量证(五尘)时。不执为外。后(念)意(识)分别(计度。)妄生外想。故现量境。(本)是(识)自相分。(以即)识所变故。(大乘)亦说为有。(惟彼)意识所执外实色等。(乃是)妄计有故。(大乘)说彼为无。又色等境。(皆是)非色似色。非外似外。如梦所缘。不可执为实是外色。
(庚)七释梦觉相违
(难曰。)若觉时色。皆如梦境。不离识者。(譬)如(有人)从梦(而)觉。(即)知彼(梦所见色等。皆)唯心(现。)何故(今于)觉时。于自(所缘)色境。不知(皆是)唯识。(答曰。)如梦未觉(之时。)不能自知(所见唯心。)要至觉时。方能追觉(其无心外实境。只今)觉时境色。应知亦尔(与梦相似。)未(到)真觉(之)位。不能自知(其非实有。)至真觉时。亦能追觉。(今既)未得真觉。(则是)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识。
追觉真觉。皆是入声。其余觉字。皆是去声。真觉有二。一分真觉。即初地以上。二究竟觉。即妙觉极果。推而广之。亦有相似觉。观行觉。名字觉。唯理即觉。则是熟睡长梦人也。
(庚)八释外取他心难
(难曰。)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答曰。)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谓(缘他心者。于自心中。有似他)识(之相分)生时。(此所现之似他识相。)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之能)亲执外物。(非如)日等舒光(之能)亲照外境。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谓自所变。故契经言。无有少法能取余法。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如缘他心。(既必不能亲缘。应知缘于)色等(五尘。)亦尔。(不能亲缘本质也。)
若达此义。则知诸佛心内众生之心。名为无漏相分。众生心内诸佛之心。名为有漏相分。然诸佛不能令彼众生之心即证无漏。众生亦不能令彼诸佛之心还成有漏。何有少法能取余法。不过还取自相分耳。既不能亲缘他心。但缘自所变相。则知亦决不能亲缘五尘本质。但缘自所变相而已。既无外境可缘。而妄于中起贪嗔痴。起诸见慢。大佛顶经所谓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也。哀哉。
(庚)九释异境非识难
(难曰。)既有异境。何名唯识。(答曰。)奇哉固执。触处生疑。岂唯识教。但说(只)一(个)识。(问曰。若)不尔(者。其义)如何。(答曰。)汝应谛听。若唯一识。宁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谁为谁说。何法何求。
此先破执唯一识之过也。六道为凡。三乘及佛为圣。佛为圣中之尊。三乘为圣中之卑。菩萨为因。佛地为果。或凡圣各论尊卑。凡圣尊卑各论因果。设无诸佛。则谁为能说。设无众生。则谁听所说。设无佛说。则以何为法。设无众生。则何人求法。既无凡圣尊卑因果。亦无能说所说。能求所求。便成毕竟断灭。并此一识。亦复乌有。岂非大邪见哉。
故唯识言。有深意趣。(须知)识(之为)言。(乃是)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心心所)二(之)所变故。(前)三(种法之)分位故。(前)四(种法之)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所以)总立识名。(若夫)唯(之为)言。(乃是)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
此正释唯识二字之旨趣也。只此识字。收尽五位百法。一者心法。即是八识。二者心所有法。即是六位心所。共五十一。三者色法。即是见分所缘相分。共有十一。四者不相应行法。即是心心所色分位差别。有二十四。五者无为法。即是我法二空所显真如。约义说有五也。八识是识自相。故名为识。心所是识相应。故亦名识。相见是二所变。故亦名识。不相应行是三分位。故亦名识。无为是四实性。故亦名识。心所名识。即隐劣显胜义。相见名识。即舍滥留纯义。及摄末归本义。不相应行名识。即遣虚存实义。无为名识。即遣相证性义。唯遮愚执离识实有色等。等取一切我法二执。如前所明也。
若如是知唯识教意。便能无倒。善备资粮。速入法空。证无上觉。救拔含识生死轮回。非全拨无恶取空者。违背教理。能成是(自利利他大)事。故定应信一切唯识。
此结显唯识教理有大利益也。不执徧计为实。不拨依圆为无。故能无倒。无倒之智如目。万行资粮如足。目足并运。安隐入于法空大清凉池。乃至证无上觉。尽未来际。救度众生。岂恶取空所能成办也哉。初正明所变竟。
(丁)二广释外难三。初释分别由何难。二释生死由何难。三释违经三性难。(戊)初中二。初申难举颂。二以论释成。(己)今初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颂曰。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己)二以论释成二。初略解颂文。二广释颂义。(庚)初中二。初约染种现。生染分别。二例净种现。生净分别。(辛)初中五。初释第一句。二释第二句。三释第三句。四释第四句。五总显颂意。(壬)今初
论曰。一切种识。谓(第八)本识中能生(诸法)自果(之)功能差别。此(差别功能。能)生等流异熟士用增上(四类)果故。名(之为)一切种。(此中)除离系(果而不言)者。(以离系果)非种生故。彼(离系果。)虽可(克)证。而非种(子之)果。要(须)现(行)起(于真无漏)道。断(彼惑)结(方始)得故。(此现起道。虽从无漏种生。望于彼离系果。)有展转义。(然)非此(颂中正意)所说。(以)此(颂但)说能生分别(之)种(子)故。此(分别种。是本识之相分。即以本)识为体。故立识名。种离本识。无别性故。种识二(字合)言(之者。)简(于)非种(非)识。有(现识可名为)识(而)非(是)种。(有外种可名为)种(而)非(是)识故。又种识(之为)言。显(本)识中(所持之)种。非(指能)持种(子之)识。(此差别义。)后当说故。
(壬)二释第二句
此识中种。(由现识等)余缘助故。即便如是如是转变。谓从生位。转至熟时。显变种多。重言如是。谓一切种。摄三熏习共不共等识种尽故。
三熏习者。一名言熏习。二我执熏习。三有支熏习。具如下文所明也。共相识种。能感依报。不共识种。能感正报。复有共中不共。不共中共。故名为等。具如大乘止观广说。
(壬)三释第三句
展转力者。谓八现识。及彼相应(心所)相见分等。彼(于种子。亦)皆互有相助力故。
等者等取不相应行。虽依色心分位假立。自无实体。亦有相助力也。
(壬)四释第四句
即(从种生之)现识等。总名分别。(皆以)虚妄分别为自性故。分别类多。故言彼彼。
等者。等取诸心所法。皆能分别故也。此等分别。复有性受界地现比非量差别不同。故云类多。
(壬)五总显颂意
此颂意说。虽无外缘。由本识中有一切种转变差别。及以现行八种识等展转力故。彼彼分别而亦得生。何假外缘。方起分别。
初约染种现。生染分别竟。
(辛)二例净种现生净分别
诸净法起。应知亦然。(依附本识一切)净种(转变差别。及以)现行(净法)为缘。(助令)生故。
诸净法。谓三乘智果也。初略解颂文竟。
(庚)二广释颂义二。初征。二释。(辛)今初
所说种现缘生分别。云何应知此缘生相。
(辛)二释二。初正释缘生。二结斥指广。(壬)初中三。初且明四缘。二傍论十因。三正示缘生。(癸)初又二。初标。二释。(子)今初
缘且有四。
宗镜云。因缘。则于有为之门。亲办自果。无间。则为开导之义。万有咸生。所缘。则具虑托而方成。约亲疏而俱立。增上。则有胜势力。不障他缘。
(子)二释为四。初释因缘。二释等无间缘。三释所缘缘。四释增上缘。(丑)今初
一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感果名因。助生名缘。有为法者。简非无为。指色心等。亲办自果为因。兼有助生之义。因即是缘。故名因缘。种子现行。次文自释。
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现果。此(功能差别。)唯望彼(次后自类。及同时现果。)是因缘性。
此先释种子为因缘体也。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即种生种义。及起同时自类现果。即种生现义。此二皆名为因缘性。
现行者。谓七转识。及彼相应(心所。)所变相(分)见(分。三)性(三)界(九)地等。(但)除佛果(极)善。(与三性中)极劣无记(之外。)余(一切法。皆)熏本识生自类种。此(转识等。)唯望彼(自类种)是因缘性。(问曰。第八何不能熏。答曰。)第八心品。(体是所熏。若以之为能熏。则便)无所熏故。(问曰。性界地等。何亦能熏。答曰。)非简所依(之自证分)独能熏故。(问曰。何除佛果及劣无记。答曰。无记)极微。(佛果极)圆故。(所以此二。)不熏成种。
此次释现行为种子之因缘体也。宗镜云。前五转识。能熏阿赖耶相分种子。第六意识。能熏第八相见二分种子。第七末那。唯熏第八见分种子。又云。前七识见相二分能熏种。以此二分有作用故。又云。见分与力。令相分熏种。又见分是自证分与力。又云。前五识与第八识熏相分种者。但熏内身及外器实五尘相分种。余即不熏。以不能缘故。若第六缘第八见分时。熏得见质二种。皆是心种。即与第八熏得见分种。又自熏得第六见分种。中间相分即不熏。若第六缘第八相分时。或熏三种子。谓自熏得能缘见分种。若现量时。亦自熏得相分五尘种。又与第八熏得五根尘本质种。然多分只熏见质二种。第六缘第八三境相分时。只熏根身器界种。缘种子境。即不熏种。恐犯无穷过故。又云。第六能缘第八四分。唯熏见相分种者。以内二分。与见分同是心种。故于见分中摄。又云。第六若缘无为并不相应行及心所中一分假者。皆不熏本质种。实者即熏。以缘假法时。但是独影境故。亦不熏相分种。其能缘见分种即熏。若七缘第八见分熏种者。但熏见质二种。定不熏相分种。具中间相分。但从两头合起。仍道二性。一半从本质上起者。是无覆性。一半从能缘见分上生者。是有覆性。
现行同类展转相望。皆非因缘。(以彼各从)自种生故。一切异类展转相望。亦非因缘。不亲生故。有说异类同类现行展转相望为因缘者。应知假说。或随转门。有唯说种是因缘性。彼依显胜。非尽理说。圣说转识与阿赖耶。展转相望为因缘故。
此简示结成因缘义也。先简同类。现行相引。是等无间。非是因缘。设无种子。则现行不能自引现行。譬如炷若尽时。前焰不能引生后焰故也。次简异类现行相助。是增上缘。亦非因缘。以其不亲生故。次示或说现行展转得为因缘。或说唯种是因缘性。一是随转假说。一是但依显胜。次圣说下。结成种子现行。决定互为因缘。初释因缘竟。
(丑)二释等无间缘
二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后聚自类决)定(得)生。
等者。自类也。无间者。中无间隔也。缘者。助生也。八现识及彼心所。正出缘体。为简色不相应及无为法。无有等无间缘义也。心王必有心所与之相应。和合似一。名之为聚。前后者。显非同时。自类者。显非他类。如前眼识望后眼识。乃名自类。若望耳鼻识等。即名他类也。
多同类种。俱时转故。如不相应。非此缘摄。由斯八识。非互为缘。
此简种子非等无间缘。并简异类现识亦非等无间缘也。且如八识及诸心所。各有种子。与彼现行俱时而转。就种生现。得为因缘。现非种引。非等无间。譬如炷能生焰。不能引焰。以引后焰者。必由前焰故也。故种与现。如不相应。非此等无间缘所摄。既种与现。虽是同类。由其种现异故。便非此缘。则八识现行。各各异类。尤不相应。岂容互作等无间缘哉。
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设离别殊异。故得互作等无间缘。
此释伏难也。难曰。种子与现行。以同时故。不为等无间缘。八识现行。以异类故。亦不为等无间缘。则心所与心。亦是同时异类俱转。如何得作等无间缘耶。今释之曰。虽恒俱转。而所依不异。所缘相似。又必同性。是故相应和合似一。得为等无间缘也。然但约为缘。则心与心所。便得互作。若约为依。则又独指心王。如第四卷中所明。
入无余心。最极微劣。无开导用。又无当起等无间法。故非此缘。云何知然。论有诚说。若此(前)识等无间。彼(后)识等决定生。即说此(前识)是彼(后识)等无间缘故。
此更简去入无余涅槃之最后心。不名为等无间缘也。以更无当起之法。则无所用其开导故。引证可知。问曰。若依法华。则无有一人入于二乘涅槃而灭度者。此云何通。答曰。彼是显实。此且施权。不应为难。
即依此义。应作是说。阿陀那识。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无间缘。下上死生。相开等故。有漏无间。有无漏生无漏定无生有漏者。镜智起已。必无断故。(无垢)善(识)与无记(异熟。)相望亦然。
此下别约八识以判等无间缘。今先判第八识也。镜智。约相应心所。相应心所。有二十一。独言镜智者。智为胜故。善与无记。约第八心王。相望亦然。谓异熟无间有无垢生。无垢定无生异熟者。
(问曰。)此(第八识。在)何界后引生无漏。(答曰。)或从色界。或欲界后。谓诸异生。(直发大心)求佛果者。定(于)色界后(身。)引生无漏(第八净识。以因行既满之)后。必生在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菩提故。(若夫)二乘(极果)回趣大菩提者。定(于)欲界后(身。)引生无漏(第八识。以)回趣(所)留(生)身。唯(在于)欲界故。彼虽必往大自在宫。方得成佛。而本愿力所留生身。是欲界故。有义。色界亦有声闻回趣大乘愿留身者。既与教理俱不相违。是故声闻(之)第八无漏。色界心后亦得现前。然五净居(天中。)无回趣者。经不说(生)彼(天者)发大心故。
此兼论第八引生无漏之界地也。色界亦有声闻回趣大乘。谓阿那含生色界已。证阿罗汉。身未入灭。即留色界之身。以俟功德成满也。然生五净居天。则无回趣之义。以彼多属定性声闻故耳。问曰。大佛顶经云。从是有顶色边际中。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何故此云经不说彼发大心耶。答曰。大佛顶经。虽属方等。然是纯明圆理。故得出尘而为菩萨。成唯识论。虽亦大乘。然是带通明别。故入无余。则无心智。即今所谓大自在宫得菩提者。亦是带劣胜应身相。以劣唯阎浮。胜须华藏。今寄净居。乃是梵网千释迦之一耳。起信论中。亦同此意。理虽圆别。事犹带通。权实相须。其旨非浅。圣意难测。但应仰信。
第七转识。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无间缘。随第八识生处系故。有漏无漏。容互相生。十地位中。得相引故。善与无记。相望亦然。于无记中。染与不染。亦相开导。(以)生空智果前后位中。得相引故。此欲色界。有漏得与无漏相生。非无色界。(以)地上菩萨。不生彼(无色界)故。
此判第七识之等无间缘也。平等性智相应。名为无漏。我法二执相应。名为有漏。十地位中。入法空观。则名无漏。出法空观。则名有漏。故互相生。无漏即是善性。有漏即无记性。故云相望亦然。又我法二执相应。名为有覆。亦名为染。伏断我执。但与法执相应。名为无覆。亦名不染。初二三果圣人。入生空观位中。则名不染。未入之前。已出之后。则名为染。故亦互相引也。钝根二乘。得生无色。以厌色故。地上菩萨。不生无色。以无益故。然菩萨若证二十五王三昧。亦必应现无色。今亦依权说耳。
第六转识。三界九地有漏无漏善不善等。各容互作等无间缘。润生位等。更相引故。初起无漏。唯(在)色界后(心。以)决择分善。唯(在)色界(有)故。
此判第六识之等无间缘也。二空观智。皆名无漏。无漏唯善。我执相应。名为有漏。有漏则有善。恶。有覆。无覆不同。然皆互相引生。决择分善。即暖等四加行位所修善根。要依四禅方发无漏。故云唯色界后。所谓因定发慧也。然人中若能成就四禅。即名四禅。后心。非谓必生四禅天上。
眼耳身识。(于欲色)二界(杂居离生)二地。鼻舌两识。(唯于)一(欲)界一(杂居)地。(各以)自类互作等无间缘。善等相望。应知亦尔。有义。五识有漏无漏。自类互作等无间缘。未成佛时。容互起故。有义。无漏(五识在于)有漏(五识)后起。非无漏(五识之)后容起有漏(五识。以)无漏五识。非佛无故。彼(因位中之)五色根。定有漏故。(以根)是异熟识(之)相分摄故。(若谓)有漏不共必俱同境(之五)根。(而能)发无漏(五)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
此判前五识之等无间缘也。互作。谓六道相望。善等。即三性差别。次释有漏无漏。有两家解。初义非。次义正。明昧异者。无漏根发成所作智相应五识。则于境明。有漏根发有漏五识。不论善恶无记。皆于境昧也。二释等无间缘竟。
(丑)三释所缘缘
三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带彼相起。故名所缘。助生于识。故复名缘。谓若有法者。即能为生缘义。简徧计所执。其体是无。纵是所缘。而无缘义也。是带己相者。即显是所缘义。简根及种子。识无其相。虽得为缘。而非所缘也。具此有法带相二义。名所缘缘。而心王与心所之或相应者。以此为所虑处。即以此为所托处。所虑故名为所缘。所托故复名为缘。宗镜云。一有所虑非所托。即徧计妄执我法等是。以无体故。二有所托非所虑。即镜水所照物等是。以镜水非能虑故。三俱句。即一切所缘缘实相分是。四俱非。即除镜水等所照外。余不缘者是。
若(此相分。)与能缘(之见分同一所依。)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
此先释亲所缘缘也。体不相离。谓四分唯是一体。宗镜云。一有亲所缘缘。从质及心变起。即五识缘五尘相分是。二有亲所缘缘。但从心变。不仗质起。即第八缘三境相分是。三有亲所缘缘。不由心变。亦不由质起。即根本智所证真如是。四有亲所缘缘而非相分。即内二分互相缘是。
若(此本质。)与能缘(之见分。)体虽相离。(然借)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
此次释疏所缘缘也。
亲所缘缘。(但是)能缘(之心决定)皆有。(以)离内所虑托。必不生(于能缘心)故。疏所缘缘。能缘(之心)或有(不定。以)离外所虑托。亦得生(于能缘心)故。
此即第二卷所谓自心内法一切皆有。自心外法或有或无也。宗镜云。一有本质相分是实性境。即前五识。及明了意识初念。并少分独头意识是。二有本质相分是假。即有质独影及带质境是。三无质相分是假。即无质独影是。四无质相分是质性境。即第八心王缘三境。及本智缘真如是。(真如即是实相。故名为相。而根本智非有相分也。)又云。带有二义。一者挟带。二者变带。相亦二义。一者体相。二者相状。若根本智缘真如。是挟带体相而缘。是所缘缘。乃至内二分相缘。及自证分缘。见分。亦是挟带体相。名所缘缘。若有漏心心所。及无漏后得智见分缘境之时。变相而缘。不论有质无质。皆是变带相状。名所缘缘。又云。但是相分。皆名变带。若不变相分。直附境体。即名挟带。
第八心品。有义。唯有亲所缘缘。随业因力任运变故。有义。亦定有疏所缘缘。要仗他变质。自方变故。有义。二说俱不应理。自他身土。可互受用。他所变者。为自质故。(则初家惟有亲所缘缘。不应理也。)自种于他无受用理。他变为此。不应理故。(则次家定有疏所缘缘。亦非理也。且一切有情。法尔有五性差别。)非诸有情种皆等故。应说此(第八心)品。(其)疏所缘缘。(于未转已转等凡)一切位中。有无不定。
此下别约八识。判所缘缘亲疏有无之义。今先判第八识也。有三家解。第三为正。未转位中。根身种子。定无疏所缘缘。器界及他人浮尘根身。得有疏所缘缘。已转位中。镜智缘真。定无疏所缘缘。镜智缘俗。得有疏所缘缘。又缘现在。则有本质。若缘过未。则无本质。故云有无不定。
第七心品。未转依位。是俱生(我法二执)故。必仗(第八识之见分以为)外质。故亦定有疏所缘缘。已转依位。此非定有。(若缘净识为无我境。仍有疏所缘缘。若)缘真如(及过未)等。(则便)无外质故。○第六心品。行相猛利。于一切(圣凡)位(中。皆)能自在(而)转。(故)所仗外质。或有或无。(当知)疏所缘缘。有无不定。○前五心品。未转依位。粗钝劣故。必仗外质(五尘性境。)故亦定有疏所缘缘。已转依位。此非定有。(成所作智。通)缘过未等(法。)无外质故。
此判前七转识所缘缘。亲疏有无之义也。或有外质。指同时意识。或无外质。指独头意识。余可知。三释所缘缘竟。
(丑)四释增上缘
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俱能为缘。是故名增上缘。)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前三。收)取(其)余。为显诸缘差别相故。此顺违(之胜势)用。于四处转。(谓)生住成得四事别故。
有法。亦指有体之法也。或自有体。或依色心分位假立。即以色心等法为体。均是依他起性。非同徧计所执。故名有法。由此法故。未生诸法。或顺令生。或复违令不生。已生诸法。或顺令住。或复违令不住。未成诸法。或顺令成。或复违令不成。未得诸法。或顺令得。或复违令不得。故名增上缘。
然增上用。随事虽多。而胜显者。唯二十二。应知即是二十二根。
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此五名五色根。)六男根。七女根。八命根。九意根。十苦根。十一乐根。十二忧根。十三喜根。十四舍根。(此五名五受根。)十五信根。十六进根。十七念根。十八定根。十九慧根。(此五名五善根。)二十未知当知根。二十一已知根。二十二具知根。(此三名三无漏根。)
前五色根。以本识等所变眼等净色为性。
识等。等取自种子。眼等。等取耳鼻舌身。净色。谓清净四大。即第八识上色之功能。非外所造。非同粗显色香味触。可得见嗅尝触。但是比量所知而已。
男女二根。身根所摄。故即以彼(身根之)少分为性。命根。但依本识亲种分位假立。非别有性。(等无间)意根。总以八识为性。
若八识自类心心所聚。前望于后。即是等无间缘所摄。今不论自类他类。总于后念诸心心所生住成得有顺违用。故总立为增上缘之意根。
五受根。如应各(以)自受为性。信等五根。即以(善心所中)信等及(别境中之)善念等而为自性。
苦乐忧喜舍五受。即五受根体性。善中信勤。别境中善念善定善慧。即五根体性。此五善根。且指有漏善言之也。
未知当知根体。位有三种。一根本位。谓在见道(十五心中。唯)除(最)后(第十六心之一)刹那。(以第十六刹那。)无所未知可当知故。(即属已知根摄。)二加行位。谓暖顶忍世第一法。近能引发根本位故。三资粮位。谓从为(欲)得谛(而修)现观故。发起决定胜善法欲。乃至未得顺决择分(已前)所有善根。名资粮位。能远资生根本位故。于此三位信等五根(及)意(根)喜(根)乐(根)舍(根。合)为此(未知当知)根性。(然在)加行等位。于后胜法求证愁戚。亦有忧根。(但以)非正善根。故多不说。
见道一十五心之中。所有信进念定慧意喜乐舍。正属无漏。以是出世无间道故。未证解脱。故名未知。无间必证。故名当知。故以此为未知当知根本位也。加行近能引发此位。资粮远能资生此位。虽所修者。犹是有漏五善根等。而有漏善为增上缘。助熏本有无漏信等种子。指彼无漏法尔种子。在于资粮加行位中。得有漏善所资熏故。渐渐增长成熟。将来必得发真无漏现行。是故名为未知当知无漏善根。
前三无色有此根者。有胜见道傍修得故。或二乘位回趣大者。为证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摄生空无漏。彼皆菩萨此根摄故。菩萨见道。亦有此根。但说地前。以时促故。
若论未知当知根。正于四禅中有。以初果见道。必依第四禅故。然除非非想天。前三无色界天。亦得有此根者。谓有一类胜见道人。虽依四禅而发无漏。亦能傍修得上三定。故于空处识处无所有处。亦有未知当知根也。又二乘所证三界九地生空无漏。虽分未知已知具知三根差别。而以菩萨视之。则皆属未知根摄。以未证法空故。是故二乘回趣大者。虽已具证三界九地所证生空无漏。而法执未伏。犹属资粮位摄。今为证法空故。地前亦起此未知当知根也。菩萨见道下。释疑。谓有疑曰。声闻见道一十五心。犹名为未知当知根之根本位。直俟十六心满。不名为已知根。何故菩萨之未知当知根。但说在地前耶。今释之曰。菩萨在于无间道中。理应亦有此根。而但说地前者。以菩萨见道之时促故。盖声闻见道。须观苦集灭道四安立谛。历下上界。便有八谛。故有八忍八智一十六心。名为十六刹那。其时则长。菩萨见道。惟观真如非安立谛。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其时则促也。
始从见道最后刹那。乃至金刚喻定。所有信等无漏九根。皆是已知根性。未离欲者。于上解脱求证愁戚。亦有忧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说。
二乘第十六心证预流果。菩萨无分别智登欢喜地。皆名见道最后刹那。那含最后心。等觉最后心。皆名金刚喻定。二乘已证我空真如。菩萨已证法空真如。故皆名已知根。不说忧根之义。如文可知。
诸无学位无漏九根。一切皆是具知根性。
罗汉。支佛。圆证生空。诸佛如来。圆证法空。故皆名具知根也。八地已上。亦名无学。望于二乘。则名具知。望于如来。犹名已知。
有顶虽有游观无漏。而不明利。非后三根。
此释疑也。疑曰。若但前三无色得有三无漏根。则有顶非非想天。亦可游观无漏而入灭定。何无二十二根之后三根耶。故今释曰。虽依有顶游观无漏。得入灭定。然此灭定。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但使劳虑不行。而不明利。盖欲断惑证真。必须无漏现观。今入灭尽定者。前六转识一总不行。非可依之断惑证理。以其无胜势用。故非无漏三根也。大佛顶经云。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正是此意。是故若欲尽漏。须修胜生空观。
二十二根自性如是。诸余门义。如论应知。
谓业用。假实。乃至界系等余门分别。并如瑜伽地论五十七卷中广明也。初且明四缘竟。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七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八
蕅益沙门智旭述
(癸)二傍论十因三。初明依处立因。二明依处摄因。三明因缘依处得果。(子)初中二。初标征。二正释。(丑)今初
如是四缘。依十五处义差别故。立为十因。云何此(十因)依十五处立。
宗镜云。十因者。随说因。为诸法先导之门。观待因。了现得作用之事。牵引因。则令成自果。摄受因。则能摄万缘。生起因。令万类能生。引发因。使诸果成办。定异因。则种类各别。同事因。则体总一如。相违因。能起障碍之门。不违因。随顺缘生之理。
(丑)二正释二。初明十因依十五处立。二以二因摄上十因。(寅)初中十。初随说因。依于语依处立。(至)十不相违因。依于不障碍依处立。(卯)今初
一语依处。谓(有一)法(必有一)名。(如名取相之)想。所起语(言之)性。即依此处立随说因。谓依此语。随见闻等说诸义故。此即(以)能说(之语)为所说(诸义之)因。有论说此(随说因)是名想见。由如名字取相执著。随起说故。若依彼(论所)说。便(可以)显此因。是语依处。
有论。指集论也。余可知。
(卯)二观待因。依于领受依处立。
二领受依处。谓所观待。(有)能(受)所受(之)性。即依此处立观待因。谓观待此(能受所受。)令彼诸事或生或住或成或得。(故)此(领受依处。)是彼观待因。
能所受者。如手为能受。所持之物为所受等。举业时萟为能受。科名用第为所受等。乃至净业为能受。净土为所受等。观待所受之果。乃立能受之因。令彼举业净业等事。未生者生。已生者住。未成者成。未得者得也。
(卯)三牵引因。依于习气依处立。
三习气依处。谓(于)内外种未成熟位。即依此处立牵引因。谓能牵引远自果故。
内种。谓不共种。外种。谓共种也。由此习气相续相牵。令后自果渐渐成熟。即种引种令不断绝。名牵引因。
(卯)四生起因。依于有润种子依处立。
四(三)有润(生)种子依处。谓内外种已成熟位。即依此处立生起因。谓能生起近自果故。
谓三有种子。已经爱取所润。故能近生自果。名生起因。
(卯)五摄受因。依于六依处立。
五无间灭依处。谓心心所等无间缘。○六境界依处。谓心心所(之)所缘缘。○七根依处。谓心心所所依六根。○八作用依处。谓于所作业(一切)作具(之)作用。即除种子(之外。所有)余助现缘。(皆名作具。)○九士用依处。谓于所作业(一切能)作者(之)作用。即除种子(之外。所有)余作现缘。(皆名作者。)○十真实见依处。谓无漏见。(唯)除引自种(外。但)于无漏法能助引证(者。皆名为真实见。)○总依此六(处)立摄受因。谓摄受(前)五。(能)办(世间)有漏法。具摄受六。(能)办(出世)无漏(法)故。
(卯)六引发因。依于随顺依处立。
十一随顺依处。谓无记(法)染(法)善(法之)现(行)种(子一切)诸行。能随顺同类胜品诸法。即依此处立引发因。谓能引起同类胜(无记胜染胜善)行。及能引得无为法故。
无记引发无记。染引发染。善引发善。后倍于前。故名胜品。善又兼能引得无为。以无为性。虽自平等。由善品力。灭无记染。性乃显现故也。
(卯)七定异因。依于差别功能依处立。
十二差别功能依处。谓有为法。各于自果有能起(能)证差别势力。(望所生果不相杂乱。)即依此处立定异因。谓各能生自界等果。及各能得自界果故。
差别功能。即色心等各别种子。且约十八界言。根定非尘等。尘定非识等。识定非根等。又眼定非耳等。色定非声等。眼识定非耳识等。各自种子。各于自果能生能住能成能得。故名为定异因。文中但举生得。影略住成也。
(卯)八同事因。依于和合依处立。
十三和合依处。请从(第二)领受(依处。)乃至(第十二)差别功能依处。于所生住成得果中有和合力。即依此处立同事因。谓从(第二)观待(因)乃至(第七)定异(因。)皆同生等一事业故。
合前十一依处。总名和合依处。合前六因总名同事因也。以同一生果住果成果得果之事业故。
(卯)九相违因。依于障碍依处立。
十四障碍依处。谓于生住成得果中能障碍法。即依此处立相违因。谓彼能违生等事故。
如染能障净。净亦障染。有漏能障无漏。无漏亦障有漏。皆名为相违因。
(卯)十不相违因。依于不障碍依处立。
十五不障碍依处。谓于生住成得事中不障碍法。即依此处立不相违因。谓彼不违生等事故。
不必增上相助。但令不相障碍。即名不相违因也。初明十因依十五处立竟。
(寅)二以二因摄上十因二。初标。二释。(卯)今初
如是十因。二因所摄。一能生。二方便。
(卯)二释为二。初通摄。二局摄。(辰)初中二。初引菩萨地。二引有寻等地。皆瑜伽论十七地中之名也。(巳)初又二。初引文。二释义。(午)今初
菩萨地说。牵引种子。生起种子。名能生因。所余诸因。方便因摄。
(午)二释义
此(菩萨地。乃)说牵引生起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凡六因)中诸因缘种。(各有生熟之别。若在)未成熟位。名牵引种。(若至)已成熟位。名生起种。彼(上文所说)六因中(之)诸因缘种。皆摄在此(菩萨地所说牵引生起)二位中故。虽有现起(亦)是能生因。如(彼随说观待摄受相违)四因(之)中。(皆有能)生自种(子)者。而多间断。(所以)此(菩萨地)略不说(之。)或(四因中现起之行。能)亲办(种)果(者。虽是现行。)亦立种名。如说现行榖麦等(亦得名为)种(故。)所余因。谓初(随说)二(观待)五(摄受)九(相违)及(牵引等)六因中(之)非因缘法。(此等)皆是生(因缘种)熟因缘种(之)余。故总说为方便因摄。非(可谓)此(菩萨地中牵引生起)二种。唯属彼(前所说十因中之牵引生起)二因。(以)余(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四因(之)中。(亦)有因缘种故。非唯彼(前所说十因之)八。(一概)名所余因。(以)彼(前所说牵引生起)二因(之中。)亦有非因缘种故。
菩萨地中所说牵引种子生起种子。其名虽同十因中之三牵引因四生起因。而义有异。故特释之。
(巳)二引有寻等地二。初引文。二释义。(午)今初
有寻等地。说(唯)生起因。是能生因。余(皆)方便(因)摄。
(午)二释义
此文意说(牵引等)六因中。(若)现(行若)种(子。但)是因缘(摄)者。皆名(为)生起因。能亲生起自类果故。此所余因。皆方便摄。非(可谓)此(有寻等地所说)生起(之因。)唯属彼(前所说十因中之生起)因。(以)余五因中。(亦)有因缘故。非唯彼(前所说十因中之余)九。名所余因。(以)彼(前所说)生起因中。(亦)有非因缘故。
有寻等地所说生起因。其名亦同十因中之生起因。而义亦异。故特释之。初通摄竟。
(辰)二局摄
或菩萨地所说牵引(种子)生起种子。即彼(十因中所说牵引生起)二因。所余诸因。即彼(十因中之)余八。(牵引生起)二因(之)内。(亦)有非能生因。而因缘种胜。显故偏说。虽余因内。(亦)有非方便因。而增上者多。显故偏说。○有寻等地说生起因是能生因。余(皆是)方便者。(亦可此中所说)生起。即是彼(十因中之)生起因。(此中所说)余因。应知即彼(十因中之)余九。虽生起中。(亦)有非因缘种。而去果近亲。显故偏说。虽牵引中。亦(必)有因缘种。而去果远疏。隐故不说。余(九皆)方便摄。准上应知。
准上应知。谓九因内。虽有非方便因。而增上者多。显故偏说也。初明依处立因竟。
(子)二明依处摄因二。初问。二答。(丑)今初
所说四缘。依何处立。复如何摄十因二因。
一问四缘依处。二问四缘摄因也。
(丑)二答为二。初答四缘依十五处。二答四缘摄十因二因。(寅)今初
论说因缘。依种子(依处)立。依无间灭(依处。而)立等无间(缘。)依境界(依处。而)立所缘(缘。)依所余(依处。而)立增上(缘。)
此引论正答也。下复申明通摄局摄。
此中(所言)种子。即是三(习气依处。)四(有润种子依处。)十一(随顺依处。)十二(差别功能依处。)十三(和合依处。)十五(不障碍依处。如是)六依处中(之)因缘种摄。虽(于)现(起之初语依处。二领受依处。五无间灭依处。九士用依处。如是)四处亦有因缘。而多间断。(是故)此略不说。或彼(现行)亦能亲办自(种子)果。如外麦等。亦立种名。
此明因缘依种子立。约通摄也。
或(此中)种子(之)言。唯属第四(有润种子依处。)亲疏隐显。取舍如前。
此明因缘依种子立。约局摄也。淮前局摄。义可知。
言无间灭(依处及)境界(依)处者。应知总显(等无间及所缘)二缘(之)依处。非唯五(无间灭依处)六(境界依处定属二缘。以)余(十二种)依处中。亦有中间(等无间及所缘)二缘义故。
此明依无间灭立等无间。依境界立所缘。亦有通摄义也。
或(此所言无间灭及境界者。)唯(指)五六。余处虽有。而少隐故。略不说之。
此明无间灭及境界。亦有局摄义也。增上缘宽。故不必辨。初答四缘依十五处竟。
(寅)二答四缘摄十因二因。
论说(四缘中之)因缘。(即二因中之)能生因摄。(四缘中之)增上缘性。即(二因中之)方便因。(四缘)中间(之等无间及所缘)二缘。(即十因中第五)摄受因摄。虽方便(因)内。具后三缘。而增上(缘)多。故此偏说。余(九)因(中)亦有中间二缘。然(唯)摄受(因)中。显故偏说。初能生(因)摄(因缘义。)进退如前。
既知十因。摄归二因。则知四缘亦二因摄。既知二因可摄十因。则知四缘亦摄十因。若以四缘对二因。则因缘是能生因。余三皆方便因也。若以四缘对十因。则因缘摄彼能生。等无间及所缘缘摄彼摄受。增上摄彼余八。然亦各各有通有局。如前进退可思。二明依处摄因竟。
(子)三明因缘依处得果二。初问。二答。(丑)今初
所说因缘。必应有果。此果有几。依何处得。
一问因缘得果。二问果数有几。三问果之依处。
(丑)二答三。初明果唯五数。二答依处得果。三答因缘得果。(寅)今初
果有五种。一者异熟。谓(前六识所作)有漏善及不善法。(引满二业)所招自相续(之真异熟。及)异熟生无记。(总名为异熟果。)
异熟凡有四义。一异时而熟。谓受果时。非造因时。二异性而熟。谓因通善恶。果唯无记。三异类而熟。谓一趣造业。五趣受报。四异圣而熟。谓依二障种子建立。言有漏者。简无漏善不招异熟果也。由发业无明所造善及不善。名为引业。能招总报。名真异熟。由润生无明所造善及不善。名为满业。能招别报。名异熟生。真异熟。即第八果报识体。异熟生。即报得诸心心所诸根器界种种差别。此真异熟及异熟生。同属无记性摄。依此复起善恶。而体非善恶故。
二者等流。谓习善等(三性)所引同类。或似先业(而)后果随转。
平等流类。故名等流。然有二种。一真。二似。一真等流者。前世习善。今亦生而好善。前世习恶。今亦生而喜恶。或施。或悭。或净。或染。或恶。或嗔。或进。或懈。或定。或散。或智。或愚。或信不信。或贪无贪。或惭无惭。或害不害等。无量差别。生性即然。不假熏习。皆真等流也。二似等流者。夙世慈心不害。今感长寿无病。夙世损害众生。今感短命多病。夙世不悭不贪。今感富饶安乐。夙世悭贪偷窃。今感贫穷失脱。夙世不犯外色。今感眷属贞良。夙世多犯邪媱。今感妻孥邪僻。夙世实语义语软语和合。今感口气香洁。发言诚证。声音清朗。辩才不断。夙世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今感謇吃喑瘂。言无人信等。种种后果。并随先业而转。皆似等流也。
三者离系。谓无漏道断障。所证善无为法。
无为法性。无去来今。由二障故。令不显现。生空法空二观。名无漏道。以无漏道断二障种。则证二空所显真如。以出缠故。名离系果。二乘断烦恼障。离分段系。大乘断所知障。离变易系也。
四者士用。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
作者名为士。即士农工商等是也。作具名为用。即文笔学问器械伎术等是也。所办事业名为果。即功名富贵榖麦器物等是也。
五者增上。谓除前四(果外。其)余所得(之)果。
如眼识是眼根之增上果。耳识是耳根之增上果。乃至身不散坏。是命根之增上果等。宗镜云。异熟则因生果熟。异时而成。等流则因果性同。流类无滥。增上则力用殊胜。能助他缘。士用则功业所成。能获财利。离系则断障证真。超诸漏缚。初明果唯五数竟。
(寅)二答依处得果三。初引文。二约通释。三约局释。(卯)今初
瑜伽等说。习气依处。得异熟果。随顺依处。得等流果。真见依处。得离系果。士用依处。得士用果。所余依处。得增上果。
(卯)二约通释
(当知此中)习气处言。(乃通)显诸依处。感异熟果一切功能。(不单指习气依处。)随顺处言。(乃通)显诸依处引等流果一切功能。(不单指随顺依处。)真见处言。(乃通)显诸依处证离系果一切功能。(不单指真见依处。)士用处言。(乃通)显诸依处招士用果一切功能。(不单指士用依处。)所余处言。(乃通)显诸依处得增上果一切功能。(不尽收余十一依处。)不尔。使应(所余处言)太宽。(习气随顺真见士用处言)太狭。
(卯)三约局释
或(此中所言)习气者。唯属第三(习气依处。)虽异熟因。余处亦有。此(习气依)处亦有非异熟因。而异熟因。去果相远。习气亦尔。故此偏说。(此言)随顺。唯属第十一(随顺依)处。虽等流果。余处亦得。此(随顺依)处亦得非等流果。而此(等流)因招(善恶)胜行相显。随顺亦尔。故偏说之。(此中)真见处言。唯诠第十(真见依处。)虽证离系。余处亦能。此(真见依)处亦能得非离系(之果。)而此(真见)证离系相。显故偏说。(此中)士用处言。唯诠第九(士用依处。)虽士用果。余处亦招。此(士用依)处亦能招增上等。而名相显。是故偏说。(此中)所余(处言。)唯属余十一处。虽十一处。亦得余果。招增上果。余(四依)处亦能。而此十一。多招增上。余(四依处。)已显余(之四果。)故此偏说。
文义并显可知。二答依处得果竟。
(寅)三答因缘得果。
如是。即说此五果中。若异熟果。(则以)牵引生起定异同事不相违(之五)因。增上缘(之一缘而)得。若等流果。(则以)牵引生起摄受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之七)因。初(因缘)后(增上之二)缘(而)得。若离系果。(则以)摄受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之五)因。增上缘(之一缘而)得。若士用果。有义。(以)观待摄受同事不相违(之四)因。增上缘(之一缘而)得。有义。(以)观待牵引生起摄受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之八)因。(但)除所缘缘(之一缘。以)余三缘(而)得。若增上果。十因四缘一切容得。
士用果中二义。第二为正。余可知。二傍论十因竟。
(癸)三正示缘生二。初结前起后。二释缘生相。(子)今初
傍论已了。应辩正论。
(子)二释缘生相二。初明种现生分别。二明亲种生种子。(丑)初中二。初明前半颂种生分别。二明后半颂现起分别。(寅)今初
本识中种。容作三缘生现分别。除等无间。谓(八识)各(有)亲种。是彼(八识现行之亲)因缘。(即此种子。是第八识之相分故。)为所缘缘于能缘者。若(此识)种于彼(现识)有能助力。或不障碍。(即皆)是增上缘。生净现行。应知亦尔。
初本识中种下。先明生染分别。次生净现行下。例明生净分别也。除等无间者。唯依现识前后相望。立此缘故。言能缘者。即指第八识及相应五心所之见分。
(寅)二明后半颂现起分别二。初明染分别。二明净分别。(卯)初中二。初总标。二别释。(辰)今初
现起分别。展转相望。容作三缘。无因缘故。
一者种引种。二者种生现。三者现熏种。皆有因缘义。今以现望现。故无因缘义也。
(辰)二别释五。初约有情自他相望。二约自八识展转相望。三约自类前后相望。四约同聚心心所相望。五约同体四分相望。(巳)今初
谓有情类自他展转。容作(增上及所缘之)二缘。除等无间。
(巳)二约自八识展转相望
自八识聚展转相望。定有增上缘。必无等无间。所缘缘义。或无或有。(第)八于(前)七有(所缘缘义。谓第七缘八之见分。前五缘八之相分。第六通缘八之见相二分故。若前)七于(第)八(则)无(所缘缘义。以)余七非八所仗质故。第七于(前)六。五(识)无(所缘缘义。以五识不缘第七识故。唯)一(第六识)有(缘第七之义。)余六(识)于彼(第七识。)一切皆无。(以第七不缘前六故。)第六于(前)五(识。)无(所缘缘义。)余五(识)于彼(第六识。)有(所缘缘义。)五识唯托第八(识之)相(分为本质)故。(所以不缘第六识也。)
(巳)三约自类前后相望
自类前后。第六容三。(惟除因缘。)余(第八第七前五。皆更)除所缘。(以但)取现境故。(若)许五(识)后(念)见(分得)缘前(念之)相(分)者。(则)五(与)七(自类)前后亦有三缘。前七(转识)于(第)八(识。)所缘(缘义亦可)容有(以前七现行。)能熏成彼(第八识中)相见种故。
初正释自类相望。次前七于八下。复追补展转相望中未尽之义也。若论余七非入所仗质义。明无疏所缘缘。若论现行熏种子义。则亦容有疏所缘缘。以种子由现行之所熏变。不异相分仗本质而得变起故。
(巳)四约同聚心心所相望
同聚异体展转相望。唯有增上。诸相应法。所仗质同。不相缘故。或依见分。说不相缘。(若)依相分(而)说。(亦得)有相缘义。谓诸相分。互为质起。如(第八)识中种(子是相分。)为触等(五心所)相(分之本)质。(若)不尔(者。生)无色(界。既无身器。)彼(触等五心所。)应无(所缘)境故。设许(无色界亦)变(为定果)色。(然所等五。)亦定缘种(子而变似种相。)勿(可谓相应心所之)相分境。不同(心王所缘缘之本)质故。
心与心所和合似一。故名同聚。然其相用各别。故名异体。各各见分。决不互缘。各各相分。亦得互为所仗本质。如无色界。现无身器。唯以本识所藏诸法种子为相分境。相应触等五心所。托此本识相分种子。以为本质。变似种子之相而为所缘。若不许彼互为质起。则应触等无所缘境。纵许无色有定果色。而心所心王。所缘必同。未存心王既缘三类性境。心所不同本质变起相分者也。
(巳)五约同体四分相望
同体相分。为见(分之增上及所缘)二缘。见分于彼(相分。)但有增上(缘之一义。)见与自证。相望亦尔。余(自证分及证自证分之)二。展转(相望。)俱作(增上所缘)二缘。(须知)此中不依种相分说。但说现起互为缘故。
见与自证相望亦尔者。见于自证能为二缘。自证于见。但有增上。以见分不能缘自证故。初明染分别竟。
(卯)二明净分别
净八识聚。自他展转皆有所缘。(以四智相应心品。)能徧缘故。唯除见分非相(分之)所缘。相分理无能缘用故。
圆镜平等观察。皆具本后二智。成所作智。唯是后得。根本实智。但缘真如。后得权智。徧缘假实色心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过现未来一切诸法。是故自他展转。皆得有所缘缘义也。且约同体四分相望。有十二重。一见分缘相分。以现量证故。即是变带。二见分缘见分。三见分缘自证分。四见分缘证自证分。以无迷隔故。了了自知故。皆是挟带。五自证分缘相分。以从自体所现故。亦是变带。若约性宗。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亦是挟带。六自证分缘见分。与本染时不异故。七自证分缘自证分。当体无迷故。八自证分缘证自证分。亦与染时不异故。皆是挟带。九证自证分缘相分。即心之相故。十证自证分缘见分。即心之见故。十一证自证分缘自证分。与本染时不异故。十二证自证分缘证自证分。当体无迷故。变带挟带。准自证分可知。唯有相分。终不能缘见分。以既名为相分。则是心所变影。决定无有能缘之用。若谓能缘。不应理故。夫至佛果位中。相分尚无能缘之用。况染位哉。今浮尘胜义两种五根。与器世界四大五尘同是第八识之相分。本无亲疏。乃妄分别一为有情。一为无情。迷谬甚矣。又六尘缘影。秪是独头意识相分。而大佛顶经之中。阿难妄认为心。不啻迷头认影。故如来直斥之曰。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乃解者妄指此为六识。尤可笑矣。问曰。若谓相分理无能缘之用。则天台所立境照境及境照智。复云何通。答曰。此中自有二义。一者名融义别。二者名义俱融。言名融义别者。约有分别色照无分别色。为境照境。约有分别色照无分别识。为境照智。有分别与无分别。既得同名为识。亦得同名为色。故其名融。有分别方为能照。无分别但为所照。故其义别。此与相分理无能缘用之义仍同也。言名义俱融者。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等相分。及与闻见等见分。如于一月。妄见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则尽理而言。有十六重。其十二重。已如上说。更作四重。一相缘相。二相缘见。三相缘自证。四相缘证自证也。问曰。既云谁为是月又谁非月。即所谓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此则不尚名一。云何有二。尚非有二。云何有四。尚非有四。云何妄作十六重耶。答曰。不离汝问。即成我答。汝既云尚不名一。则知一亦无性。故不妨举体作二。作四作十六也。若不许作二作四作十六者。便是定一。云何得言尚不名一耶。且如月若定二。何故好目仍见是一。月若定一。何故捏目便见有二。然捏目但见其二。不知其一。好目既知其一。亦知其可以随捏成二。知二不知一者。迷情也。知一亦知二者。妙解也。若谓约俗谛则有四分一十二重。约真谛则无能缘所缘者。便是真俗分张。真则定一而不异。何殊数论之法性定一。俗则定意而不融。何殊胜论之法性定异。况伽他云。心异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谓俗是真家之俗。如金之为器。器别则金亦别。非离真谛而俗谛自能成别也。真是俗家之真。如器之即金。金无别则器亦无别。非拨俗谛而真谛自居相外也。故宗镜云。唯识大约有二种。一具分。二不具分。以无性理故。成真如随缘义。则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即是具分。若不全依真心。事不依理故。唯约生灭。便非具分。有云影外有质为半头唯识。质影俱影为具分者。此乃唯识宗中之具分耳。又引楞伽经释云。八识皆有生灭。皆名转相。八识皆动。尽名业相。八之真性。尽名真相。噫。可以思矣。初明种现生分别竟。
(丑)二明现种生种子二。初问。二答。(寅)今初
既现分别缘种现生。种亦理应缘现种起。现种于种。能作几缘。
(寅)二答
种必不由中二缘起。(以必)得(现起)心(及)心所。(乃)立彼(等无间缘所缘缘之)二(义)故。现于亲种。具作二缘。与非亲种。但为增上。种望亲种。亦具二缘。于非亲种。亦但增上。
已上广释颂义中正释缘生竟。
(壬)二结斥指广
依斯内识互为缘起。分别因果理教皆成。所执外缘。设有(亦复)无用。况违理教。何固执为。
此先结斥也。
虽分别言。总显三界心及心所。而随胜者。诸圣教中多门显示。或说为二三四五等。如余论中具广分别。
此复指广也。二谓染分别净分别。或真识现识。或不堕意堕意等。三谓心意识等。四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等。五谓因果苦乐舍等。初释分别由何难竟。
(戊)二释生死由何难二。初申难举颂。二以论释成。(己)今初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己)二以论释成四。初家约业取相续释。第二家约习气相续释。第三家约障支相续释。第四家约因缘相续释。四释俱有义理。而第四家尤长。然亦不得废前三释也。(庚)今初
论曰。诸业。谓福非福不动。即有漏善不善思业。业之眷属。亦立业名。(以能)同招(酬)引(业及酬)满(业之二种)异熟果故。此(业)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善业。故名习气。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
此释颂中第一句也。善业名福业。不善业名非福业。禅定对欲界散动。名不动业。此三种业。皆以思为体性。余心所法。名为眷属。同招异熟。亦名为业。曾现业。即过去时之现业。现业已灭。但由习气熏于本识。致感异熟果耳。
(或取)相见(二分。或取)名色。(或取)心及心所。(或)本末。彼(能所)取。皆二取摄。(即现行二取也。)彼(二取)所熏发。亲能生彼本识上(之)功能(差别。)名二取习气。此显来世异熟果心。及彼相应诸因缘种。俱。谓业种(与)二取种俱。是疏亲缘互相助义。(然)业(种虽疏。)招生(义)显。故颂先说。
此释颂中第二句也。名色。即五蕴。初蕴为色。余四为名。本。谓第八识。末。谓前七识。业种是增上缘。名疏相助。二取种是因缘。故得亲名。余如文可知。
前异熟者。谓前(一生乃至)前(百千)生(中)业(力所感)异熟(之)果。余异熟者。谓(感)后(一生乃至感)后(百千)生业(力之)异熟果。虽二取种。(熏处即生。生处即熏。)受果无穷。而业习气。受果有尽。(何谓有尽。)由异熟果。性(是无记。与善不善业性)别(故。必异世方熟而)难招。(何谓无穷。谓)等流增上。(因果)性同(故。可同时而)易感。由感(当来)余生业等(之)种(子成)熟。(故于此身)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生余异熟果。由斯生死轮转无穷。何假外缘。方得相续。
此释颂中第三第四句也。业习气受果有尽者。如因戒善。今报人天。若不更修。报尽则堕等。
此颂意说。由(诸)业(及)二取(习气。故有)生死轮回。(可见)皆不离识。(以即)心心所法。为彼(诸业二取习气之体)性故。
此总申颂意也。初家释竟。
(庚)第二家约习气相续释
复次。生死相续。由诸习气。然诸习气。总有三种。一名言习气。谓有为法(三性之)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义(之)音声差别。(简无诠声。彼非名故。)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之)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故名名言习气。)
名是声上屈曲。性无记性。不能熏成色心种子。然因名起种。故种为名言种也。前七识见分等。实非名言。譬如由言说名。显所诠义。此心心所法。能显所了境。有似彼名之能诠义。故称为显境名言也。
二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之)种。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通于第六第七两识。)二分别我执。即见所断我我所执。(惟在第六意识中有。)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别。(故名我执习气。)
此二我执种子。即皆名言熏习。令有自他差别。故别立之。
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之)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之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
有支。即十二因缘中之行支有支也。
应知我执有支(二种)习气。于(当来世)差别(之)果是增上缘。此颂所言(诸)业习气者。应知即是(第三)有支习气。(所言)二取习气。应知即是(第二)我执。(第一)名言二种习气。(由其)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说名取。供等余文。义如前释。
第二家释竟。
(庚)第三家约障支相续释二。初正约三障释。二以障摄有支。(辛)今初
复次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惑业苦(之)种(子。)皆名习气。前(惑业)二习气。与生死苦为增上缘。助生苦故。第三(苦)习气。望生死苦能作因缘。亲生苦故。颂三习气。如应当知。惑苦名(二)取。(惑是)能(取。苦是)所取故。取是著义。业不得名(为取。)俱等余文。义如前释。
发业烦恼。即无明支。润生烦恼。即爱取二支。嗔等非不发润。取其尤者言之也。感后有业。即行支有支。所引众苦。即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
(辛)二以障摄有支三。初标列指广。二别释有支。三结属颂义。(壬)今初
此惑业苦。应知总摄十二有支。谓从无明乃至老死。如论广释。
十二皆名有支者。此支助有。故名有支也。
(壬)二别释有支三。初正释支体。二料简支义。三诸门分别。(癸)今初
然十二支。略摄为四。一能引支。谓无明行。能引识等五果种故。此中无明。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即彼所发。乃名为行。由此一切顺现受(之)业。(及)别助当(受之)业。皆非行支。
识等。即等取名色六入触受也。别助当业。即能招别报之满业也。
二所引支。谓本识内。亲(能)生(起)当来异熟果摄(之)识等五(支)种(子。)是前二支所引发故。此(五支)中(之)识种。谓(即当来)本识(之亲)因。(识中种子。唯)除后(六入触受)三因(其)余因(种。)皆是名色种摄。后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后(六入触受)三(法)种(子。)或(可以)名色种总摄(识中)五因。于(五因)中随(其)胜(者)立余四种。六处与识。总别亦然。
名色总摄五因。随胜立余四种者。谓以名中所摄胜者。则立识触受三支及六入中之意入。色中所摄胜者。则立六入中之五入也。六处与识总别亦然者。或六入种总摄五因。于中随胜立余四种。或以识种总摄五因。于中随胜立余四种也。
集论说识(支不惟是所引。)亦是能引(者。彼以)识中(所持)业种名识支故。(至于)异熟识(之)种(子。则属)名色(种所)摄故。(缘起)经说识支。通(于)能所引(者。则以)业种识种俱名(为)识(支)故。识是名色(所)依。非(同集论以识种为)名色(所)摄故。
此会释经论之文义也。若约业种。则是能引。若约识种。则是所引。前文但约识种。集论但约业种。缘起经双约业种识种。是故文言虽异。其义则同。
识等五种。由业熏发。虽实同时。而依主伴总别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或依当来(之果)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由斯(义故。)识等(五支)亦说(名为)现行。(若在)因时定无现行义故。复由此(当来现起果位。得)说(所)生(所)引同时。(以种生现。必同时故。若依识等初熏发位。则不可说生引同时。以)润未润时。必不俱故。
发业无明。造作善恶引业。顿熏未来识等五种。决无先后。何故立此五支差别。释有二义。一者识支是主。余门是伴。名色是总。余三是别。六入是胜。触受是劣。触则是因。受则是果。约此相异。故假说前后也。二者既熏发后。至成熟时。先现起识。次起名色。次起六入。次起触受。乃约当果次第。立此五支因种也。余可知。
三能生支。谓爱。取。有。近生当来(之)生(及)老死故。谓(先)缘迷内异熟果(之)愚。(愚于我相。昧无我理。于后生苦。不如实知。)发正能招后有诸业为缘。引发亲生当来生老死位(识等)五果(之)种(子)已。复依迷外增上果(之)愚。缘境界受。发起贪爱。缘爱复生欲等四取。爱取合润(于彼)能引业种。及(润彼)所引(五支之)因。(即五支之种子。)转(而)名为有(支。以)俱能近有后有果故。
迷内异熟果愚。即迷理无明也。正能招后有业。即行支也。迷外增上果愚。即迷事无明也。欲等四取。谓一欲取。二见取。三戒取。四我语取也。
有处唯说业种名有(者。以唯)此(业种)能正感异熟果故。复有唯说(识等)五种名有(者。以)亲生当来识等种故。
此亦会释论文之义也。有处。谓瑜伽第十。复有。谓瑜伽第三十八。业种正感异熟者。谓识等五种。虽正为因能生。然无力正生果故。亲生当来识等者。谓业种虽复有力。但属增上缘故。
四所生支。谓生老死。是爱取有近所生故。谓从中有(自求父母。乃)至本有(位)中。未(经)衰变(以)来。皆生支摄。诸衰变位。总名为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
初正释支体竟。
(癸)二料简支义
(一问。生既别立。老死何共。答。)老非定有。附死立支。(二问。)病何非支。(答。病相)不徧(界趣。亦不)定(有)故。(又问。老亦不定。何故附立。答。)老虽不定。徧故立支。(谓)诸界趣生除中夭者。将中皆有衰朽行故。(三问。)名色不徧。何故立支。(谓无色界。及化生者。无名色支故。答。以决)定(有。)故(立为)支。(谓)胎卵湿(三)生者。(于)六处未满(时。)定有名色(位)故。又名色支。亦是徧有。(且如)有色化生初受生位。虽具五根而未有用。尔时未名六处支故。(是有色支也。又)初生无色。虽定有意根而不明了。未名意处故。(是有名支也。)由斯论说十二有支。一切(支中)一分(是)上二界(之所)有。(谓无想天。有色无名。四空天。有名无色。故各一分也。四问。)。爱非徧有。宁别立支。(以)生恶趣者。不爱彼故。(答。)。定故别立。(除是)不求。(方)无有(爱。)生善趣者。定有爱故。不还(果人于)润生(位。对治力强。)爱虽不起。然如彼取(支。决)定有种故。又爱亦徧。生恶趣者。于现我境亦有爱故。(但)依无希求恶趣身(之)爱。(故)经说(为)非有。非(谓)彼(恶趣中)全无(我爱也。)
现我境。谓第八识之见分。
(五问。)何缘所生(现果。但)立生(及)老死(二支。)所引(因种。)别立识等五支。(答。)因位难知差别相故。依当果位。别立五支。谓续生时。因识相显。次根未满。名色相增。次根满时。六处明盛。依斯发触。因触起受。尔时乃名受果究竟。依此果位。立(所引)因为五。果位易了差别相故。总立二支。以显(生老死之)三苦。然所生果若在未来。为生厌故。说生老死。若至现在。为合了知分位相生。说识等五。
续生时。谓中有身。于父母边结生相续时也。
(六问。)何缘发业。总立无明。润业位中。别立爱取。
一则立名不同。二则广略有异。故问之也。
(答。)虽诸烦恼。皆能发润。而发业位。无明力增。以具十一殊胜事故。谓所缘等。广如(缘起)经说。于润业位。爱力徧增。说爱如水。能沃润故。要数溉灌。方生有芽。且依初后(分位。)分(为)爱取二(支。若发业者。一发则已。)无重发义。(是故但)立一无明(支。又问。既分爱取。何云爱力徧增。答。)虽(于四种)取支(之)中。(通)摄诸烦恼(法。)而爱(于)润(业徧)胜。(所以)说是爱(力徧)增。
十一殊胜事者。一所缘殊胜。徧缘染净故。二行相殊胜。隐直显妄故。三因缘殊胜。惑业生本故。四等起殊胜。等能发起能引能生所生缘起法故。五转异殊胜。随眠缠缚相应不共四转异故。六邪行殊胜。依苦集谛起增益相。减行故。七相状殊胜。微细自相。徧爱非爱共相转故。八作业殊胜。作流转所依事。作寂止能障事故。九障碍殊胜。障碍胜法故。十随转殊胜。乃至有顶犹有转故。十一对治殊胜。二种妙治所对治故。且依初后分爱取二者。初为爱后为取也。
(七问。诸支相望。为是唯在自地。或与他地亦互为缘。答。)诸缘起支。皆依自地。(然或)有(支)所发行(业。亦)依他(地)无明。如下(地)无明。(能)发上地行(故。设或)不尔。(则如)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地之)定。应非行支。(以)彼(上)地(之)无明犹未起故。(必先得彼定已。彼地无明方得现故。又问。)从上下地(转)生下上(地)者。彼缘何(地之境界)受而起爱支。(答。)彼爱亦缘当生地(之)受(支。)若现若种(而起。)于理无违。(八问。诸支同世耶。异世耶。答。)此十二支。(前)十(是现在)因。(后)二(是未来)果。定不同世。(于前十支)因中。前七(支)与爱取有(三支。)或异(世。)或同(世。)若(生老死之)二。(爱取有之)三。(无明等之)七。各定同世。
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者。约未润位则异世。约已润位则同世也。
(九问。或说有支两重因果而历三世。此何唯一重耶。答。)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显轮转。及离断常。施设两重。实为无用。或应过此。便致无穷。
现在生老死果。由于过去十支因。现在十支因。决招未来生老死果。是故足显轮转。因灭果生。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是故得离断常。设谓一重不足。须两重者。两重又或不足。须更设施三重。便有无穷之失矣。二料简支义竟。
(癸)三诸门分别十五。初假实门(至)十五惑业苦摄门。(子)今初
此十二支义门别者。九实三假。(即)已润(之行等)六支。合为有(支)故。(所以有支是假。)即识等五(果之上。有生老死)三相(分)位(差)别。(名之)为生等故。(所以生及老死二支是假。)
(子)二一非一事门。
五是一事。谓无明。识。触。受。爱。五。余(七支)非一事。
(子)三染不染门。
三唯是染。(以无明爱取。是)烦恼性故。七唯不染(以识。名色。六入。触。受。及生老死。皆是无覆无记。)异熟果故。(然此)七(支。于现起)分位(之)中。容起染故。(所以瑜伽第十。)假说通(染不染之)二(耳。)余(行有二支。)通(染不染)二种。
(子)四独杂门。
无明爱取说名独相。不无余支相交杂故。余是杂相。独。即纯也。余九是杂相者。已润六支。合为有故。即识等五。名生等故。
(子)五色非色门。
六(支)唯(心法。而)非色(法。)谓无明。识。触。受。爱。取。余(六支。皆)通(色心)二种。
(子)六漏无漏为无为门。亦可分为二门。
皆是有漏。唯有为摄。无漏无为。非有支故。
(子)七三性门。
无明爱取(三支。)唯通不善(及)有覆无记。行(支)唯善(与)恶。有(支)通善(通)恶(及通)无覆无记。余七(支)唯是无覆无记。(然于)七(支)分位(之)中亦起善染。(是故瑜伽假说通二。)
(子)八界地门。
虽皆通三界。而有分有全。
有分。谓上二界一切一分。有全。谓欲界也。无想天。唯有色之半支。无色天。唯有名之半支。及六入中。唯有意入之一分故。
上地(之)行(支。)能伏下地(烦恼。)即苦粗等六种行相。有求上(地)生而起彼(行)故。
由下地惑。发上地行。由上地行。伏下地惑。所谓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欣厌行成。乃发上地业行也。此亦可别名能治所治门。
(子)九学等三摄门。
一切皆唯非学无学。圣者所起有漏善业。(以智慧)明(而)为缘故。违有支故。非有支摄。由此应知圣必不造感后有业。于后苦果不迷求故。杂修静虑。资下故业。生净居等。于理无违。
违有支故者。谓圣必不造感后有业也。杂修下。释难。难曰。若尔。则杂修五净居业。应非行支。若是行支。圣使造业。若非行支。如何感生彼天。今故释曰。不还果人。以有漏无漏。前后杂修第四静虑。资下福生福爱广果三天之故业。而生五净居天。非是新造此业。故于理无违也。
(子)十见等所断门。
有义。无明。唯见所断。要迷谛理。能发行故。圣必不造后有业故。爱取二支。唯修所断。贪求当有而润生故。九种命终(时)心。(皆与)俱生爱俱故。余(之)九(支。)皆通见修所断。
此门释有二义。第二为正。今初义也。九种命终心者。如欲界命终时。或起欲界心。或起色界心。或起无色界心。色无色界命终。亦尔。三三成九。
有义。一切皆通二断。论说预流果。已断一切一分有支。无全断者故。若无明支唯见所断。宁说预流无全断者。若爱取支。唯修所断。宁说彼已(徧)断一切支(之)一分。又(彼论)说全(一)界(之)一切烦恼。皆能结生。(又说)往恶趣行。唯分别起(之)烦恼能发。(发彼)不言润生(烦恼)唯修所断。(亦不)谓(一切)感后有(之)行皆(是)见所断(惑)发(也。)由此故知无明爱取三支。亦(各各)通见修所断。
此下第二正义也。全界一切烦恼皆能结生。谓欲界烦恼结欲界生。色界烦恼结色界生。无色界烦恼结无色界生也。但说全界烦恼皆能结生。不言润生唯修所断。则知爱取二支。亦通见所断矣。但说往恶趣行。唯分别惑能发。不谓感后有行。皆见所断惑发。则知无明一支。亦通修所断矣。
然无明支。正发(恶趣)行者。唯见所断。助(发诸趣行)者。(则便)不定。爱取二支正润生者。唯修所断。助(润生)者(则亦)不定。
此明发业润生烦恼。皆有正有助。故断亦不定也。恶趣。谓地狱。饿鬼。畜生。及无想天。八难等处。必由分别无明。起于增盛善恶业行。乃可熏成恶趣识等五果种子。故须陀洹既见道已。永断三涂无想八难种子。永不堕彼诸处也。其余俱生无明。亦能助发诸趣业行。若助发三涂恶行者。虽属俱生。亦见所断。以证初果时。永闭三恶趣门故。助发人天行者。则修所断。以设不胜进。犹有七返来往故。故云助者不定也。正润生之爱取。唯属俱生烦恼。所以唯修所断。助润生之爱取。亦与分别烦恼相应。若属分别。亦见所断。若属俱生。则修所断。故亦云助者不定也。
又染污法。自性应断。(以)对治(彼之出世道若)起时。彼(染污法即)永断故。(若)一切有漏不染污法。非性应断。(以皆)不违道(品)故。(问曰。既云非性应断。如何又言皆通二断。答曰。)然有二义。说之为断。一离缚故。谓断缘彼离彼(之)烦恼。(故说为断。)二不生故。谓(依分别烦恼。方起彼法。今既)断彼(所)依。令永不起。(故说为断。)依离缚(义名)断。故说(行支有支中一分)有漏善。(及识等五支。生老死二支。是)无覆无记。(共有九支。)唯修所断。依不生(义名)断。(故)说(行支有支中一分招)诸恶趣(之业。及招)无想(果之有漏善)定。(并有支中所摄识等五支。以因该果。兼具生老死)等。(共有九支。)唯见所断。(若夫)说十二支通二断者。于前诸断。如应当知。
此更约自性应断非性应断。以判见修二断义也。染污法。谓无明爱取三支。及行支有支中各一分恶。不论见修二断。皆名自性应断。以初起出世道时。顿断分别无明爱取。及断恶行恶有。数数修习出世道时。渐断俱生无明爱取故。一切有漏不染污法。谓行支有支中各一分善。及识等五支。生老死二支。体唯异熟无覆无记。不论见修二断。皆名非性应断。但约离缚名断。则是修所断摄。如善行善有。及人天识等五支。人天生老死支是也。若约不生名断。则是见所断摄。如行支有支中之恶业及无想定。乃至三涂八难无想天之识等五支。生老死二支是也。于前诸断如应当知者。无明爱取依正助说。通于见修二断。所余诸支。依离缚不生二义。亦通见修二断。十见等所断门竟。
(子)十一受俱门。
十乐舍俱。(除受支及老死支。)受不与受共相应故。老死位中。多分无乐及容舍故。十一(皆得与)苦(受)俱。(但)非(与)受(支)俱故。
(子)十二三苦门。
十一少分。坏苦所摄。(除老死支。)老死位中。多无乐受。无乐立坏。故不说之。十二少分。苦苦所摄。一切支中有苦受故。十二全分。行苦所摄。诸有漏法。皆行苦故。(若)依舍受(名为行苦)说(者。则)十一少分(是行苦摄。)除老死支。(无容舍故。)如(上文)坏苦(中)说。
行苦自有通局二义。若约有漏有为刹那迁变皆名行苦。则通摄十二全分。若约坏苦依乐受立。苦苦依苦受立。行苦惟依舍受立者。则局摄十一少分也。
实义如是。(若)诸圣教(之)中。随彼相增。(则)所说不定。
(子)十三四谛门。
皆苦谛摄。(是五)取蕴性故。(无明爱取行有)五(支。)亦集谛摄。(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性故。
(子)十四四缘门。
诸支相望。(唯)增上(缘)定有。余之三缘。有无不定。(缘起)契经依定(有者。所以)唯说有一。○爱望于取。(爱是取种。能生现取。)有望于生。(有即识等五种。生即识等现行。)有因缘义。○若说识支是业种者。(则)行望于识。亦作因缘。(若说识支是识种者。则行支非识亲因。)○余支相望。无因缘义。而集论说无明望行有因缘者。(乃)依无明(俱)时(思)业(之)习气说。(以与)无明俱故。假说(业种以为)无明。(而)实是行种。(非指无明为行因缘也。)○瑜伽论说诸支相望。(容有三缘。但)无因缘者。依现(行)爱(支)取(支及)唯(以)业(种为)有(支而)说。无明(现行痴心所。)望行(现思心所。)爱(支现行。)望于取(支现行。)生(位心心所。)望老死(位心心所。)有余二缘。(谓等无间。及所缘缘。)有望于生。受望于爱。无等无间(缘。但)有所缘缘。余支相望。(则等无间及所缘缘)二俱非有。(但有增上缘耳。)○此中且依邻近顺次不相杂乱实缘起说。(若)异此(四义而互)相望。(则)为缘(又复)不定。诸聪慧者。如理应思。
一邻近。则非隔越。二顺次。则非逆次。三不相杂乱。则不以行种为无明等。四实。则不依假借说也。若隔越相望。如无明望识。乃至望老死等。若逆次相望。如老死望生。乃至行望无明等。若相杂乱。及随转门约假借说。事非一概。但依前文四缘之理思之可得。
(子)十五惑业苦摄门。
惑业苦三摄十二者。无明爱取(三支。)是惑所摄。行(支及)有(支中)一分。是业所摄。(识等及生老死)七(支。与)有(支中)一分。是苦所摄。有处说业全摄有(支)者。应知彼依业有说故。(不依种有说也。)有处说识(支是)业所摄者。彼说业种为识支故。(不依识种为识支说。)惑业所招(识等七支)独名苦者。为苦谛摄。(不通集谛故。又)为(令有情)生厌(离)故。
二别释有支竟。
(壬)三结属颂意。
由惑业苦即十二支。故此能令生死相续。
第三家释竟。
(庚)第四家约因缘相续释二。初正明生死相续。二例明净法相续。(辛)初中三。初标征。二解释。三属颂。(壬)今初
复次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因。谓有漏无漏二业。正感(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故说为因。缘。谓烦恼所知二障。助感(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故说为缘。所以者何。生死有二。
有漏无漏二业。皆属增上缘摄。但以业招生显。故复名因也。余可知。
(壬)二解释二。初释分段生死。二释变易生死。(癸)今初
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为因。)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
(癸)二释变易生死三。初正释。二会异。三料简。(子)今初
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为因。)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
无漏有分别业。即有为无漏业也。改转身命。谓改秽为净。转短为长也。
(子)二会异
或名意成身。(谓)随(大悲)意愿(之所)成故。如(胜鬘)契经说。(譬)如。(以)取为缘。(以)有漏业(为)因。续后有者而生三有。如是(以)无明习地为缘。(以)无漏业(为)因。有阿罗汉独觉(及)已得自在菩萨。生三种意成身。
此会胜鬘经。所谓意成身。即令不思议变易生死身也。
亦名变化身。无漏定力。转令异(于)本(时之身。犹)如变化(非新生)故。如有论说。(问。)声闻无学。永尽后有。云何能证无上菩提。(答。)依变化身证无上觉。非业报身。故不违理。
此释不思议变易身。复名变化身也。如有论下。引证可知。二会异竟。
(子)三料简。
(难曰。)。若所知障。助无漏业。能感(变易)生死。(则)二乘定性。应不永入无余涅槃。(喻)如诸异生(之)拘(于)烦恼(障)故。(又无漏有分别业是道谛摄。)如何道谛。(乃)实能感(变易生死之)苦。(答曰。)谁言实感。(难曰。)不尔如何。(答曰。但由)无漏(胜)定(胜)愿。资(于三界已感异熟之故。)有漏业。令所得果相续长时。(以无漏业资助。令其)展转增胜。假说名感。(非无漏业实能感苦也。又)如是感时。由所知障为缘助力。非(无漏业)独能感(也。)然所知障。(在菩萨分中。虽助变易生死。而在定性二乘分中。仍复)不障解脱。(以所知障。)无能发业润生用故。(则曰。)何用资感(变易)生死苦为。(答曰。为欲)自证菩提。利乐他故。谓不定性独觉声闻。及得自在大愿菩萨。已永断伏烦恼障故。无容复受当(来之)分段身。恐废长时修菩萨行。遂以无漏胜定愿力。(譬)如(世间)延寿(之)法。(以)资现身(故业之)因。令彼(故业因种。)长时与(今现身之)果不绝。数数如是定愿资助。乃至证得无上菩提。(问曰。既以无漏定愿资现身因。)彼复何须所知障助。(答曰。)既未圆证无相大悲。(若)不执菩提(及)有情(皆是)实有。(则)无由发起猛利悲愿。又所知障。障大菩提。为永断除(此所知障。所以)留身久住。又所知障。为有漏依。此障若无彼(变易生死则)定非有。故于身住。有大助力。(是中)若所留身。(从)有漏定愿所资助者。分段身摄。(以是)二乘异生所知境故。(若从)无漏定愿所资助者。变易生摄。非彼(二乘异生所知)境故。由此应知变易生死。性是有漏异熟果摄。于无漏业。是增上果。有圣教中。说(此变易之身以)为无漏出三界者。(乃)随(无漏业之)助因(而)说。
二解释竟。
(壬)三属颂二。初结属。二释疑。(癸)今初
颂中所言诸业习气。即前所说(有漏无漏)二业种子。二取习气。即前所说(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俱执著故。(名之为取。)俱等余文。义如前释。
(癸)二释疑
变易生死。虽无分段前后异熟别尽别生。而数资助。前后改转。亦有前尽余复生义。
疑曰。分段生死。可云前异熟尽。复生易熟。变易既无分段。何名既尽复生余等。答释可知。
虽亦由现(行。令)生死相续。而(惟)种定有。(故)颂偏说之。(若现行则不定有也。)或为显示真异熟因果。皆不离本识。(因是本识所执持故。果即本识自果相故。)故不说现。(若夫前大转识。名为)现异熟因。(要至未来。方感异熟之果。现在)不即与果。(又酬前满业之无记)转识。(多有)间断。(是异熟生。)非(是真)异熟故。
又疑曰。现行诸业。现行二取。亦令生死相续。何故颂中但举习气说耶。答亦可知。初正明生死相续竟。
(辛)二例明净法相续
前中后际生死轮回。不待外缘。既由内识。净法相续。应知亦然。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有无漏种。由转识等数数熏发。渐渐增胜。乃至究竟得成佛时。转舍本来杂染识(之)种(子。)转得始起清净种(之净)识。任持一切功德种子。由本愿力。尽未来际起诸妙用。相续无穷。由此应知唯有内识。
二释生死由何难竟。
(戊)三释违经三性难二。初正释三性不离识。二转释无性即识性。(己)初中二。初设难举颂。二以论释成。(庚)今初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由彼彼徧计。徧计种种物。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依他性上。)常远离前(徧计所执)性。故此(圆成)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喻)如无常等性。(与无常等法。亦非异不异。)非不见此(圆成实。而能了)彼(依他性也。)
(庚)二以论释成二。初正释颂文。二义类相摄。(辛)初中二。初别释颂文。二总申颂意。(壬)初又三。初释徧计所执性。二释依他起性。三释圆成实性。(癸)初又二。初略释。二广释。(子)今初
论曰。周徧计度。故名徧计。(计度之心。)品类众多。说为彼彼。(此)谓能徧计之虚妄分别(心也。)即由彼彼虚妄分别。徧计种种所徧计物。(此)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也。)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徧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理教推征。不可得故。
我自性。谓横计主宰。我差别。谓有情命者等。预流一来等。乃至二十句。六十五句等。法自性。谓横计轨持。法差别。谓蕴处界等。实德业等。乃至有无一异俱不俱等。
(子)二广释二。初总分文。二别解释。(丑)今初
或初句。显能徧计识。第二句。示所徧计境。后半方申徧计所执若我若法自性非有。已广显彼不可得故。
(丑)二别解释三。初释能徧计。二释所徧计。三对依他明徧计所执。(寅)今初
初能徧计。自性云何。
假问征起也。释有二义。初义非。第二正。
有义。八识及诸心所有漏摄者。皆能徧计。虚妄分别为自性故。皆似所取能取现故。(又圣教)说阿赖耶(识。)以徧计所执自性妄执(之)种(子)为所缘故。
所取能取。即能缘所缘也。此显八识皆能徧计。说阿赖下。更引证以显第八亦能徧计。盖所缘既是妄执种子。则能缘亦必是妄执矣。
有义。第六第七心品(之)执我法者。是能徧计。(经中)唯说意识能徧计故。(以)意及意识。名(为)意(与)识故。(有)计度(及)分别。(乃为)能徧计故。(前五及第八。非能徧计也。)执我法者。必是慧(心所)故。二执必与无明(心所)俱故。(第八无慧痴二心所相应。非能徧计也。)不说无明有善性故。痴无痴等不相应故。(诸善心所非能徧计也。)不见有执导空智故。(喻如)执有执无不俱起故。(善慧心所亦非能徧计也。)曾无有执非能熏故。(第八但是所熏。决非有我法二执也。夫)有漏(诸)心(心所)等。不证实(理)故。一切皆名虚妄分别。(然不皆名为能徧计。以其)虽似所取能取相现。而非一切(皆是)能徧计摄。(倘以似能所取。便名能徧计者。)勿无漏心亦有执故。(且)如来后得(无漏自心。亦似能取所取相现。岂亦)应(名为)有执故。经说佛(后得)智。现身土等种种影像。如镜等故。若无(能所)缘用应非智等。虽(圣教)说藏识缘徧计种。而不说唯(缘徧计。)故非诚证。由斯理趣。唯于第六第七心品有能徧计。识品虽(只有)二。而有(于)二(法乃至)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法)等(上所起)徧计不同。故言彼彼。
此护法正义也。初第六下。正简前五第八及诸善心所等非能徧计。次有漏心等下。破斥初义。次虽说藏识下。通前所引圣教。后由斯理趣下。结成能徧计者。唯是六七二识。但由所徧计有不同。故颂言彼彼耳。宗镜录云。一有徧非计。如无漏诸心。及有漏善识。能徧广缘。而非计执。(无漏诸心。即诸圣人无漏智慧。了诸法空。即无法不徧。都无计执。名为非计。唯后得智也。有漏善识。即地前菩萨。虽有漏心中。能作无我观故。亦能观一切法皆无有我。亦是徧而非计。)二有计非徧。如有漏第七识。恒缘第八见分。起我法二执。从第六识入生空观时。第七识中犹尚缘第八见分起于法执。故知计而非徧。三亦徧亦计。即众生染心。(谓染污相应之第六识也。)四非徧非计。即有漏前五识。及有漏第八识。各了自相分境。故不徧。无计度随念分别。故非计也。初释能徧计竟。
(寅)二释所徧计
(问曰。)此所徧计。自性云何。(答曰。)摄大乘说。是依他起。徧计心等(之)所缘缘故。(问曰。)圆成实性。宁非彼(徧计执所缘之)境。(答曰。)真非妄执所缘境故。(若)依展转(而)说。亦(可是)所徧计。(然)徧计所执。虽是彼(能徧计心之)境。而(无实我法。)非所缘缘。故非所徧计。
依展转说亦所徧计者。如计绳为蛇。即是计麻为蛇也。虽是彼境而非所缘缘者。如计蛇时。亦未尝有蛇。仍惟有绳。故蛇非所缘缘。亦复非所徧计。当知徧计之所缘缘。惟是依他起性。譬如妄计蛇时。仍即于绳起计。仍以本质绳为疏所缘缘。眼识相分绳为亲所缘缘。意识于中妄起蛇怖。名为非量。名为徧计执也。
(寅)三对依他明徧计所执
徧计所执。其相云何。与依他起。复有何别。
此亦假问征起也。释有二义。初义非。次义正。
有义。三界(所摄有漏)心及心所。由无始来虚妄熏习。虽各体一。而似二生。谓见(分及)相分。即(是)能(取)所取。如是二分情(之所)有理(之所)无。(故)此(能所二)相说为徧计所执。(此相见)二(分)所依(自证之)体。实托缘生。此性非无。名依他起。(以是)虚妄分别缘所生故。云何知然。诸圣教说。虚妄分别。是依他起。二取名为徧计所执。
此妄以自证分为依他起性。见相二分为徧计所执也。
有义。一切(有漏无漏染与不染世出世间所有)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分。从缘生故。亦依他起。徧计依斯(相见二分。)妄执定实(我法。及执)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有无之二。或一异之)二(等。)方名徧计所执。诸圣教说。唯量唯二。种种皆名依他起故。又相(分)等四法。十一识等。论皆说为依他起摄故。
此护法正义也。俱者。亦有亦无。或亦一亦异也。不俱者。非有非无。或非一非异也。此等执实戏论。方名徧计所执。若夫相见二分。本是从缘生起。岂非依他性哉。唯量唯二等者。摄论云。一者唯量。义无所有故。二者唯二。谓有相及见识故。三者唯种种。谓种种相生起故。天亲释云。唯量者。唯是识量。由所识义。无所有故。唯二者。成立有相及见故。即此一识。一分成相。第二分成见。此是眼等识二分故。唯种种者。即此一识。所起六尘为相。意识为见。意识境不定。故说唯种种也。相等四法。即诸心心所各有四分。所谓一相分。二见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也。十一识者。一身识。谓眼等五界。二身者识。谓染污意。三受者识。谓意界。四应受识。谓色等六外界。(五正受识。谓六识界。六世识。谓生生相续)不断。七数识。谓算计一乃至无量。八处识。谓器世间。九言说识。谓见闻觉知四种言说。此九从名言熏习种子生。十自他差别识。谓依身差别。此从我见熏习种子生。十一善恶两道生死识。谓生死趣无量种。此从有支习气种子生。如是诸识。论皆说为虚妄分别所摄。名依他起。
不尔。无漏后得智品(所有相见)二分。(亦)应名(为)徧计所执。(汝若)许(者。则)应圣智不缘彼(二分)生。(或复)缘彼(二分之)智品。应(是集谛而)非道谛。(汝若)不许(无漏二分是徧计者。)应知有漏(二分)亦尔。(但是依他起性。)又若二分是徧计所执。应如兔角等。非所缘缘。(以凡)徧计所执。体非有故。又应二分(既非有体。则便)不熏成种。(既不熏种。则此)后识等(复)生。应无二分。又诸习气。(即)是(第八识之)相分(所)摄。岂(以)非有(之)法(而)能作(现行诸识之亲)因缘。(又)若缘所生(之)内相见分非依他起。(则相见)二(分)所依(自证之)体。例亦应然。(同属徧计。以均是分别缘所生。)无异因故。
此破斥初义也。文并易知。初释徧计所执性竟。
(癸)二释依他起性二。初承前出依他体。二简释。(子)初承前出依他体。即释颂第五句也。(依他起自性。)
由斯理趣。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
(子)二简释。即释颂第六句也。(分别缘所生。)
颂言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若夫)净分依他。亦(可名)圆成故。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以后得智亦有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
净分依他。亦圆成者。如四智菩提。十力无畏等。以是修德名净依他。以其称性。复可名圆成实。二释依他起性竟。
(癸)三释圆成实性三。初正释圆成实体性。二对依他明非一异。三明证此能了依他。(子)初正释圆成实体性。即释颂七八两句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徧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
此先释圆成实三字之义也。徧故圆满。常故成就。非虚谬故名实性。诸法自相。谓现量所得俗谛法体。离名种等所有分别。如色香味触等。以其各各差别。故非徧圆。诸法共相。谓比量所得俗谛道理。由名言等显示不谬。如无常无我等。以其约义诠表。故非常成。虚空因色显发。对有质碍而得其名。我非实有自性。依五取蕴施设假名。故皆虚谬。
无漏有为。离倒究竟。胜用周徧。亦得此(圆成实)名。然今颂中。说初非后。
此料简颂意也。无漏有为。即净分依他。所谓四智菩提等。离倒。故亦可名为实。究竟。故亦可名为成。胜用周徧。故亦可名为圆。然颂中所说圆成实性。但指二空所显。不指有为无漏也。
此(圆成实性。)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徧计所执。(以)二空所显(之)真如为性。(颂中所)说于彼(二)言。(乃是)显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颂中)常远离(三)言。(乃是)显妄所执。能所取性。理恒非有。(颂中)前(之一)言。义显(但空徧计。)不空依他。(颂中)性(之一言。乃)显二空。非(即是)圆成实。(二空所显。乃名为圆成实。以)真如离有离无性故。
此正释颂中。于彼常远离前性七字之义也。
(子)二对依他明非一异。即释颂九十十一三句也。(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
由前理故。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不异。(若言)异(者。则)应真如非彼(依他之)实性。(若言)不异。(则)此(圆成实)性应是无常。(又)彼此俱应净非净境。则(根)本后(得二)智(之)用(亦)应无别。
此先释第九第十两句也。彼依他性。通于染净。乃是后得智境。此圆成实。唯净非染。乃是根本智境。故不得定言不异。由此观之。马鸣谓无明熏时即真如熏。乃约异而不异。如触波时。全触于水。非定一也。护法谓赖耶受熏。非关真如。乃约不异而异。如波动时。湿性无动。非定异也。若执真如定实受熏。则应变异。何名真如。若执真如定不受熏。则应真如不徧一切。离法性外别有诸法。何异一分无常一分常之外道。习二宗者。曷深思之。
(问曰。)云何二性。非异非一。(答曰。)如彼无常无我等法。无常等性。与(诸)行等(生灭之)法。(若言)异(者。则)应彼(行等)法。非无常等。(若言)不异。(则)此(无常等。)应非彼(行等法之)共相。由斯喻显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一非异。(盖依他起)法与(圆成实)法性。理必应然。(以)胜义世俗。(必)相待(而)有故。
此释第十一句也。无常无我等法。谓诸行无常。亦复无我。如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眼无常。耳鼻舌身意无常。色无常。声香味触法无常。眼识无常。乃至意识无常。既无常。则无我。无我故空。不净苦恼。是故蕴处界等。各有法体名为自相。无常无我苦空不净。徧于诸法。名为共相。此自共相。不一不异。若言定异。则蕴处界不应无常及无我等。若言定一。且如色与无常既一。则受想等与色异故。应非无常。余可例知。故非定一定异也。今依他法与圆成性。亦复如是。圆成实性。是胜义谛。依他起性。是世俗谛。二谛相待而有。故亦不一不异。波水绳麻等喻。皆可准思。
(子)三明证此能了依他。即释颂第十二句。(非不见此彼。)
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他起性。未达徧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虽无始来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我法执恒俱行故。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依如是义。故有颂言。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
问曰。若必证见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则初心修观。即应便观真如。何故大乘止观。乃令先观徧计。次观依他。后观圆成实耶。答曰。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观真如。必将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者以为真如。便成徧计所执。此情最不可救。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识之相分。假使一切时中。空境现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拨万行。一秖可生无色天中。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所以一切大乘法门。皆令众生。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既知无实。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实性。既悟实性。方能从体起用。夫强观无实者。观徧计也。解如幻者。观依他也。悟实性者。根本智也。从体起用者。后得智也。譬如以麻作绳。愚小无知。妄计为蛇。若不即从所计之蛇如实观察。何由得知蛇本非有。故须蛇计既息。然后知绳即麻。知即麻者。喻根本智。知麻可作种种大小诸绳。一一诸绳。皆无实性。随意所作。喻后得智。故知大乘止观。成唯识论。观心妙诀。曾无两途。初别释颂文竟。
(壬)二总申颂意
此中意说。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华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徧计所执。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是故此三不离心等。
此正所谓一依他。一切依他。一徧计。一切徧计。一真实。一切真实也。初正释颂文竟。
(辛)二义类相摄十三。初与六无为相摄。(至)十三结略指广。(壬)今初
(问曰。)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何性摄耶。(答曰。)三皆容摄。(若于)心等变似虚空等相。随心生故。(则是)依他起摄。(若有)愚夫于中妄执实有。此即徧计所执性摄。若于真如假施设有虚空等义。(则是)圆成实摄。(然而)有漏心等(所缘六无为法。)定属依他。(若是)无漏心等(所缘六无为法。)容二性摄。(以是)众缘生故。摄属依他。(以其)无颠倒故。(亦可)圆成实摄。
(壬)二与七真如相摄
(问曰。)如是三性。与七真如云何相摄。七真如者。一流转真如。谓有为法流转(之)实性。二实相真如。谓二无我所显(之)实性。三唯识真如。谓染净法唯识(之)实性。四安立真如。谓苦(谛之)实性。五邪行真如。谓集(谛之)实性。六清净真如。谓灭(谛之)实性。七正行真如。谓道(谛之)实性。(答曰。)此七实性。(皆属)圆成实摄。(以是)根本后得二智境故。(若)随相(而相)摄者。(则)流转苦集三(种真如。)前二性摄。妄执杂染故。余四皆是圆成实摄。
虽有七名。唯一真如。此真如体。离名绝相。唯根本智之所亲证。依此真体。约义差别说七种名。乃后得智之所建立。故皆圆成实摄。或可于无流转中妄执流转。无苦集中妄成苦集。即是徧计性摄。又真如不变随缘。举体而为流转苦集诸杂染法。即是依他性摄也。
(壬)三与六法相摄
(问曰。)三性(与)六法。相摄云何。(答曰。)彼六法中。皆具三性。色受想行识及无为。皆有妄执缘生理故。
六法。即五蕴及无为法也。妄执六法。皆徧计性。缘生六法。皆依他性。六法所依之理。皆圆成实性也。
(壬)四与五事相摄。(即五法。一相。二名。三分别。亦名妄想。四正智。五真如。亦名如如。)
(问曰。)三性(与)五事相摄云何。(答曰。)诸圣教说。相摄不定。谓或有处。说依他起。摄彼相名分别正智。圆成实性。摄彼真如。徧计所执。不摄五事。彼说有漏心心所法。变似所诠。说名为相。似能诠现。施设为名。能变(之)心(心所)等。立为分别。无漏心(心所)等。离戏论故。但总名正智。(而)不说能(诠)所诠。(以上)四(事皆)从缘生。皆依他摄。○或复有处。说依他起。摄相分别。徧计所执。唯摄彼名。正智真如。圆成实摄。彼说有漏心及心所(之)相分名(为)相。余(见分及能变之体皆)名(为)分别。徧计所执都无体故。为显非有。(故但)假说为名。(正智真如)二无倒故。圆成实摄。○或有处说。依他起性。唯摄分别。徧计所执。摄彼相名。正智真如。圆成实摄。彼说有漏心及心所相见分等。总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徧计所执能诠所诠。随情立为名相二事。○复有处说。名属依他起性。义(相即)属徧计所执。彼说有漏心心所法相见分等。由名势力。成所徧计。故说为名。徧执所执。(乃)随名(而)横计(其)体。(则)实非有。(所以)假立义(相之)名。○(以上)诸圣教中所说五事。文虽有异。而义无违。然初所说。无相杂乱。(尤为尽善。)如瑜伽论广说应知。
(壬)五与五相相摄。(一所诠相。二能诠相。三二相属相。四被执著相。五不执著相。)
(问曰。)又圣教中说有五相。与此三性相摄云何。(答曰。)所诠(相)能诠(相。)各具三性。谓妄所计。属初性摄。相名分别(之)随其所应所诠能诠。属依他起。真如正智(之)随其所应所诠能诠。属圆成实。(以)后得(智为他说法。)变似能诠相故。二相属相。唯初性摄。妄执义名。定相属故。被执著相。为依他起。虚妄分别为自性故。不执著相。唯圆成实。无漏智等为自性故。
(壬)六与四真实相摄。(一世间所成真实。二道理所成真实。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问曰。)又圣教中说四真实。与此三性相摄云何。(答曰。)世间道理所成真实。依他起摄。(相名分别)三事摄故。(烦恼所知)二障净智所行真实。圆成实摄。(正智真如)二事摄故。辩中边论说初(世间)真实。唯初(徧计)性摄。(以是)共所执故。第二(道理)真实。通属三性。理通执无执杂染清净故。后二真实。唯属第三。
二释并通。第二通属三性者。执理则属徧计。无执则属依圆。杂染属依他。清净属圆成实也。
(壬)七与四谛相摄。(苦集灭道。)
(问曰。)三性(与)四谛相摄云何。(答曰。)四中一一皆具三性。且苦谛中。无常等四(种行观。)各有三性。无常三者。一无性无常。性常无故。(徧计。)二起尽无常。有生灭故。(依他。)三垢净无常。位转变故。(圆成。)苦有三者。一(观)所取(五蕴是)苦。我法二执所依取故。(徧计。)二(观缘起)事相(是)苦。(以是)三苦(之事)相故。(依他。)三(观)和合(是)苦。(谓真如法与)苦和合故。(圆成。)空有三者。一(观)无性空。(谓徧计所执)性非有故。二(观)异性空。(谓依他起法)与妄所执自性异故。三(观)自性空。(谓圆成实以)二空所显(真如)为自性故。无我三者。一(观)无相无我。(谓徧计所执)我相无故。二(观依他)异相无我。(谓)与妄所执(之)我相异故。三(观)自相无我。(谓圆成实以二)无我所显(真如)为自相故。○集谛三者。一习气集。谓(能)徧计(心)所执自性执(之)习气。(是)执彼(之)习气。(故)假立彼(习气集)名。二等起集。谓业(与)烦恼(即依他性。)三未离系集。谓未离障(之)真如。(集圆成实。)○灭谛三者。一自性灭。(徧计)自性不生故。二二取灭。谓(以)择灭(智。令能所)二取不生故。三本性灭。谓真如(之性本寂灭)故。○道谛三者。一徧知道。能知徧计所执(性空)故。二永断道。能断(染分)依他起故。三作证道。能证圆成实故。然徧知道。亦通后(依圆之)二(性。)○七三(之)三性。如次配释。今于此中所配三性。或假或实。如理应知。
徧知道亦通后二者。谓于三性。皆悉通达。乃名徧知通也。七三者。即苦谛四种行观。及集灭道三谛。此七各有三句也。如次配释者。谓皆初句属徧计。第二句属依他。第三句属圆成实也。或假或实者。谓集谛三性。惟约实配。余六三性或有假说也。
(壬)八与三解脱相摄
(问曰。)三解脱门所行境界。与此三性相摄云何。(答曰。)理实皆通。随相各一。空无愿(无)相。如次应知。
空解脱门。知徧计空。无愿解脱门。于依他法无所愿求。无相解脱门。证圆成实。离有无相也。
缘此复生三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我法本无故。)二自然无生忍。(缘起无作故。)三惑苦无生忍。(究竟无生故。)如次此三(无生忍。)是彼(三解脱)境故。
(壬)九与二谛相摄
(问曰。)此三(性)云何摄彼(真俗)二谛。(答曰。)应知世俗。具此三种。胜义。唯是圆成实性。世俗有三。一假世俗。(如军林等。但有假名。)二行世俗。(如蕴处界等。随缘生灭故。亦名道理世俗。)三显了世俗。(即安立世俗。以后得智安立真如故。)如次应知即此三性。胜义有三。一义(理)胜义。谓(即)真如。(乃最)胜之义(理)故。二(所证)得胜义。谓(即)涅槃。胜即义故。三(能证)行胜义。谓(即)圣道(以)胜(而)为义故。(此三胜义。)无变(易。)无(颠)倒。随其所应。故皆摄在圆成实性。
(壬)十凡圣智境
(问曰。)如是三性。何智所行。(答曰。)徧计所执。都非智所行。以无自性。非所缘缘故。(然)愚夫(妄)执(为)有。圣者达(其本)无。亦得说为凡圣智境。依他起性。(凡圣)二智所行。圆成实性。唯圣智境。
(壬)十一假实分别
(问曰。)此三性中。几假几实。(答曰。)徧计所执。(以其)妄安立故。可说为假。(以其)无体相故。(亦可说)非假非实。依他起性。有实有假。聚集相续分位性故。说为假有。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实有。若无实法。假法亦无。假依实因而施设故。圆成实性。唯是实有。不依他缘。而施设故。
聚集者。根身器界诸和集相也。相续者。心及心所无间转相也。分位者。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也。此皆别无自体。故名为假。心者。八识心王也。心所者。五十一心所法也。色者。五根六尘十一种色法也。现在刹那从种起现。故名为实。依此实心心所及色。乃有聚集相似分位。故云假依实因而施设也。问曰。二卷以破假说依实。此复何云假依实有。答曰。心外实法决定是无。所以假说不必依实。今约唯识所现诸法。有实有假。实即道理世俗。假即是假世俗。此则有实然后有假。而若假若实。同名俗谛。不同外道余乘所执心外实法也。问曰。前云。胜义世俗。相待而有。今云圆成实性。不依他缘施设。又云何通。答曰。不因世俗。则不立胜义之名。故云相待而有。如因有水。乃得有波。有波之动。乃说水为静也。然但可云波因水有。不可云水因波有。故圆成实性。非依他缘而施设也。
(壬)十二异不异分别
(问曰。)此三(性)为异。为不异耶。(答曰。)应说俱非。(以)无别体故(非异。以)妄执缘起真义。(二各)别故(非不异。)
只此不思议法体。妄执之则为徧计。随缘起则为依他。约真义则是圆成实性。是故十法界之五位百法。皆依他也。执十法界之五位百法以为实我实法。皆徧计也。十法界五位百法之真义。皆圆成也。性相真源。从此和盘托出。读者幸深思之。
(壬)十三结略指广
如是三性。义类无边。恐厌繁文。略示纲要。
三释违经三性难中。初正释三性不离识竟。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八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九
蕅益沙门智旭述
(己)二转释无性即识性二。初设难举颂。二以论释成。(庚)今初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庚)二以论释成二。初正释颂文。二结示劝信。(辛)初中二。初释三无性。二释识实性。(壬)初释三无性。即前两颂。
论曰。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谓即(是一)相(无性。二)生(无性。三)胜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者。)非(谓)性全无(也。颂中)说密意(之)言。显非(究竟)了义。谓后(依圆)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托依圆所起我法二执。)即名为徧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依圆之)有。及(徧计之)无。总说无性。(不过为遣执耳。问曰。)云何依此(三性)而立彼三(无性。答曰。)谓依此初徧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徧计所执)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依他起。但)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所以)假说无性。非(依他起。体)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徧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谓胜义。体)性全无。如太虚空。虽徧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虽依他起(性。但是世俗。)非胜义故。亦得说为胜义无性。而(恐第三)滥(同)第二。故此不说。
如太虚空。喻胜义也。众色。喻依他也。有众色处。未尝无空。可喻真如徧一切法。无所不在。众色无处。太虚乃显。可喻真如。远离徧计所执我法。然胜义无性之名。亦可以名第二依他起性。以依他起。但世俗有。非胜义故。然若说此义。则恐第三反滥第二。是故第二但名为生无性。第三乃名胜义无性。显此圆成实性。但是远离徧计所执我法二性。假说胜义无性。其实真如徧在依他起处。而依他无性。性即真如。譬如众色无性。性即太空。非色灭空。空非色外。故般若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乃圆成与依他非异非不异之义。只为众生一向执异。故但言不异以遮情计。亦非更执定不异也。此借虚空以喻胜义。借众色以喻依他。故作此说。若约法直说者。则对色显空。对空显色。色空皆属依他起摄。色空无性。妄则俱妄。真则诸真。是则非色非空。而空而色。名圆成实。亦名胜义无性。故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等也。学者。须以大乘止观三性三无性义参之。必有恍然得悟者矣。
(壬)二释识实性。即后一颂。
此性即是诸法胜义。是一切法胜义谛故。然胜义谛。略有四种。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不同外道所执我法。)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世出世因果。真实不虚谬。)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约能证之智言。)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约所证之理言。)此(颂)中(所言)胜义。(乃)依最后(胜义胜义而)说。(以)是最胜道(品)所行(证之)义故。为简前三(胜义。)故作是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颂中)亦(之一)言。显此(胜义。)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如余论中。随义广释。
一切位者。圣凡因果世出世间诸分位也。由真如不变随缘。故云于一切位。由真如随缘不变。故一切位常如其性。湛然。即如字之义。不虚妄。即真字之义。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如水与冰。同一湿性。岂凝然死定之谓哉。
此性即是唯识实性。谓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依他起上)徧计所执。二者真实。谓(依他所显)圆成实性。为简虚妄。说实性言。复有二性。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胜义。谓圆成实。为简世俗。故说实性。
初一番。即约依他辨二性。如绳上无蛇。但有麻也。次一番。即约真俗辨二性。如冰水虽殊。湿性无异也。故佛性论云。二性不可灭。一性可得灭。何以故。分别性本来是无。故不可灭。真实性本来是真。故不可灭。依他性虽有不真实。是故可灭。即是此中遣相证性之义。初正释颂文竟。
(辛)二结示劝信
三颂总显诸契经中说无性言。非极了义。诸有智者。不应依之(而)总拨诸法都无自性(也。)
已上大科。第二广明识相。显前颂意竟。
(乙)三明修行位次二。初略标五位。二广释颂文。(丙)初中二。初问。二答。(丁)今初
如是(前来)所成唯识相性。谁(等之人。)于几位(次。)如何悟入。
谓前有二十四颂。成立唯识之相。第二十五一颂。成立唯识之性。相成则遣虚存实。舍滥留纯。摄末归本。隐劣显胜之义俱立。性成。则遣相证性之义亦立。此领前也。一问谁人悟入。二问有几位次。三问如何悟入。此启后也。
(丁)二答
谓具大乘二种性者。略于五位。渐次悟入。
此标答也。大乘二种性者。答上谁人之问。略于五位。答上几位之问。渐次悟入。答上如何悟入之问。
何谓大乘二种种性。一(者)本性(中。法尔成就)住(此菩萨)种(子)性(类差别。不由今有。)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者熏)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谓所成等熏习所成。要具大乘此二种性。方能渐次悟入唯识。
此下皆释答也。法界等流法。谓如来证法界已。从后得智流出语言文字。能诠法界妙理之法也。闻而思。思而修。熏成种子。名为习所成性。若但有本性大乘种子。而无熏习所成大乘种子。则不能令其展转增盛。以至成熟。若元无本性大乘种子。纵令熏习亦不成种。现见有人。未闻教时。浑若不知。既闻教已。便速开悟者。是有本性种子。亦有熏习种子故也。复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虽不顿悟。深生渴仰者。但有本性种子。未有熏习种子故也。复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与不闻同。绝不(冫*食)采。都无信乐者。原无熏习种子。又无本性种子故也。然依瑜伽师地论等。则一切众生。定有五性差别。若依法王经。如来藏经等。则一切众生。定无五性差别。当知皆是悉檀益物。随机异说。若依圆觉了义。楞伽心宗。则五性差别。历然不乱。而仍一一无性。若遇如来。根无大小。皆能成佛。今谓五性若是定无。则如来不应为实施权。说三乘教。五性若是定别。则如来不应开权显实。说唯一乘。若于法华。三草。二木。一地。一雨之喻。深思细绎。则经论异说。互相影略。妙旨冷然。盖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凡有心者。皆得作佛。此唯识性也。五性差别。种现不同。此唯识相也。相之与性。不一不异。是故以相局性。则性随相局。以性融相。则相随性融。性随相局。不可即与之言其融。所以如来有随性巧说。亦名随他意语。亦名为权。相随性融。不可终使之执其局。所以如来有随智妙说。亦名随自意语。亦名为实。儒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语上。应病与药。权实并设。病去药忘。权实俱泯。此可意知。不可言尽。今成唯识教。以别接通。以通含别。亦兼含圆。唯其带通方便。故须立五性差别。唯其正诠别理。故云断十重障。证十真如。唯其兼含圆理。故云真如。与一切法。非异非不异。又云。若执唯识真实有者。亦是法执。又云。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乃至举一烦恼心所。亦能徧缘有漏无漏事境名境等也。
何谓悟入唯识(之)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
三乘皆有五位。而二乘但悟我空。不达法空。故唯大乘五位。乃能悟入唯识相性也。资粮顺解脱等。下文自释。
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
由闻唯识相性而生信解。乃发无上大菩提心。发此大心。即名菩萨。从此炽然修集菩提资粮。资粮渐积。信解益深。即是观行相似二位也。以定慧力加行决择。伏除二取而引真见。即相似后心也。信解之时。先信解相。随信解性通达位中。先通达性。随通达相。既通达已。即以所见真俗妙理。数数修习。净除习气。皆即分证位也。习气尽时。出障圆明。即究竟位也。约性则始终平等。约修则五位不同。然此五位。义兼通别。亦复含圆。若三藏菩萨。因位无断惑义。非此所摄。若干慧名资粮。性地名加行。见地名通达。薄地以上名修习。佛地名究竟者。通教位也。若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名资粮。十向后心名加行。初欢喜地名通达。十地等觉名修习。妙觉名究竟者。别教位也。若五品十信名资粮。十信后心名加行。初发心住名通达。住行向地等觉皆名修习。妙觉名究竟者。圆教位也。今资粮位中。不立住行向名。故非纯约别教。修习位中。具列欢喜地等十名。故非纯约通教。又欢喜地。顿断分别我法二执。若唯别教。不应到此方断我执。若唯通教。不应能破法执无明。故知是通含别。别接通也。然设非圆教妙觉。胡能究尽明了唯识相性。尽未来时。化度含识。故云亦复含圆。初略标五位竟。
(丙)二广释颂文五。初释资粮位。(至)五释究竟位。(丁)初中二。初举颂。二论释。(戊)今初
初资粮位。其相云何。颂曰。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然)于二取随眠。犹未能(永)伏灭。
(戊)二论释三。初正释颂文。二明地所摄。三明修行相。(己)初中二。初释前二句明位。二释后二句明惑。(庚)今初
论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加行位中)顺决择识。(然已专志)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习种种胜资粮故。(名资粮位。又复以其)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
此明发心以后。加行以前。皆名为资粮位。即住行向三贤位也。缘于唯识真胜义性。观察法空。故称为深。能以三事练磨其心。誓无退转。故称为固。徧欲度脱法界有情。不单自利。故称为大。菩提。此翻为觉。一切众生。长夜在迷。返迷归悟。皆可名觉。故有发声闻菩提心者。有发缘觉菩提心者。皆名发心。今云。深固大菩提心。大简声闻缘觉。固简藏教事度。深简通教界内无生也。顺决择识解在下文。胜资粮者。即是福智二事。亦如下释。解脱者。无上涅槃。分者。因义。亦支义也。
(庚)二释后二句明惑二。初略释。二广释。(辛)今初
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犹)未能了(知)能(取)所取(其性本)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之)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随眠)不起二取(之)现行。
四胜力者。一因力。谓发大心。二缘力。谓亲近善友。三作意力。谓勤求无上菩提。四资粮力。谓修习福智也。多住外门者。理观名内。事相名外。虽亦修习理观。而理观力微。未能称理修行六度。故多依事相也。
(辛)二广释二。初释二取随眠。二释未能伏灭。(壬)初中二。初正释颂义。二转释二障。(癸)今初
此(颂中)二取(之)言。(乃)显(执彼)二取(之)取。(谓)执取(有)能取(之见分)所取(之相分)性。(而不达无性)故。(此)二取(之)习气。名彼随眠。(以其)随逐有情。眠伏(于)藏识(故。又)或随增过(失。)故名随眠。(当知)即是所知烦恼(二)障种(子。)
心王心所。由现缘力。变似能取所取相现。本是依他起性。非有实我实法。愚者不达。遂执取之。执为实我。成烦恼障。执为实法。成所知障。由执取彼二取现行。复熏成彼二取种子。随逐有情。眠伏藏识。展转增过。无由出离。故名此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为二取随眠也。
(癸)二转释二障二。初正释。二结判。(子)初中二。初释烦恼障。二释所知障。(丑)今初
烦恼障者。谓执(取彼)徧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乱)恼(害)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
萨迦耶。此云积聚。实我萨迦耶见。谓执积聚为实我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皆此我见所摄。由此我见为本。方起根随烦恼。故名上首。言百二十八者。迷于欲界四谛。各具十惑。共有四十。色无色界。但各除嗔。各三十六。通前一百十二根本烦恼。唯见所断。欲界任运贪嗔痴慢身见边见。为六。色无色界除嗔。各五。共有十六根本烦恼。是修所断。二断合论。故有一百二十八也。诸随烦恼。或彼等流。或彼分位。头绪多端。故不列数。
(丑)二释所知障六。初正释所知。二分对诸识。三对三性心。四二障辨异。五对四无记。六问答释妨。(寅)今初
所知障者。谓执(取彼)徧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于)所知(有为无为)境(之)无颠倒性。能障(四智)菩提。名(为)所知(之)障。
实法萨迦耶见。谓执积聚为实法也。妄执色不相应及无为法。离心心所。别有自性。皆此法见所摄。由此法见。复起疑痴贪恚慢等及诸随惑。不达所知真如无颠倒理。名所知障。当知前烦恼障。谓烦恼即障。乃持业释。今所知障。谓所知之障。乃依主释也。
(寅)二分对诸识
此所知障。决定不与异熟识俱。彼(异熟识极)微(细)劣(弱)故。(又)不与无明慧相应故。(又所知障。要须)法空智品与俱起故。(当知)七转识内。随其所应或少或多。如烦恼说。眼等五识。无(随念计度二种)分别故。法见(法)疑(及法慢)等。定不相应。余(法贪法嗔法痴。)由意(识)力。皆容引起。
法空智品。与俱起者。由有所治。乃有能治。唯六七二识。能起法空智品。故唯六七二识。实有所知障也。第七但有四障。谓法痴。法见。法慢。法爱。故名或少。第六具有六障。谓加法恚。法疑。故名或多。眼等五识。虽容有法贪。法恚。法痴。但是第六之所引生。非能自起。故必第六入法空观。乃能治灭。亦非能自治也。
(寅)三对三性心
此(所知)障。但与不善无记二心相应。论说无明。唯通不善无记性故。痴(与)无痴等(善心。)不相应故。
(寅)四二障辨异
烦恼障中。此(所知)障必有。彼(烦恼障。)定用此(所知障)为所依故。体虽(同是见疑无明等)无异。而(执我执法作)用有别。故二随眠。随圣道(之)用。有胜有劣。(而)断惑(有)前(有)后。
由迷法故。方起我执。如迷杌。方谓是鬼。迷绳。方谓是蛇。故烦恼障。必以所知障为依也。法空观道用胜。能断二障。生空观道用劣。但断烦恼。
(寅)五对四无记
此(所知障。)于(四种)无覆无记性中。(唯)是(异熟无记中之)异熟生(摄。)非余三种。彼威仪等。势用薄弱。非(能)覆(于)所知(之理。而)障菩提(智)故。(然)此名(之为)无覆(者。但是)望二乘说。若望菩萨。亦是有覆。
威仪。工巧。变化。皆不覆障菩提。此既覆障菩提。应名有覆无记。但不覆障二乘所证生空涅槃。故名无覆耳。
(寅)六问答释妨
(问曰。)若所知障。有见疑等。如何此种。契经(但)说(名)为无明住地。(答曰。)无明(力)增(盛)故。(所以)总名无明。非无见等。(例)如(于)烦恼(障)种。立见一处。(及)欲(爱)色(爱)有爱。(共成)四住地名。岂彼(烦恼。但是见爱二种。)更无慢无明等。
初正释竟。
(子)二结判
如是二障。(若从)分别起者。见所断摄。(若是)任运起者。修所断摄。二乘但能断烦恼障。菩萨(则二障)俱断。(然欲)永断二(障)种(子。)唯(地上)圣道能(之。若)伏二(障)现行。(亦)通(地前)有漏道(也。)
初释二取随眠竟。
(壬)二释未能伏灭
菩萨住此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于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
粗现行。指分别所起。细现行。指任运所起。二随眠。指分别俱生二障种子也。初正释颂文竟。
(己)二明地所摄
此位未证唯识真如。依胜解力。修诸胜行。应知亦是解行地摄。
唯识实性。亦即真如。登欢喜地。乃能分证。然依深信发起胜解。决定了知万法唯识。以此胜解导诸胜行。故与后加行位。同名为解行地。即别三贤及圆十信。而不立信住行向之名。亦不明先断见思之义。故是带通明别也。
(己)三明修行相二。初正释行相。二明退不退。(庚)今初
所修胜行。其相云何。略有二种。谓福及智。诸胜行中慧为性者。皆名为智。余名为福。且依六种波罗密多。通相皆二。别相前五说为福德。第六智慧。或复前三。唯福德摄。后一唯智。余通二种。复有二种(胜行。)谓利自他。所修胜行。随意乐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依别相说。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摄。四种摄事。四无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摄。如是等行。差别无边。皆是此中所修胜行。
六波罗蜜。即六到彼岸。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菩提分。即三十七品。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也。四种摄事。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也。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四三昧也。
(庚)二明退不退
此位二障。虽未伏除。修胜行时。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练磨其心。于所证修。勇猛不退。一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引他已证大菩提者。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二闻施等波罗蜜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乐能修施等。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三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引他粗善。况己妙因。练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斯三事。练磨其心。坚固炽然。修诸胜行。
一菩提广大屈。引他况己练。二万行难修屈。省己增修练。三转依难证屈。引粗况妙练也。更或惧此娑婆不常值佛。魔境粗强。恐堕险难者。以此深固大菩提心。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则千稳百当。万无一失矣。愿我同志。皆痛勉之。初释资粮位竟。
(丁)二释加位行二。初举颂。二论释。(戊)今初
次加行位。其相云何。颂曰。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戊)二论释二。初正释颂文。二别申余义。(己)初中三。初结前标列。二出体释名。三结属颂文。(庚)今初
论曰。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决择分。(以能)顺趣真实决择分故。(以其)近见道故。(所以)立加行名。非(谓)前资粮(位。总)无加行(之)义。
真实决择。指真见道出世慧也。今能顺趣此慧。故名顺决择分。然资粮加行。名别义通。以前位中。亦有加行之义。今此位中。亦具资粮之义。但加行约近立名。资粮约远立名耳。
(庚)二出体释名三。初出所依体。二别释四名。三总结行相。(辛)今初
暖等四法。依四寻思。四如实智(之)初(位)后位(而)立。四寻思者。(谓)寻思(能诠之)名。(寻思所诠之)义。(寻思名义)自性。(寻思名义)差别。(皆是)假有实无。(若能)如实徧知。此四离识(非有。)及(知能取之)识。(亦复)非有。(即转)名如实智。名义相异。故别寻求。(名义)二(种之自性差别)二相同。故合思察。
(辛)二别释四名四。初释暖。二释顶。三释忍。四释世第一。(壬)今初
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所以)立明得(定之)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暖。
明得定者。止也。下寻思者。观也。寻思初位。故名为下。名无得物之功。故名但是假有。物无当名之实。故义但是假有。名义自性既非实有。则名义差别。亦岂实有。皆是随心变现施设而已。以此寻思。历观蕴处界等。若名。若义。若自性。若差别。皆不可得。即是慧日道火前相。能破众生长夜迷闇执著。
(壬)二释顶
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
寻思后位。故名为上。数数修习所取实不可得之观。令其增盛。如登山顶。周观无碍也。
(壬)三释忍
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但是)相待立故。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所取空。)顺后(能取空。)立印顺名。忍(印取)境(之)识(亦)空。故亦名忍。
印前所取空。顺后能取空。名印顺定。亦即止也。下如实习。亦即观也。如实智之初位。故名为下。此忍自有三位差别。印前。即下忍。顺后。即中忍。忍识亦空。即上忍。大乘止观云。强观诸法唯是心相。虚状无实。复当观此能观之心。亦无实念。正同此中四加行观。
(壬)四释世第一
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双)印(能所)二取(皆)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
如实智之后位。故名为上。前忍位中。下忍印所取空。中忍顺能取空。上忍印能取空。今乃二空双印。必入真见道也。二别释四名竟。
(辛)三总结行相
如是暖顶。依(于)能取(之)识。观所取(之境本)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于能取识。(亦)如境(之)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
此唯识观之行相。入真见道之司南也。千经万论。从无二辙。不向此处闻思修证。终无通达之期矣。二出体释名竟。
(庚)三结属颂文二。初属颂。二引证。(辛)今初
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空有二)相(悉皆)灭已。方实安住。
空有二相未除者。暖位顶位。依识观所取空。则境空识有。下忍印成境空。上忍印成识空。世第一位双印二空。则亦皆带空相。故未得全除也。问曰。上根之人。直达空有。皆不可得。当下安住唯识真胜义性。何须如此次第修习。答曰。汝今空有皆不可得六字。便是所取之名。妄谓我能直达。便是能取之识。暖位止观。尚未梦见。而言安住唯识胜义。梦语刀刀。此之谓也。汝若实证唯识性者。必应顿了唯识之相。如六祖虽不识字。然于性相宗旨。无不通达。观彼转识成智八句偈义。何等透彻。乃至法华涅槃诸经。一入耳根。便达奥义。岂似今人妄称悟道。仍于教法粗疏卤莽者哉。
(辛)二引证
依如是义。故有颂言。菩萨于定位。观(似法似义之)影(像)唯是心(变。)义想既(已)灭除。审观唯(是)自想。如是住内心。(了)知所取(之义)非有。次(知)能取(之心)亦无。后触无所得。
初二句。颂暖位。次二句。颂顶位。又二句。颂下忍中忍位。第七句。颂上忍位。合此三句。即颂世第一位。第八句。颂见道位也。如是住内心者。谓能摄内心住于无义也。触者。证也。无所得者。真如也。初正释颂文竟。
(己)二别申余义三。初伏惑义别。二所观二谛。三所依界地。(庚)今初
此加行位。未遣(空有二)相(之)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唯能伏除分别。(二障之现行)二取。(以分别二障。正)违(于)见道故。(其)于俱生(二障之现起)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灭。
粗重缚者。分别二障种子也。分别二取。正违见道。故伏除之。以入见道。既见道已。彼种即断。现起俱生二障。但少分除。故云未全伏除。俱生二障种子。全然未断。故云全未能灭。此种分别烦恼障种未断。即约通教性地八人地言。分别所知障种未断。即约别教十回向言。故是以通含别。
(庚)二所观二谛
此位菩萨。于安立谛。非安立谛。俱学观察。为引当来二种见故。及伏分别二障种故。非安立谛。是正所观。非如二乘。唯观安立。
安立谛者。于苦等诸法中。安立苦等四谛理也。非安立谛者。三无性所显。二空真如。此谛通一切法。无有差别。故名为非安立。离颠倒。无变易。故名为谛。学观非安立谛。引真见道。学观安立谛。引相见道。学观非安立谛。伏分别所知障种。学观安立谛。伏分别烦恼障种。但观安立谛者。通性地也。俱观二谛者。通含别也。正观非安立谛者。别十向也。别向或亦观安立谛。须约界外四谛言之。变易生死为苦谛。根本无明及无漏有为名集谛。性净涅槃无依无住名灭谛。中道正智无作道品名道谛也。
(庚)三所依界地
菩萨起此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初二三)静虑而依第四(静虑。)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以)余(界趣中)慧(心及)厌(离)心。非殊胜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
欲界善趣。指天人阿修罗也。然修罗方嗔。诸天正乐。唯人道为尤能耳。以善趣身。得根本第四禅定。于四禅中。双印二空。乃能引真见道。触证非安立谛。若在恶趣。则有厌而无胜慧。若在色天。则有慧而无胜厌。若在无色天中。则慧厌俱无。故皆不能成此善根。二释加行位竟。
(丁)三释通达位二。初举颂。二论释。(戊)今初
次通达位。其相云何。颂曰。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戊)二论释二。初略释。二广释。(己)初中二。初总释颂文。二别解本智。(庚)今初
论曰。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以)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
无智外之如。为智所证。无如外之智。能证于如。故曰平等平等。俱离能所二取之相。不同有所得心分别戏论所现相也。
(庚)二别解本智。有三家解。初二义非。第三义正。
有义。此智(相见)二分俱无。说无所取能取相故。○有义。此智相见(二分)俱有。带彼(真如)相起。(方)名(为)缘彼故。若无彼(真如)相。(而可)名缘彼(真如)者。应(缘)色等智。(虽无声等相。亦可)名声等智。若无见分。应不能缘。宁可说为缘真如智。勿真如性(不是见分。)亦名能缘。故应许此(智。)定有见分。
此智。即无所得之根本智也。初谓相见俱无。次谓相见俱有。并如文可知。
有义。此智见(分是)有。相(分是)无。说(真如)无相(可)取。(正智)不取(于)相故。虽有见分。而无(随念计度)分别。(故颂中)说非能取。非(谓见分之)取全无(也。)虽无相分。而可说此(根本实智挟)带(真)如(体)相(俱)起。(以此智)不离(于真)如故。(喻)如自证分缘见分时。(乃是亲证。)不(是)变(相)而缘。此(真如智。决)亦应尔。(以)变(相)而缘者。便非亲证。如后得智。应有分别。故应许此(根本实智。)有见无相。
此第三正义也。虽有见分下。释难。谓有难曰。既有见分。何故颂中说非能取。答释可知。虽无相分下。释疑。谓有疑曰。若无相分。则应无所缘缘。若无所缘。何得独有能缘。释曰。此是挟带。不是变带。挟带体相。是所缘缘。不变相状。故非相分。如自证分。亦以见分为所缘缘。而非变带。不名相分。若变真如相分而缘。即是后得有分别智。非此根本无分别智矣。初略释竟。
(己)二广释二。初释位名。二释见道。(庚)今初
加行无间。此(无分别)智生时。体(达)会(合)真如(理性。)名通达位。(以此位最)初照(真)理故。(所以)亦名见道。
(庚)二释见道三。初总标。二别释。三结益。(辛)今初
然此见道。略说有二。
(辛)二别释二。初释二见道。二摄六现观。(壬)初中二。初释二道义。二简二道别。(癸)初又二。初释真见道。二释相见道。(子)今初
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有义。此中二空二障。渐证渐断。以有浅深粗细异故。有义。此中二空二障。顿证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
相等故者。谓始终唯观非安立谛。不同二乘所观上下八谛诸行相也。渐顿二义。顿义为正。初言渐者。生空理浅故先证。法空理深故后证。烦恼障粗故先断。所知障细故后断。次言顿者。由大菩提意乐。有堪能力故也。
(子)二释相见道二。初正释相见道。二结示唯假立。(丑)初中二。初标。二释。(寅)今初
二相见道。此复有二。
(寅)二释为二。初释观非安立谛三品心。二释缘安立谛十六心。(卯)今初
一观非安立谛。有(下中上)三品心。一(者缘)内(身为境而)遣有情假缘(之)智。能除輭品分别随眠。二(者缘)内(法为境而)遣诸法假缘(之)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者)徧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之)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前二名法智。各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此乃效)法真见道(中)二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道。
非安立谛。即真如也。假缘。谓无体假说之缘也。輭品即下品。乃单约我执言之。中品。则单约法执。一切。则双约二执也。类智者。即前二智流类。盖效无间道别断二障。建立前二。效解脱道总断二障。建立第三。即是后得有分别智。故名相见道也。
有义。此三是真见道。以相见道缘四谛故。有义。此三是相见道。以真见道。不别缘故。
判此三智。自有二义。后义为正也。
(卯)二释缘安立谛十六心又三。初复标二种。二别释二种。三结为九心。(辰)今初
二缘安立谛。有十六心。此复有二。
(辰)二别释二种又二。初依所取能取立。二依下上谛境立。(巳)今初
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于苦谛有四种心。一苦法智忍。谓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界见苦(谛时。)所断二十八种分别随眠。
所取。即真如。能取。即正智也。四谛法忍。四谛法智。四谛类忍。四谛类智。故名法类十六种心。且约苦谛言之。苦者。谛也。法者。真如也。智者。加行有漏智也。忍者。无间无漏忍也。二十八种者。欲界十惑。色无色界。除嗔。各九惑也。
二苦法智。谓忍无间观前真如。证前所断烦恼解脱。
法者。亦指真如。智者。无漏解脱智也。
三苦类智忍。谓(前法)智无间无漏慧生。于法忍(法)智各别内证。言(此法忍法智二心之)后。(乃至无学一切)圣法。皆是此类。四苦类智。谓此(类忍)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如于苦谛有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尔。此(四四)十六心。(法忍法智)八(种。)观(于)真如。(类忍类智)八(种。)观(于)正智。(此乃效)法真见道(中)无间解脱。见(分)自证分差别建立。名相见道。
谓四法忍。皆效真无间道之见分立。四法智。皆效真解脱道之见分立。四类忍。皆效真无间道之自证分立。四类智。皆效真解脱道之自证分立也。
(巳)二依下上谛境立
二者依观下上谛境。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观现前不现前界苦等四谛。各有二心。一现观忍。二现观智。如其所应(效)法真见道(中。)无间解脱见分观谛。断见所断百一十二分别随眠。名相见道。
下即欲界。名现前界。依此四谛。立四法忍。及四法智。上。即色无色界。名为不现前界。依彼四谛。立四类忍。及四类智。现观忍。即无间道。依于下上各有四谛。故有八忍。现观智。即解脱道。依于下上各有四谛。故有八智。百一十二分别随眠。即三界根本见惑种子也。二别释二种竟。
(辰)三结为九心
若依广布圣教道理。说相见道有九种心。此即依前缘安立谛二(番)十六种止观别立。谓(以)法类品(之)忍智合说(为一。而于下上界中。)各有四(谛之四)观。即为八心。八(观)相应(之)止。总说为一。(止观合说。故有九种。)虽见道中。止观(决定)双运。而于见义。观顺非止。故此观止。开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见道。
初正释相见道竟。
(丑)二结示唯假立
诸相见道。(俱是)依真(见道)假说。(其为从)世第一法无间而生。及(假说其能)断随眠。(然)非实如是(也。以必)真见道后。方得生(起此相见道)故。(以观)非安立(谛之)后(方乃)起安立(谛观)故。(以彼)分别随眠。真(见道中。先)已断故。
初释二道义竟
(癸)二简二道别
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智都无所得也。)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问曰。)诸后得智。有(见相)二分耶。
此正判简也。次问二分有无。下答有三。第三义正。
有义。(二分)俱无。离二取故。○有义。此(后得)智。见(分是)有。相(分是)无。说此智品有分别故。圣智皆能亲照境故。(但以)不执著故。说离二取。○有义。此(后得)智。(见相)二分俱有。说此(智但)思惟似真如相。不见真实真如性故。又说此智。分别诸法自共相等。观诸有情。根性差别而为说故。又说此智现身土等。为诸有情说正法故。若不变现似色声等。宁有现身说法等事。(设使)转色蕴依。不现色者。转四蕴依。应无受等。又若此智不变似境。离自体法。应非所缘。(又或)缘色等时。应缘声等。又缘无法等。应无所缘缘。彼(过未法)体非实(有。)无缘用故。由斯后智二分俱有。
第三义中。以五种义。证后得智具有二分。一者变相观真故。二者分别自共相随根说法故。三者能现身土故。转有漏五蕴。应有无漏五蕴故。四者设不变境。无所缘故。设非自境。而可缘者。缘色亦可缘声等故。五者过未等法。现在无体。设不变相。无所缘故。初释二见道竟。
(壬)二摄六现观
此二见道。与六现观。相摄云何。六现观者。一思现观。谓最上品喜受相应(之)思所成慧。此(思慧)能观察诸法(无常苦等)共相。引生暖等(修慧善根。故在)加行道中观察诸法。(唯)此(思)用最猛。(所以)偏立现观(之名。)暖等不能广分别法。又未证理。故非现观。二信现观。谓缘三宝世出世间决定净信。此助现观。令不退转。(所以亦)立现观(之)名。三戒现观。谓无漏戒。除破戒垢。令观增明。(所以)亦名现观。四现观智谛现观。谓一切种缘非安立(谛)根本后得无分别智。五现观边智谛现观。谓(于)现观智谛现观(之)后。诸缘安立(谛)世出世(之)智。六究竟现观。谓尽智等究竟位(之)智。
此先设问征起。次出六现观之名相也。二信现观。即四不坏信。一者决定信佛。二者决定信法。三者决定信僧。四者决定信谛。所谓世出世间因果各二。名为苦集灭道也。三戒现观。即道共戒。既发无漏。则所得无作戒体永无破犯。由戒净故。令慧净也。一切种者。不论何位。但缘非安立谛之本后二智。皆此第四现观所摄也。缘安立者。缘苦集谛。即是世智。缘灭道谛。即出世智也。尽智无生智。唯究竟位有之。故名究竟现观。
此真见道。摄彼第四现观(之)少分。此相见道。摄彼第四第五(之)少分。彼第二(信现观。第)三(戒现观。)虽(与)此(见道)俱起。而(但相助。)非(即现观)自性。故不相摄。
真见道。即第四现观之根本智。故云少分也。相见道有二。若观非安立谛三品心。即第四现观之后得智摄。故云少分。若缘安立谛十六心。即第五现观摄。然第五现观。通于见道修道。此唯见道。故亦云少分也。二别释竟。
(辛)三结益
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得诸平等。谓一切众生平等。一切菩萨平等。一切如来平等。即是凡圣平等。因果平等。自他平等。亦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多百门者。徧于五位百法。通达二种无我。一一法中。二空真如悉皆平等。则一各具百。故名多百。设非真俗互融。不名已得自在。是故教道虽别。证道同圆。三释通达位竟。
(丁)四释修习位二。初举颂。二论释。(戊)今初
次修习位。其相云何。颂曰。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戊)二论释二。初略释颂文。二广释颂义。(今初)
论曰。菩萨从前见道起已。为断余(俱生二)障。证得转依。复数修习无分别智。此智远离所取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或离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是出世间无分别智。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二取(之)随眠。是世间(之)本。唯此(无得不思议智。乃)能断(之。故)独得出(世之)名。或出世名。依二义立。谓(其)体(是)无漏。及(能)证(会)真如。此智具斯二种义故。独名出世。余智不然。即十地中无分别智。数修(习)此(无分别智)故。(乃能)舍二(障之)粗重。二障种子。立粗重名。(以其)性无堪任。违(于精)细轻(安之无漏法)故。(今能)令彼永灭。故说为舍。此(十地智。由)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证得广大转依。
见道起者。初心断惑。为无间道。中心证理。为解脱道。后心起修。为胜进道。今正约后心言也。
依。谓所依。即(第八识)依他起(性。)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徧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于依他起中染净)二分。转舍(染分。)转得(净分。)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徧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今以此论。)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
此先约转持种依释也。烦恼所知二障种子。皆第八识之所执持。菩提涅槃二转依果。亦第八识之所本具。由烦恼种。障大涅槃。由智障种。障无上觉。今二障分分转舍。则二果分分转证。可谓无始流转。安乐妙常。唯此八识。更非他物矣。问曰。性宗谓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与此若何会通。答曰。此中所言烦恼障。即见思通惑。此中所言所知障。即无明别惑。通别二惑。性宗通称烦恼。故彼所言。转烦恼成菩提。与此所言转所知障证无上觉同也。由通惑故。招感分段生死妄果。障无余依涅槃。由别惑故。招感变易生死妄果。障于性净涅槃。亦障无住涅槃。故彼所言转生死成涅槃。是约果言。此所言转烦恼得涅槃。是约因言。亦复不相违也。又烦恼招生义显。智障覆觉义强。故此偏说。又断烦恼。亦得二乘菩提。以非一切种智。故但名为涅槃。断所知障。亦得无住涅槃。以不住涅槃相。故但名无上觉。
或依即是唯识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颠倒。迷此真如。故无始来。受生死苦。圣者离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毕竟安乐。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灭依如(之二种)生死。及能转证依如(之无住)涅槃。此即真如离杂染性。如虽性净。而相杂染。故离染时。假说新净。即此新净。说为转依。修习位中。断障证得。虽于此(十地)位。亦(能分)得菩提。而非此中颂意所显。颂意但显转唯识性。(以唯识性。即是涅槃。然在)二乘满位。(但)名(为)解脱身。(唯)在大(乘)牟尼(极果。乃得)名法身故。
此更约转迷悟依释也。唯识真如。即识之体性。生死如冰。涅槃如水。真如则如湿性。生死如转。涅槃如不转。真如则如本屋。生死如迷。涅槃如悟。真如则如本方。生死如狂走。涅槃如狂歇。真如则如本头。迷之枉受生死。悟之便得涅槃。此不变常随缘。体即用也。处生死而非染。在涅槃而非净。此随缘常不变。用即体也。二乘但悟我空。仍迷法空。故出分段生死。但证无余涅槃。名解脱身。大乘了悟我法俱空。故出二种生死。深证无住涅槃。名为法身。当知所悟者。即真如法身。能悟者。即无上菩提。能所不二。故颂意但显转唯识性。不必更言菩提也。牟尼。此云寂默。善寂空有二边。默契中道理故。初略释颂文竟。
(己)二广释颂义二。初总征。二正释。(庚)今初
云何证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证得。
(庚)二正释二。初明十地因。二明转依果。(辛)初中四。初释十地名。二释十胜行。三释十重障。四释十真如。(壬)今初
言十地者。一极喜地。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二离垢地。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三发光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四焰慧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六现前地。住(有分别妙达)缘起(之)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道及)二乘(出世)道故。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徧十方善说法故。十法云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荫蔽一切。如空粗重。(令不为障碍。又以此大智。)充满(所证所依)法身故。如是十地。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
圣者。正也。永离邪倒。入正定聚。名获圣性。微细毁犯。谓悞犯也。无分别智。即无相观。任运相续。即是无功用义。大法智云。谓总缘一切诸法之智。含众德水。谓陀罗尼门三昧门等。如空粗重。谓所知障之一分及烦恼障种。广大如空也。有为功德。即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无为功德。即地地中。所证真如。余并可知。
(壬)二释十胜行。有十三门。初明数门。(至)十三结要简修。(癸)今初
十胜行者。即是十种波罗密多。施有三种。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戒有三种。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精进有三种。谓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静虑有三种。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般若有三种。谓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方便善巧有二种。谓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愿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乐他愿。力有二种。谓思择力。修习力。智有二种。谓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财施。亦名资生施。即是以无染心。舍诸资生具也。无畏施者。不损恼他。济拔惊怖。即戒忍二度也。法施者。以无染心。宣示正法。言行相应。令他得益。即进禅慧三度也。律仪戒者。止恶防非。即在家出家诸戒品也。摄善法戒者。由持戒力。摄取一切成佛功德。自利行也。饶益有情戒者。由持戒力。出生一切度众生事。利他行也。耐怨害忍。亦名生忍。成熟有情。不嗔恚故。安受苦忍。亦名法忍。捍劳忍苦。求佛法故。谛察法忍。亦名第一义忍。观生法空。不动转故。被甲精进。即最初发菩提心。被弘誓铠。深自励故。摄善精进。乐集佛功德故。利乐精进。乐度诸众生故。安住静虑。谓得现法乐住也。引发静虑。谓引发六通等也。办事静虑。谓办饶益有情等事也。三般若如文可知。回向方便。谓不住生死。拔济方便。谓不住涅槃。又回向方便。令他不住涅槃。拔济方便。令他不住生死。又回向方便。正趋无上菩提。拔济方便。同离二种生死也。求菩提愿。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利乐他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也。思择。即慧行力。修习。即定行力。受用法乐智。即后得智。觉一切法自相共相不迷不谬。成熟有情智。即后得智。观一切机利钝生熟应病与药。
(癸)二出体门
此十性者。施以无贪。及彼所起(行施时。身口意)三业为性。戒以受学菩萨戒时。三业为性。忍以无嗔。精进(明)审(善)慧。及彼所起(忍时)三业为性。精进以勤。及彼所起(进时)三业为性。静虑但以等持为性。后五皆以(七觉支中)择法(觉支)为性。(论中)说(般若)是根本(智。方便等四是)后得智故。有义。第八(愿度。)以(善)欲(善)胜解及信为性。(以凡弘誓)愿(必)以此三为自性故。此(上皆)说自性。若并眷属。一一皆以一切俱行(之)功德为性。
受菩萨戒时三业。谓心希无上菩提。缘三宝境。秉受羯磨。由此思业所熏成种。发得任运止恶行善功能。名为无作假色。尽未来时。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生。是谓三聚净戒之体性也。等持。即三么地。别境中之善定也。择法。即别境中善慧。本后二智。皆慧心所之所摄故。若约眷属。则一一波罗蜜多。必有信惭愧三善根等。及善别境善徧行与之相应。皆可准思。
(癸)三明相门
此十相者。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蜜多。一安住最胜。谓要安住菩萨种性。二依止最胜。谓要依止大菩提心。三意乐最胜。谓要悲愍一切有情。四事业最胜。谓要具行一切事胜。五巧便最胜。谓要无相智所摄受。六回向最胜。谓要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谓要不为二障间杂。若非此七所摄受者。所行施等。非到彼岸。由斯施等十。对波罗蜜多。一一皆应四句分别。
二乘及世间善人。亦有布施持戒等行。故云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名波罗蜜多。一安住菩萨种性。即前所说二种种性也。若非菩萨种性。则所行施戒等善。但感人天二乘等果。不成无上大菩提故。二依止大菩提心者。谓必上求佛道。修行施戒等善。方不堕有漏故。三意乐悲愍有情者。谓必下化众生。修行施戒等善。方不偏自利故。四具行一切善事者。谓以无分剂无厌足心。修行施戒等善。方能增长满足胜资粮故。五要巧便无相智者。谓达三轮体空。修行施戒等善。方令福与虚空等故。六要回向无上道者。谓随一一所修。皆令正趋极果。方不傍感异熟果故。七要清净无间杂者。谓随一一所修。皆能三时无悔。不被烦恼智障之所间杂。方能速疾到彼岸故。言四句分别者。共有三种四句。且初单约施言。一是施非波罗蜜。不与七胜相应而行施故。二是波罗蜜非施。随喜他施具七胜故。三亦施亦波罗蜜。七胜相应而行施故。四非施非波罗蜜。虽亦随喜他施。不与七胜相应故。戒等九度。例此各作四句可知。二约次第修者以明四句。初施度中。但有二句。一是施非度。二是施是度。次戒度中。对施得明四句。一是戒非度。不与七胜相应故。二是度非戒。即前布施具七胜故。三亦戒亦度。具七胜而持戒故。四非戒非度。谓前布施不具七胜故。忍望戒等。例此可知。三不约次第者。诸度互望。各作四句。如常可知。唯第六般若。止有三句。未有是波罗蜜。而非般若者故。
(癸)四无增减门
此但有十。不增减者。谓十地中。对治十障。证十真如。无增减故。○复次前六不增减者。为除六种相违障故。渐次修行诸佛法故。渐次成熟诸有情故。此如余论广说应知。又施等三。(名为人天趣中)增上生道。(施)感大财。(戒感大)体。及(忍感大)眷属故。精进等三。(名为)决定胜道。(精进)能伏烦恼。(依定发通。)成熟有情。及(以慧成熟)佛法故。诸菩萨道。唯有此(增上生及决定胜之)二(种耳。)又前三种。饶益有情。施彼资财。(戒)不损恼彼。(忍)堪忍彼恼。而饶益故。精进等三。对治烦恼。虽未伏灭。而能精勤修对治彼诸善加行。(禅能)永伏(烦恼。慧能)永灭诸烦恼故。又由施等(三度。是大悲饶益有情。)不住涅槃。及由(进等)后三。(是大智伏灭诸惑。)不住生死。为无住处涅槃资粮。由此前六。不增不减。○后唯四者。为助前六。令修满足。不增减故。方便善巧。助施等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令修满故。如解深密。广说应知。
先明十无增减。次明六无增减。后明以四助六。故无增减。义并可知。
(癸)五次第门
十次第者。谓由前前。引发后后。及由后后。持净前前。又前前粗。后后细故。易难修习。次第如是。释总(名波罗蜜。)别名(施戒等。)如余处说。
前前引发后后者。由施引戒。由戒引忍。乃至由力引智也。后后持净前前者。由智持故力净。由力持故愿净。乃至由戒持故施净也。前前粗者。施粗于戒。戒粗于忍。乃至力粗于智也。后后细者。智细于力。力细于愿。乃至戒细于施也。修施易。修戒难。修戒易。修忍难。乃至修愿易。修力难。修力易。修智难。是故依此诸义。而立次第。
(癸)六五修门
此十修者。有五种修。一依止任持修。二依止作意修。三依止意乐修。四依止方便修。五依止自在修。依此五修。修习十种波罗蜜多皆得圆满。如集论等广说其相。
一依止任持修者。复有四种。一依止因。谓种性力。二依止报。谓胜自体力。三依止愿。谓本愿力。四依止简择。谓慧力也。二依止作意修者。亦有四种。一胜解作意。于十度相应经教。起增上胜解故。二爱味作意。于得十度见胜功德。起深爱味故。三随喜作意。于一切所行十度。深生随喜故。四喜乐作意。于自他当来胜品十度。深生愿乐故。三依止意乐修者。复有六种。一无厌意乐。修行施等无厌足故。二广大意乐。无退无断至究竟故。三欢喜意乐。于所摄有情生大欢喜故。四恩德意乐。观诸有情有大恩德。能资助我无上大菩提故。五无染意乐。不希报恩异熟果故。六善好意乐。以施等福。共诸有情。回向无上大菩提故。四依止方便修者。谓无分别智。观察三轮。皆清净故。五依止自在修者。谓身自在。行自在。说自在。身自在者。谓自性受用二身。行自在者。谓变化身。说自在者。谓能宣说十度一切差别无有滞碍。
(癸)七自类相摄门
此十摄者。谓(若总论相摄。则)十(种行。)一一皆摄一切波罗蜜多。互相顺故。(若别论相摄。复有二义。一者)依修前行而引后者。前摄于后。(以后)必待前(所引)故。后不摄前。(以前)不待后(引生)故。(二者)依修后行持净前者。后摄于前。(以能)持净前故。前不摄后。(前)非持净(后)故。若依纯杂而修习者。展转相望。应作四句。
一是纯非杂。二是杂非纯。三亦纯亦杂。四非纯非杂也。又或即前三种四句。
(癸)八六十互摄门
此实有十。而说六者。应知后四。(皆属)第六所摄。开为十者。第六唯摄无分别智。后四皆是后得智摄。(以方便等智。皆)缘世俗(而生起)故。
(癸)九感果门
此十(行所感)果者。有漏(十行所感)有四。(谓等流果。异熟果。增上果。士用果。但)除离系果。无漏(十行所感)有四。(谓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离系果。但)除异熟果。而有处说具五果者。或(依)互相资(说。)或(有漏无漏)二(行)合说。
能永断除自所对治。是诸度离系果。于现法中。由此施等。摄受自他。是士用果。于当来世。后后增胜。展转生起。是等流果。成大菩提。是增上果。感大财富。往生善趣。无怨无坏。多诸喜乐。有情中尊。身无损害。广大宗族。是施等异熟果。此即有漏无漏合说也。
(癸)十三学相摄门又二。初明三学相。二明相摄义。(子)今初
十与三学互相摄者。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修证应修证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此与二乘有共不共。(此戒)甚深广大。如余处说。
言有共不共者。唯律仪与二乘共。而开遮亦复有异。余二皆不共二乘也。随一一戒。竖穷三谛之底。故甚深。横该十界之法。故广大。
定学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谓此(定)能发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定。谓此(定)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故。三贤守定。谓此(定)能守世出世间贤善法故。四徤行定。谓佛菩萨大徤有情之所行故。此四所缘。对治。堪能。引发。作业。如余处说。
一大乘光明定者。般若德也。大乘理。谓二空真如。大乘教。谓十二部经。大乘行。谓十度五行。大乘果。谓无上菩提。唯此定能发智光以照了之。故名为光明定。二集福王定者。解脱德也。集无边福。谓具修万行资粮无分剂故。三贤守定者。法身德也。世出世间诸贤善法。皆依法身生长。皆为法身所任持故。徤行定者。首楞严三昧也。一心三止三观。非大徤有情不能行故。此四所缘者。谓大乘法为所缘故。对治者。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出楔道理。遣本识中一切障种故。(以细智除粗惑。)堪能者。谓住静虑乐。随其所欲而受生故。(虽得禅定。不随禅生。虽示受生。不失定意。)引发者。谓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作业者。谓能振动(一切世界)炽然(威德。)徧满(光明。)显示(诸余佛土。)转变(净秽。)往来(彼此。)卷舒(尘刹。)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诸处示)同(其)类。或显(现。)或隐(藏。)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辩(施)念(施)乐。施大光明。引发如是大神通故。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二不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三不背难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四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五不染难行。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六胜解难行。于大乘中虽未能了。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七通达难行。具能通达生法二空故。八随觉难行。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九不难不染难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又能引发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诸佛法故。应知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别。
慧学有三。一加行无分别慧。二根本无分别慧。三后得无分别慧。此三自性所依。因缘所缘。行(相)等。如余处说。
加行无分别慧者。是寻思慧。亦名为希求慧。即根本无分别慧之因。由此能生无分别慧。是故亦得无分别名也。根本无分别慧者。是正证慧。亦名为内证慧。即无所得智。触证真如。不思议出世慧也。后得无分别慧者。是起用慧。亦名为摄持慧。即根本无分别慧之果。是故亦得无分别名也。此三自性者。离五种相。一离无作意。(若谓无作意即无分别慧。则睡闷醉绝等。应成无分别慧。)二离过寻伺。(若谓过寻伺即无分别慧。则二禅已上应成此慧。)三离想受灭。(若谓心心所不转是无分别慧。则无想灭定等应成此慧。而实不然。)四离色自性。(若谓如色自性。是无分别慧。则墙壁瓦砾。应是此慧。而实不然。)五离于真义异计度。(若计度言。此是真如无分别义。以此计度。名无分别慧者。则应此慧仍有分别。而实不然。故以五相反显无分别慧。不堕此失。令人自悟。)离此五相。是名无分别慧自性。(譬如眼识缘色。现量证见。不带名言。不计为外。即是真智缘真如义。)此三所依者。非心。(非思义故。)非非心。(心种类故。)此三因缘者。闻熏习及如理作意。此三所缘者。二空所显真如。此三行相者。无分别。无取相等者。等于任持乃至甚深也。此三任持者。一切诸行依之进趣增长。此三助伴者。一资粮道。即施戒忍精。二依止道。即禅波罗蜜。此三异熟者。乃至未成佛果以前。恒于佛二会中受生。(若得加行无分别慧。于变化身会中受生。若得根本无分别慧。于受用身会中受生。)此三等流者。后后生中。无分别慧。展胜增胜。此三出离者。离异生性。于十地道成办相应。此三究竟者。得清净三身。及最上自在。此三胜利者。加行胜利。由信解力。种种重恶所不能染。根本胜利。成办相应。解脱一切二障种子。后得胜利。常行世间。非诸世法之所能染。此三差别者。加行无差别慧。求证真如而未能证。寂无言说。譬如哑人。求受境界而未能受。亦不能说。根本无分别慧。正证真如。离诸戏论。譬如哑人正受境界。无所言说。后得无分别慧。返照真如现证境界。能起言教。譬如不哑之人。受诸境界。起诸言说。又加行如五识求受境界。根本如五识正受境界。后得如意识受诸境界等。此根本后得譬喻者。根本如闭目。后得如开目。根本如虚空。后得现色像。此无分别慧所作事者。如摩尼任运雨宝。如天乐任运出声。此无分别慧甚深者。非缘依他境。亦非缘余境。非可说是智。亦不是非智。智外无真如。真如外无智。又虽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有情不知故。不名无分别。证此无分别性。乃名菩萨妙慧也。
如是三慧。初(资粮位。)二(加行)位中。种(子)具有三。现(行)唯加行。于通达位(中。)现(唯根本后得之)二。种(子具)三。(以)见道位中无(现)加行故。于修习位。七位已前。若种若现。俱通三种。八地以去。现(唯根本后得之)二。种(仍俱)三。(以)无功用道违(于现)加行故。(其)所有进趣。皆用后得。无漏观中。任运趣故。(非加行摄。)究竟位中。现种俱二。(以)加行(之)现种。俱已舍故。
此更约五位判三种慧学也。初明三学相竟。
(子)二明相摄义
若(但以)自性(相)摄。(则)戒唯摄戒。定摄静虑。慧摄后五。若并(取)助伴。(则)皆具相摄。若随(作)用(相)摄。(则)戒摄前三。(施是戒之)资粮。(戒是戒之)自体。(忍是戒之)眷属性故。定摄静虑。慧摄后五。精进三摄。遍策三故。若随显(了相)摄。(则)戒摄前四。前三如前(说。)及(精进)守护(戒)故。定摄静虑。慧摄后五。
十三学相摄门竟。
(癸)十一五位具修门
此十(行若约)位者。五位皆具。(唯于)修习位中。其相最显。然初(资粮)二(加行)位(之)顿悟菩萨。(十度)种(子虽)通(有漏无漏)二种。(而)现(行则)唯有漏。(若初二位之)渐悟菩萨。(则)若现若种。俱通二种。(以其)已得生空无漏观故。通达位中。种通二种。现唯无漏。(正断分别二障种子。未出观故。)于修习位。(若)七地已前。(则)种现俱通有漏无漏。(生空法空或出或入。所修胜行。应通二故。若)八地以去。(则)种通二种。现唯无漏。(至于)究竟位中。(则)若种若现。俱唯无漏。
(癸)十二因位名异门
此十因位。有三种名。一(但)名波罗蜜多。谓初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尚微。被烦恼伏。未能伏彼(烦恼。)由斯烦恼。不觉现行。二名近波罗蜜多。谓第二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渐增。非(被)烦恼(所)伏。而能伏彼(烦恼。)由斯烦恼。(除是为众生故。)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罗蜜多。谓第三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转增。能毕竟伏一切烦恼。由斯烦恼永不现行。(但以)犹有所知微细现(行)种(子。)及烦恼(之)种(子未断。)故未究竟。
初无数劫。谓资粮加行二位。第二无数劫。诸通达位至第七地。第三无数劫。谓从八地至十地也。
(癸)十三结要简修
此十义类。差别无边。恐厌繁文。略示纲要。十于十地。虽实皆修。而随相增。地地修一。虽十地行。有无量门。而皆摄在十到彼岸。
随相增者。所谓初地施度增上。二地戒度增上。乃至十地智度最为增上。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具如华严十地品中广明。二释十胜行竟。
(壬)三释十种障三。初标起。二正释。三结属。(癸)今初
十种障者。
(癸)二正释十。初释异生性障。(至)十释诸法中未得自在障。(子)今初
一异生性障。谓(烦恼所知)二障中(之)分别起者。依彼(分别二障)种(子。建)立异生性故。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分别烦恼)一种。名得圣性。菩萨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以)二真见道现在前时。彼(分别)二障(之)种(子。)必不成就。犹明与闇。定不俱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智惑)二性。无(有)俱成(之)失。
先辨大小乘断惑。有广有狭。次释伏难也。难曰。见道位中。为与惑俱。为不与惑俱。若不与惑俱者。即惑先断。后方见道。云何得名见道断惑。若与惑俱者。即先见道。后方断惑。是敌对断。智惑同时。应有凡圣二性俱成之失。今释之曰。亦非先断惑后见道。亦非先见道后断惑。然二真见道正现前时。则二障种子必不成就。如闇时无明。明时无闇。又如秤之两头。彼低此昂。曾无先后。故非惑智相见。敌对论断。又非先断惑已。后方见道。但正见道时。惑即不生。非断非不断而论断耳。
(问曰。)无间道时。(若)已无惑种(者。)何用复起解脱道为。(答曰。无间期于)断惑。(解脱期于)证灭。期心别故。(又)为舍彼(惑)品(之)粗重性故。无间道时。虽无惑种。而未舍彼无堪任性。为舍此(无堪任性)故。起解脱道。及(为)证此品择灭无为(故也。)
小乘妄计无间道中犹有惑种。至解脱道。方永断之。则犯二性俱成之失。今因大乘破之。故致此问难也。答释可知。粗重性。即无堪任性。乃惑品之余气耳。
虽(于)见道生(起之位。)亦断恶趣诸业果等(种子。)而今且说能起(业果之)烦恼。(以)是(业果之)根本故。由斯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执著我法愚。即是此中异生性障。二恶趣杂染愚。即是恶趣诸业果等。(问曰。执著我法。即是无明心所。故得名愚。业果何亦名愚。答曰。)应知(业果是)愚品(类。故亦)总说为愚。后(之九地悞犯三业等愚。皆)准此释。或彼(初地说断二愚者。)唯说利(使五见)钝(使贪等)障品(相应)俱起(之)二愚。
若云断异生性障。即但说根本也。若云断二愚。即兼说业果也。又若说愚品为愚。则第二愚。指业果也。若说利钝障品为二愚。则执著我法愚。指利使言。恶趣杂染愚。指钝使言也。
彼粗重(之为)言。显彼二(愚)种(子。)或(但即)二(愚)所起(之)无堪任性。(名为粗重。)如入(第)二(禅)定。说断苦根。(然其)所断苦根。虽非现(行。现行已先伏故。亦非)种(子。种子未永断故。)而(亦)名(为)粗重。此(初地所断二愚粗重。)亦(复)应然。(已)后(九地中)粗重(之)言。(亦皆)例此应释。
以十地中所知障种。分分渐断。烦恼障种。但伏未断。故粗重义。须作此种子。及无堪任之二释也。
虽初地(中见道)所断(之惑。)实通(烦恼所知)二障。而(今所云)异生性障。意(但)取所知(障说。以经)说(十地所断)十(种)无明。非(是烦恼)染污(性)故。无明即是十障品愚。(以)二乘亦能断烦恼障。彼(烦恼)是(与二乘所)共(断)故。非此所说。又十无明不染污者。唯依十地修所断说。(若见所断分别法执。亦是染污。)虽此(初地)位中。亦伏(一分俱生)烦恼。(及)断彼(俱生烦恼)粗重(无堪任性。)而非正意。(正意唯在断所知障。又)不断(彼俱生烦恼之)随眠。故此不说。理实初地修道位中。亦断俱生所知(之)一分。然今且说最初(见道之所)断者。(故但言断异生性障。)后九地断。准此应知。住满地中。时既淹久。理应进断所应断障。不尔。(则初中后)三时。(无间解脱胜进三)道。应无(差)别。
十地各有三时三道。初时名无间道。正断障本地之惑种。中时名解脱道。正证本地所显真理。后时名胜进道。复起加行断后地惑。是故初地后心。即属修道位摄。亦断俱生所知一分也。
故说菩萨得现观已。复于十地修道位中。唯修永灭所知障道。留(俱生)烦恼障(之种子。)助(菩提)愿(而来)受(三界)生。非如二乘速趣圆寂。故修道位。不断烦恼(种子。)将成佛时。方顿断故。
此结显初地后心。即名修道。兼显但断俱生所知障种。不断俱生烦恼障种之意也。现观。即前文第四第五二种现观。余可知。问曰。留烦恼障助愿受生属何教义。答曰。此意深密。不可粗浮辄判。何以言之。若藏教事度。三祗伏惑。总未先断异生性障。若通教见地菩萨所断异生性障。与二乘同。曾无断所知障之义。至菩萨地。正使断尽扶习润生。复无留惑种义。若别教登地。但断所知障种。更无留烦恼义。圆教尤不必言。今约语言。则是通含于别。别入于通。若推意旨。则是密显圆宗。请试辩之。论云。我执必依法执而起。如夜迷杌等。方谓人等故。我执即烦恼障。法执即所知障也。岂有所知障种已断。烦恼障种犹得实存。今云留障助愿。明是巧用性恶法门耳。问曰。何不直言初地分得一身无量身。所谓中道应本。犹如月印千江。乃云留烦恼障。助愿受生耶。答曰。若是。则为别含于圆。圆入于别。非复别入于通。通含别圆之义矣。问曰。直说别圆二教。有何不可。何必带通方便耶。答曰。众生未堪径闻别圆。安得不带藏通方便。是故化法四教。并是如来权实妙智。应机施设。何容偏废。何容偏执。此论与瑜伽论。味同方等。正破小乘法执。傍破凡外我执。若废通教方便。则小机绝分。曷由引入别圆也哉。初释异生性障竟。
(子)二释邪行障
二邪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悞犯(之身口意)三业。彼障二地极净尸罗。入二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二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微细悞犯愚。即是此中俱生一分。二种种业趣愚。即彼所起悞犯三业。或唯起业。不了业愚。
问曰。所起悞犯三业。何亦名愚。释曰。起业而不了知业性。故名为愚。由所知一分愚故。起悞犯业。由不了业趣愚故。不能当下即复清净。问曰。声闻初果。锄地即得虫离四寸。今菩萨二地。方得极净尸罗。不几与初果齐耶。答曰。虫离四寸。是道共戒力。于诸性罪。不复悞犯。若遮罪中微细悞犯。虽阿罗汉。亦未全免。故知二地境界甚深。
(子)三释闇钝障
三闇钝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发殊胜三慧。入三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三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欲贪愚。即是此中能障胜定及修慧者。彼(所知障中俱生一分。能障胜定及修慧者。)昔(来)多与欲贪俱故。名欲贪愚。今得胜定。及修所成(慧。)彼(所知障之一分)既(已)永断。(则与俱之)欲贪随伏。此(欲贪从)无始来。依彼(所知一分)转故。二圆满闻持陀罗尼愚。即是此中能障总持闻思慧者。(非不障修慧。近故偏说。)
(子)四释微细烦恼现行障
四微细烦恼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与)第六识俱(之)身见等摄。(是)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以此三义。)说名微细。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彼(所知障。从)昔多与第六识中。任运而生(之)执我见等(烦恼。)同体起故。(所以)说烦恼名。今四地中。既得无漏菩提分法。彼(所知障)便(得)永灭。此我见等。亦永不行。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间。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此身见等。
最下品。谓唯无记。不作意缘。谓任运生。远随现行。谓无始来相随逐也。由身见故。不能修身念处等观。故障菩提分法。由得菩提分法。彼障随断。如明与闇。如秤低昂等也。初地行施。二地行戒。三地行于修慧。若约别教。则久已出世。若借通教。则相同世间。谓欢喜地寄干慧。离垢地寄性地。发光地寄八人。焰慧地寄见地。璎珞经中。名为须陀洹地故。然通教见地名须陀洹。但害分别身见。此害微细俱生身见。故仍不同。若约实义。则断第六识中微细法我见耳。寄通明别。复何疑哉。
(问曰。)宁知此(身见等。但)与第六识俱。(答曰。)第七识俱(之)执我见等。与无漏道性相违故。八地以去。方永不行。七地已来。犹得现起。(以彼第七识中身见。)与余(我爱等三)烦恼为依持故。此(第六俱者)粗。彼(第七俱者)细。伏(之自)有前后。故此(地中所断。)但与第六相应。(然)身见等(之为)言。亦摄无始所知障摄(之)定爱法爱。彼定(爱)法爱。三地尚增。入四地时。方能永断。菩提分法。特违彼故。由斯四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等至爱愚。即是此中定爱俱者。二法爱愚。即是此中法爱俱者。所知障摄(之)二愚断故。烦恼(障摄之定法)二爱亦永不行。
耽玩诸禅三昧。名为定爱。耽玩闻思修法。名为法爱。等至者。梵云三摩鉢底。即八胜处。十遍处。四无色。无想定。灭尽定等。
(子)五释于下乘般涅槃障
五于下乘般涅槃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下二乘厌苦欣灭。彼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五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纯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中厌生死者。二纯作意向涅槃愚。即是此中乐涅槃者。
凡夫乐生死而不知涅槃。固愚也。二乘乐涅槃而纯厌生死。亦愚也。总不知生死涅槃。并依他起。无实法故。若无实法。同一依他起性。则无差别。若了达元无差别。则既不同凡夫。亦岂肯同二乘。是故了知生死过患。而不纯作意背。欲于其中求得一切种智故。了知涅槃安乐。而不纯作意向。欲令众生同得无上涅槃故。
(子)六释粗相现行障
六粗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后障六地无染净道。入六地时。便能永断。由斯六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现观察行流转愚。即是此中执有染者。(以)诸行流转。(皆是)染分摄故。二相多现行愚。即是此中执有净者。(以)取(还灭门之)净相故。相观多行。未能多时住无相观。(但能少时入无相观耳。)
六地最胜般若现前。于缘生还灭。都无所得。即证无染净真如。故能证之道。亦名无染净道也。
(子)七释细相现行障
七细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彼障七地妙无相道。入七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七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细相现行愚。即是此中执有生者。犹取流转细生相故。二纯作意求无相愚。即是此中执有灭者。尚取还灭细灭相故。纯于无相作意勤求。未能(于无相)空中(善巧)起(于)有(为)胜行。
(子)八释无相中作加行障
八无相中作加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而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时。便能永断。彼永断故。得二自在。由斯八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相中不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此(相不惟身相。)亦摄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纯无漏道(方得)任运起故。三界烦恼。(尔时)永不现行。(唯有)第七识中细所知障。犹可现起。(以)生空智果。不违彼(细所知障)故。
二自在者。任运现相及现土也。余可知。
(子)九释利他中不欲行障
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于无量所说法陀罗自在者。谓义无碍解。即于所诠总持自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于无量名句字陀罗尼自在者。谓法无碍解。即于能诠总持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于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者。谓词无碍解。即于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于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二辩才自在愚。辩才自在者。谓辩无碍解。善达机宜。巧为说故。(此)愚(之用。)能障此四种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障摄。
由第七识中细所知障以为体性。令四无碍解不得自在。故名二愚。能障九地。今登九地。此障永断。如明与闇。定不俱生也。四无碍解者。一义无碍解。谓了达所诠无碍。二法无碍解。谓了达能诠无碍。三词无碍解。谓了达言音无碍。四乐说无碍解。即此中所云辩无碍解。谓随机巧说无碍。今以障前三种者。合名一愚。障后乐说者。名第二愚。
(子)十释于诸法未得自在障又二。初正释此障。二兼释余障。(丑)今初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入十地时。便能永断。由斯十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化他神通)事业者。二悟入微细秘密愚。即是此中障大法智云及所含藏者。
大法智云。即能含之智。所含藏者。即力无畏等诸功德也。
(丑)二兼释余障
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余障。未名最极。谓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运烦恼障种。(直俟)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由斯佛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著愚。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极微细碍愚。即是此中一切任运烦恼障种。故集论说。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成如来。证大涅槃大菩提故。
由断烦恼障故。证大涅槃。名为阿罗汉。此借通教义也。由断所知障故。证大菩提。名为如来。此显别圆义也。然通教佛亦断界内所知障。证一切智菩提。别圆佛亦断界外烦恼障。证无住涅槃。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九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十
蕅益沙门智旭述
上来修习位中。三释十重障。初标起二正释竟。
(癸)三结属二。初正结二障所摄。二申明二障断义。(子)今初
此十一障。(皆即烦恼所知)二障所摄。
(子)二申明二障断义二。初断种现位。二断种顿渐。(丑)今初
烦恼障中见所断(之)种(子。)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之)现起(者。)地前已伏。修所断(之)种(子。)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之)现起(者。)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犹)如阿罗汉(一般。)由故(作)意(之)力。(或于)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若)八地以上。毕竟不行。○所知障中见所断(之)种(子。)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之)现起(者。)地前已伏。修所断(之)种(子。)于十地中渐次断灭。(直至)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永断尽。彼障(之)现起(者。)地前渐伏。乃至十地方永断尽。八地以上。(若与)六识俱者。不复现行。(以)无漏观心及(生空智)果相续。能违彼(第六识中俱生所知障之现行)故。(若与)第七(识)俱者。犹可现行。(须是)法空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转识设未转依。(由)无漏(观之所)伏故。障不现起。
此正释伏断二障种子现行之位。
虽于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断灭烦恼障种。而彼(烦恼)粗重(无堪任性。)亦渐断灭。由斯故说二障粗重。一一皆有三位断义。
此释伏难也。难曰。所知障种。于十地中渐次断灭。可云三位皆有断义。若夫烦恼障种其分别者。是见道顿断。其俱生者。则是金刚喻定顿断。但有二位断义。何云亦有三位断义耶。答释可知。言三位者。一通达位。二修习位。三究竟位也。
虽诸位中。皆断粗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
亦释伏难也。难曰。若粗重言。但指无堪任性。则资粮加行位中。亦有断粗重义。何故不说耶。答释可知。初断种现位竟。
(丑)二断种顿渐
(问。)断二障种。渐顿云何。(答。)第七识俱(之)烦恼障种。三乘将得无学果时。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将成佛时。一刹那中一切顿断。(以其)任运内起。无粗细故。○余六识。俱(之)烦恼障种。(若属)见所断者。三乘见位真见道中。一切顿断。(若属)所修断者。随其所应。(或有)一类二乘。(于)三界九地(俱生烦恼)一一渐次九品别断。(复有)一类二乘。三界九地(俱生烦恼。)合为一聚九品别断。(其在)菩萨。要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初地初心顿断。一切见所断者。(若夫)修所断者。(则)后于十地修道位中渐次而断。乃至正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方皆断尽。(以彼六识相应之所知障。)通缘内外粗细境生。品类差别有众多故。(所以不容顿断。)
此正明所断种也。下复明能断之道。
二乘根钝。(故于)渐断(六识俱生烦恼)障时。必各别起无间解脱(二道。若夫)加行胜进。(则可)或别或总。
若前之胜进。即为后之加行。则名为总。或不同时。则名为别也。
菩萨利根。(故于)渐断(六识俱生所知)障位。非要别起无间解脱(二道。即于)刹那刹那(之中。)能断证故。(所以)加行等四(道。于)刹那刹那前后相望。皆容具有。
念念能断。即无间道。念念能证。即解脱道。不住解脱。即为胜进。此位胜进。又复即是后位加行。正加行时。又于后位若障若理。若断若证。是故念念之中。望前即为解脱为胜进。望后即为加行为无间也。三释十重障竟。
(壬)四释十真如
十真如者。一徧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
初地无间道中。深观我法二空。永断异生性障。故于解脱道中所证真如。名曰徧行。谓于五位百法。一一无实。补特伽罗。亦无实法。无实补特伽罗。名为生空。亦名我空。亦名为人无我。无有实法。名为法空。亦名为法无我。了知我法俱不可得。乃显唯识实性。此性不妄。故名为真。此性不改。故名为如。异生凡夫。从无始来。妄执实我实法。虽此真如无所不在。日用不知。二乘虽断我执。而犹不知法空所显真如。无所不在。仍于有为无为。定作二解。又或妄执色不相应。及无为法不即唯识。唯有大乘种性之人。先信解此唯识理已。发起深固大菩提心。于资粮加行位中。强观诸法皆悉无性。令二空观渐熏渐著。乃至通达位中。顿断分别二障种子。方实触证真如法界之理。徧于五位百法。无所不在。故遂能得百法明门。于彼一一法中。具证真如无所不徧之性。当知真如性本自徧。非今始徧。但由此位。初证真如本徧之体。独得徧行之名。已后诸位。不过随德立称。更无有二如也。依此徧行真如实义。故云初地具足一切诸地功德。依后随德立称之义。故云初地不知二地。乃至等觉菩萨。不知如来举足下足事等。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夫无为法。岂有差别。证无为法。仍有差别。如浅深皆大海。而入海仍论浅深。如丈尺显虚空。而虚空原非丈尺。此徧行真如。喻如哉生明之新月。已见月之全体大用。不异望夜圆月。亦不即望夜圆月。思之思之。
二最胜真如。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秖是二空所显五位百法徧行真如之理。本来具无边德。本来最胜。但由无始迷惑。而为邪行所障。今此胜德。不得显现。今由菩萨了知法性无染。随顺修行尸波罗蜜。断邪行障。是故全性所起三聚净戒妙无作体。具足无边功德。于一切法最为胜也。经云。心无尽故。戒亦无尽。当知所缘无边故。戒亦无边。如不杀戒。徧于五位百法得不杀德。如不盗戒。徧于五位百法得不盗德。如不邪淫戒。徧于五位百法得不邪德。如不妄语戒。徧于五位百法得不妄德。乃至十善。一一皆尔。又徧于五位百法有断恶德。即徧于五位百法有生善德。亦徧于五位百法有度生德。断恶名律仪戒。即成法身断德。生善名摄善法戒。即成报身智德。度生名饶益有情戒。即成化身恩德。又复即是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当知举真如全体。而为三聚净戒。仍举三聚净戒。一一无非真如全体。是故横悉无边。竖悉最胜。无有一法而不无边。无有一法而不最胜也。
三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
亦只二空所显五位百法真如之理。虽复四句皆不可说。而有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说。但由无始闇钝所障。不能契理契机。称性演说。今由菩萨善巧增益。闻思修慧胜定总持。断闇钝障。故于真如流出正智。于正智中流出后得智。于后得智中流出大悲心。于大悲心流出十二部经。极为胜妙。若余二乘凡夫等所说教法。非证真如之所流出。故不为胜。
四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亦只二空所显五位百法真如之理。本来无所系属。本非我执我爱我慢我痴等之所依所取。但由无始以来。微细烦恼现行所障。不能达其本无摄受。今由菩萨善修无漏菩提分法。断此微细烦恼现行障已。真如本无系属之性。方得显现。名无摄受真如。
五类无别真如。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亦只二空所显五位百法真如之理。本来无有生死涅槃差别。但由无始迷惑。妄有生死。对彼生死。权立涅槃。依此虚妄缘起生死涅槃。妄生欣厌。名为下乘般涅槃障。今由菩萨深观平等四谛。断此障已。类无差别之真如理。方显现也。言非如眼等类有别者。谓真如不变随缘。则有五位百法类别。且如同一色法。而根与尘别。又如同一根法。而眼与耳别。此皆依他起性。如幻事等。元非实我实法。既非实我实法。则同一真如体性。所谓随缘不变。眼即非眼。耳即非耳。何得更有类别哉。故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名难胜地也。若依文解义。妄谓眼等一向类别。真如一向无别。则行相仍互违矣。读者思之。
六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亦只二空所显五位百法真如之理。在生死而无染。证涅槃非新净。但由无始迷惑。妄成流转。因于流转。权说还灭。流转名染。还灭名净。执此染净以为实有。名粗相现行障。今由菩萨深观平等缘起。断此障已。本无染净之真如理。方显现也。
七法无别真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
亦只二空所显五位百法真如之理。依之安立种种教法。而此真理。本来无异。相即无相。空有两融。但由不达相本无相。作意勤求无相。名细相现行障。今由菩萨善修称性方便。满是一切佛法。断此细相现行障已。法无别之真如妙理。方显现也。
八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染净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
亦只二空所显五位百法真如之理。随缘不变。故非染净所能增减。不变随缘。故现相土无不自在。但由不达性无增减。犹于真如而有趣向。名无相中作加行障。今由菩萨善得无功用道。深证无生法忍。断此加行障已。随缘不变之体。任运显现。名不增减真如。不变随缘之用。任运显现。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当知五位百法之中。随拈一法。皆不增减。皆相土自在也。相约现身。土约器界。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亦只二空所显五位百法真如之理。以一一法皆真如故。所以随一一法。皆能总持一切所诠之义。随一一法。皆能总持一切能诠之名句字。随一一法。皆能总持一切言音训释。随一一法。皆能徧逗一切众生机宜。巧说无尽。令得四益。是故名此真如为智自在所依也。但由所知障故。不达一义一切义。一切义一义。不达一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不达一言音一切言音。一切言音一言音。不达义义法法言言。各具四教四门。一一门中。各具四悉。遂于利乐有情事中。不乐勤行。名利他中不欲行障。今由菩萨以无量智。思量观察一切法行。如实了知一切稠林。断此不欲行障已。真如显现。依之而发四无碍解。无不自在也。
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亦只二空所显五位百法真如之理。随一一法。皆是真如不变全体。皆具真如随缘大用。重重无尽无尽重重。一切神通。一切事业。一切总持。一切定门。性即真如。本无分剂。但由微细所知障故。未证能所不可思议。未证体用不可思议。犹于无分剂中而存分剂。名为于诸法中未自在障。今由菩萨智慧圆满。断此障已。真如圆显。普于诸业得自在也。问曰。前第十障后云。犹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运烦恼障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此中胡不别明佛地所证真如。答曰。真如尚不名一。云何有十。前约十地分证。故随胜德。假立十名。至于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则一切名义。皆悉究竟。无劳别立异名矣。
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虽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证(之十胜)行。犹未圆满。为令圆满(十胜行故。依于)后后建立(十名。)
此总结十真如义。兼释伏难也。难曰。有为之法。可有数量。真如即非有为。安得有十。释曰。但随胜德。假立十名。其实无差别也。难曰。真如既无差别。则初地已证无差别性。名为徧行真如。何须建立后九。若初地所证。不即后九。何名徧行。若初地所证。已即后九。何须再证。释曰。所证理体。虽已顿达。而能证事行。犹未圆满。为满胜行。建立十名耳。初明十地因竟。问曰。能所不二。理事相即。今胡得云所证理圆。能证事行犹未满耶。答曰。能所不二。亦不定一。理事相即。亦不相滥。若以事从理。以理摄事。则初地中。亦能具足诸地功德。而又不妨仍是初地。若以理从事。以事显理。则后后位。乃能渐显本来法性。而又不妨仍自平等。大佛顶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当知顿渐二悟。同名为顿。以即事之理。理仍无差别故。顿渐二修。同名为渐。以即理之事。事仍有初后故。予于佛顶文句辨之颇详。幸细寻之。
(辛)二明转依果三。初来意。二正释。三简示。(壬)今初
如是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种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证得。
(壬)二正释二。初明位别。二明义别。(癸)今初
转依位别。略有六种。一损(染)力益(净)能(名之为)转。谓初(资粮)二(加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实证转依。而渐伏(二障)现行。亦名为转。二通达转。谓通达位。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之)二障粗重。证得一分真实转依。三修习转。谓修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二障粗重。渐次证得真实转依。(然)摄大乘(论)中。(又)说通达转在前六地(者。谓彼以)有(相)无相(二)观通达。真俗间杂现前。令真非真现不现故。说修习转在后四地(者。谓)纯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余粗重。多令非真不显现故。
前六地中。或以有相观通达俗谛。则令非真现而真不现。或以无相观通达真谛。则令真现而非真不现。故名间杂现前。余可知。
四果圆满转。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习无边难行胜行。(故至)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
阿僧企耶。亦云阿僧祗。此翻无数。起信论云。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无有超过之法。问曰。大佛顶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又云。不历僧祇获法身。又云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经论明文。何其硕异。答曰。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岂不闻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一刹那际三昧。智入三世而无往来乎。法华五十小劫。谓如半日。长入短也。瞿目仙人执善财手。已于无量佛所无量劫中修菩萨行。短摄长也。是故若唯约理。则长短并空。若唯约事。则长短各异。若约理事不二。则互夺两忘。若约理事交彻。则长短互在。今由理不碍事。故虽顿悟同于善财。而一生中。三祗具足。亦未尝有所超过。复由事不碍理。故虽积行犹如释迦。而尘点劫来。犹如今日。亦未尝出于刹那。且善财虽云一生圆满。而弥勒菩萨仍记之云。我成佛时。汝及文殊皆得见我。普贤又导之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由此观之。经所谓顿悟者。悟此时劫原无实性也。论所谓经劫者。经此无实性之时劫也。不悟无性。则厌倦之心必生。不经旷劫。则称性之修不满。不悟无性。则不能称性以起真修。不事真修。则无以除障而显本性。是故阿难顿获法身之后。方请入华屋门。观音超越世出世间。仍居极乐补处。阅经论者。曷深思之。
五下劣转。谓二乘位。(一则)专求自利。(二则)厌苦欣寂。(三则)唯能通达生空(所显)真如。(四则唯)断烦恼(障)种。(五则唯能)证真择灭(无为。)无胜堪能。(所以)名下劣转。六广大转。谓大乘位。(一则)为利他故。趣大菩提。(二则)生死涅槃俱无欣厌。(三则)具能通达二空(所显)真如。(四则)双断所知烦恼障种。(五则)顿证无上菩提涅槃。有(如此)胜堪能。(所以)名广大转。(今)此(颂)中(之)意。(正)说广大转依。(以)舍二(障)粗重而证得故。
前之四义。竖约大乘五位而辩。此之二义。横约三乘胜劣对辨。仍结归颂意也。盖下劣转中。亦有五位四义不同。以非颂所说义。故不辩之。又大乘五位四转。亦同天台六即之义。资粮。即观行转。加行。即相似转。通达。修习。皆分证转。圆满。即究竟转。不言名字及理即者。转义未显著故。然非名字先转。何由得入资粮位转。又若性中不具理转。何由闻名得生信解。又理转者。即是转菩提为所知障。转涅槃为烦恼障。名字已去。即皆转烦恼障成大涅槃。转所知障成大菩提。故曰但转其名无实性。如水成冰。冰还成水也。初明位别竟。
(癸)二明义别三。初总标。二别释。三结指。(子)今初
转依义别。略有四种。
(子)二别释四。初释能转道。二释所转依。三释所转舍。四释所转得。(丑)今初
一能转道。此复有二。一能伏道。谓伏二障(之)随眠势力。令不引超二障(之)现行。此通有漏无漏二道。(亦通)加行根本后得三智。随其所应。渐顿伏彼。(二障现行。)
若有漏六行观。(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唯能渐伏俱生烦恼现行。若有漏位中加行智。能顿伏分别二障现行。渐伏俱生二障现行。若无漏根本智。顿伏一切俱生现行。若无漏后得智。渐伏一切俱生现行。又无漏位中加行智。亦渐伏一切俱生现行。
二能断道。谓能永断二障随眠。此道定非有漏(道及)加行(智所能。以)有漏道(是夙)曾习。(又是)相执所引。未泯相故。(以)加行(智。)趣求所证(真如)所引(本智。)未成办故。
此正简有漏道及加行智。不能断惑。唯根本后得二无漏智。乃为能断道也。相执所引者。谓与第七识中烦恼相依。
有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后得不然。故非断道。
此辨后得智为能断道。共有二义。今初义也。言后得不然者。谓变相观空。不能亲证真如故。
有义。后得无分别智。虽不亲证二空真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故瑜伽说。修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亦有)世出世断道。无(有)纯(以)世间道(而)能永害随眠(者。以世间道)是曾习故。(又)相执(所)引故。由斯理趣。诸见所断及修所断(之)迷理随眠。唯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理故。能正断彼。余修所断(之)迷事随眠。根本后得俱能正断。
此第二正义也。迷理随眠者。迷二空理。妄起我法二执。所有分别俱生之种子也。迷事随眠者。由迷二空。故于事境不能了达。起于贪嗔痴慢诸余烦恼。所有俱生之种子也。出世断道。即根本智世出世断道。即后得智。纯世间道。即有漏道。及加行智。余可知。初释能转道竟。
(丑)二释所转依
二所转依。此复有二。一持种依。谓根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之)种(子。)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依他起性。虽亦是依。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
余依他起性。指前七转也。
二迷悟依。谓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染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虽亦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说。
若论真如随缘不变。则迷不能染。悟不能净。今约真如不变随缘。则迷之为在缠真如。一切染法依之得生。悟之为出缠真如。一切净法依之得生。故以真如为迷悟依。譬如方虽不转。而依方故迷。依方故悟也。余虽亦作迷悟依者。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一皆以无性为性。皆即真如。故皆可作迷悟法依。而随相差别。则非根本。故不说之。二释所转依竟。
(丑)三释所转舍
三所转舍。此复有二。一所断舍。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现时。(所治之)障(与能)治(之智)相违。彼(二障种即)便断灭。永不成就。说之为舍。彼种(既已)断故。不复现行妄执我法。所执我法。不(复)对(彼虚)妄(徧计执)情。亦说为舍。由此名舍徧计所执。二所弃舍。谓余有漏(善种。及与)劣无漏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引极圆明纯净本识。非彼(有漏及劣无漏种所)依故。皆永弃舍。彼种舍已。现有漏法及劣无漏毕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说为舍。由此名舍(变易)生死劣法。有义。所余有漏法种及劣无漏(种。于)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皆已弃舍。与(俱生微细所知烦恼)二障种(子。)俱时舍故。有义。尔时(但舍二障种子。)犹未舍彼(有漏善种劣无漏种。以彼)与无间道不相违故。(若言尔时即已舍者。)菩萨应无(一分变易)生死法故。(又)此位(所持有漏等种若舍。)应(亦)无所熏(能持之异熟)识故。(是则)住无间道(之时。不应犹名金刚后心菩萨。即)应名(为)佛故。(既即名佛。)后解脱道应无用故。由此应知余有漏等(种子。真俟)解脱道起。方弃舍之。(以)第八净识(乃)非彼(二种之所)依故。
余有漏种者。即十地中有相观俱所修胜行之种也。劣无漏种者。即十地中无相观俱所修胜行之种也。此二皆能感于变易生死。故名劣法。舍此种时。有两家解。初义在无间道。次义在解脱道。次义为正也。
(丑)四释所转得又三。初总标。二别释。三总示。(寅)今初
四所转得。此复有二。
(寅)二别释二。初释所显得。二释所生得。(卯)初又二。初正释。二料简。(辰)今初
一所显得。谓大涅槃。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名字。)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客障。即所知烦恼二障也。非本来有。故名为客。然亦不从真如外来。以真如体无外故。但以非我计我。名烦恼障。非法计法。名所知障。此障无体。全是虚妄。所以可断。了障本妄。无可当情。名真圣道。故如明之与闇。定不俱生。非敌对断也。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阴处界等)法相(所依)真如(之)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一切诸法。皆是因缘所生。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观性元真。即真如理。所谓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虽有客染者。幻妄称相。约迷情而言也。而本性净者。染而不染。离一切相。因缘即空也。具无数量微妙功德者。即一切法。因缘即假也。无生无灭湛若虚空者。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因缘即中也。是故真如本净。则阴入界等一切法无不本净也。真如具德。则阴入界等一切法无不具德也。真如无生无灭湛若虚空。则阴入界等一切法无不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也。一切有情惟其平等共有阴入界法。所以即复平等共有真如。若谓真如与法定一。则真如无差别。诸法亦应无别。或诸法有差别。真如亦应差别。而实不然。故不定一。若谓真如与法定异。则真如非诸法。诸法应有自性。诸法非真如。真如应不徧常。而实不然。故不定异。是故真如离一切有相无相。双亦相双非相。即诸法亦离一切有相无相双亦相双非相也。真如离一切分别。即诸法亦离一切分别也。真如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即诸法亦寻思路绝名言道断也。唯于诸法寻思路绝。名言道断。故证真如。倘于真如虚妄寻思。安立名言。翻成徧计矣。言自内所证者。以无外故。强名为内。以挟带故。强名为证。虽圣所证。非是圣所独有。故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也。
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乘无学断烦恼障。证得生空所显真如。即此真如。依义假名涅槃。以其身智果缚尚在。未灭苦依。故名有余依也。
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身智都泯。永无三界苦因苦果。即此所显真如之性。依义假名。无余依涅槃也。
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兼复)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即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真如之理。由出二障。方能圆显。以般若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以般若即大悲故。利乐有情。穷未来际。以大悲即般若故。用而常寂。故复依义假名无住处涅槃也。当知真如不变。举体随于染缘。则有烦恼所知二障。而二障随缘不变。本无自性。故复举体随于净缘。转成大悲般若二德。以此二德。乃称性所起。不离本性。故云常所辅翼耳。初正释竟。
(辰)二料简七。初约凡圣通简(至)七简颂唯指后三种。(巳)今初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自性清净涅槃。一切有情皆共有之。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亦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天台依此说六而常即。约性德也。二乘更加有余无余二种。然未入灭时。但有有余。而无无余。已入灭后。但证无余。而非有余。故云容有。惟我世尊。并具无住处义。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三乘因果。历然不滥。天台依此说即而常六。约修德也。全性起修。故平等不妨差别。全修在性。故差别不妨平等。是谓常同常别法界法门。
(巳)二简善逝有有余依
(问。)如何善逝(尚)有(微苦未尽之)有余依。(答。)虽无实依。而现似有。(又)或苦依尽(故。)说(之为)无余依。非苦依在。(可)说(为)有余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苦依尽者。世尊金刚不坏之身。不同罗汉果缚也。非苦依在者。无漏五蕴。尽未来际常住不灭也。此则四涅槃义。同时具足。不同二乘甚矣。
(己)三简二乘容有前三
(问。)若声闻等有无余依。如何有处说彼非有。(又)有处说彼(二乘)都无涅槃。岂有余依。彼亦非有(耶。答。)然声闻等身智在时。(由)有所知障(故。)苦依未尽。圆寂义隐。说无涅槃。非彼实无烦恼障尽所显真理(之)有余涅槃(也。又因)尔时未证无余圆寂。故亦说彼无无余依。非彼后时灭身智已。无苦依尽(之)无余涅槃(也。又)或说二乘无涅槃者。(乃)依无住处(大涅槃说。)不依前三(说也。)又说彼(二乘)无无余依者。依不定性二乘而说。彼才证得有余涅槃。决定回心求无上觉。由定愿力留身久住。非如一类(定性二乘竟)入无余依(也。)谓有(一类定性)二乘。深乐圆寂。得生空观。亲证真如。永灭感生烦恼障尽。(先)显依真理(之)有余涅槃。彼能感生(之)烦恼(既得)尽故。(则)后有(之)异熟(果)无由更生。(所以)现苦所依任运灭位。余有为法既无所依。与彼苦依同时顿舍。显依真理(之)无余涅槃。尔时虽有二乘身智。而(先)由彼(身智)证(得此理。故)可(假)说彼有(无余涅槃。)此(无余涅槃)位(中。)惟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寂灭安乐。依斯说彼(二乘)与佛无差。但无菩提利乐他业。故复说彼与佛有异。
不定性二乘。即退大取小者。或是通教利根二乘。至已办支佛地中。接入别圆。以其未断所知障种。未得法身应本。故且留分段身。久住世间。上求下化也。定性二乘。即本来习小者。或是藏教钝根。故不回心向大。只待此身任运寿尽。永入涅槃。决不更受三有生身也。余有为法。指彼所知障种。然此论既是以别入通。通含别圆。故仍不坏界内教道。若依释论。则出三界外有净土。一切声闻缘觉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法华亦云。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当知此中所云清净真如离相湛然。秪是方便有余。但空法性土耳。犹有变易生死。非大涅槃也。
(巳)四简断所知得无住处
(问。)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断彼。得无住处。(答。)彼能隐覆法空真如。令不发生大悲般若。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断彼时。显法空理。此理即是无住涅槃。令于二边俱不住故。
生死涅槃。本来空寂。由所知障。障此法空。所以不能称性发生大悲般若。如水成冰。今断彼障。遂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冰还成水也。
(巳)五简断所知不得择灭
(问。)若所知障。亦障(无住)涅槃(真理。)如何断彼(所知障种。)不得择灭(无为。答。)择灭(是)离(烦恼)缚。彼(所知障。)非(分段生死)缚故。(问。)。既尔(非缚。则)断彼(时。亦)宁得(无住)涅槃。(答。)非诸涅槃。皆择灭摄。(若)不尔(者。)性净(既非择灭。岂亦)应非涅槃。(须知)能缚有情住(分段)生死者。断此(缚故。)说得择灭无为。诸所知障。不感(分段)生死。非如烦恼能缚有情。故断彼时。不(名为)得择灭。然(因)断彼(所知障)故。法空理显。此理相寂。(故亦)说为涅槃。非(必谓)此(无住)涅槃。(亦以)择灭为性(也。)故(今)四(种)圆寂。(于)诸无为(之)中。初后(二种)即真如(无为。)中间二(种。乃)择灭(无为所)摄。
此正简示有余无余二种涅槃。乃名择灭无为。若自性清净涅槃及无住处涅槃。皆即真如无为也。
(问。)若唯断缚得择灭者。(则)不动等二(种无为。于余)四(无为)中(当属)谁摄。(答曰。不动无为。灭受想无为。即)非择灭(无为所)摄。说(此二皆是)暂离(有似缘阙不生义)故。(若夫)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有非择灭(无为。属)非永灭(者)故。(又)或(可)无住处(涅槃。)亦(是)择灭(无为所)摄。由(法空智)真择(之)力。灭(所知)障(而显)得故。(是则)择灭有二。一灭缚得。谓断感生(之)烦恼(而)得者。二灭障得。谓断余(所知)障而证得者。故四圆寂。(于)诸无为(之)中。初一即真如。后三皆择灭。(若夫)不动等二。(或那含及远行地前所入。不过)暂伏灭者。(即是)非择灭摄。(或无学果人所入。即属)究竟灭者。(亦可)择灭所摄。
此复以六种无为互对简也。真如即是无为体性。余五皆是约义立名。已如第二卷中所释。是故不动无为。依入四禅假立。灭受想无为。依入灭定假立。皆属暂离。非究竟灭。并是非择灭所摄耳。就非择灭。元有二义。若本性清净义。即是永灭。若缘阙所显义。即非永灭。今不动及受想灭二种无为。既非永灭。即同缘阙所显义也。或无住处下。更作一解。无住处亦可择灭所摄。不动等二亦可两摄。文并易知。
(巳)六简所知障亦障涅槃
(问。)既所知障亦障(无住)涅槃。如何但说是菩提障。(答。如)说烦恼障但障涅槃。岂彼不能为菩提障。应知圣教依胜用说。(各别障一。)理实俱能通障二果。
烦恼亦障无上菩提。所知亦障无住涅槃。但我执招感生死用胜。法执隐覆正智用胜。故云烦恼障障涅槃。所知障障菩提耳。
(巳)七简颂唯指后三种
如是所说四涅槃中。唯后三种。名所显得。
自性清净涅槃。不由断障所显得故。初释所显得竟。
(卯)二释所生得三。初总释。二别释。三结成。(辰)今初
二所生得。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障智相应心品。
本来有能生种。即无始以来法尔所具无漏种子也。即以智慧为性。智慧本即别境心所。由与十一善法。徧行五法。及欲解念定四法同时俱起。故名菩提智品。只此智品。若与第八净识相应。即名大圆镜智。照一切法。无不尽故。若与第七净识相应。即名平等性智。达二无我平等性故。若与第六净识相应。即名妙观察智。善了诸法自共相等。徧知一切众生机故。若与前五净识相应。即名成所作智。能起三轮不思议化。成就利乐众生事故。八净识为所依。慧心所为能依。余二十善心所为助伴。异类合成一聚。故名为品。八识相用有别。故说有四。以其有漏障断。无漏智起。故名生得。实非本无今有之谓也。思之。
(辰)二别释二。初正释智品。二诸门分别。(巳)今初
云何四智相应心品。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于)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满功)德(之)现(行)种(子所)依持(体。)能现能生(自受用等三)身(四)土(及后三)智(之)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此智圆融无碍。无所不照。故以大圆镜为喻也。不缘非量故不妄。无有迷闇故不愚。无杂故纯。无染故净。功德现行。皆依于此。功德种子。皆此所持。一切现行。皆此所缘。故能现一切种子。皆此所持。故能生也。
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十地大机)有情所乐。示现(他)受用身(及他受用)土影像差别。(为)妙观察智(之)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证得十平等故。名为平等性智。如第四卷所明也。由与悲智相应。依之建立无住涅槃。性唯无漏。故名一味。余可知。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藏)观(察)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诸法自相。谓依他起性。当体各别故。诸法共相。谓圆成实性。同一真如故。又自相。谓心心所色等。各有自体故。共相。谓苦无常空等。无不皆然故。能不忘失。名之为摄。能善照察。名之为观。功德珍宝。即六度道品。作用差别。即神通妙用。余可知。
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佛地经论云。身化复有三种。一现神通化。二现受生化。三现业果化。语化亦有三种。一庆慰语化。二方便语化。三辩扬语化。意化复有四种。一决择意化。二造作意化。三发超意化。四受领意化。成所作智。能起如是三业化用。此是以用显体。皆是智上所现相分也。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各定有二十二法。能变所变种(子)现(行)俱生。而智用增。(故但)以智名显。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
二十二法者。每一心王。皆有二十一心所相应也。能变。指内二分。所变。指外二分。有为功德。指称性所起修德。初正释智品竟。
(巳)二诸门分别四。初转得门。二初起门。三缘境门。四作用门。(午)今初
此(四智品。即)转有漏八七六五识。(及)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初此转下。一约转识成智释。次智虽下。二约智依识转释。后又有下。三约转强得强释也。智虽非识者。识是心王。智是慧心所故。智强识劣者。智则无恶慧而决断胜。故强。识则有净分而无染分。故劣也。
(午)二初起门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即初现起异熟识种。与极微细所知障种俱时舍故。若圆镜智。尔时未起。便无能持净种(之本)识故。有义。此品(须俟)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初起。(以彼)异熟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顿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彼无间道。但违二障种子。)非障有漏(善及)劣无漏法。(此有漏善及劣无漏。)但与佛果定相违故。(又若)金刚喻定无所熏(之异熟)识。(则)无漏不(复)增(长。即)。应(已)成佛故。由斯此品。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不断。持无漏种。令不失故。
释有二义。第二为正。如文可知。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分别我法)二执故。方得初起。后十地中。(俱生二)执(犹)未断故。(故于)有漏等位。或有间断。(直至)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
有漏等位者。等于无漏位也。若第六识入法空观。则此智便得现前。若第六识但入生空观时。虽名无漏。此智亦不现前。或第六识出观之后。名有漏位。此智亦不现前。故云或有间断。直至十地后心。法空智果恒时相续。乃令此智恒无间断。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有二种别。一者)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初起。此后展转至无学位。(方得究竟。其在大乘。)或至菩萨解行地终。(初见道时。此智初起。)或至上(七地)位。若(于)非有漏(心时。)或(于非入灭尽定)无心时。皆容现起。(二者)法空观品。(惟于)菩萨见位方得初起。此后展转。乃至上(十地)位。若非有漏(心。又非但)生空智果。或(非入灭定)无心时。皆容现起。
言此后展转者。二乘见道之后。若有漏心。则生空观。便不现起。若入灭定。则生空观。亦不现起。故仍有间断也。菩萨七地已前亦然。法空观品。虽菩萨见道方能有之。然于十地已前。或于有漏心中。或于但生空智心中。或于灭尽定中。皆不现起。除此三位。方得现前。故亦有间断也。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修道位中。(为第六识)后得(智所)引故。亦得初起。有义。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异熟识所变眼等。非无漏故。(设以)有漏(之)不共必俱同境(五)根(而)发无漏(五)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于)无漏(五)根。方容现起。而数间断。(以必待)作意(缘力方引)起故。
明昧异者。有漏根识于境昧。无漏根识于境明也。问曰。小乘神通名为作意。佛地神通名为无记化化。今云成所作智。作意方起。何异小乘耶。答曰。小乘神通。作意方有。不作意则无。佛果神通。任运恒有。但应机方现。若无前机不浪起应。故名作意起耳。
此四种性。虽皆本有。而要熏发方得现行。因位渐增。佛果圆满不增不减。尽未来际。(何故不增不减。以其)但从种生。不(复更)熏成种。(何不更熏成种。)勿前佛德胜后佛故。
种皆本有者。性德也。熏发现行者。修德也。因位渐增者。全性起修。无差而差也。佛果圆满。不增不减者。全修在性。差而无差也。所知障如冰。四智品如水。所知障如月之黑。四智品如月之白。冰还成水。湿性何殊。白月渐圆。月体不动。性相不二之旨。于此亦可思矣。二初起门竟。
(午)三缘境门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真如为境。是无分别。非后得智。行相所缘不可知故。有义。此品缘一切法。庄严论说。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经说。如来镜智。诸处境识众像现故。又此决定缘无漏种。及身土等诸影像故。(但以)行缘微细。说不可知。(犹)如阿赖耶(识。)亦缘俗故。(当知)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余境故。(即是)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但以)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非实有先后也。)余一分二。准此应知。
释有二义。后义为正也。初证二智。必先证真而后了俗。所以说有前后。既在佛地。则念念真俗并照。但约缘真如义。即名为根本智。约徧缘余境义。即名为后得智耳。余平等性智。及妙观察智。亦各一体随用分二。准此应知。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第八净识。如染第七。缘藏识故。有义。但缘真如为境。缘一切法平等性故。有义。遍缘真俗为境。佛地经说。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庄严论说。缘诸有情自他平等。随他胜解。示现无边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缘真俗。(亦是根本后得)二智所摄。于理无违。
释有三义。第三为正也。十平等性。已见第四卷中。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缘一切法自相共相。皆无障碍。二智所摄。○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五种现境。庄严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故。有义。此品亦能徧缘三世诸法。不违正理。佛地经说。成所作智。起作三业诸变化事。决择有情心行差别。领受去来现在等义。若不徧缘。无此能故。然此心品。随意乐力。或缘一法。或二或多。(庄严论中。)且(一往)说五根于五境转。(然)不言唯尔。故不相违。(此智)随作意生。缘事相境。(以)起化(他)业故。(唯属)后得智摄。
释亦二义。后义为正也。三缘境门竟。
(午)四作用门
此四心品。虽皆徧能缘一切法。而用有异。谓镜智品。现自受用身净土相。持无漏种。平等智品。现他受用身净土相。成事智品。能现变化身及土相。观察智品。观察自他功能过失。雨大法雨。破诸疑网。利乐有情。如是等门。差别多种。
二释所生得中。二别释竟。
(辰)三结成
此四心品。名所生得。
四释所转得中。二别释竟。
(寅)三结示
此所生得。总名菩提。及前(所显得之)涅槃。(二皆)名所转得。
二明义别中。二别释竟。
(子)三结指
虽转依义。总有(能转道等)四种。而今(颂意)但取(所显所生之)二所转得。(以)颂说证得转依(之)言故。
二明转依果中。二正释竟。
(壬)三简示
此修习位。(但)说能证得(义。)非(是说)已证得。(以属)因位摄故。
即四义中初能转道义也。四释修习位竟。
(丁)五释究竟位二。初举颂。二论释。(戊)今初
后究竟位。其相云何。颂曰。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戊)二论释六。初释无漏界。二释不思议。三释善。四释常。五释安乐。六释解脱身大牟尼名法。(己)初中二。初正释。二释妨。(庚)今初
论曰。前修习位。所得转依。应知即是究竟位相。此(者。)谓此前(所说)二转依果。即是究竟无漏界摄。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稀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
性净者。简异二乘。圆明者。简异十地。五乘者。一人乘。二天乘。三声闻乘。四缘觉乘。五大乘也。人天是世间利乐事。后三乘是出世利乐事。
(庚)二释妨二。初释四智唯无漏妨。二释佛应无五根等妨。(辛)今初
(问。)清净法界。可唯无漏摄。四智心品。如何唯无漏。(答。)道谛摄故。唯无漏摄。谓佛功德及身土等。皆是无漏种性所生。有漏法种已永舍故。虽有示现作生死身。业烦恼等。似苦集谛。而实无漏道谛所摄。
作生死身。似苦谛也。业烦恼等。似集谛也。似苦谛。则同形九界。似集谛。则示行逆恶。而皆称性施设。总属无漏。所谓三千果成。咸称常乐。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性恶法门。此为诚证矣。
(辛)二释佛应无五根等妨
(问。)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是有漏。如来岂无五根五识五外界等。
十五界。即五根界。五识界。五尘界也。五尘名外界者。妄情不执为自身故。随情说外。非谓在心外也。此因上文说四智心品。唯属无漏。而与难问。谓佛若有前十五界。则不应唯无漏摄。若佛唯是无漏。则不应有十五界。以十五界集论等说。唯有漏故。下文有三家答。第三为正。
有义。如来功德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无。离诸分别。绝诸戏论。非界处等法门所摄。故与彼(集论等)说。理不相违。
此初家答也。虽似有理。而实儱侗。无有的义。近时宗门及圆顿教。多堕此见。
有义。如来五根五境。(从首楞严等)妙定生故。(但是)法界色摄。(其九界)非佛(之)五识。虽依此(如来法界所摄色为本质。)变(相而缘。)然(所变者)粗。(为质者)细。(其体各)异。(故)非五(尘)境摄。(而)如来(之)五识。(亦)非五识界(摄。以)经说佛心恒在定故。论说五识性散乱故。(问曰。既如来五识非五识界。则)成所作智。(与)何(净)识相应。(答曰。与)第六(净识)相应。(由观机而)起(三类分身之)化用故。(问曰。既与第六净识相应。则)与(妙)观察智性有何别。(答曰。)彼(观察智。善)观诸法自共相等。此(成所作智。)唯起化(用。)故有差别。(问曰。若然。则)此二智品应不并生。(以)一类二识。不俱起故。(答曰。)许不并起。(亦)于理无违。(又或)同体(而约)用分。(则)俱(起仍)亦非失。(又成所作智。)或与第七净识相应。(以其)依眼等(五)根。缘色等(五)境。(即)是平等智(之)作用差别(耳。问曰。此则与平等性智有何差别。答曰。)谓(即)净第七(识。)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则属)平等品摄。起变化者。(则属)成事品摄。(问曰。既依五根缘五尘境。)岂不此(成所作智)品。(知其所应)摄(归)五识(亦)得。(答曰。)非(是)转彼(五识而)得(此智。便谓此智)体即是彼(五识。)如转生死。言得涅槃。不可涅槃同生死摄。是故于此不应为难。
此次蒙答也。虽不似初家一味儱侗。而义多牵强。终违正理。
有义。如来功德身土。如应摄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中。(以)彼(蕴处界)三。皆通有漏无漏(故。而)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乘粗浅境说。非说一切(也。)谓余(九界有情)成就十八界中。唯有后(意根意识法尘)三(界)通无漏摄。(若)佛(所)成就(十八界)者。虽皆无漏。而非二乘所知境摄。然余处说佛功德等非界等者。(但以)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界等相故。理必应尔。所以者何。(经)说(一切)有为法。皆(为五)蕴摄故。(又)说一切(有漏无漏)法。(皆是十八)界(十二)处摄故。(设使蕴界处外别有佛法。即是第六蕴第十三处第十九界。而)十九界等。(乃是)圣所遮故。(又)若(谓)绝(诸)戏论。便非界(处)等(摄。)亦不应说即无漏界善常安乐解脱身等。又处处说转无常(五)蕴。获得常(住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亦然。宁(可竟)说如来非蕴处界。故(凡)言非(蕴处界等)者。(但)是密意说(耳。)又(论)说五识性散乱者。(乃)说余(九界之所)成者。非(说)佛所成(之五识亦散乱也。)故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纯无漏。
此第三正答也。佛身具足十八界等。故与众生平等无二。而蕴处界皆纯无漏。故显一一无非法界。是故如来蕴处界等。一一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聚。一一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业。又如来蕴处界等。既皆即无漏界。当知众生蕴处界等。未尝不具无漏界性。故曰转无常蕴。获得常蕴。界处亦然。如转冰得水。湿性无殊。冰喻九界有漏蕴处界法。水喻佛界无漏蕴处界法。湿喻真如无为实性。与有为法。不一不异。此则性相融通。本来无二。分而愈合。旨趣彰明矣。纷纷诤论。岂理也哉。初释无漏界竟。
(己)二释不思议
此二转依果。又不思议。超过寻思言议道故。微妙甚深自内证故。(故不可思。)非诸世间。喻所喻故。(故不可议。)
(己)三释善
此(二转依果。)又(唯)是善。(以是)白(净)法性故。(谓)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安隐故。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极巧便故。(此)二种皆有顺益相故。违不善(法之违损相)故。俱说为善。(难曰。)论说(十二)处等。(惟五根与香味触三尘性是无记。余通三性。)不唯无记。(今言佛四智等亦唯是善。)如来岂无(无记)五根。(及香味触)三(无记)境。此中(亦有)三释。广说如前(无漏界中。今第三正释曰。)一切如来身土等法。皆(是)灭道(二谛所)摄。故唯是善。圣说灭道。唯善性故。说佛土等。非苦集故。佛识所变有漏不善无记相等。皆从无漏善种所生。无漏善摄。
佛识所变相自有二种。一者大悲愿力。同流九界。变为九界蕴处界相。如其所应。或同无漏。或同有漏。或同小善。或同不善。或同有覆无覆二种无记。而皆无漏善种所生。正是巧用性恶法门。故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也。二者九界有漏不善无记相等以为本质。变起佛识无漏相分。所谓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者也。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于此亦可悟矣。
(己)四释常
此(二转依果。)又(皆)是常。无尽期故。(谓)清净法界。无生无灭。性无变易。故说为常。四智心品。所依(法界)常故。(永永)无断尽故。亦说为常。(然而)非自性常。(以四智品)从因生故。生者归灭。一向说故。不见色心非无常故。然四智品(亦非无常。)由本愿力。所化有情。无尽期故。穷未来际。无断无尽。
前已具明真如与一切法不一不异。今故但言法界是自性常。四智非自性常。即显常与无常。二鸟双游之义矣。仍恐迷者执文失旨。故特申明四智非自性常。亦非无常。以双遮之。既可双遮。便可双照。既知四智双遮双照。便可例知清净法界亦必双遮双照。何以言之。真如不变随缘。则有在缠出缠之分。非常即无常乎。真如随缘不变。原无增减垢净之别。非无常即常乎。又不变随缘。故双照常与无常。随缘不变。故双非常与无常。又四智心品为能依。真如法界为所依。如波依水。不一不异。无有水而不波。无有波而非水。波无常即水相无常。水常即波性常矣。乃至理事。性修。体用。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莫不皆然。思之。思之。
(己)五释安乐
此(二转依果。)又(皆)安乐。无逼恼故。(谓)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智)体(之)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
体害。即法执。能障所知妙理。故名智体之害也。
(己)六释解脱身大牟尼名法二。初释解脱身。二释大牟尼名法。(庚)今初
二乘所得二转依果。唯永远离烦恼障缚。无殊胜法故。恒名解脱身。二乘二转依果者。一是择灭无为。而是生空智品也。但出分段生死苦轮。无有菩提利乐他业。故恒名解脱身。恒或作但。
(庚)二释大牟尼名法二。初略明颂义。二广解法身。(辛)今初
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菩提涅槃)二(转依)果。永离(所知烦恼)二障。亦(即)名(为)法身。(法者。谓)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身者。谓)体(义)依(义)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总以真如及四智菩提)五法为性。非(但以清)净法界(一种。)独名(为)法身(也。以)二转依果。皆此(法身所)摄故。
梵语牟尼。此云寂默。谓永寂二边。默契中道也。法身总以五法为性。即是体义。合此五法。以为法身。即是聚义。下云大功德法所依止故。即是依义。
(辛)二广解法身三。初明能依之身。二明所依之土。三身土合简。(壬)初中四。初正释三身。二五法相摄。三三身德别。四自他利殊。(癸)今初
如是法身。有三相别。
即法报应三身也。法身名自性身。报身名受用身。应身名变化身。相虽三别。皆名法身。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分而言之。法身是依义。报应二身是体义。三相总名法身。是聚义。合而言之。一一皆有体依聚义。
一自性身。谓诸如来(所证)真净法界。(乃)受用(身及)变化(身之)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三身中之)法身。(以是)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一切法平等实性。所谓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悟不能增。迷不能减者也。然于众生分中。名为在缠真如。亦名本性清净法身。而于诸佛分中。名为出缠真如。亦名离垢妙极法身。是故诸佛如来无别所证。全证众生理本而已。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引生本具无漏种子。)所起(现行四智菩提。)无边真实功德。及(大圆镜智所变)极圆(满极清)净常徧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证自受用故。以)平等智(力。)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自受用身。正名报身。等觉以下所不能见。他受用身。亦名报身。亦名胜应。如华严经所明卢舍那身。随十地机。所见不等。故名胜应。即托自受用身以为本质。令彼各各变相而见。不同所示界内分段生身。故亦名报也。纯净土。即实报无障碍土。
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证自受用故。以)成事智(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人。并一切)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随类化身。谓十法界影像身也。净秽土。谓方便有余土。及凡圣同居土。或净或秽。差别无量。初正释三身竟。
(癸)二五法相摄
以五法性。摄三身者。
五法性。即一真法界。及四智菩提也。有两家释义不同。第二义正。
有义。初(一真法界。)二(大圆镜智。)摄自性身。经说真如是法身故。论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身。(而)圆镜智品。(乃)转去藏识而证得故。○中(平等性妙观察)二智品。摄受用身。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故。说观察智。大集会中说法断疑。现自在故。说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故。○后(成所作)一智品。摄变化身。说成事智。于十方土现无量种难思化故。○又智殊胜。具摄三身。故知三身。皆有实智。
此初义也。智殊胜具摄三身者。谓佛三身皆是智殊胜摄。
有义。初一(真法界。)摄自性身。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说佛法身。无生灭故。说(法身是)证因得。非生因(所生)故。又说法身。诸佛共有。徧一切法。犹若虚空。无相无为。非色心故。然(论中)说转去藏识得(自性身)者。谓由转灭第八识中二障粗重。(然后)显法身故。(又)智殊胜中说(摄)法身者。(谓法身)是彼(四智所)依止。(是)彼(四智之)实性故。(其实)自性法身。虽有真实无边功德。而无为故。不可说为色心等物。
此下皆第二正义也。今先明自性身。唯是一真法界所摄。不应亦是大圆镜智所摄。一者自性身是本性常。而镜智非本性常。二者自性身无生无灭。而镜智无灭有生。三者自性身是了因所了。而镜智是生因所生。(了因。即本文所云证因。)四者自性身无相无为。非色非心。而镜智有相有为。体是心法。又能持于色法。然说转去下。通前所引二文可知。
四智品中真实功德。(及)镜智所起常徧色身。摄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现佛身。摄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变化身。
此正释四智摄后二身之义。然四智心品。皆是自受用摄。平等智品所起。乃名为他受用。非径以平等智摄他受用。成所作智所起。乃名为变化身。非径以成事智摄变化身也。
(应)说圆镜智。是(自)受用佛。(以)转诸转识。(而)得受用故。虽转藏识。亦得(自)受用。然(已)说转彼(藏识而)显法身故。(所以)于得受用(之义。)略不说之。又说法身无生无灭。唯证因得。非色心等。(今)圆镜智品。与此(法身之义)相违。若(使)非(自)受用(身摄。)属何身摄。又(自)受用身。摄佛不(与二乘)共(之)有为实德。故四智品实有色心。皆受用摄。又他受用及变化身。皆为化他方便示现。故不可说实智为体。虽说化身。(亦是)智殊胜摄。而似智现。或智所起。假说智名。体实非智。但说平等成所作智。能现(他)受用(身及)三业化身。不说(他受用及变化)二身。即是二智。故此二智。(亦是)自受用摄。
此转释自受用身。总摄四智之义也。先明大圆镜智。既非法身所摄。必应摄属自受用身。次明他受用及变化身。但是平等成事二智所起。体非二智。故此二智。亦必摄属自受用身。
然变化身及他受用。虽无真实心及心所。而有化现心心所法。(良以)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若不尔。(但是化现)者。云何如来现贪嗔等。(以如来于贪嗔等)又已断故。(又)云何声闻及傍生等。(亦能)知如来心。(以)如来实心。(虽)等觉菩萨尚不知故。由此经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又说如来成所作智化作三业。又说变化有依他心。(谓)依他实心。(以为本质。而有心心所)相分(假)现(起)故。虽(他处)说变化(人)无根心等。而依余(三乘及异生等所变化人)说。不依如来(所变化人说也。)又(余人虽)化色根心心所法。(而)无根等(实)用。故不说有。(若如来难思妙化所变根等。则便有实用故。)
此释伏难也。难曰。若他受用及变化身。不以实智为体。云何现有心心所用。释曰。皆是化现而有。又难曰。色有形质。故可化现。心无形质。岂可化现。释曰。佛力难思。故能化现。若谓是佛实心。非化现者。佛岂实有贪嗔等心。又岂等觉以下所能知哉。由此经说下连引三文以证可知。又难曰。若佛果能化作三业。何故复说变化无根心等。释曰。此依余所化说。不依如来所化说也。二五法相摄竟。
(癸)三三身德别
如是三身。德皆具足无边功德。而各有异。谓自性身。唯有真实常乐我净。离诸杂染众善。所依无为功德。无色心等差别相用。自受用身。具无量种妙色心等真实功德。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具无边似色心等。利乐他用化相功德。
皆具足无边功德者。异而不异。三即一也。而各有异者。不异而异。一即三也。自性身如湿性。自受用身如水。他受用及变化身如波。自性身如月体。自受用身如圆满白月。他受用及变化身如千江月影。触波之时。全触水湿。睹月影时。便睹光体。是故智者观于土木等像。三身宛然。四德无减。以是如来大悲大智。徧入众生心想。仗因托缘。而显现故。因缘所生。即空假中。无有微尘许法出于法界外故。皆非徧计所行境故。如彼愚小。计绳为蛇。而绳未尝不即麻故。
(癸)四自他利殊
又自性身。正自利摄。寂静安乐。无动作故。亦兼利他。为增上缘。令诸有情得利乐故。又与受用及变化身为所依止。故俱利摄。自受用身。唯属自利。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为他现故。
自性身为增上缘者。法界妙理生佛体同。由此同体法性。所以佛与众生得有感应道交之事也。余皆可知。初明能依之身。
(壬)二明所依之土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受用变化身土等)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徧一切处。
属佛法相性异者。谓法性属佛。名法性身。法性属法。名法性土。性随能依所依之相而异。盖于无能所中而说能所。虽分能所。能所不二也。非色摄者。谓色即是空。故不可说形量大小。而复空即是色。故随事相其量无边。所谓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徧法界。故曰。譬如虚空徧一切处。非指太虚以为圆佛也。
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证(二空真如)及所依(自性法)身。亦可说言徧一切处。
纯净佛土因缘者。无漏种子为因。福慧二修为缘也。法性身土。皆约性德。受用身土。皆约修德。就法性中。能依名身。所依名土。此性德能所。本自不二。不二而二。名为身土。而性德身土。皆为所证。今之修德。乃是能证。就修德中。复约能依名自受用身。所依名自受用土。此修德能所。亦复不二。不二而二。名为身土。又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则性修不二。亦以不二而二。故约性德。名法性身土。约修德。名受用身土耳。其实二而不二。离法性外无受用。离受用外无法性也。又法性不变随缘。故迷之者。成分段变易二种身土。悟之者。成无漏纯净受用身土。此令性起于逆顺二修。无差而差。圣凡条别也。法性随缘不变。故分段变易身土真如之性。不垢不灭。无漏纯净身土真如之性。不净不增。此逆顺二修。无不全即在性。差而无差。圣凡平等也。今所明自受用身。即圆满报身。自受用土。即上品实报无障碍土。并皆圆教究竟果位之相。故是通含别圆法门。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纯净佛土因缘。谓直心是道场等。具如维摩经中所明。或小或大者。谓初地见百界。二地见千界等。或劣或胜者。谓界外钝根。次第而见。不能称性。名之为劣。即实报无障碍秽土。若界外利根。不次第见。顿同法性。名之为胜。即实报无障碍净土。能依身量亦无定限者。身心称土。土小则身亦小。土大则身亦大也。
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此有二种。一方便有余土。二凡圣同居土也。方便有余土者。如藏教二乘极果。通教七地。皆断烦恼。不复受三界生。而所知障未断。又不能入化受用土。故彼虽作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出三界外。有此净土。仍于其中受变易身。又别教七住以上。圆教七信以上。通惑已断。无明未破。亦生此中。故云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也。就此方便土中。亦有大小。亦分净秽。如藏教二乘法执重故。则土小而秽。通教七地法执轻故。则土大而净。别七住以上。胜于通教所见。十行又胜。十向倍胜。若圆十信所见。尤为胜妙。然此方便若净若秽。自同居土视之。则总名净。以非分段生故。凡圣同居土者。有三恶道。则名为秽。如娑婆等。无三恶道。则名为净。如极乐等。或一向净。或一向秽。或净兼秽。或秽兼净。或净转秽。或秽转净。净亦有无量差别。秽亦有无量差别。佛身大小。亦复无量差别不等。具如诸经所明。此中净秽佛土因缘者。应折应摄等机为缘。二十五王三昧为因。具如法华玄义所明。二明所依之土竟。
(壬)三身土合简二。初简所变同别。二简能变同别。(癸)今初
自性身土。一切如来同所证故。体无差别。○自受用身。及所依土。虽一切佛各变不同。而皆无边。(又复)不相障碍。○余二身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若)所化共者。同处同时。诸佛各变为身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为增上缘。令所化(之众)生。(于)自识(上)变现(佛化身土。彼但)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而不知其实是诸佛所共变也。若后)于不共者。(纵使彼谓见十方佛。实)唯一佛(所)变。(良由)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性法尔更相系属。或多(有情唯)属一(佛所化。)或一(有情。须)属多(佛所化。)故所化(众)生。(法尔)有共不共。(若)不尔(者。则)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以)一佛(即)能益一切生故。
余二身土。谓他受用身他受用土。及变化身变化土也。一切众生。由有我法二执。故使自化不二而二。诸佛已断此执。故于自他二而不二。但因众生所属之机。有同有别。故佛化用随而应之。是故若论佛德无量。则决能度尽众生。若论众生无缘。则不能受诸佛化。如日光虽无所不照。而覆盆之下便无日光。然众生未破法执以前。唯受有缘佛化。若破法执登于圆住别地。则为一切诸佛同体所护念矣。
(癸)二简能变同别二。初正简漏无漏别。二约三性结成五观。(子)今初
此诸(三)身(四)土。若净若秽。(若从诸佛)无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俱善无漏。(以从)纯善无漏因缘所生。是道谛摄。非苦集故。(然能变之识虽是无漏。而所变之)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以从诸佛心内众生之蕴处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
纯善无漏因缘者。无垢识中本具十界性相为因。悲智行愿及一切众生机感为缘也。蕴等识相不必皆同者。谓若众生入二空观。则其意识法之三界。便与诸佛同其无漏。若复未入二空观智。则其蕴处界三。一向皆是有漏所摄。而诸佛托此众生有漏无漏本质。自皆变为无漏相分也。夫佛变净土。纯善无漏。固无论已。佛变秽土。乃从众生三法因缘引生。所以识相不必皆同。然在如来分中。虽现九法界影。而九法界影。亦皆纯善无漏所摄。所谓三千果成。咸称常乐。岂不信哉。
(即此身土若净若秽。若从九界)有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皆是有漏。纯从有漏因缘所生。是苦集摄。非灭道故。(然能变识虽唯无记。而所变)善等(三性之)识相不必皆同。(以从众生心内诸佛示现随顺善恶无记)三性因缘杂引生故。(所变众生心内诸佛之)蕴等(有)同(有)异。类此应知。(若)不尔(者。则化现之佛。)应无五(蕴)十二(处)等。
有漏因缘者。异熟识中本具十界性相为因。与二障俱之闻思修慧及诸福行为缘也。蕴等同异。类此应知者。谓若众生心内诸佛。则蕴处界皆善无漏。若复众生心内三乘圣众。则意识法三。属于无漏。前十五界。仍属有漏。而众生托此四圣无漏有漏本质。自皆变为有漏相分也。夫生见秽土。纯属有漏。固无论已。生见净秽两土。及诸佛身。乃从诸佛示现三性三法因缘引生。所以识相不必皆同。然在众生分中。虽睹佛身土影。而佛身土影。皆是有漏所摄。所谓三千在理。同名无明。岂不信哉。初正简漏无漏别竟。
(子)二约三性结成五观五。初示遣虚存实观。二示舍滥留纯观。三示摄末归本观。四示遣相证性观。五示隐劣显胜观。问曰。何故隐劣显胜。反在遣相证性后耶。答曰。既达真如即识实性。方知真如亦即心所实性。既达识性之外无别真如。方知心所性外亦复无别真如。故遣相者。遣其迷性妄见差别之相。证性者。证其即相无非平等之性也。(丑)今初
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为)依他中实(有之妙俗谛。若)不尔(者。则)唯识理应不(得)成。(以其)许识内境。俱实有故。
此遣虚存实观中。有两家解。今初即安慧师义。谓相见二分是虚。自证体性是实也。相分等。等于见分识性。即自证分。
或识(中)相见(二分。)等(皆)从缘(所)生。俱(是)依他起(性。其)虚(与)实(犹)如识(之自体。须知)唯(之为)言。(但)遣(识)外(我法。)不遮(识)内(相分)境(也。若)不尔(者。别根本智所缘)真如(内实相境。)亦应非实。
此即护法正义。谓遮计所执是虚。四分皆依他起是实也。言虚实如识者。依真胜义。则识体既如幻梦。所变相见二分亦虚。约理世俗。则依他识体不无。所变相见二分亦实。盖所言唯识者。但以唯字遮彼徧计所执识外我法。非并遮此识内相见也。且如根本实智缘真如时。虽非变带相状。许是挟带体相。若谓相见二分是虚。则本智真如亦应非实矣。岂可乎哉。大佛顶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约真谛遣相。而安慧师依此立于初义。又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此约即俗恒真。而护法师依此立于次义。故奘师并存其说。亦以可互发明故也。然执初义者。必失次义。而知次义者。必达初义。故仍以次义为正。
(丑)二示舍滥留纯观
(问。)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言唯见唯)境。(答。)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徧计所执)外故。但言唯识。(又)或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
境从心变。心外无境。而愚夫不达唯识。妄生执著。起见起爱。枉受轮回。故但言唯识。令彼观心。言观心者。只是强观诸法无实。皆从识变。则能伏灭徧计执情。
(丑)三示摄末归本观
或相分等。皆(以)识为(体)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
秖一识性。由熏习力。似有四分生起不同。克实论之。相见之末。何尝离于识体。故大佛顶经云。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
(丑)四示遣相证性观
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之外。)无别有法。
欲知如外无识。先观识外无如。若知识外无如。方悟如外无识。识外无如者。圆成实性。不离依他也。如外无识者。依他无性。即圆成实也。故前颂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又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而后之讲者。妄谓法相宗中。立凝然不变以为真如。不亦冤乎。
(丑)五示隐劣显胜观
此中识言。亦摄心所。心与心所。定相应故。
但以胜摄劣。故云唯识耳。非谓离心无别心所也。一一心所。皆具四分依他起性。一一依他。皆与真如。非异不异。故得介尔有心。三千具足。若不然者。不堕儱侗。则堕支离。岂大乘中道法义也哉。统论唯识修证法门。总不离此五观。以对南岳大乘止观。如出一辙。初遣虚存实。二舍滥留纯。即分别性中止观也。三摄末归本。即依他性中止观也。四遣相证性。即真实性中止观也。五隐劣显胜。即密显染分三性。净分三性。皆可具前四观。何以言之。若但论心王。则不显染净差别。唯兼论相应心所。方知三性各各不同。既于心王得论四观。亦于心所得论四观。且如贪嗔痴等。随举一法。若遣虚存实。则知所贪外境非有。若舍滥留纯。则知内相分境亦虚。若摄末归本。则知能贪所贪。本无二体。若遣相证性。则知贪之实性。即真如性。嗔痴慢等。例此可知。恶法尚尔。无记与善。益复可知。有漏尚尔。无漏诸法。益复可知。故能徧于五位百法。通达三性及三无性。成就真俗不二观门。此佛祖传心要诀。法性法相真源。愿有智者。慎思明辩而笃行之。勿蹈寻章摘句窠臼。勿招算沙数宝讥嫌。勿殉世谛流布陈言。勿犯斗诤坚固记莂。庶不负天亲护法等诸大菩萨慈力。亦不负戒贤玄奘等。师资授受苦心。已上第二大科依教广成分竟。
(甲)三释结施愿分二。初释结。二施愿。(乙)今初
此论三分成立唯识。是故说为成唯识论。亦说此论名净唯识。显唯识理。极明净故。
此先释结末释论也。三分。谓宗因喻三支比量。又略广位三分。境行果三分。相性位三分。故开蒙曰。有三种三科。一略广位三科者。初一颂半。略答外难略标识相。次二十三行颂半。广明识相。显前颂意。后有五颂。明修行之位次。二境行果三科者。前二十五颂。明唯识境。次四颂。明唯识行。后一颂。明唯识果。三相性位三科者。前二十四颂。明唯识相。第二十五颂。明唯识性。后五颂。明唯识位。当知三科。即三分也。
此本论名唯识三十。由(天亲大士造)三十颂。显(于)唯识(之)理。乃得圆满。非(有)增减(于本颂)故。
此更释结本宗论也。非略不足以提纲。非广不足以尽义。非位不足显修证。故三十颂不容增减。又非境不足以导行。非行不足以克果。非果不足以证境。故三十颂不容增减。又非相不足辨邪正。非性不足以容空有。非位不足以证性相。故三十颂不容增减。今依此三十颂。而释成之。先广破我法二执。略明能变唯三。次广明三能变相。申明所变唯识。既于依他起之心及心所。破其我法二种徧计。即知二空所显真如。与依他起非异不异。故得真俗理明。性相交彻。依之起行。便可历五位而证二种转依。虽十家殊释。广有百卷。细绎精搜。楺成十册。亦于三十本颂。义无增减。可谓入大乘之初门。破邪执之利斧。接权小之巧便。显性具之前茅矣。初释结竟。
(乙)二施愿
已依圣教及正理。分别唯识性相义。所获巧德施群生。愿共速登无上觉。
圣教。指能诠之文。正理。指所诠之义。文随于义。义随于文。教之与理。何尝有二。但恐依文解义。则为三世佛冤。故既依圣教。仍须正理以为司南。又恐离经一字。则便同于魔说。故既依正理。仍须圣教以为定量也。分别性相义者。若不了性。亦不了相。其相即妄。若不识相。亦不识性。其性即孤。故须性相俱通。方得自他兼利。又性相秖是事理。不达事而理非圆。不了理而事奚立。故今分别此义。令于真俗二谛了了分明。以为起行历位证果之本。只此一念弘法功德。能报十方诸佛深恩。又复回施群生。以顺大悲。愿登大觉。以顺大智。悲智双运。即是四弘誓铠。大乘唯识之正印也。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十
跋语
宗镜录云。应须以智慧合其多闻。终不执诠而认指。以多闻度其智慧。免成孤陋而面墙。设有一微尘处未了。此犹有无明在。以不了处为障翳故。何况自身根门之内。日用之中。有无量应急法门。全未明一。若欲为人。凭何剖析。只成自诳。反堕无知。自眼未明。焉开他目。故须三量定其是非。真修匪滥。四分成其体用。正理无亏。然后十因四缘。辨染净之生处。三报五果。鉴真俗之所归。若不达三量。真妄何分。若不知四分。体用俱失。又云。一心实相。悉是诸法。诸法所生。皆从现行善恶熏习第八识含藏种子为因。发起染净差别报应为果。若不微细剖析。问答决疑。何由到一心总别之源。彻八识性相之际。古德谓提纲意在张网。不可去网存纲。举领意在著衣。不可弃衣取领。故知理事双明。方通圆旨。教观齐运。始达一乘。又云。若不因教所指。何由得识自心。设不因教发明。亦须凭教印可。若不然者。皆成自然外道。闇证褝师。直饶生而知之。亦是多生闻经熏种。或乃诸圣本愿冥加。呜呼。永明大师。以法眼嫡孙。悟齐诸祖。而苦心苦口。劝诫若此。谁谓成唯识论。非佛袓传心之要诀耶。予自恨障深惑重。不能折伏现行烦恼。深负出家初心。而性相源头。颇窥一线。诚或佛祖本愿冥加。故亦不敢自私自秘。聊竭隙明。和盘拈出。举笔于丁亥年三月二十五日。脱稿于本年五月二十五日。凡阅两月。述成观心法要十卷。伏愿见闻随喜。不退菩提。若信若疑。咸成妙种。同生极乐净邦。先觐阿弥陀佛。还入龙华初会。影响弥勒世尊。尽未来时。广度含识。众生皆悉度尽。方证无上涅槃。蕅益沙门智旭阁笔故跋。时年四十有九。
上一篇:
第1部分-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下一篇:
第1部分-憨山老人梦游集
佛藏相关阅读
金刚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东林十八高贤传
修西闻见录
第2部分-净土圣贤录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原文及注音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3部分一切经音义
文殊八字大威德咒功德及好处
佛藏最新文章
藏外
|
下部赞摩尼教
藏外
|
五家正宗赞
藏外
|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原文及注音
圣号
|
阿弥陀佛圣号
圣号
|
观世音菩萨圣号
TOP10 热门佛藏佛学推荐
热门佛藏佛学排行榜
佛说大阿弥陀经
念佛回向文全文
僧伽吒经 卷一
回向的功德很大吗?关键看你的心!
念什么回向功德最大?经咒不能回向只能念佛对吗?
念完阿弥陀佛圣号后,是否需要回向?
放生的功德及简单仪轨
淫邪之心应该怎么样去化解?
孩子叛逆怎么办?
学佛人可以算命吗?
藏外佛学推荐
下部赞摩尼教
下部赞 □思那里思咄乌嚧诜伊乌嚧诜□□□布思那里思咄丽伊所纥耶喃布□□□伊呜嚧诜于呬所倒奴噜阿勿倒奴噜□门啒利呼唵吽谋苏吽噎而坭缓奴嚧呼诎郁□涅萨底拂罗辞
四十二章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於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
五家正宗赞
五家正宗赞 宋 绍昙记 四卷 希叟和尚正宗赞目录 卷第一 菩提达磨大师 六祖大鉴禅师 江西马祖禅师 南岳石头禅师 南泉愿禅师 百丈大智禅师
下部赞摩尼教
五家正宗赞
五戒心法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
佛说优婆五戒相经笺要
佛说四十二章经解
佛说戒消灾经略释
佛说斋经科注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
联系我们
邮箱:hengxiuju@163.com
微信:hengxiu1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备案号:
豫ICP备2020036489号-2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