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相宗络索
2024-02-28丨 来源:

相宗络索 清 王夫之

相宗络索

八识

  前五识 “眼”,九缘生。“耳”,八缘生,不择明暗,故不缘明缘。“鼻”“舌”“身”三,俱七缘;香、味、触俱合境方取,不缘空缘。

  第六意识 即意即识,五缘生。不倚五根,别无浮尘根为其根,不缘根缘;诸境不现前,意亦生起,虽缘于法,而法非实境,不缘境缘。

  第七末那识 意之识也,故《成唯识论》亦名此为意识,六识缘此而生。此识虽未思善思恶,而执八识一段灵光之体相为自内我,全遮圆成无垢之全体;由此坚持之力,一切染品皆从此起。故梵云末那,唐云染。(“染”下应有“汙”字。)从三缘生。虽当不作意之时,此中耿耿不忘知此我为我,故不缘作意缘,无所分别而识体不灭,故不缘分别缘。

  第八阿赖耶识 本等昭昭灵灵可以识知一切者,本是真如之智。因七识执之为自内我,遂于广大无边中现此识量,而受七识之染,生起六识,流注前五。此识从四缘生。若不作意,则此识虽在而若忘;作意乃觉此识之光可以照境,不如七识之执滞不忘,不因作意。

九缘

  “明”日月镫之光。眼不缘此,则色不别白,识亦不生。余七识不缘此缘。

  “空”眼耳与境相去中间空处。若逼近无空,及中间障隔,则眼不能取色。耳虽不受中间障碍,而空能远闻,以生其识。余六识不缘此缘。

  “根”眼耳鼻舌身,皆依根发识。其结成形体者为浮尘根。服能见色,耳能闻声,鼻能辨香,舌能知味,身能觉触者,为胜用根。余三识不缘此缘。“境”色声香味触皆现在实境,前五所缘。法乃过去五尘卸落影子,六识缘此境生,十八界为境。七八二识(下)。不缘此缘。

  “作意缘”即八识心所中作意品。有识则自然相应有此作意。前五待作意,识乃发生。若不作意,根虽映境而不与己相关,见如不见,乃至触如不触。第六以此机为意所自生。八识本其相应心所而作意。则识体现。七识不缘此缘。

  “分别依”即第六识。前五与同时意识和合,乃生可忻可拒之见。六识即其现行,非所缘。七八本无分别,不缘此缘。

  “染净依”即第七识。染固为染,此净亦法执之净,缘末那而成。前五有净有染,皆缘此生。第六具诸染净,皆此决志引为自己现行。第七即其本体,不名为缘。第八缘此而不受染,名曰根缘,不名染净依,以无染无净故。

  “根本依”即第八识。前六皆从此五遍行而生起,为其根本所依。七识与第八互相为根,非藉八识而有,名为根缘,不名根本。第八乃其现行,非所缘。

  “种子缘”八识皆有种子者,亲生自类种子也。过去现行为现在种子,现在现行为未来种子。故眼恒见色,耳恒闻声,各各禀成八种境界。

四缘

  此四缘,八识皆具。即前九缘缘生之机用,合说其相缘有三种因法,而加等无间缘为生灭不停之因。

  “亲因缘”即九缘中种子,乃其自类相续亲生此识之本因。若无此缘,虽具后三缘,其识不生。如眼不闻声,耳不见色等,非亲因故。

  “所缘缘”识本无境无量,缘彼以为境量,曰所缘。有此所缘,识乃成就,即九缘中之境缘也。前六缘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同异、成毁、总别、爱憎、取舍诸识,见缘相也。第七以八识相分有所光明之体为所缘之境量,第八以根身器界为可了之境,缘之而起遍行之心所。

  “增上缘”谓明、空、根、作意、分别、染净、根本七缘也。八位识中虽各有自类种子,不待增而自有其识,然必得此七缘为之增长,其觉了精审之胜用乃益成就善染诸心所令具种种功过。如眼本辨色,若遇天日清朗,镫烛辉煌,愈增详察。余识余缘,例此可知。其作意缘,但能发起初念,无所增长,故不在此缘。“等无间缘”八识自类识中,前念方灭,后念即生,谓之无间。然必待前念之灭,后念即生,各各相等相待,如瀑流之前波去而后后波乘之,无一刹那间两念并存之理。前念已往,空其位以待后念,后念即蹑次而发,无刹那之间隙。乃至三有身生生死死分段变易,必灭此乃生彼,灭此则必生彼,皆等无间也。此缘在九缘之外别有一缘,由有前故有后,前灭故后生;生灭之门,惟识之宗也。八识皆有,故曰“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增一”:眼十,耳九,鼻舌身八,意六,末那四,阿赖耶五。

十二支(自注:一曰十二因缘)

  因缘者,因此而缘于彼也,与“九缘”“四缘”之缘,文同义别。缘谓相循不舍,此通序一期生死,相缘而起。

  “无明缘行”“行缘识”无明,即七识之有覆(惟)性也。行,七识之别境之慧,生起四惑及前六一切心所,成种种现行烦恼也。此二属过去支,因前生为无明所障蔽,结成现行。因此现行熏习执为自内我体,遂生起不断之阿赖耶识。在前有已灭,中有身中此识不灭,以成后有之主公识(“识”下应有“第”字)八识也。

  “识缘名色”名色,五蕴也。名者受想行识,色即色蕴。因过去之识执持不灭,缘坿父精母血,结成五蕴,取胎中之形,谓之色;色中即含藏受想行识种子,以其未有发见之实,故谓之名。此中无思无为,自然分别,故抟合而成五根,玲珑巧妙,成浮尘色,具胜用根。皆是识神在内变化,成其质性,为有生后受想行识之蕴。又云“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者,则以既有色,还复生起后有中含藏之识。则名色又缘坿于识也。识缘名色者,过去之识缘后有之名色;名色缘识者,名色复缘现在未来之识也。

  “名色缘六入”入色声香味触法也。有此色受想行识之蕴,自然缘彼六处而与相入。

  “六入缘触”既入于六尘,则五蕴与彼大处相遇而触,觉彼六尘明暗、喧寂、香臭、甘苦、冷暖、违顺等相矣。

  “触缘受”既与相触而觉其有,则眼受色,耳受声,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触,意受法,引彼尘而归我根,还与领纳而生喜乐忧昔舍诸受相。

  “受缘爱”受之则趋喜避忧,厌苦欣乐,于可喜乐,生其耽爱。

  “爱缘取”爱色则取色,乃至爱是法则取是法。

  “取缘有”既取外尘为己受用,遂以长养六根,增益六识,以执持七八二识,有之不离。

  “有缘生”生谓一期寿命中成种种业,作生死相,据现在未灭者为生,尽其寿命。

  “生缘老死”一朝之报将终,生还衰减以至于死。若其实相,则刹那不停,方生方死。过去一刹那死,现在一刹那生;未来一刹那已生,现在一刹那又死。如镫赴焰,焰增油减,至灭乃休。

  自名色以下皆现在支,而爱、取、有三支,为“无明行识”之因,结成未来八识种子,循环生死之中,无有休息,皆此十二有支相缘不舍,唯一阿赖耶识贯彻始终也。(自注:有谓中有后有;支者,一期生死中之支派)

三境

  境者,识中所现之境界也。境本外境之名,此所言境,乃识中觉了能知之内境与外境相映对立所含藏之体相也。

  “性境”性,实也。所见所知者,于地水火风、色香味触既所实有,识所明了宛然之境界,亦是如实而知,非情计所测度安立不必实然之境。前五见色果色,闻声果声,知香本香,知味果味,觉触果触,不缘比拟,定非谬妄,纯是此境。第六依前五随色声等起如实法,不待立名思义自尔分别者,其一分性境也。七识妄揽八识为自内我,立八识相分为境,非其真实,故不具此境。第八本如来藏,无有境界,横为末那所执,而成见相二分,虽缘根身器界以为性境,而本无其境,故《颂》中于八识不言何境。

  “带质境”因四大五尘之质带起,立此一境,是执着相分而生其见分。谓之假,则有质可带;谓之真,则本性实法所无。一切颠倒迷妄皆此境所为,恃其有质,信可爱取,挟质妄行,坚不可破。此境前五所无,不于声色等起意计故。第六为似带质,以意缘前五卸落影子之法尘,于声色等立可忻可拒之相,其实彼质不为吾意所带动,如蝶恋花,花终不恋蝶,故曰似带质。第七为真带质。八识本无区宇之质,第七带起而据为自内我,第八即为所带动而成一可据之境,流转生死中,为自境界,故曰真带质。八识虽有五心所,而不挟带外境之质为其见分,故不具此境。

  “独影境”全不因实有而立其境,独有其影,了无实用。此境唯第六有之。前五有实境则如实而知,非影也。第七本无自体,如本无镜,不得有影,所执乃第八实有之相分,非影也。唯第六一识,于前五过去色声等,形去影留,忽作忆念,宛在心目之间,此名有质独影。又或因名言配合,安立境界,如想兔有角,便俨然一戴角之兔,可说可画,此名无质独影,一半似真,一半是妄。

  性境实性所生;带质,遍计性所生;独影,依他起性所生。独影虽非真实,然不于镜中横生意计,执为自性,亦不强物从己,坚立崖岸,如镜中见影,可即影而知形,必不向影而求其言笑,若于此一着妄计,则即落带质矣。故六识通三性,因性生影,因影生带质也。

三量

  量者,识所显著之相,因区画前境为其所知之封域也。境立于内,量规于外。前五以所照之境为量,第六以计度所及为量,第七以所执为量。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前五于尘境与根合时,即时如实觉知是现在本等色法,不待忖度,更无疑妄,纯是此量。第六唯于定中独头意识细细研究,极略极回色法,乃真实理,一分是现量。又同时意识与前五和合觉了实法,亦是一分现量。第七所执非理,无此量。第八则但末那妄执为量。第八本即如来藏,现量不立,何况比非。故《颂》但言性,不言境量。

  “比量”比者,以种种事,比度种种理。以相似比同,如以年比兔,同是兽类;或以不相似比异,如以牛有角,比兔无角,遂得确信。此量于理无谬,而本等实相原不待比。此纯以意计分别而生,故唯六识有此。同时意识以前五所知相比,求其得理;散位、独头缘前所领受以证今法,亦多中理,皆属比量。前五不起计较,不具比量。第七一向执持污尘,坚信迷着,不起疑情,亦无此量。第八无量,前注已明。

  “非量”情有理无之妄想,执为我所,坚自印持,遂觉有此一量,若可凭可证。第七纯是此量。盖八识相分,乃无始熏习结成根身器界幻影种子,染污真如,七识执以为量,此千差万错,画地成牢之本也。第六一分散位独头意识,忽起一念,便造成一龟毛兔角之前尘。一分梦中独头意识,一分乱意识,狂思所成,如今又妄想金银美色等,遂于意中现一可穰可窃之规模,及为甚喜甚忧惊怖病患所逼恼,见诸尘境,俱成颠倒。或缘前五根尘留着过去影子,希冀再遇,能令彼物事倏尔现前,皆是第六一分非量。前五见色闻声等,不于青见黄、于钟作鼓想等,故不具此量。第八无量,准前可知。

  现量乃圆成实性显现影子,然犹非实性本量。比量是依他起性所成,非量是遍计性妄生。

  《瑜伽论》三量外,有至教量,谓值佛出世,及法恒住,所说一实至教,闻己生信,即以所闻至教为己识量。此量从根门入,与意识和合而成,亦三量所摄。若因闻至教,觉悟己性真实,与教契合,即现量。若从言句文身思量比及,遮非显是,即属比量。若即着文句起颠倒想,建立非法之法,即属非量。

三性

  此性指识中相应心所有此三种差别,于见分三性中俱依他起性摄,以皆资藉缘生故。若圆成实性,但一无三。

  “善性”能成善品十一之才质。

  “恶性”能造根本六惑、大随八、中随二十、小随十之才质。

  “无记性”记谓纪其功过之因,而别之为善恶之果。无记者,可以善而未即善,可以恶而尚未恶,乃识初发之机,一切恶善皆由此作,遍行、别境、不定三位、十四心所之才质也。别有士用果,如著衣吃饭耕种工技等,其果亦无记,亦由遍行别境起其功用。此无记性复有二:

  一“有覆无记”,覆,盖覆也。如瓦隙日光,四边皆受障蔽,但受一隙之影。此性覆障真如广大之体,于五蕴中,八识执持我为我,我法为我法,虽未即为恶,而为染污之本,乃七识别境中一分邪慧所成。恶性成烦恼,善性成无明,而烦恼乃无明所发生,故前六随惑皆七识根本四惑所生,而四惑又别境慧所生。若论其本体,则此性即是无覆性锢蔽而成有覆,如隙中日即全日光;故统言三性,不分为四。

  二“无覆无记性”乃真如不守自性,加被润生所成,本无覆障,虽为七识所染,而本体自如,遍行初心但有觉了,无执着,无分别。然其可善可恶不得纯净无垢,如水初波,未有宁静。善恶二性,唯第六通具,以一切善恶皆缘意造也。前五善性具,恶性有缺,识依根发,功不胜故。如小随十,前五对境则有,境去则妄,不留滞结成内毒,如第六之攀缘过去未来也。前五善恶亦待一分同时意识和合乃成;若同时意识未生,但与五根和合,则前五止有有覆无记。

  无记八识俱有。此性在八识但成五遍行,未堕善恶。至七识结就,则即此遍行而生别境之慧。至六识生,则即此五遍行具诸别境,及不定四。其流注前五,则遍行生五别境;其遍行止是一性,贯串八位识中,为可善可恶资粮。在八识但有初发识光,未有障覆。至结成第七,则此性自生覆矣。七识以障覆为性,还能障覆第八,使成异熟种子,结生死因;又能障覆前六,使成根随诸恶、根本四惑及八大随,皆此有覆之所结成。此有覆性以法执成我所,是所知障。无明现行为烦恼种子,非即有烦恼现行,故但名无记,不便判作恶性耳。六识受七识之染,前五以第七建立我所,各各成自类遍行别境,不得圆通,皆是有覆,不能还归第八无覆本位。唯八识一位无覆无记,余俱有覆。

见分三性

  此三性乃真妄所自分。凡有言说,俱从此证持。一乃性之本体,二性之作用,三性之变染。相宗依依他起,证圆成实。

  “圆成实性”即真如本体,无不圆满,无不成熟,无有虚妄,比度即非,眨眼即失,所谓“止此一事实,余二定非真”,此性宗所证说,乃真如之现量也。八识转后,此性乃现。“依他起性”或依境,或依根,或依言,或依义,展转依彼事理,拣别真妄而实知之,此相宗所依以立量,就流转中证还灭理,比量也。由此度理无谬,虽未即亲证真如,而可因以证如,由八识五遍行流注六识,而成此性。

  “遍计性”不依真如,不依事理,从一切世间颠倒法相类不相类,遍为揣度,而妄印为真,非量也。因此而成痴慢疑邪之惑。永与真如不契,从七识有覆性中一分邪慧流注六识而成此性。

五位唯识

  此以唯识一宗该尽万法,一切事理见相善恶凡圣,皆识所证。流转者,此识之流转;还灭者,即于识而还减之。百法统万法,五位统百法,若非自识,彼法不成。一由阿赖耶识旋生七位,建立种种迷悟规矩。凡一切相,皆从见生,见相皆从自证分生,一散而万,相宗所以破逐法执理之妄也。

  一“自性唯识”真如自性刹那一念结成八识,各为心王。在含藏未发为阿赖耶识;转念执染为末那识;发动于心意为纥利耶识;依五胜用根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总是如来藏中一色光明逐地流转,是八位心王自性皆唯识也。

  二“相应心所唯识”八识五心所,七识十八,六识具五十一,前五约略有三十四。一一心所成彼善恶无记三性,具诸作用,皆是识所显现生起,于八位中各与彼识相应。有此识则有此心所,凡所有心所皆是此识建立成熟,识外别无心所也。

  三“所缘唯识”内而五根为根身,成种子、根二缘。外而五尘与地水火风四大为器界,及一分法尘,结成前境,为空、明、境三缘。识缘之而生者,与六七八三识互相为缘,作分别、染净、作意、根本四缘。及等无间,待彼灭而此生者,亦非识外别有相资相互相待,别有可缘之色法,皆即识所结成所印持而成乎有彼,以见立相,又因相而生见,如束芦转。若有眼识,不成胜用,即无青黄等色可缘之相。余十色法,例此可知。如毛嫱丽姬,鸟见高飞,鱼见渊潜,由彼识别,所缘亦别。足知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及一分法尘:种种名,种种义,种种功田,种种触受,缘以生识者,皆识中所现之影也。

  四“分位唯识”乃二十四种不相应法,各自有其分位,不可分入八识分位中者,如他人识等与己八识不相应然。唯末那执染障碍人法二空,故有分别相应不相应法,实则统于真如中本无异同,但因识所计较,判彼与我为不相应耳。二十四详《唯识谛》。

  五“实性唯识”六无为,非识所有境界,乃真如实性。然真如流转而成八识,识还灭而即实性,如反覆掌,面背异相,本无异手,故四智即唯识也。

二障

  障者,障蔽真如也。有障则智成识,无障则识成智。

  “烦恼障”我执所成。由七识揽八识为自内我,令诸遍行心所染著流注前六,成诸恶业,既以患得患失自恼,还以恼害一切有情。此障以七识贪痴为根本,至前六识生起嗔分,增长中随小随十二染品。

  “所知障”法执所成,由七识执八识相分为己见分,生一分别境之慧,建立非法之法,即所知者为障,而还能障蔽所知,迷失妙悟。此障以七识慢及邪见与痴一分为根本,流注六识,生起狂疑,增长大随八及中随一分无惭无愧。唯前五无,以前五所知虽一口口之光,而实性境现量,无非量也。

我法二障各二

  “分别我法执”此二执在八识本无。至有生后,八识种子还生七识现行,遂染第六意识,于人法二障生慢疑邪见等现行,起我非我法非法虚妄分别,流注前五同时意识中,增长贪嗔痴等。直至地前资粮圆足,人见道位,意识初转,则现行二执不复生起。故第六《颂》云:“发起初心欢喜地”。第七《颂》云:“极喜初心平等性”。以七识为分别根本,六识为分别现行。此二执于六识生,即资六识而灭。以观门妙察照破二执本非实有,皆以因缘合集而成,遂得脱离出缠,不复生起无明烦恼粗相。

  “俱生我法执”此二执乃无始时来,以七识所染现行,薰成八识种子,伏于隐微,为生死根本。七识拘定一窍之光,为八识见分,遂与根身器界相依成彼之境,为八识相分。其执见分为自内我,不能打破疆界,认根身为法器,乃至菩提自我得;涅槃自我证,皆是我执。其依相分安立境界,乃至知有法可证,有佛可学,皆是法执。此二执非见道位中所可还灭,以见道位中以人空法空二观折伏现行二障,而能观者即是我,所观者即是法。由在未生以前,如影随形,虽日月镫光暂灭而隐,究竟形未灭而影相暗存,不缘六识生,不于六识转,非观所能断绝。须于修道位行起解灭,渐次成熟,至不动地,不劳自己功用,无能观之我,则此我执摧灭。而犹有道可修,有佛可学,法执未除。至金刚道后,尽舍八识种子,法执方净。然尚未能现大光明,合十方尘刹为一智所摄,尚有微细法执,不能入异类,合四智成一智,息三界苦轮。必至佛位。具四无碍智,俱生法执方得灭尽无余。

四分

  分者,八识位中各各所证之分量也。前二分无后二分,第三分不能证第四分。安薰建立三分,护法加立第四。

  “见分”能见者为见分。

  “相分”所见者为相分。然惟能见方有所见,所见者非真实相,因我能见,认为实相,见异则相亦异。如罗刹见雨成刀,雨遂有刀相。故谓此二如蜗牛二角,合则一,离则二也。第八相应心品有作意想思,乃其见分;触受二品所触所受,四大六尘,即其相分。第七以八识作意想思生起别境之意,为其见分;认第八所有遍行光明之意为可执之实,乃其相分。第六以己遍行别境不定心所为其见分,以第七非量及前五根境现量为其相分。前五以瞥尔现前之知见与同时意识和合者为其见分,以五浮尘根及色声香味触之境缘为其相分。

  “自证分”自证者,不起见,不缘相,而自有能证之体,唯第八心王有之,乃见相之总持也。前七无。

  “证自证分”以真如智光灼知八识,即是如来藏证知八识心王生灭之因。此唯第九白净识有此分,自其证八识铨真则谓之白净识,自其普照一切见相则谓之大圆镜智。

五受

  八识所受外缘。于身心有此五种差别。

  “忧”逆境未至而先逼心。

  “喜”顺境可得而先悦心。

  “苦”逆境逼身。“乐”顺境乐身。

  “舍”不逼不悦,若一切随缘应得受用,忧喜苦乐俱不相应,名为舍。

  前五有苦乐舍三受;忧喜不关身,故无。七八二识,忧喜苦乐俱未曾领纳,唯有舍受,遍受一切,未分别故。第六忧喜最重,苦乐虽在身,而意亦领纳。若随缘起意,虽极思量,不见苦乐,无所忧喜,则是舍受,意识具全。

三界九地

  地犹位也。修行此地之染净为因,成就托生为果。因以从染入净,次第而臻。随因得果,九等差别以分。要为从根求净,误以八识为圣证,上地报尽,还生下地。故颂云:“界地随他业力生”。三界“界”,限也。四果四空,相因成熟,故通为二。

  一“五趣杂居地”人、天、畜生、饿鬼、地狱为五趣。趣有意趣、趣生二义。意趣为因,趣生为果。此天趣乃有分段生死,不知佛法。此宗专说当人八识,而旁及天、鬼、畜、狱,以人造彼因,必堕彼果者言也。

  二“离生喜乐地”发有为心,出离生死,以净行为喜乐,在四果中为须陀洹。此地折伏鼻舌二识,虽有胜用根闻香知味,而不起爱香甘、憎臭苦分别。

  三“定生喜乐地”既发愿出离,志不退转,决定依净乐生住,在四果中为斯陀含。

  四“离喜妙乐地”修习净行,不因忻慕,自领净乐,在四果中为阿那含。

  五“舍念清净地”无待欣乐,与净行自然相安,与五欲自然不染,在四果中为阿罗汉。

  以上四地,乃人中修学二乘所得果地,皆从六根折服现行烦恼。不知唯识法即转成智,不能还灭根本烦恼及所知障。若于此发广大心,从四加行、二资粮进发心欢喜地,即人佛乘。若但成熟不舍,堕后四地天趣中。

  六“空无边际地”灭尽根尘,一空无所不空。以下不复来生人间,然报尽仍堕五趣,以八识种子未得还灭也。

  七“识无边际地”折伏七识一分粗障,据第八识为涅槃境。

  八“无所有处地”八识心所不现,心王不灭。

  九“非非想处地”不灭之八识时现光影,而不能成普照之圆明。

  以上四地,乃四空位,随其愿力功德,依空而住,不生人间,乃阿罗汉修证之极果也。初地为欲界。二地至五地为色界,不起欲想而依色托生。后四地为无色界,不依色托生,处于空虚,有无不定,渐高渐上,依空界住。无三有五蕴,但八识不转。报尽还生。

三有身

  “前有身”谓寿命欲尽时,根已坏,前六无依,亦随坏灭,唯八识依寿暖尚在时。

  “中有身”八识离根,为七识薰染,不能解散,于虚空中抟结。白非速堕地狱者,一七日成此身,待缘托生。

  “后有身”中有身遇父母交合,见一线之光,投入母腹,初七名羯喇蓝,二七名额部昙,三七名闭尸,四七名健南,五七名钵罗奢伽,以后生发毛指爪,具诸浮尘根,至于出胎,其受想行识即随色住。此众生死此生彼中间三位,八识蕴结,不空而有,一谓之三阴身。

二类生死

  “分段生死”如一人报尽,中有身抟聚不散,还为一人。乃至堕三恶道,报已还复受。生或修净行,生种姓家,成四果。净染因果虽异,皆随六根而转。识依我执,终不舍离为因;一类相缘,出没生死为果。

  “变易生死”此生报尽,不复结为中有;一类相续之身,随缘分合,其净行成熟,超禅入空,舍世间五蕴,依空而住,不食段食,不结浮尘根色。此上四地所得净果,乃至劫终方始毁坏。其分别我执已尽,去一分末那,而法执末那亦不现前,唯阿赖耶识坚固未转,为因而得此果。

六位心所

  识之本体为心王。王犹主也,统领当位心所也。心王所发之作用为所。

  一“遍行”八识皆有。遍者,遍四一切心也。

  (一)“遍一切性”。善恶无记皆因触受而生,作意而起,想思而成。

  (二)“遍一切识”。谓八位识皆以此五种心所而为其体用。若此五心不动,止是无覆之光,识体不立,识用不行。自七识以下七位识所有遍行,皆是第八遍行流注。识虽有八,遍行无二。当其瞥尔与根身器界相缘起识者,即是八识遍行。触八识相分而受之,因作意认为自内我,增长想思,即是七识遍行。于触受作意想思上诸分别,即于所触受等更增分别触受等相,而始终以此五为分别主,即是六识遍行。其八识一动,即分注五根,如一油透五镫草,相缘起诸苦乐舍等违顺触受作意想思,即是前五遍行。

  (三)“遍一切地”。谓三界九地,有此识则有此遍行心所。初地八识遍行俱全,二地以上除鼻舌二识遍行,六地以上唯八识遍行常住不灭。

  (四)“遍一切时”。谓自无始之始至究竟之终,其余心所或有间断,唯此五种心(“心”下应有所字)贯彻八位识中,刹那不停,浩劫不息。有所缘,则缘别境以下五位;无所缘,则守其本位,而自尔分明。此一位乃唯识之本领,万法之根苗,未到金刚道后识体,此心所无可脱离,行于五位,终不休息,所谓一波才动万波随也。此心所凡具五品,一发俱发。一“触”,初与所缘相触,觉有彼境也。二“受”,引所触以为自受之忧喜苦乐舍也。三“作意”,念方动之机也。四“想”,有此能想之灵,可入事理也。五“思”,有此能思,可自起作为也。缘触生受,缘受作意,缘作意而成想思,故《成唯识论》以触为首。凡所触所受,作意乃知,想思皆作意现行,故《规矩》以作意为首。

  二“别境” 十遍行中起诸心法,各各缘境而别成境界,不得一时俱有,或一品孤行,或相缘而成二成三乃至成五。此心所第八无有,以第八于根身器界但有触受,具可作意想思之能,未缘境故,无别注而立一思量之境界。第七有第八相分可缘,内缘根身,遂于见分中起慧,自信为审知明了。而余四必待第六意起方生,故但有慧。第六全,无境合故,缘所忻所求所喜之境而有“欲”;于素所信可之境见为是处而印可之,而有“胜解”;于曾所惯习之境见为利益而记忆系恋,则有“念”;于所印可系心之境一心专注不妄,则有“定”;因而于中展转思维,智巧从之而生,则复生“慧”。此五以慧为生起之囚;以欲故而立胜解,或以所信为胜解而欲之;以欲解故而成念;以念而成定;于所定而生慧。或展转缘生,或一类孤行,于善于染皆有,而无记之成有覆,亦因慧而起,因余四而盛。

  三“不定” 不定者,无有决定之心,不得安隐,乃善恶交持之际,有此心所,是比非二量之所互成,于独影境不得自在,唯第六意识有此四心。(“心”下应有“所”字)前五现量决定,无此不定。第七坚执非量,亦无此心。(“心”下应有“所”字)意发不恒,当其习于恶而意忽不安,则有“恶作”;其欲向于善而心忽倦怠,则有“睡眠”;其修习善品而善不现前,则旁徨急求而为“寻”,凝神待观而为“伺”。从此猛勇解脱,则纯乎善;从此放散驰求,则堕于染,意识善恶之分,在此而决。

  四“善十一” 第八为种于含藏之识,虽诸善品,亦其五遍行所成,而非藏中所有。第七纯为染根,即使或成善品,亦但法执,不成为善。唯第六全具,以一切善染皆由意造也。前五有同时意识和合,又为诸善之所成就,意中善染,至前五乃发见于事为,如眼见美色不为欣慕留连等,是其无贪。余识余品,例此可知。然前五识胜劣不等,如鼻舌二识,于信勤不放逸行舍诸品现行,非其胜用。《规矩》言善十一者,统五识言之,非一一识皆具也。十一品中以无贪无嗔无痴三品为戒定慧净行根本,余八皆以此三善增善防恶,其与根随二惑对治。思之可见,不须刻意分别。

  五“根本烦恼”八识虽有俱生二执、异熟二障为烦恼种子,而未起七识,不成现行,故无此根本六惑。第七虽未发露,而执第八为自内我,贪恋隙光,痴迷不晤,怠慢不求还灭,失正法眼而堕邪见,植根深固,蕴毒在中,作前六烦恼之因。至第六则以贪痴慢邪故,不得则生嗔,闻正法而与己异则生疑。至前五功用短劣,虽不能起邪慢疑等见,而贪嗔痴倍为粗猛。根本者,随惑三品皆由此而生,此为根也。贪嗔痴属烦恼障,疑邪属所知障,通云烦恼,所知必成烦恼也。

  六“随烦恼” 随者,随根本烦恼而起成诸恶也。凡一切违善顺恶,成自恼恼他现行,总以根本六惑为根,随根随境相随不舍。五趣杂生地炽然充满,二地以上粗能折伏,不能断绝,乃诸恶之纲宗。而谓之随者,见过非自此而招,亦不在此折伏,如大盗,持仗把火者为从,根本惑乃其主谋为首也。第八无根本惑,故亦无随惑。第七有四根惑,成大随,染有覆无记性为无明。第六三随二十品全具,以一切烦恼皆从意生,意识备六本惑,则诸恶相随,无所不至。前五作根依境,不留不结故。无忿恨等蕴毒深重之小随。又大随随痴而起,七六前五俱有痴故,故所同具。中随随痴嗔二分而起,第七无嗔,故无。小随忿恨恼害嫉依嗔,悭依贪痴,覆依疑,诳谄依邪,侨依慢,六惑皆依,故唯六识具有。大中小者,随惑有三种义:

  (一)“自类俱起”。不信与懈怠放逸等同时俱起,不相妨碍;无惭无愧本同一念,同时俱起。此义大中二随俱有。若忿则不谄,侨则不覆,乃至乍然之忿必有。(有应作无)深远之恨,小随专,注一心不得俱起,此义无。

  (二)“遍染二性”。谓不善、有覆二性。大随中随即不成恶,亦有此心,(“心”下应有“所”字)是无明非独烦恼故。小随专是恶性,非无记故。此义无。

  (三)“遍诸染心”。若大随于无惭无愧及忿恨等,皆依此不信等心而遍互相染,由违善故顺于不善。若中随于大小二随十八种心。(“心”下“所”应有字。)不必皆染,虽不信等未必定无惭愧,若忿恨等尤属惭愧心变成之恶。若小随等一念蕴结成毒,全不与大中二随相应,故皆无此义。故曰皆具名大,具一名中,俱无名小。

六位心所缘生图

  前五根本三惑及中二大八,乃八识藏中所熏宿业,不因同时意识而生,与同时意识和合而成。

  六识不经七识所染则善染则忘,仍是无覆本性,惟被七识所染,则别境转增,不定心起,染在猖狂,善亦法障。

八识心王流转图

  现在八识俱过去七识熏成,结真如藏为业识藏,作总报主,受罪福果、乃果中还复生因,故还起七六前五诸王所,具善染现行,故十二因缘以无明行为五蕴所缘。

  六识为七识所染,与前五和合,为善染现行因,乃因地果生熏成未来种子,结如来藏为阿赖耶藏,流转不息,故十二因缘以爱取有为生死根本。

  凡此善染五十一心所具于第六;前五善具染不具;第七有染无善。故知流转之根祸生于末那,还灭之法即以斩绝末那为擒王破竹之元功矣。二乘愚者但依六根而施折伏,不但根本未拔,萌芽复生,且其所用折伏者即末那之双执,岂非认贼为子之大愚乎!

六识五种

  一“定中独头意识”谓入定时缘至教量,及心地自发光明,见法中言语道断,细微之机及广大无边境界二者为实法中极略极迥之色法,与定中所现灵异实境显现在前。此意识不缘前五与五根五尘而孤起,故谓之独头。此识属性境、现量、善性。

  二“散位独头意识”从凡夫至二地无寻有伺,于一切善、恶、无记、士用果等境非现前而起,意不缘前五及根尘色法,自规度,自拟议,缘过去卸落影子,作未来实相。此识不与前五和合而孤起,故名独头;行住坐卧时俱有,故名散位。此识当理者属比量、独影境;不当理者属非量,以其恋着过去而生希羡,属带质境。三性通摄。

  三“明了意识”即“同时意识”五识一起,此即奔赴与之和合,于彼根尘色法生取,分别爱取,既依前五现量实境,故得明了。初念属前五,后念即归第六。其如实明了者属性境、现量;增起分别违顺而当理者属比量;带彼前五所知非理恋着者属非量、带质境。此识无独影境。三性皆通。

  四“梦中独头意识”梦中前五根隐,识亦不发,但有夙习熏染,遂于幻中现其影似,而起计较、思冤、违顺等想,不缘前五,故名独头。此识全属非量。带醒时根尘以为妄本,属带质境。三性皆有,俱非真实。

  五“乱意识”谓大惊大忧大劳大醉及病狂人妄起意计,及一阐提人耽着颠倒,矫诬自性,但求殊异因而生起狂想。此识意亦无主,并不得名为独头,或时亦缘五根而起,不得明了,全属非量、带质及恶、无记二性,虽有皆非真实。

八识十证

  一名十理,以十理证知八识体相。此护法师以二乘不知八识,证明其于前五外实有非妄。

  “持种”谓执持一切善染种子,流转还灭皆依持此识,以此识本是如来藏白净识之本体,即可复真归元,故能持菩提涅槃之种,不尔,众生必无成佛之理。乃为七识熏染,受异熟果,成阿赖耶,则顺流注于七六前五,生诸心所,作不净因,结轮回果,故能成十二因缘流转不息之种。

  “异熟心”异熟有三义:一、变异而熟,谓如贪因得贫果,与因相反。二、异时而熟,过去因作现在果,现在因作未来果。三、异类而熟,谓人中因天中得果,五趣异类通受夙因为果。夙习熏染善恶等因乃至不相应心所不于当时当位当类得果,而此识流转趣生为总报主。前七断灭,不复受报,唯此虽异必熟,非但罪福不爽,亦且习气中于不知不觉之中,成熟而成自然矣。

  “趣生”一期报尽,前七俱已消灭,唯此八识实有不亡,恒相接续,遍生五趣中,趣意而分段不杂,随其善染,周历五趣。

  “有受”色身所有浮尘、胜用二根,各各不相执受,五识各依其根,无能统摄,且有间断昏忘,唯八识总合诸有而摄受之。

  “生死”初生前六虽有胜用根而未能发识,末那亦隐,不成心所。寿命将终,惟余寿未尽,暖息未散,诸识消灭,唯此八识持寿暖不即散灭。与生俱生,至死不离,唯八识心王而已。

  “缘”谓十二因缘中识缘名色之识,即此识也。从中有身见一线之光,万里立赴,即时缘附父精母血,结成五蕴,故曰识缘名色。五蕴既结成后有,识即处蕴中,故又曰名色缘识。此中前七俱未发起、故知所言识者即是八识。

  “依食”谓受生后至命终时,依四种时而生,食为所依。其依之而住者,乃此八识,一类相持,无有间断。若非此识,前五虽能取食,而何所滋养令其恒住?

  “灭定心”谓二乘人灭尽定,前六王所皆灭,第七染心不起,唯此识不散。其七识一分非染,我障虽未还灭,然亦即是所执第八之相分,非别有体性。乃至无想天入九地真灭尽定,亦有此八识心王,但无心所,除菩萨定中白净识,佛定中大圆镜智,皆是此识为在定之心。

  “心染净”染净至七识而结,至六识而具。然染之即成染,净之即成净,受染受净之心,八识心王也。所因以成染净者,即用八识心所之五遍行也。七识揽之以为染根,前六藉之以成现行,离八识外别无可染可净之心。盖前七俱无自体,随缘现影,此乃染净真心也。此义直穷染净根本,彻底透露,异于二乘但据前六为染净心,于彼折伏,冀得清净,乃惟识之纲宗,于斯炳矣。(此中误将“生死时心”与“持寿暖识”合而为一,故但有九证。)

八识三藏

  阿赖耶,此翻为藏。藏有三义,前一就本识言,后二依他立义,其实一也。能藏义兼王所,所、执二义,专指心王。

  “能藏”此识体本虚,故能含藏前七无始熏习染所有善恶种子,又能藏现有前七所作善染诸法现行为未来种子。心王既尔,心所亦然,以五遍行中一切心所皆能建立也。此就八识体量功用而言,谓之能藏。

  “所藏”此就前七依之以藏而言,谓之所藏。前七所有善染心所皆藏于此识之中,为彼所藏,即定为彼所染。如一库藏本无铜铁,而用贮铜铁,为铜铁所藏,则名为铜铁库矣。从彼得名,即受彼染,八识不自还其真空本来之体量,听前七据为所藏,遂无自位,为前七作总报主。

  “我爱执藏”就末那识坚执为自内我而宝惜不舍者而言,则为执藏。乃至九地四空,此爱不忘,此识不转,直至八地菩萨方能除执,能所无执,则双泯矣。此八识流转生死之祸苗,皆由七识强揽,而其还灭转智,亦在七识解缚,还其无所无能之本体。我恒一摧,藏即舍矣。

八识所熏四义

  所熏者,被前七熏成种子,非自有种子也。必拣所熏非能熏者,见还灭转智不于此识著丝毫工夫,但绝能熏,自无熏染。

  一“坚住性”无始以来,真如一分本体为末那所执,受其熏染,成其分段,种子现行展转相因,不离不散,以坚住故,持彼所熏,永不忘失。异生灭法,不能生起,抑不忘灭,故受前七熏,而不能熏前七。

  二“无记性”谓无覆无记也。既本无善恶,亦无障碍,如清水流于大地,遇沙石则洁,遇泥垢则浊,无必受之熏,亦无不受之熏,力弱志迁,异有胜用,可自作善恶有覆等现行。

  三“可熏性”此拣心所,专言心王,常住自如,无所发动,熏至则坐受,不待捐己徇他,异有增减,可者因其可而受之,如人善饮啖,能胜酒食,不伤醉饱。发为心王,即有所注向,不遍可熏矣。

  四“与能熏和合”谓八识缘名色而生前七见相二分,和合成一人,分段自然,如父依子,从其安养,全付家业,任彼营为,受其安危,异他人识与己有分段,虽熏不受。

七识能熏四义

  能熏者,能熏第(第下应有八字。)识也。前五熏八识相分,成未来一切相。七识熏八识见分,成未来一切见。第六二分通熏。

  一“有生灭”遇缘则生,缘灭则灭。异坚住性,能久持受,而以有生故,生起八识本无之色法以熏八识,是有能熏之资。此义前六显有,第七虽坚持我执,而瞥尔妄生即有生,命终消灭,后有变易即有灭,特不似前六之速迁耳。

  二“有胜用”七识有执持之强力,六识有分别之善巧,前五有觉了之明慧,异无覆性之体虚而作用不行。以我足熏之力,熏彼普受之量,是具能熏之才。

  三“有增减”增则自增,减则自减,善染轻重,皆由乎己,欲熏则熏,不受他熏,异可熏性,是有能熏之权。

  四“与所熏和合”由自阿赖耶,生自末那及前六识,自然此熏彼受,如子依父,故能熏彼而不逢违拒,是有能熏之缘。此义缘兼王所而言,前七王所皆与八识心王相和合也。若八识心所,亦有生灭胜用,应不受熏,还自熏心王,与前七同为能熏,以遍行五心(“心”下应有“所”字。)贯彻八位识中,虽各分属,原无二致,非八位中有四十遍行也。

邪见五种

  此六七二识心所根惑中不正见也。其类甚多,要不出此五见之中。

  一“身见”执妄身为我,起种种贪着,如此土玄门之类。此见七识为根本,至六识而增长,属我执无明。

  二“边见”不得中道,堕于一边。凡有二种,一切不正之见皆此二见为主。一、“断见”,谓一切法究竟消灭;无因果。二、“常见”,谓一切法常在不灭,破如幻于非断非常、亦断亦常法,各得一边,执之成妄。此见从六识生起,七识以恒审持之,结习不舍,属法执无明。

  三“邪见”妄立魔天神鬼,信为生缘,如今世天主教之类。此见全是六识妄结,恼乱他人,属烦恼。

  四“见取”于非果计果,如以无想天为涅槃之类。此见缘七识执八识为自内我,因据八识心王不生灭为果,属无明。

  五“戒禁取”于非因计因,如持牛狗戒、衣草木、食秽恶、拔发熏鼻、卧刺投棘;今之穿胁、烧指、打饿七、坐钉关、乃至积薪自焚、跳火坑等,皆其眷属。此见全是六识非量结成,七识痴疑迷,自恼恼他,属烦恼。

迷悟二门

  二门皆尽唯识宗旨。《规矩颂》前八句恭颂流转门,后四句颂还灭门。

  “流转门”门者,如共一室,内开二门,一门为吉祥之路,一门为凶祸之途,唯人所趋。所趋一异,则安危悬隔。盖生人趣中,同此阿赖耶识,悟者由之证涅槃菩提,迷者由之堕五趣生死,惟自所向往之门,决于发足时耳。流转者,五趣生死之门也。从八识顺其习气瀑流之机,起五遍行,不复回顾真如,一注七六二识,一注前五识,生诸心所,成随烦恼,谓之流。从七识违背真如,转变其圆实之性,染八识无覆为有覆,变六识别境令生不定,而具根本六感,乘前五之发即与和合,变成三惑重障,谓之转。且流且转,转而复流,现行种子互相生而不已,因果相仍而不舍,永无出离。十二因缘之业海,皆由此门而出也。《成唯识论》以流转显生死因,故顺其缘生之势立三变门,从真如变赖耶为一变,从赖耶变末那为二变,从末那变前六为三变,顺序也。

  “还灭门”还灭者,灭妄还真。非灭妄不能还真,还真则妄自灭,此所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也。“还”者,逆八识顺流之渡,穷前五之妄,归同时之意识,即还六识妙观,不转前五成妄。穷六识之妄归七识,即还七识本无之体,不染六识具诸惑障。穷八识之染因于七识,而本自无覆,即还本体,不受其染,渐渐舍彼异熟,即还真如。“灭”者,于七识命根一刀斩断,绝灭无余,六识枝蔓随之摧折。七识灭则六识灭,六识灭则七识后念灭,前五同时意识、八识见相二分皆灭。此门唯博地凡夫早悟唯识宗旨,不为二乘根门所惑,及阿罗汉加行成熟,不自侨疑,发大乘心,精进不已;由四资粮至初地入见道位,于六识灭现行二障,于七识灭分别二执;至二地入修道位,渐次成熟;入第七远行地,不假观门,六识灭;尽至第八不动地,七识我执永灭,唯余间起之法执;八识因之将还自净,唯异熟识在;至等觉位一刹那顷,微细俱生法执断尽无余,第八异熟即此顿空,入佛果;位六七二识得复,无妨再用,为利他权法,照大千界,应十地机;而第八转成无垢,即证大圆镜智;前五因其现量,成无漏功德,分三类身,总还圆成实性真如本体矣。六七二识还灭最在前,自初地初心而始,以见修二位皆于此二识施功用故,故谓“六七因中转”,还灭之切,在此二识也。前五及八识还灭在后,前五尤在最后,八识至八地赖耶始灭,至等觉异熟乃空,还归无垢。前五直至佛果,乃得圆明,初发无漏分身,应众生之用。盖其还灭之功在六七二识,在八识尚有一分无功之功,在前五并此而无,故谓“五八果上转”。若欲于前五施还灭之功,则是二乘折伏根门愚法;若欲灭尽八识,即堕外道断见。七识纯用灭,六识半灭半还,自类种子不因七识染者,亦八识之分注,可用为观门,还其本智;因七识染者,七识灭则自灭。前五第八唯还无灭。《规矩》说还灭法立四颂,从粗入微,以前五始,以第八终,逆序也。

八识转四智次第

  此约渐教而说。若从相宗悟入,只有径灭七识,余七一齐俱转。相宗显标渐教,密示顿宗,在人自悟耳。

  “前五识转唯一品”变相观空,乃同时意识人人空观,虽前五异前心所不立,仍是六识带转,前五未能自得无漏真智,不可谓转。直至佛果,方证即相即空,无观无变,分身无漏,前五之果顿转成智。盖前五虽与第八俱于果转,因中无功,而八识犹有澄定扩充无功之功。唯前五自见道修道直至等觉位,全不于此用修用证,不动丝毫,即成无漏,故言如来亦有肉眼;八识转后依旧是旧时人,而三类之身自现,口所以大异于二乘守定根门下折伏死功、打车不打牛之大愚者在此。

  “六识三品转”初三资粮位入初地见道位中,断分别我法二执现行无明烦恼上品障。自二地至七地修道位,断分别二执中品障,以未能常在双空观,俱生二障犹然间起而成现行。七位后常在观门,俱生二障永不现行,断下品障。此识但有现行,七识乃其种子,故但子现行转,不能转种子;即能转分别种子,不能转俱生种子。从八地至等觉位,不于此识修因,亦不于此识得果。八地以上观察智不行。

  “七识三品转”初地初心人见道位,以六识无漏智观我执不生,而法执犹恒,此因六识而转,为下品转。至第八不动地,我执永伏,法执间起,染性已空,有覆未泯,觉为有智可得,有佛可乘,为中品转。至等觉位一刹那顷,俱生法执尽灭无余;入佛果位,不妨仍示平等智中差别,应十地菩萨堪受之机,为上品转。虽有三品,而初发心时早识此末那为八识流转根本,一刀斩断,不假六识观门,渐次降伏,尤唯识秘密法也。“八识三转异名”初次凡夫直至远行地,名阿赖耶识,此翻藏识,皆被七识执为内自我,令藏过去末那所熏一类相续种子,亦藏现在前七现行我法二执种子。至远行地入第八不动地,七识俱生,我执不起,解放八识之缚,不受拘染,不熏未来种子,而七识俱法执未泯,执此八识有可修可证之法,此无始来时暗藏种子,虽现行不起,而未即消灭,累此八识带一分镜中远影,藏已舍而此不舍,名毗播伽识,此翻异熟,因伏果中,果位不圆,智成有漏。至等觉位一刹那顷,七识转尽,从此尽未来际。不受一毫熏染,无始以来原不曾熏动丝毫,还与真如契合无二,名无垢识,一曰白净识,《解深密经》立为第九识,实即八识转后之异名尔。八识与七识同时俱转,八识无孤转之理,故曰如束芦交转。转入之功全在第七,有一分因,即获一分果,更无观待。此已得阿罗汉果,不自侨怀放逸,堕四空天趣,而加修习之功,成熟净行四品,凡二位升进。

四加行

  此位未证唯识,乃二乘进道之阶基。二品通四,前二因,后二果。

  一“暖”用智慧火,烧烦恼薪,薪不尽,火必不断,常令温暖,不受业风阴暗逼恼,身心喜悦和畅。

  二“忍”于一切净行难行难忍者,不怖不忧不惮不退,如法修习,忍受担荷。

  三“顶”暖品既熟,一切烦恼尽皆退伏,超出浊欲界中,终不堕陷。

  四“世第一”修习忍行已熟,于精进勇猛,成殊胜净行,世所希有。

  此四位于阿罗汉果中,勤行不怠,不贪天乐,乃得不入四空界地。但犹于根门修习,未证唯识,灭七净八。故顶者不脱身中之顶,世第一者于俗第一,未离三界。特其精进既熟,自然一旦能发大心,入三资粮位。

资粮三位

  此三位俱于六识用功,净其现行,未证七八还灭境界。资粮三位,凡三十品。

  “十住”始舍二乘根门之学,住菩萨道中。“十行”舍二乘独觉行,行菩萨行。

  “十迥向”以十行迥向直如,发广大愿,得广大心,超彼根门,证知人法二空,在此一位疾入初地。

  资粮者,见道之资粮。此大心阿罗汉至顶世第一位,功熟慧生,发广大心,舍其已证之果,依菩萨道,虽未即证知,而如法修行,皆出离分别二障之实法。如人行路,行至方知;不尔,但从人问,未能悉彼程途曲折境界。故从十住进十行,十回向,修习圆满,得登初地,人见道位,与所住所行所回向一一印合,双空至理。

  十住者,以方便三昧,无沈掉心,现自体无生灭智慧,住于真如圆性之中,不以生灭心为其信解。此位初舍二乘自守根门之愚,如人舍其卑陋之居,从大宅中安心而住。

  一“初发心住”。从二乘见佛威神而发,依菩萨道住。

  二“治地住”。初舍二乘深重我执,发哀闵众生欲度之心,而安住之庄严佛土。

  三“修行住”。观前诸法皆非坚实,而欲修妙净之行,常住不倦。

  四“生贵住”。于诸佛至教深生净信,如托生佛家,不堕下品。

  五“具足方便住”。凡所修行,皆悉护念众生,观知众生无边境界,乐住其中。

  六“正心住”。一心依佛,于诸赞毁,心皆不动。

  七“不退住”。不因佛难出世、佛法难学而生退转,久住不离。

  八“童真住”。身语意三业,长净无失,全童真性。

  九“法王子住”。观察审知众生烦恼习气,知所调护,可以代佛说法,无所疑怯。

  十“灌顶生”。为佛乘甘雨灌注,智光加被世界众生,通体明了。(自注:十品中有初终次序,渐进至十。)

  十住初住佛乘,十行则舍根身而以智慧通行菩提道中,具知佛所恒行,即如法行之,无有疑碍。如住大宅已定,知彼室中所有壁宇应当修治,所有器具应当足用,以十波罗密为其实行。

  一“欢喜行”。行檀波罗密,具足喜舍。

  二“饶益行”。行戒波罗密,饶益净行。

  三“无违逆行”。行忍辱波罗密,顺受有情。

  四“无屈挠行”。行精进波罗密,不生怯退。

  五“无痴乱行”。行禅波罗密,澄定不惑。

  六“善现行”。行般若波罗密,空智现前。

  七“无著行”。行方便波罗密,无所执著。

  八“难得行”。行愿波罗密,发广大心。

  九“善法行”。行力波罗密,护持正法。

  十“真实行”。行智波罗密,如法实知。(自注:十品同时并修,无有渐次。)

  于一切住一切行,皆回念,所发大愿深心,不求别福及余善果,但用修所应修,觉所应觉,趋入佛位,利益众生。至此体道功用将次圆足,分别我法二执,以广大资粮厌伏不起,于佛境界亲所历证,功不淆讹,一登初地,见道圆满。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求证人空。

  二“等不坏回向。”一切平等不坏世法,求证法空。

  三“等一切诸佛回向。”求证法空。

  四“至一切处回向。”求证人空,一切处:三界九地。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不以现得功德而自厌足,求证法空。

  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求证法空。

  七“随顺众生回向。”求证人空。

  八“真如回向。”舍智求智,求证法空。

  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求证法空。

  十“人法界无量回向。”求证人法双空,出离分别二障。(自注:十品一心渐摄,无分别渐次。)

十地

  自地前至初地为见道位,二地至七地为修道位。六识七识转尽。七识初地转起,与八识前五佛果位方转尽。

  一“欢喜地”从地前一资粮位如法修习,亲历亲证,忽尔得广大心,灼知分别二执之我见法见,皆与自性了不相关,顿然舍尽。见道位中功已圆满,识得大自在,生大欢喜,于双空观中,意识发现无漏智观,乃六识转成妙观察识之始也。七识因六识后念增长二执者,亦因六识妙观之力,现行不起,不复增长昏迷,得现行平等。唯除自类末那种子未净,故此地于八识全不相应,前五亦不受转。

  二“离垢地”初地于见道位中功已圆满,而俱生二障伏八识种子中,成七识现行,非见所能摧伏;以见从六识观起,仍用八识流注见分,不与八识相应故。菩萨进此地时,行起解灭,入修道位,勤修戒定慧三品。虽此三品,二乘于根门亦尝修习,而此地分别执灭,则原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此地以纯净心具足菩萨圆满妙戒,远离尘垢,无不严净。

  三“发光地”此地以纯净心入最胜定,总持大法一切清净妙湛之理,定中显现。

  四“焰慧地”此地以纯净心证菩提法,智火焰生,烧尽烦恼,烛破无明,永离暗蔽。此三地戒定慧一时同证,而由戒得定,由定得慧,有升进机。

  五“难胜地”此后三地,乃前三地戒定慧增长圆满所登。难胜者,净戒圆满,无所拣择,于真俗二谛,行相相违,皆悉融通,人缠不怖:一切世出世间无能胜者。

  六“现前地”印合无为真如。无境不定,随所安住,菩提妙法无不现前,无入定、住定、出定差别相。此诸位中增一分进修,则灭一分习气,所谓“六七俱生地地除”也。

  七“远行地”充满慧体,尽法界际皆其智量所摄,双空常在,不立入观出观有间断法。修道位中功已圆满,至此舍分别意识而行别路,脱尽情想,全不依根发识,生有漏心。此妙观察智之极境,六识转智之胜果尽于此矣。此上第六识智双遣,专于意不起遍行处净七八二识。

  八“不动地”见修二位功俱圆满,至此无见无修,于不作意中妙凝智体,不口余有俱生我执,得相恼乱。七识已净,八识口有我爱执之为藏者,遂舍藏名。盖初地以六识净七识故,但伏现行,不伏种子。八地不假六识观门,直从七识净其根本,乃与俱生二惑相应对治,除一分七识。即净一分八识,乃七识因穷八识果净之始也。

  九“善慧地”藏识既舍,廓然无我,得大神力,转诸根身器界,皆成般若智体,净诸生法执中一分粗障。永除带质境惑。

  十“法云地”大智充满,如云集空,一切诸法悉受总持,无有一法而不在其智中者,将降法雨,加被法界。若大用流行,则俱生二执俱舍。但在静函妙法之际,法见独存,亦是无始以来熏成种子所持,如镫外远影,不即不离,则是俱生一分微细对影之障,未能消陨。以故前五胜果未得分身无漏,息法界苦轮,法犹在自而不在他也。从此以上,法云久满,灵雨忽飞,至等觉位,一刹那顷脱尽无始以来异熟种果中一分法相,相分融化,见分自无,自证分无可证,乃得还其真如本体,成白净识。前五分日(“分日”二字义未详,或是“见分”二字。)无量,所作所口皆证妙果,在识名为白净,尽脱七六前五口名,在智名为圆镜,亦无观察平等之异。前七丝毫不存,第八自然还元,前五自然圆通,等觉道成,佛果即得矣。

八识转成四智

  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三类分身,光明相好,成就众生,各得解脱。以眼耳鼻舌身现诸功德,成其所作,随缘利物。此佛果位中用此智为化身大用。若在修习位中,则二地初禅已舍鼻舌二识,至第三无寻无伺地五识俱不起,识既不存,智亦不显,乃至十地,于此前五因地无二(二应作工夫,)果位无功德。直至佛地,智果乃圆。盖前五直从八识五遍行流注成诸心所,故随八识而转,在大圆镜根本智后,故名后得智。此转乃就其现量而成化身功德,还而非灭,顺转也。

  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妙观察者,观中察出入法双空,不同二乘有相观也,能使极略极迥之法昭朗现前。此智最为先转,地前已证。见道位初入欢喜地,便能观察现行分别二执之妄,而证二空。至远行地常在双空观中,则俱生二执虽未除种子,而永不现行。然意识所转之智,尽于此地。自此以上,不待作意观空,自证本智,此智不用。佛果位中一切妙智,一大圆镜智所摄,更无用此观察矣。此有顺逆二转:自八识流注之意,亦是如来藏一分净光,有观察之能,以之观空,即成妙智,顺转也;其自七识所染发见之识,一动念即属非量,无分善染,俱成有覆,则须灭除,逆转也。

  第七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由有我执,故与物不平;由有法执故,所见不等。初由第六意识入双空观,折伏现行二障,渐证平等,至修道位已满证无功用行,一刀割断末那,不执八识为自内我,不复依持八识起善染之作相,且不就八识见分为修证之总持,则不平不等之根断绝无余。至佛果位中,就菩萨机,应菩萨化而成就之。又若有修有证一分法相,以八识见分随缘化导,然他受用则然,若自受用,则一色平等,即大圆镜智无可现。起就其光明普照则谓之大圆镜,就其本体一如则谓之平等性,其实一智也。此转灭尽末那,即成平等,逆转也。

  第八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八识本体即如来藏,无有境量而大,无有亏欠而圆,无不普照而如镜。由无始以来,七识划地忽生熏习覆障,将此执为内自我,遂成阿赖耶识。然本七识熏成有漏之体,非如来藏遂为拘碍缩小,蒙昧不可还复。在见道位中不得亲证,至不动地,七识不能拘执使成赖耶,则此识乍余脱缚轻安,金刚道后,宿习消尽,入佛果位,刹那之间,大圆镜智即尔现前,七识灭尽,圆镜智自显,还白净识,即圆镜智不持灭。

  相宗络索终

王船山先生遗书,同治四年十月刻竣,凡三百二十二卷。国藩校阅者《礼记章句》四十九卷,《张子正蒙注》九卷,《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四书》、《易》、《诗》、《春秋》诸经稗疏、考异十四卷,订正讹脱百七十余事。军事鲜暇,不克细紬全编,乃为序曰:

昔仲尼好语求仁,而雅言执礼;孟氏亦仁礼并称。盖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急于礼。自孔孟在时,老庄已鄙弃礼教,杨墨之指不同,而同于贼仁。厥后众流歧出,载籍焚烧,微言中绝,人纪紊焉。汉儒掇拾遗经,小戴氏乃作《记》,以存礼于什一。又千余年,宋儒远承坠绪,横渠张氏乃作《正蒙》,以讨论为仁之方。船山先生注《正蒙》数万言,注《礼记》数十万言,幽以究民物之同原,显以纲维万事,弭世乱于未形,其于古昔明体达用,盈科后进之旨,往往近之。先生名夫之,字而农,以崇祯十五年举于乡,目观是时朝政刻核无亲,而士大夫又驰骛声气,东林、复社之徒,树党伐仇,颓俗日敝,故其书中黜申、韩之术,嫉朋党之风,长言三叹而未有已。既一仕桂藩为行人司行人,知事终不可为,乃匿迹永、郴、衡、邵之间,终老于湘西之石船山。圣清大定,访求隐逸鸿博之士,次第登进。虽顾亭林、李二曲辈之艰贞,征聘尚不绝于庐。独先生深闭固藏,邈焉无与。平生痛诋党人标榜之习,不欲身隐而文著,来反唇之讪笑。用是其身长遁,其名寂寂,其学亦竟不显于世,荒山敝榻,终岁孜孜,以求所谓育物之仁,经邦之礼,穷探极论,千变而不离其宗,旷百世不见知而无所于悔。先生殁后,巨儒迭兴,或攻良知捷获之说,或辨易图之凿,或详考名物、训诂、音韵,正诗集传之疏,或修补《三礼》吋高之仪,号为卓绝。先生皆已发之于前,与后贤若合符契虽其著述太繁,稿驳互见,然固可谓博文约礼、命世独立之君子已。道光十九年,先生裔孙世全始刊刻百五十卷,新化邓显鹤湘皋实主其事,湘潭欧阳兆熊晓晴赞成之。咸丰四年,寇犯湘潭,板毁于火。同治初元,吾弟国荃乃谋重刻,而增益百七十二卷,仍以欧阳君董其役,南汇张文虎啸山、仪征刘毓崧伯山等分任校雠,庀局于安庆,葳事于金陵,先生之书于是粗备。后之学者,有能秉心敬恕,综贯本末,将亦不釋乎此也。曾国藩序

船山先生姓王氏,讳夫之,字而农,别号薑斋,故明之遗臣,我朝之逸民也。明既亡,先生隐于湘西蒸左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云。其先世本扬州之高邮人,明永乐初官衡州卫,遂为衡州之衡阳人,世以军功显。及武夷,始以文学知名,中天启辛酉副榜,先生即武夷公之季子也。

先生颖悟过人,读书十行俱下,一字不遗。年二十四,与兄介之同应祟祯壬午科湖厂乡试,俱获隽焉。以道梗,不赴会试。越明午癸未,流贼张献忠陷衡州,绅士降者以伪官官之,不降者缚而投诸湘水,先生走匿南岳双髻峰下,贼执质其父以招之,先生自刺肢体,创甚,舁往易父。贼见其创也,亦免之,父广俱得脱。复走匿双髻峰下。

甲申闯贼破北京,明怀宗殉社稷。先生闻之,涕泣不食者数日,作悲愤诗。乙酉,我师下南京。当是时,我朝既得两京,天下大势,万集响应。故明之藩封庶孽,奔窜于湖湘滇黔粤闽间者,往往始称监国,继假位号,以恢复为名。先生少遭丧乱,末见柄用,及明之亡也,顾念累朝养土之恩,痛悯宗社覆亡之祸,诚知时势已去,独慨然出而图之。奋不顾身,其志可悲也已。

明藩称隆武年号者,使其督师何腾蛟屯湖南,制堵胤锡屯湖北,楚省兵燹塞野,加以大旱,赤地千里,而逆闯李自成既毙于九宫山,余党降者,号为忠贞营,蹂躏潜、汉,有岌业之势。堵、何两公措置无术,而又不相能。先生忧其将败,返走湘阴,上书于司马章旷,指画兵食,请调和南北,以防溃变。章司马报曰:“本无异同,不必过虑。”先生默而退。卒之贼势猖獗,司马以忧愤卒,堵何两公遭闵凶,而势不可为矣。

丁亥,我师下湖南。先生时丁父艰,营葬毕,西走桂林。大学上瞿式耜特疏荐先生。先生请终制。既服阕,叹曰:“此非严光高蹈吋也。”即起就行人司行人。是的粤中国命所系,则瞿式耜与其少傅严起恒;而奸邪巨魁则内阁王化澄、悍帅陈邦傅、内竖夏国祥也。桂藩驻肇庆,纪纲大坏,给谏金堡、丁时魁、刘湘客、袁彭年、蒙正发志在振刷,王化澄等害之,目为“五虎”,交煽中宫,逮狱,将置之死。先生约中舍管嗣裘,与俱告严起恒曰:“诸君弃坟墓,捐妻子,从王于刀剑之中,而党人杀之,则志士解体,虽欲效赵氏之亡,明白慷慨,谁与共之者”起恒感其言,为力请于廷。化澄之党參起恒,先生亦三上疏,参化澄结奸误国。化澄恚甚,必欲杀之,其党竞致力焉。会有降帅高必正者救之,得不死,亦不往谢也。返桂林,复依瞿式耜,闻母病,间道归衡。至则母已殁。其后瞿式耜殉节于桂林,严起恒受害于南宁。先生知势愈不可为,遂决计林泉矣。

初,桂藩议封孙可望为秦王,严起恒力阻之,可望戕起恒,专执威柄。越数年,可望分李定国入粤,遂入衡,招先生,先生不往,作《章灵赋》。

壬寅,闻缅甸之变,明之藩封庶孽称监国、假位号者,于是乎殄尽。先生遂浪游于浯溪、郴州、耒阳、晋宁、涟邵之间。凡所至期月,人士慕从者众,辄辞去。最后归游行船山,以其地瘠而僻,遂自岳阴迁焉。筑土室,名曰观生居,晨夕著书,萧然自得。作《读四书大全说》、《周易内传》、《外传》、《大象解》、《诗广传》、《尚书引义》、《春秋世论》、《家说》、《左氏传续博义》、《礼记章句》并诸经稗疏各若干卷。又作《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倚伏之原。又谓张子之学切实高明,作《正蒙释义》,又作《思问录内外篇》,互相发明,以阐天人性命之旨,别理学真伪之微。又以文章莫妙于南华,词赋莫高于屈宋,故于庄、骚尤流连往复,作《庄子解》、《庄子通》、《楚词通释》,又著《搔首问》、《俟解》、《噩梦》各种,及自定诗集,评选古今诗《夕堂永日绪论》,注释《老子》、《吕览》、《淮南》各若干卷。自明统绝祀,先生著书凡四十年而终。先生之未没也,盛名为湖南之冠。戊午春,吴逆僭号于衡阳,伪僚有以劝进表属先生者,先生曰:“某本亡国遗臣,扶倾无力,抱憾天壤。国破以来,苟且食息,偷活人间,不祥极矣。今汝亦安用此不祥之人为”遂逃之深山,作《祓楔赋》。吴逆既平,我大中丞郑氏端闻而嘉之,属郡守崔某馈粟帛请见。先生以病辞,受其粟,返其帛。未几卒于石船山,葬于大乐山高节里。自题其墓曰:“明遗臣王夫之之墓。”自铭曰:“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全。幸全归于兹耶,固衔恤以永世。”呜呼,先生之志可悲也!先生子二人曰攽、曰敔。敔字虎止,游于吾门,盖能绍先生之家学者。余不及见先生,慕先生之高节,欲尽读其书。敔曰:“先人家贫,笔札多取给于故友及门人,书成,因以授之,藏于家者无几矣。”余所得见于敔者,《思问录》、《正蒙注》、《庄子解》、《楚辞通释》而已。

赞曰:明之支藩,播迁海澨,先生非不知其无能为也,扰间关跋涉,发语论,攻憸邪,终摈不用,隐而著书,其志有足悲者。以先生之才,济我朝之兴,改而图仕,何患不达而乃终老于船山,此所谓前明之遗臣者乎!及三桂之乱,不肖劝进,抑又可谓我朝之贞士也哉!郑中丞闻之而加礼焉,有以也。康熙乙酉八月既望,提督湖广学政翰林院检讨宜兴潘宗洛撰

王敔撰《薑斋公行述》

先子船山府君,讳夫之,宇而农,号薑斋,中岁称一瓠道人,更名壶,晚岁仍用旧名。居于湘西蒸左之石船山,自为之记,蒸湘人士莫传其学,间有就而问字者,称为船山先生。所评选有《汉魏六朝诗》一帙。四《唐诗》一帙,古文一帙,绪论一帙,皆驳吋尚而辨伪体,名曰《夕堂永日》。人士之赠答者,又称夕堂先生焉。

王氏系出太原,元至正以前,失谱不详。十一世祖讳仲一,扬州高邮人,从明太祖定天下,以功授千户。生轻车公讳成,水乐初以翊戴功升衡州卫指挥同知,遂籍于衡阳。七世祖扩军公讳纲,从都御史成公金平郴、韶贼,以功晋骠骑将军上护军。王父征君讳朝聘,字修侯,以天启辛酉副榜授迪功郎,弃官隐居,受学于邑大儒伍学父先生定相,究极天性物理,以武夷为朱子会心之地,志游焉以题书壁,学者称武夷先生。祖母谭孺人。

府君生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九月初一日子吋,年十四,督学王闻修先生志坚拔入学。其后宁波水向若先生佳胤,昆山王澄川先生永祚,皆进识首拔。崇祯十五年壬午,以《春秋》魁与伯父石崖先生同登乡榜。大主考为太史吉水郭公之祥,副主考谏议大兴孙公承泽,房师则安福欧阳方然发生介也。华亭章公旷、江门蔡公道宪,是科俱为分考。吋国势渐不可支,出场后遂引为知己,以志节相砥砺。是冬上计偕,行至南昌。道梗,欧阳先生谕以归养。明年癸未,张献忠陷武昌,递陷衡州,绅士多反而纳款;其不降者,贼投之湘水。府君匿南岳双髻峰,征君为伪吏所得,挟质以召伯父与府君。征君迫欲自裁,府君哀窘,匿伯父,自刺身作重创,傅以毒药,舁至贼所,贼不能屈,得免于难,复匿岳峰。

甲申五月,闻北都之变,数日不食,作悲愤诗一百韵,吟已辄哭。后自乙酉、丙戌至壬寅,同原韵凡四续焉。

乙酉以还,走入永兴,将入猺峒,以征君病,不能往。明年丙戌,湖广兵烽塞野,大旱赤地。是时督师黎平何公屯湖南,宜兴堵公屯湖北,而李自成死九宫山,余党降附,号忠贞营。二公安置无术,南北不协,府君知湖上之败必由此,走湘阴,上书于司马章文毅公,指画兵食,且谏其调和二公,以防互溃。公报以本无异同,不必过虑。府君含默而退,已而堵公辟檄两及,府君卧耒阳不往。其后丧败相仍,何堵二公前后俱以殉节,章公亦忧愤而卒。

永历元年丁亥,今皇清之顺治四年也,是岁冬十有一月,王父征君弃世,府君哀毁以终大事,营葬岳后,茔兆既成,旦夕悲号,膺难西走。留守瞿公式耜疏荐之。府君疏乞终丧,得旨云“具见孝思,足征恬品。著服阕另议。”已而叹曰:“此非严光魏野时也。违母远出,以君为命,死生以尔。”服阕,就行人司行人介子之职。

时粤仅一隅,而国命所系,则瞿公与少傅严公实砥柱焉。纪纲大坏,骄帅外讧,宦幸内恣,视弘隆朝之亡辙而更甚。科臣金公堡、袁公彭年、丁公吋魁、刘公湘客、蒙公正发主持振刷,而内阁王化澄、悍帅陈邦傅、内竖夏国祥等交害之,指为五虎,廷杖下狱将置之死。府君走诉严公:“诸君弃坟墓,捐妻子,从王于刀剑之下,而党人假不测威而杀之,则君臣义绝而三纲放,虽欲效南宋之亡,明白慷慨,谁与共之!”劝公匍匐求贷。吋缇骑掠诸君舟,仆妾惊泣,府君正色责之而止。其后五君以严公力得不死,而党人雷德复诬参严公。府君抗疏指陈王、雷误国,疏凡三上。严公虽留,而志不得伸。党人吴贞毓、万翱且陷府君于不测。府君愤激咯血,因求解职,时有忠贞营降帅高必正慕义营救之,乃得给假。高必正者,原名一功,闯贼所谓制将军者是也。府君以其人国仇也,不以私恩释愤。自此随地托迹,或在浯,或在郴,或在耒,或在晋宁,或在涟邵,所寓之处,人士俱极依慕。府君不久留,辄辞去。最后自岳阴迁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遂以地之僻而久藏焉。

至于守正道以屏邪说,则参伍于濂、洛、关、闽,以辟象山、阳明之谬,斥钱、王、罗、李之妄,作《思问录》内外篇,明人道以为实学。欲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自潜修以来,启户牖,秉孤灯,读十三经,廿一史及张、朱遗书,玩索研究,虽饥寒交迫,生死当前而不变。迄于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纂注。颜于堂曰:“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于《四书》及《易》、《诗》、《书》、《春秋》各有稗疏,悉考订草木鱼虫山川器服,以及制度同异、字句参差,为前贤所疏略者。盖府君自少喜从人间问四方事,至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读史读注疏,于书志年表,考驳同异。人之所忽必详慎搜阅之,而更以闻见证之,以足参驳古今,共成若干卷。至于敷宣精义,羽翼微言,《四书》则有《读大全说详解》、《授义》;《周易》则有《内传》、《外传》、《大象解》;《诗》则有《广传》;《尚书》则有《引义》;《春秋》则有《世论》、《家说》;《左传》则有《续博议》;《礼记》则谓陈氏之书应科举者也,更为章句,其中《大学》、《中庸》则仍朱子章句而衍之。末年作《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诸种卷帙繁重,一一皆楷书手录,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又以文章之变化莫妙于《南华》,词赋之源流莫高于屈宋,《南华》去其《外篇》、《杂篇》,诃斥圣门之伪妄;屈子以哀怨沈湘,抱今古忠贞之恸,其隐情莫有传者,因俱为之注,名曰《庄子注》、《楚辞通释》。又谓张子之学切实高明,《正蒙》一书,人莫能读,因详释其义,与《思问录》内外篇互相发明。此府君自辛卯迄辛未,四十年贲志不隳,用力不懈。尝自署其椠,以为吾生有事者也。其他则《淮南子》有旁注,《吕览》有释,刘复愚有评,李杜诗有评,《近思录》有释,皆发从来之所未及,而裒订其旨。

维时长啸一室,作《祓楔赋》曰:“谓今日号令辰,翔芳皋兮兰津。羌有事兮江干,畴凭兹兮不欢。思芳春兮迢遥,谁与娱兮今朝。意不属兮情不生,予中踌躇兮倚空山而萧清。闻山中兮无人,蹇谁将兮望存?”又《山楼雨》诗曰:“江城二月催寒雨,山客三更梦岭云。青镜分明知鹤发,宝刀畴昔偃龙文。援毫犹记趋《南史》,誓墓还谁起右军。飞鸟云边随去住,清猿无事忆离群。”时值华亭章司马次子有谟南游阻道,府君延入,昼共食蕨,夜共然梨,以所注《礼记》授之。夜谈至鸡鸣为常。游兵之为盗者窃听而异之,相戒无犯焉。

年七十三,久病喘嗽,而吟诵不辍。次年元旦,尚衣冠谒家庙。二日清晨,起坐不怿,指先祖征君行状、墓铭付长孙生若曰:“汝慎藏之。”谓敔曰:“勿为吾立私谥也。”良久,命整衾,时方辰,遂就箦。正衾甫毕而逝,高寿七十有四。遗命禁用僧道。自题遗像曰:“把镜相看认不来,问人云此是薑斋。龟于朽后随人卜,梦未圆时莫浪猜。谁笔仗,此形骸,闲愁输汝两眉开。铅华未落君还在,我自从天乞活埋。”其铭末句云:“幸全归于玆耶,固衔恤以永世。”

哀哉!府君之逝,今十有四年矣。值圣朝之宽大,蒙太史之采风,不孝敔伊蔚虚生,采菽不似,于志穷不可企,于学茫无所窥,哀述梗概,稍次本末,仰乞大君子于俗论之不亟取者而取之,于人间之不欲传者而传之,曷胜匍匐哀慄以待。男敔述。
上一篇: 神会禅话录 下一篇:相宗八要直解

佛藏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佛藏佛学推荐

藏外佛学推荐

下部赞    □思那里思咄乌嚧诜伊乌嚧诜□□□布思那里思咄丽伊所纥耶喃布□□□伊呜嚧诜于呬所倒奴噜阿勿倒奴噜□门啒利呼唵吽谋苏吽噎而坭缓奴嚧呼诎郁□涅萨底拂罗辞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於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

五家正宗赞 宋 绍昙记  四卷  希叟和尚正宗赞目录  卷第一  菩提达磨大师  六祖大鉴禅师  江西马祖禅师  南岳石头禅师  南泉愿禅师  百丈大智禅师

联系我们

邮箱:hengxiuju@163.com
微信:hengxiu1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