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天天佛APP
味之素中佛网
天天佛APP下载
搜索
X
weizhisu.com
首页
大藏经
佛咒
佛号
字典
助印经书
切换导航
素食
佛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咒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佛号
祈祷
圣号
其他
佛教字典
中国百科全书
阿含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阅藏知津
历代名僧辞典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
五灯会元
佛学次第统编
翻译名义集
法相辞典
俗语佛源
法门名义集
法界次第初门
佛学常见辞汇
三藏法数
丁保福佛学大字典
佛学大字典
佛藏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精校炖煌本坛经
2024-02-28丨
来源:
精校炖煌本坛经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 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
◇◇上编◇◇坛经◇◇
◇一◇
一
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千余人,韶州刺史韦据,及诸官寮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二
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递相传授,有所依约,以为禀承,说此《坛经》[传]。
◇二◇
一
能大师言: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大师不语,自净心神,良久乃言:
二
善知识!净心听!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小,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领慧能至于客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
三
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迷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凭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四
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凭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但求法作佛。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
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差慧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
六
五祖忽于一日,唤门人尽来。门人集讫,五祖曰: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迷,福田何可救汝!汝总且归房,自看有智慧者,自取般若本性之智,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火急急!
七
门人得处分,却来各至自房,递相谓言:我等不须呈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神秀上座是教授师,秀上座得法后,自可依止,请不用作。诸人息心,尽不敢呈偈。
八
时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奉欲画楞伽变相,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流行后代为记。画人卢玲看壁了,明日下手。
九
上座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心偈,缘我为教授师。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吾将心偈上呈五祖,求法意即善,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若不呈心,终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难甚难!甚难甚难!夜至三更,不令人见,遂向南廊下中间壁上,题作呈心偈,欲求于法。
十
若五祖见偈,言此偈悟,若访觅我。我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我心自息。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下中间壁上,秉烛题作偈,人尽不知[附]。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神秀上座题此偈毕,归房卧,并无人见。
十一
五祖平旦遂唤卢供奉来,南廊下画楞伽变。五祖忽见此偈语已,乃谓供奉曰:弘忍与供奉钱三十千,深劳远来,不画变相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诵。依此修行,不堕三恶;依此修行人,有大利益。
十二
大师遂唤门人尽来,焚香偈前。人众入见,皆生敬心。汝等尽诵此偈者,方得见性;依此修行,即不堕落。门人尽诵,皆生敬心,唤言:善哉!
十三
五祖遂唤秀上座于堂内,问: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应得我法[附]。秀上座言:罪过!实是神秀作。不敢求祖,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小智慧识大意否?五祖曰:汝作此偈,见即来到,只到门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堕落。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须入得门,见自本性。汝且去,一两日来思惟,更作一偈来呈吾。若入得门,见自本性,当付汝衣法。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十四
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唱诵此偈。慧能一闻,知未见性,即识大意。能问童子:适来诵者,是何言偈?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师言生死事大,欲传衣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看,悟大意即传衣法,禀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五祖令诸门人尽诵。悟此偈者,即见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离。
十五
慧能曰: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慧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慧能闻已,即识大意。慧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附]。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附]!
院内徒众,见能作此偈,尽怪。慧能却入碓房。”
十六
五祖忽见慧能偈,即知识大意。恐众人知,五祖乃谓众人曰:此亦未得了。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于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十七
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能得衣法,三更发去。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登船时,便五祖处分:汝去努力!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难去,在后弘化,善诱迷人,若得心开,汝悟无别。辞违已了,便发向南。
十八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不知向后有数百人来,欲拟殴慧能,夺衣法。来至半路,尽总却回。唯有一僧,姓陈名慧明,先是三品将军,性行粗恶,直至岭上,来趁犯着。慧能即还法衣,又不肯取。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能于岭上,便传法慧明。慧明得闻,言下心开。能使慧明即却向北化人来。
十九
慧能来依此地,与诸官寮道俗,亦有累劫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知。愿闻先圣教者,各须净心。闻了,愿自除迷,如先代悟。[下是法]
◇三◇
一
慧能大师唤言: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愚人智人,佛性本亦无差别,只缘迷悟:迷即为愚,悟即成智。
二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三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慧定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诤,若诤先后,即是迷人。不断胜负,却生我法,不离四相。
四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
五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
六
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即有数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
七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四◇
一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二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南]。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是以无住为本。
三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
四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南]。学道者用心,若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
五
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
六
无者无何事?念者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五◇
一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想故覆盖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心起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也。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若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自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今说汝知。
二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云:本源自性清净。
三
善知识!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六◇
一
善知识!总须自体与受无相戒,一时逐慧能口道,令善知识见自三身佛。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当来圆满报身佛。[已上三唱]
二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南]。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外觅三如来,不见自色身中三身佛。善知识!听汝善知识说,令善知识依自色身,见自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性上生。
三
何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世人性自本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
四
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参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妄念浮云覆盖自性,不能明彻。遇善知识,闻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在自性,名为清净法身。自归依者,除不善行,是名归依。
五
何名为千百亿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变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明,迷人自不知见。
六
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为报身。一念恶,报却千年善心;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无常已来,后念善,名为报身[附]。
七
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报身。自悟自修,即名归依也。皮肉是色身,是舍宅,不任归依也[南]。但悟三身,即识大意。
◇七◇
一
今既自归依三身佛已,与善知识发四弘大愿。善知识!一时逐慧能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三唱]
二
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见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三
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知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愿力。
◇八◇
一
今既发四弘誓愿讫,与善知识无相忏悔三世罪障。大师言: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悔,自性若除即是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矫诳染,除却从前矫诳心,永断名为自性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嫉妒染,除却从前嫉妒心,自性若除即是忏。[已上三唱]
二
善知识!何名忏悔?忏者终身不作,悔者知于前非。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
◇九◇
一
今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受无相三归依戒。大师言: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已后,称佛为师,更不归依余邪迷外道,愿自三宝慈悲证明。
二
善知识!慧能劝善知识归依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着,以无爱着,名离欲尊。自心归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
三
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受三归依戒。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只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他佛,自性不归,无所归处。
◇十◇
一
今既自归依三宝,总各各至心,与善知识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善知识虽念不解,慧能与说,各各听!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须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
二
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三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在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着。犹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少。莫口空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四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
五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彼岸到。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永长流,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罗蜜。
六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性;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七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将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阴烦恼尘劳。最尊最上第一,赞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无去无住无来,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诸佛从中,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
八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十一◇
一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
二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放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三
譬如其雨水,不从无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四
小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
五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六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故,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使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别。
七
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十二◇
一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与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
二
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
三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不得自悟。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如佛也。
四
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十三◇
一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受持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二
然须传受时,从上已来,默然而付于法。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损彼前人,究竟无益。若愚人不解,谩此法门,百劫万劫千生断佛种性。
◇十四◇
一
大师言:善知识!听吾说无相颂,令汝迷者罪灭,亦名灭罪颂。
二
颂曰: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若解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大师今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志心求。
三
大师说法了,韦使君、官寮、僧众、道俗,赞言无尽,昔所未闻。
◇十五◇
一
使君礼拜白言:和尚说法,实不思议!弟子尚有少疑,欲问和尚,望和尚大慈大悲为弟子说!大师言:有疑即问,何须再三!
二
使君问:法可不是西国第一祖达磨祖师宗旨?大师言:是。弟子见说达磨大师化梁武帝,问达磨:朕一生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磨答言:并无功德。武帝惆怅,遂遣达磨出境。未审此言,请和尚说!
三
六祖言:实无功德,使君勿疑达磨大师言。武帝着邪道,不识正法。使君问:何以无功德[附]?
四
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平直是德。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念念德行,平等直心,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
◇十六◇
一
使君礼拜,又问:弟子见僧众道俗,常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望为破疑。
二
大师言:使君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国,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只为下根说远,说近只为上智。人自两种,法无不同。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三
使君!东方但净心无罪,西方心不净有愆。迷人愿生东方、西方,所在处并皆一种。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遇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弹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
四
六祖言:慧能与使君移西方,刹那间目前便见,使君愿见否?使君礼拜,若此得见,何须往生!愿和尚慈悲,为现西方,大善!大师言:唐见西方,无疑即散。大众愕然,莫知何是。
五
大师曰:大众作意听!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
六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是弥勒。人我是须弥,邪心是大海,烦恼是波浪,毒心是恶龙,尘劳是鱼鳖。虚妄即是神鬼,三毒即是地狱,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无人我,须弥倒;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智慧光明,照曜六门清净,照破六欲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座下闻说,赞声彻天,应是迷人了然便见[南]。
七
使君礼拜赞言:善哉!善哉!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十七◇
一
大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在家修行,清净即是西方。
二
使君问:和尚!在家如何修,愿为指授!大师言:善知识!慧能与道俗作无相颂,尽诵取;依此修行,常与慧能一处无别。
三
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迷。说即须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净性于妄中,但正除三障。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懊。若欲探觅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有罪,我非自有罪,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勿令破彼疑,即是菩提见。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此偈是顿教,亦名为大乘,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四
大师言:善知识!汝等尽诵取此偈,依偈修行,去慧能千里,常在能边。此不修,对面千里。各各自修,法不相待。众人且散,慧能归曹溪山,众人若有大疑,来彼山间,为汝破疑,同见佛性。
五
合座官寮、道俗,礼拜和尚,无不嗟叹:善哉大悟,昔所未闻!岭南有福,生佛在此,谁能得知!一时尽散。
◇◇下编◇◇坛经附录◇◇
◇一◇
一
大师往曹溪山,韶、广二州行化,四十余年。若论门人,僧之与俗,三五千人说不尽。
二
若论宗旨,传授《坛经》,以此为依约;若不得《坛经》,即无禀受。须知法处、年月日、姓名,递相付嘱。无《坛经》禀承,非南宗弟子也。未得禀承者,虽说顿教法,未知根本,终不免诤。但得法者,只劝修行。诤是胜负之心,与道违背[传]。
三
世人尽传南宗能,北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渐顿,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四
神秀师常见人说,慧能法疾直指路。秀师遂唤门人僧志诚曰:汝聪明多智!汝与吾至曹溪山,到慧能所礼拜。但听,莫言我使汝来!所听意旨,记起却来与吾说,看慧能见解与吾谁疾迟!汝第一早来,勿令吾怪!
五
志诚奉使欢喜,遂半月中间,即至曹溪山。见慧能和尚,礼拜入即听,不言来处。志诚闻法,言下便悟,即契本心。起立即礼拜,白言:和尚!弟子从玉泉寺来。秀师处不得契悟,闻和尚说,便契本心。和尚慈悲,愿当教示!
六
慧能大师曰:汝从彼来,应是细作。志诚曰: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六祖言: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附]。
七
大师谓志诚曰:吾闻汝禅师教人,唯传戒定慧;汝和尚教人戒定慧如何,当为吾说!志诚曰:秀和尚言戒定慧,诸恶不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此即名为戒定慧。彼作如是说,不知和尚所见如何?
八
慧能和尚答曰:此说不可思议,慧能所见有别。志诚问:何以别?慧能答曰:见有迟疾。志诚请和尚说所见戒定慧[附]。
九
大师言:汝听吾说,看吾所见处。心地无非,自性是戒;心地无乱,自性是定;心地无痴,自性是慧。
十
能大师言:汝戒定慧,劝小根之人;吾戒定慧,劝上根人。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慧。志诚言:请大师说不立如何?大师言: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当离法相,有何可立?自性顿修,立有渐次,所以不立。志诚礼拜,便不离曹溪山,即为门人,不离大师左右。
◇二◇
一
又有一僧,名法达,常诵《法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经上有疑,大师智慧广大,愿为除疑!大师言: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上无疑,汝心自邪而求正法。吾心正定,即是持经。吾一生已来,不识文字,汝将《法华经》,对吾读一遍,吾闻即知。法达取经到,对大师读一遍。
二
六祖闻已,即识佛意。便与法达说《法华经》。六祖言:法达!《法华经》无多语,七卷经尽是譬喻因缘。如来广说三乘,只为世人根钝。经文分明,无有余乘,唯一佛乘[附]。
三
大师言:法达!汝听一佛乘,莫求二佛乘,迷却汝性。经中何处是一佛乘?汝与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已上十六字是正法]法,如何解?此法如何修?汝听吾说。
四
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着相,内迷着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不迷。悟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佛犹如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开示悟入上一处入,即觉知见,见自本性,即得出世。
五
大师言:法达!吾常愿一切世人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愚迷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出世。大师言:法达!此是《法华经》一乘法,向下分三,为迷人故;汝但依一佛乘。
六
大师言:法达!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开佛知见转《法华》,开众生知见被《法华》转。大师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转经。
七
法达一闻,言下大悟,涕泪悲泣白言:和尚!实未曾转《法华》,七年被《法华》转;已后转《法华》,念念修行佛行。大师言:即佛行是佛。其时听者,无不悟入。
◇三◇
一
时有一僧,名智常,来曹溪山,礼拜和尚,问四乘法义。智常问和尚曰:佛说三乘,又言最上乘,弟子不解,望为教示!慧能大师曰:汝自身心见,莫着外法相。元无四乘法,人心量四等,法有四乘。见闻读诵是小乘;悟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行俱备,一切无离,但离法相,住无所得,是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诤。汝须自修,莫问吾也。
◇四◇
一
又有一僧名神会,南阳人也。至曹溪山礼拜,问言:和尚坐禅,见亦不见?大师起,把杖打神会三下,却问神会:吾打汝痛不痛?神会答言:亦痛亦不痛。
二
六祖言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又问大师:何以亦见亦不见?大师言:吾亦见,常见自过患,故云亦见。亦不见者,不见天地人过患,所以亦不见也。汝亦痛亦不痛如何?神会答曰:若不痛即同无情木石;若痛即同凡夫,即起于恨[附]。
三
大师言:神会!向前见不见是两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来弄人!礼拜,礼拜,更不言。
四
大师言:汝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心悟自见,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慧能见否!吾不自知,代汝迷不得;汝若自见,代不得吾迷。何不自修,问吾见否!神会作礼,便为门人,不离曹溪山中,常在左右。
◇五◇
一
大师遂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智常、志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神会。大师言:汝等拾弟子近前,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汝各为一方头。
二
吾教汝说法,不失本宗。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阴是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何名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是。何名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何名十二入?外六尘,中六门。何名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是。何名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法性起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门;六尘。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思量即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是三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含;自性正,起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善用即佛。
四
用由何等?由自性起有对,外境无情对有五: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暗与明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语言与法相对有十二对:有为无为对,有色无色对,有相无相对,有漏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大与小小对,长与短对,高与下对。自性起用对有十九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慈与毒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常与无常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体与用对。性与相有十九对,言语与法相有十二对,外境无情有五对,都合成三十六对法也。
五
此三十六对法,解用通一切经,出入即离两边。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对?共人言语,出外于相离相,入内于空离空。着空即惟长无明,着相惟邪见谤法。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不合言语,言语即是文字。自性上说空,正是语言。本性不空,迷人自惑语言际故。暗不自暗,以明故暗,以明变暗,以暗现明,来去相因,三十六对亦复如是。
六
大师言:十弟子!已后传法,递相教授一卷《坛经》,不失本宗。不禀受《坛经》,非我宗旨。如今得了,递代流行。得遇《坛经》者,如见吾亲授。拾僧得教授已,写为《坛经》,递代流行,得者必当见性[传]。
◇六◇
一
大师先天二年八月三日灭度,七月八日唤门人告别。大师先天元年,于新州国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别。
二
大师言:汝众近前!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问,为汝破疑,当令迷者尽使与安乐。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众僧闻已,涕泪悲泣。
三
惟有神会不动,亦不悲泣。六祖言:神会小僧,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余者不得。数年山中更修何道[传]!大师言:汝今悲泣,更忧阿谁?忧吾不知去处在!若不知去处,终不别汝。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处;若知去处,即不悲泣。
四
性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汝等尽坐,吾与汝一偈──真假动静偈,汝等尽诵取。见此偈意,汝与吾同,于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礼拜,请大师留偈,敬心受持。
五
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若悟作此见,则是真如用,报诸学道者,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前头人相应,即共论佛语;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教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迷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六
众僧既闻,识大师意,更不敢诤,依法修行。一时礼拜,即知大师不久住世。
◇七◇
一
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师!大师去后,衣法当付何人?大师言:法即付了,汝不须问。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缭乱,惑吾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定佛教是非,竖立宗旨,即是吾正法。
二
衣不合传。汝不信,吾与诵先代五祖传衣付法颂。若据第一祖达磨颂意,即不合传衣。
三
听吾与汝颂,第一祖达磨和尚颂曰:
“吾来大唐国,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第二祖慧可和尚颂曰:
“本来缘有地,从地种花生,当本元无地,花从何处生?”
第三祖僧璨和尚颂曰:
“花种虽因地,地上种花生,花种无生性,于地亦无生。”
第四祖道信和尚颂曰:
“花种有生性,因地种花生,光缘不和合,一切尽无生。”
第五祖弘忍和尚颂曰:
“有情来下种,无情花即生,无情又无种,心地亦无生。”
第六祖慧能和尚颂曰:
“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花生,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
四
能大师言:汝等听吾作二偈,取达磨和尚颂意。汝迷人依此颂修行,必当见性。第一颂曰:
“心地邪花放,五叶逐根随,共造无明业,见被业风吹。”
第二颂曰:
“心地正花放,五叶逐根随,共修般若慧,当来佛菩提。”
五
六祖说偈已了,放众人散。门人出外思惟,即知大师不久住世[传]。
◇八◇
一
六祖后至八月三日食后,大师言:汝等依位坐,吾今共汝等别。
二
法海问言:此顿教法传受,从上已来,至今几代?六祖言:初传受七佛,释迦牟尼佛第七。大迦叶第八,阿难第九,末田地第十,商那和修第十一,优婆鞠多第十二,提多迦第十三,佛陀难提第十四,佛陀密多第十五,胁比丘第十六,富那奢第十七,马鸣第十八,毗罗尊者第十九,龙树第二十,迦那提婆第二十一,罗侯罗第二十二,僧迦那提第二十三,僧迦耶舍第二十四,鸠摩罗驮第二十五,阇耶多第二十六,婆修盘多第二十七,摩拏罗第二十八,鹤勒那第二十九,师子比丘第三十,舍那婆斯第三十一,优婆堀第三十二,僧伽罗第三十三,婆须蜜多第三十四。南天竺国王子第三子菩提达摩第三十五。唐国,僧慧可第三十六,僧璨第三十七,道信第三十八,弘忍第三十九,慧能自身当今受法第四十。大师言:今日已后,递相传受,须有依约,莫失宗旨!
三
法海又白:大师今去,留付何法?令后代人如何见佛?六祖言:汝听!后代迷人,但识众生,即能见佛。若不识众生,觅佛万劫不得见也。吾今教汝识众生见佛,更留见真佛解脱颂。迷即不见佛,悟者即见。法海愿闻,代代流传,世世不绝。
四
六祖言:汝听!吾与汝说,后代世人,若欲觅佛,但识佛心众生,即能识佛。即缘有众生,离众生无佛。心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愚痴佛众生,智慧众生佛。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一生心若险,佛在众生中;一念悟即平,即众生是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传]!
五
大师言:汝等门人好住。吾留一颂,名自性佛真解脱颂。后代迷人,闻此颂意,即见自心自性真佛。与汝此颂,吾共汝别。颂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之人佛则遇。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化身报身及净身,三身元本是一身,若向身中觅自性,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最真净。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若欲修行去觅佛,不知何处欲求真!若能身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顿教法者是西流,求度世人须自修,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事大悠悠!
◇九◇
一
大师说偈已了,遂告门人曰:汝等好住,今共汝别。吾去已后,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吊问、钱帛,着孝衣,即非圣法,非我弟子。
二
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坦然寂静,即是大道。吾去已后,但依法修行,共吾在日一种。吾若在世,汝违教法,吾住无益。
三
大师云此语已,夜至三更,奄然迁化。大师春秋七十有六。大师灭度之日,寺内异香氤氲,经数日不散。山崩地动,林木变白,日月无光,风云失色。八月三日灭度,至十一月,迎和尚神座于曹溪山,葬在龙龛之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刺史韦据立碑,至今供养。
◇十◇
一
此坛经,法海上座集。上座无常,付同学道漈。道漈无常,付门人悟真。悟真在岭南曹溪山法兴寺,见今传授此法。如付此法,须德厚上根,知心信佛法,立大悲,持此经以为依承,于今不绝。
二
和尚本是韶州曲江县人也。如来入涅盘,法教流东土,共传无住,即我心无住。此真菩萨说,直示行实喻,唯教大智人。是旨,依凡广誓修行,遭难不退,遇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法。如根性不堪,称量不得,须求此法,违立不德者,不得妄付《坛经》。告诸同道,令知密意[传]。南宗顿教最上大乘坛经法一卷
上一篇:
第3部分-续高僧传
下一篇:
禅苑蒙求
佛藏相关阅读
金刚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东林十八高贤传
修西闻见录
第2部分-净土圣贤录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原文及注音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3部分一切经音义
文殊八字大威德咒功德及好处
佛藏最新文章
藏外
|
下部赞摩尼教
藏外
|
五家正宗赞
藏外
|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原文及注音
圣号
|
阿弥陀佛圣号
圣号
|
观世音菩萨圣号
TOP10 热门佛藏佛学推荐
热门佛藏佛学排行榜
佛说大阿弥陀经
念佛回向文全文
僧伽吒经 卷一
回向的功德很大吗?关键看你的心!
念什么回向功德最大?经咒不能回向只能念佛对吗?
念完阿弥陀佛圣号后,是否需要回向?
放生的功德及简单仪轨
淫邪之心应该怎么样去化解?
孩子叛逆怎么办?
学佛人可以算命吗?
藏外佛学推荐
下部赞摩尼教
下部赞 □思那里思咄乌嚧诜伊乌嚧诜□□□布思那里思咄丽伊所纥耶喃布□□□伊呜嚧诜于呬所倒奴噜阿勿倒奴噜□门啒利呼唵吽谋苏吽噎而坭缓奴嚧呼诎郁□涅萨底拂罗辞
四十二章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於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
五家正宗赞
五家正宗赞 宋 绍昙记 四卷 希叟和尚正宗赞目录 卷第一 菩提达磨大师 六祖大鉴禅师 江西马祖禅师 南岳石头禅师 南泉愿禅师 百丈大智禅师
下部赞摩尼教
五家正宗赞
五戒心法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
佛说优婆五戒相经笺要
佛说四十二章经解
佛说戒消灾经略释
佛说斋经科注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
联系我们
邮箱:hengxiuju@163.com
微信:hengxiu1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备案号:
豫ICP备2020036489号-2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