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中文大藏经
1970-01-01丨 来源:
指以汉文翻译或撰述之佛典所集成之丛书。日本人称为汉译大藏经。其刊行地域不限于我国,如朝鲜、日本等深受中华文化影响,而成为汉文系统之地区,皆刊行之

;亦即凡以汉文刊行之三藏,均属中文大藏经。以汉文所译之典籍,后汉以后逐渐增加,此种趋向可见诸译经目录,而知其概略,如左表所示。

 元代后,汉译经典已甚少增加。佛典之多,浩如烟海,而其分类方法,自古即有。开元释教录以后之译经目录,至北宋以后之开板大藏经目录,可说皆以开元释教录之分类为标准。然日本现代之缩刷大藏经与大正新修大藏经,则另有其分类法。以下为开元释教录之分类法及其部数卷数:



 将佛典编入大藏经,在我国称为‘入藏’。敕撰之目录中另有入藏录者,以隋代之历代三宝纪为最早。入藏时须有天子之认可。此方撰集(此土撰述),即中国人之著作正式入藏者,最早见于开元释教录,其时所选为一般佛教学之基础典籍,至于宗派典籍之入藏则起于五代之后。以下就各版藏经之系统及年代之先后,简述历代中文大藏经之雕版(板)情形:

 (一)开宝藏:又称北宋敕版大藏经、敕版、蜀版、蜀本。即宋太祖敕刊,于开宝四年(971)在蜀之益州(成都)开雕之木版印刷大藏经,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于太平兴国寺内之印经院印刷完成。宋太祖开国后,敕令高品、张从信至成都开雕,共十三万版,为我国第一部大藏经。据道安(1907~1977)所著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载,本藏共计四八○函,五○四八卷,一○七六部(一说包括开元录之入藏录五○四八卷四八○帙、宋代新译之二七九卷三十帙,及宋代以前翻译,而于开元录中未入藏之译经二五九卷二十七帙)。每面五行,每行十五或十四字,每版二十五行。编号用千字文,为卷子本。宋太宗曾将此藏赐赠日僧■然(法济),■然护持回日本,后在法成寺遭火焚毁,然由此敕版大藏经覆写之诸经,则留存在法隆寺与石山寺传世。此藏对日本佛教界之影响至巨。又当时高丽国王亦遣使至我国,请回此藏。从来汉文大藏中称为精审者,当推高丽藏再雕本,再雕本依初雕本,初雕本即依此一开宝藏为根据。本藏现仅存零本残页。[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开宝四年条、卷四十三太平兴国八年条、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六、高丽史卷九十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大藏经的成立与开始(小笠原宣秀)](参阅‘宋板大藏经’2861)



 (二)契丹藏:又称丹本、丹版、丹藏、辽本。即契丹兴宗时(1031~1054)敕命在南京(即今北平)开雕,至道宗清宁九年(1063)或咸雍八年(1072)以前完成之大藏经。其年代约于宋版开宝藏雕成之后七十年。本藏共计五七九帙,包括开元释教录四八○帙、续开元录二十五帙,及宋朝新译经典、章疏、音义之类七十四帙。为梵夹本,纸薄字密,为古来大藏经版式最小者。由觉苑、蕴寂等人专任校勘之职。在燕京近郊之房山,继隋代静琬之遗业,补刻四大部之石经,即根据契丹藏完成者。



 又据高丽史卷八所载,道宗清宁九年(即高丽文宗十七年)以降,尝数度送本藏经于高丽,高丽藏再雕本多据此再校以他藏而成。本藏迄今已全佚失。但在吐蕃出土之印刷佛典中发现有契丹版之残页数件。于今藏经中之大智度论等经论中,间有‘丹注云’之夹注。[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序、辽史卷一一五高丽传、缘山三大藏目录缘起、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大藏经雕印考(常盘大定,哲学杂志第二十八、第二十九)]

 (三)金藏:金版大藏经之简称。又称赵城藏本、金刻藏经。指金代雕印之大藏经。由山西潞州出身之崔法珍倡成,约自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山西解州天宁寺开雕大藏经版会募刻,至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完成。乃完全由山西民间自资兴刻之大藏经。本藏计六八二函,六千九百余卷,仍承袭北宋敕版大藏经系谱之卷子本形式,每行十四字,每面二十三行,在最前空白之处有经论名,‘第□卷’、‘第□张’、‘□字号’等之细字刊记,具有与北宋版完全相同之形式。大定十八年,崔法珍将新雕之印本大藏经一藏进献金廷,此新雕藏经之

版木,不久移至燕京之弘法寺接管,元太祖至世祖之际,补刻四分之一。

 本藏久已散佚,民国二十三年(1934)于山西赵城县之霍山广胜寺弥勒殿内发现四九五七卷,为卷子本,殿内之发现物中,同时亦含有弘法寺之折本。民国二十四年,上海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会曾集金藏中宋版所无之古逸章疏、史传、经录等,题为宋藏遗珍行世,共一二○册。[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

 (四)崇宁万寿藏:又称福州东禅寺本、东禅寺本、福州本、闽本、越本。属私版。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由福州东禅寺住持冲真等人所募刻,至徽宗崇宁二年(1103)完成四八○函,敕赐‘崇宁万寿大藏’。后陆续增刻开元以后入藏诸经,至徽宗政和二年(1112)已完成崇宁万寿大藏一副,共五六四函。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慧明加以修补,孝宗乾道八年(1172)及淳熙三年(1176)均有增刻,共增刻三十一函。总计五九五函,六四三四卷。为梵夹本,每面六行,每行十七字,每版三十行,每函附音释一帖。在卷首之三行至四行,例刻藏经题记,其题记之内容,依年代而有所不同,最早之年代为元丰三年。然大般若经六百卷,卷头无题记,卷末则刊有都劝首住持慧空大师冲真与请主参知政事元绛之名号。此后各藏版式及编次多仿此。本藏今

仅存零本。[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参阅‘宋板大藏经’2861)

 (五)毗卢藏:又称福州开元寺本、福州藏。属私版。系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一说政和五年),于福州开元寺,由本明、本悟、行崇、法超、帷冲、了一等人募刻开雕之大藏经。至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一说绍兴二十年),刻成五六四函。至孝宗干道八年(1172),绍玉又追刻禅宗部三函。总计五六七函,六一一七卷,为梵夹本。其卷首之题记或卷尾题号下之千字文,及其折帖、装帧等,全与福州东禅等觉院本相同,唯版面较小,亦欠缺字函音释。此版藏经于南宋末度宗咸淳四年(1268),住持文迪曾予补刻版木,其印刷活动直迄元代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现存于日本之福州版,往往将东禅寺、开元寺二本混合成为一藏。[福州开元寺板大般若经卷二十之刊记、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参阅‘宋板大藏经’2861)



 (六)思溪圆觉藏:又称湖州本、湖州版。为湖州思溪圆觉院所刻之私版。即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湖州(浙江吴兴)思溪王永从,及大慈院净梵、圆觉院怀深等募刻之大藏经。自来,日本称此版大藏经为南宋版一切经,但自知有福州版之后,将南宋版改称为湖州版或思溪藏,此即前思溪藏,盖始于北宋末年而成于南渡之初。本藏计五四八函,五四八○卷,一四二一部(一说一四五三部),为梵夹本,版式与崇宁万寿藏相同,其特色在经论之首末均无题记与刊记,仅在全藏中之一、二处,有二页大小之绍兴二年四月之刻藏题记附注,又经论各帖之末尾均有字音释注记。此藏与资福藏合称思溪本。日本第一部大

藏经天海本,即依据思溪本。此外,日本缩刷藏经所对校之宋本即指湖州本。目前日本东京增上寺存有全藏。[思溪藏履字函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之题首、思溪藏凤字函妙法莲华经卷七之题首、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参阅‘宋板大藏经’2861)

 (七)思溪资福藏:为安吉州(浙江吴兴)思溪资福禅寺所刊之私版。凡五九九函,一四六四部(一说一四五九部)。日本京都南禅寺所藏华严合论,题有淳熙二年(1175),系为后思溪藏,为梵夹本,版式与崇宁万寿藏相同。王国维疑资福藏即就圆觉藏所刊,加以增补,未必别有一藏。又依道安所著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载,安吉州之地名,乃于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由湖州吴兴而改名者,思溪圆觉禅院并获赐匾额,升格为‘法宝资福禅寺’,故思溪藏印经活动之有两种目录(‘思溪圆觉禅院新雕大藏经律论等目录’二卷、‘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大藏经目录’二卷),并非表示有两版新雕大藏经,仅表示时间之前后不同及‘院’、‘寺’之名称有异而已。其次,资福禅寺之大藏经,从‘天’字函之大般若经至第五四八‘合’字函之南本涅槃经,均为前思溪藏之圆觉禅院版本,另自‘济’字函之宗镜录,至‘最’字函之大藏经目录为止,共二十四部四五○卷之五十函,则为后思溪法宝资福禅寺所

追雕补刻者。北平松坡图书馆存有四千余卷。[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参阅‘宋板大藏经’2861)

 (八)碛砂藏:又称延圣院版、延圣寺版。碛砂,又作碛沙。即南宋理宗时,由赵安国、法音等发起,于平江府(江苏吴县)碛砂延圣院开雕之私版大藏经。本藏刊刻年月有记题可考者,乃自南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一说端平元年顷)迄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止。一说在宝庆初年创刊,由苏州碛砂延圣院大藏经局主办。全藏计五九一函,六三六二卷,一五三二部,一面六行,一行十七字,为梵夹本。碛砂藏之内容远比前思溪藏和预定目录(端平元年雕造有‘平江府碛砂延圣禅院新雕大藏经律论等目录’二卷)为多,其完成乃在元藏之后,故其后刊部分有依据元藏处。其版式全部沿用思溪藏之系统,宋刻部分系依前思溪版,元代追雕者乃仿普宁寺版。民国二十年(1931)于陕西西安之开元、卧龙两寺发现本藏,尚存十分之八,影印五百部。其后,山西太原之崇善寺大殿亦发现此全藏。其间,为影印碛砂藏而于全国各地广求缺本时,曾在山西广胜寺发现久已失传之‘金藏’,成为当时佛教界盛传之大事。台湾印行之中华大藏经第一辑,即以碛砂藏为主。[平江府碛砂延圣院新雕大藏经律论等目录卷上端平元年之识语、碛砂藏大宗地玄文本论卷三管

主八之刊记、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参阅‘宋板大藏经’2861)

 (九)高丽藏:朝鲜高丽王朝所开版之大藏经。又称高丽本、丽本、鲜本、丽藏。分为:(一)初雕版,相传系高丽显宗二年(1011)为抵御契丹来袭,因而发愿开版者。以宋代蜀版藏经为底本,另加入贞元录所收各本,完成于文宗末年(1082),经版藏于符仁寺,然未久毁于蒙古兵火。全藏共五七○函,五一二四卷,每行十四字,卷子本,称为国前本;至后世另有国后本之开版。今藏于日本京都南禅寺之大藏经中即见其一部分。(二)宣宗七年(1090),义天自宋请来章疏典籍三千余卷,另收集契丹、日本等经典,编纂编诸宗教藏总录,于兴王寺开版,刊行四千余卷,每行二十字(或二十一字),卷子本,称为高丽续藏本。后毁于高宗十九年(1232)之蒙古兵火,仅余大涅槃经疏卷十之残本,藏于松广寺。(三)再雕版,即八万大藏经,又称海印寺版。高丽高宗二十三年至三十八年为防御蒙古入侵,乃再度开版。以蜀版、契丹版及高丽藏初刻本对校勘正。依大藏目录三卷,计雕印六二八函,一五二四部,六五五八卷,另附有目录。若依缘山三大藏目录,雕印六三九函,一五二一部,六五八九卷(内二卷缺)。其后又经补续,共计六八○五卷。其版式为一行十四字,一面十二行之方册,以校正严密著称。版木共计八一二四○片,藏于韩国庆尚南道伽耶山海印寺,至今仍常取出付印,为丽藏中最精之版本,亦即今所传之丽本藏经。日本增上寺藏此本,为缩刷藏经、大正藏经之底本。(四)高丽契丹藏仿刻本,文宗十三年(1063)开雕,系仿宋契丹本刊刻者,完成年代已不可考,凡五七九帙,余不详。[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高丽史卷十、卷二十三、卷四十六、朝鲜佛教通史卷上、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



 (十)普宁藏:又称大普宁寺本、元版白云宗门藏经、杭州本、元藏、元本。即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浙江余杭南山普宁寺道安、如一等募刻,迄至元二十七年完成之私版大藏经。即雕造宋版湖州本,另加宗镜录一百卷而成。依大普宁寺大藏经目录,本藏收大乘经五三四部、大乘律二十五部、大乘论九十七部、小乘经二四四部、小乘律五十六部、小乘论三十六部、圣贤撰集一一一部、续入藏三三四部,总计一四三七部,依千字文之顺序,由‘天’至‘约’,共收五八八函。其中由‘武’至‘遵’二十八函之秘密经别有目录,而未出其经名。版式较宋本稍狭小,每面六行,每版三十行,每行十七字,为梵夹本。此版藏经之版式、卷末之音释及自装帧至目录,均采前思溪藏之所长,他如福州版二藏及下天竺寺之藏经,亦曾作为校合之参考。在以上各藏每帖首尾千字文之下,新添附有帖数,一帖一帙之装帧法较为进步,其表纸以丹色替代黄色,即为本藏之特色。元世祖曾印本藏三十六套,分赠四方归化之国。现今日本东京增上寺及浅草寺藏有全藏。增上寺所藏之元版,为后来缩刷藏经及大正藏经校勘之用。



 除本藏外,元代或另有开版及补刻之藏经,如在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序及碛砂延圣院本大宗地玄本论卷三之刊记中,均有管主八开雕藏经之说;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记载元世祖重新补足弘法寺藏经版;补续高僧传卷一法祯传记载元英宗敕作铜印大藏经等,然此等藏经开版之由来及其余事迹皆不详。[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大藏经雕印考(常盘大定,哲学杂志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参阅‘元藏’1231)

 (十一)弘法藏:即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敕令于北平(或浙西)弘法寺开雕,迄至元三十一年完成之大藏经。全藏计七一八二卷,一六五四部,每面五行,每行约十七字,为梵夹本。其内容、体裁均与江南之宋版及元版不同。目录为‘至元法宝勘同总录’,此目录之特点,系将汉译藏经与西藏大藏经之出入、有无等作一对照,后代学者研究各版藏经目录时多用之。一说本藏即据金藏改编者。金藏即赵城藏。今本藏已全佚。[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

 (十二)南藏:(一)洪武南藏。即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敕令在金陵(南京)蒋山寺开雕之大藏经,至成祖永乐元年(1403)刻成,版存金陵报恩寺。又至宪宗成化(1465~ 1487)及神宗万历(1573~1619)年间均有刻本。全藏计有七千余卷,一六二五部(或说一六一二部),为梵夹本。

 (二)永乐南藏。成祖永乐十年至十五年于南京刻印,为洪武南藏之再刻本,然略作更动。依大明三藏圣教南藏目录所载,本藏共分大乘经、小乘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西土圣贤撰集、大乘律、小乘律、大乘论、小乘论、续入藏诸论、此方撰述等十部,全藏计收佛典六三六函,一六二五部,六三三一卷。其版木有五七一六○片。版式为一纸三十行,每行十七字,而以五行为数之折帖本。版木用八分厚之梨木,两面雕造六十行,共刻一○二○字。通常所称之南藏即指永乐南藏。[英文大明三藏圣教目录、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参阅‘明藏’3287)



 (十三)北藏:即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敕令在北京开雕之大藏经,但真正着手施印约在永乐十七年时,至英宗正统五年(1440)始告完成,历时三十年。本藏自大乘般若经至大明三藏法数,计收六三六函,六三六一卷,一六一五部。版式采十册成一帙之折帖式,每面五行,每行十七字,每版二十五行。在经帙第一册之卷首,附有英宗正统五年之御制大藏经序和御制赞牌,及佛说法相之扉画一纸。每帙末册之卷尾,印有护法神韦驮天之立像一尊。又每册天地所划粗细之母子线,由本藏开始而至清龙藏传承之。其与南藏虽同为奉旨印造,南藏得允一般请经者印经,唯本藏因更具敕版之权威性,下赐藏经不易,一旦获赐,则创建藏经楼奉纳珍藏,并竖立获赐藏经碑文,视为无上之光荣。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补雕续藏经,依神宗御制新刊续入藏经序,由华严悬谈会玄记至第一希有大功德经止,共雕造四十一函,四一○卷,为梵夹本。此为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之发愿而雕造,故又增添圣母印施佛藏经序、赞。全藏共计六七八函,六七七一卷。今南通狼山广教寺,及镇江超岸、广教、定慧等寺,均存有全藏。[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大明续入藏目录、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参阅‘明藏’3287)



 (十四)武林藏:又称昭庆藏。即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刻于浙江武林(即今之杭州)昭庆寺之大藏经。续藏华严疏钞会本,即据本藏。本藏之特点为首次将梵夹本改为方册本。唯本藏今已全佚,其出版原由不详。[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参阅‘明藏’3287)

 (十五)楞严寺版:又称嘉兴藏本万历方册本、万历本、径山藏。即由密藏道开等发愿,于万历末年在嘉禾(今浙江嘉兴)楞严寺所刻之私版大藏经。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密藏道开发愿刊刻藏经,十四年春于长安与居士十人商募缘事。自定北、南、旧三藏对校之则。初与幻予在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开始,真可、德清及诸居士援助之。继而道开示寂,幻予代之,不久幻予亦示寂,后继其事者交迭相代,遂南迁于嘉禾楞严寺,至万历末年刻成,总有二一○函,版式为每纸二十行,每行二十字之线装方册本。其目录称为‘藏经板直画一目录’。其函号虽依北藏,系以北藏为主,参校南藏,时有取舍,又补入南藏所录而北藏未收之本,故与北藏不同。后至清圣祖康熙五年(1666),开版‘续藏经’九十函,二三七部。复加‘又续藏经’四十三函,一八九部,至康熙十五年全藏始告完成。据道安之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载,全藏总计一六一八部,七三三四卷。北平嘉兴寺、洞西山显庆寺等,均存有本藏,但正

续往往不齐。日本黄檗山之铁眼道光一切经之开版,即依此方册本覆刻者。又日本之缩刷藏、大正藏所用以校勘之‘明本’即是指本藏。[嘉兴藏刻藏缘起、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参阅‘明藏’3287)

 (十六)龙藏:即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敕令于北京开雕之大藏经。至高宗乾隆三年(1738)完成。全藏共计七一八函,一六六二部(另有一六六九部、一六六○部之说),七一六八卷。版式由原来之单面刻字而进入表里双面刻字,在天地两端均有母子界线。每面五行,每行十七字,每版二十五行,为折帖式,于中央空间处,以细字刻记千字文、帖数和纸数。御制序谓北藏版本讹舛,因以北藏为底本而重新校刊,是为本藏开雕之缘起。本藏各地现存尚多。清末,慈禧太后寄赠日本西本愿寺之龙藏,全藏完备,为我国历代各版钦定大藏经中部帙最大之一部,现珍藏于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大清三藏圣教目录、大清重刻龙藏汇记、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参阅‘清藏’4675)



 (十七)百衲藏:又称百衲本。清穆宗同治五年(1866)杨仁山(文会)于金陵发起刻经,会同各寺分刻全藏。因集合北平、天津、金陵、江北、扬州、毗陵、苏州、杭州诸刻经本而成,故称百衲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北平刻经处曾发起百衲藏本预约,并募集补刻方册大藏缘起,较龙藏仅缺经部十八种、论部二十九种,版式多从径山本,惟迄今仍未出齐。[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参阅‘清藏’4675)

 (十八)频伽藏:又称频伽版大藏经、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即清宣统三年(1911)上海频伽精舍用活字排印之大藏经。至民国九年(1920)完成。全藏共计四十函,四一四册,一九一六部,八四一六卷。每面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为方册本。系依日本弘教书院之弘教本为主,参以径山藏、龙藏及单行刻本编印而成,分类方法因袭缩刷藏经,经律论三藏均以大乘居先,小乘居后,大乘佛经以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部分类。日本弘教藏之菁华在校勘记,而本藏则删除该校勘记,乃失去学术上之价值。有总目一册,在总目之各个题目上,编有宋、元、明、清、高丽五版藏经之帙函编号。[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参阅‘清藏’4675)



 (十九)普慧藏:又称民国增修大藏经。民国三十三年(1944),于上海法藏寺成立‘普慧大藏经刊行会’,主事者有蒋维乔、黄士复等人。至四十四年为止,陆续刊行线装本一百三十余册,距离‘广收历来各藏经典’之宗旨甚远,盖因共产政权下经书印行困难所致。本藏所根据之底本,各经皆不同,而用以对校之版本极多,其校勘注有置于经文中之‘夹注’者,亦有置于每卷之末者,体例颇不一致。版面每页十六行,每行四十一字。就已出版部分而言,本藏收录不少中土久佚或新近发现者,如唐代义楚之释氏六帖二十四卷、清代为霖道霈之华严经疏论纂要一二○卷等,另包括民国初年江炼百、芝峰、夏丏尊、范古农等人所译之南传巴利文经典。至今,本藏于海内外已甚为罕见,其后广定所刊行之‘佛教大藏经’将之全部收入续藏第一辑。

 (廿)中华大藏经:又称中华藏。民国四十五年(1956),为屈映光(文六)与赵恒惕等人筹组之‘修订中华大藏经会’所倡印。主编为蔡念生(运辰)。原议揭橥选藏、续藏、译藏、总目录等四大法类。选藏部分拟汇集各种大藏经之内容,去其重复,分四辑刊行,第一辑收碛砂全藏及宋藏遗珍,第二辑收嘉兴正续藏之不见于第一辑者,第三辑收卍字正续藏之不见于前二辑者,第四辑则汇合各藏之不见于前三辑者。续藏部分拟收历来未曾入藏之佛典,译藏部分拟收译成西文而散于海内外之佛典。然自倡议之年始,历时二十余年陆续刊行,迄今选藏部分尚未完成。

 (廿一)佛教大藏经:广定编修。台湾佛教出版社印行。自民国六十六年至七十二年(1977~1983)完成。全藏分正、续藏,收辑经律论及重要注疏等,凡二六四三部,一一○五二卷,共计一六二册,另有目录索引一册。正藏以频伽藏为底本,由大正藏、碛砂藏、嘉兴藏、卍正、续藏等诸部大藏经补入所缺,并搜辑由藏文、巴利文译出之经典。续藏以民国增修大藏经(普慧大藏经)为底本,并收绝版之经论注疏等。

 (廿二)佛光大藏经:民国六十六年(1977),佛光山星云等成立之‘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修。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行。全藏拟分类为:(一)阿含藏,(二)般若藏,(三)禅藏,(四)净土藏,(五)法华藏,(六)华严藏,(七)唯识藏,(八)秘密藏,(九)小乘藏,(十)律藏,(十一)本缘藏,(十二)史传藏,(十三)图像藏,(十四)仪志藏,(十五)文艺藏,(十六)杂藏。计划以各版藏经作全经考订、文字校勘,并以经文分段、逐句标点、名相释义、经题解说、诸家专文及各部类之索引等,为此藏最大之特色,以期突破历来各藏之传统窠臼,而达经典大众化与现代化之理想。于民国七十六年完成出版者为阿含藏十六册,系以高丽本为底本,对勘明本(径山藏)、频伽藏、日本卍正藏、大正本等各版大藏经,互补遗缺,采用大正本对各种古版藏经之校勘部分,并列举南传巴利本、北传异译本或相关经典之对照经或参阅经。



 (廿三)天海版:又作宽永寺版、东睿山版、倭藏。指日本江户宽永寺之开山天海发愿刻印,自宽永十四年至庆安元年(1637~1648)所开版之大藏经。以南宋版思溪本大藏经为定本,以元版之大普宁寺本为补充。全藏共计一四五三部,六三二三卷,六六五函。版式为一面六行,一行十七字之折帖本。其印刷乃使用木活字版,因发行部数极少,传至今日者,仅限于日本之名山古刹。乃日本自身出版第一部完整之大藏经。最初所用木活字之部分现存于宽永寺,正保(1644~1648)以后改用整版印刷。[大日本校订缩刻大藏经缘起、佛教圣典概论、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

 (廿四)黄檗版藏经:又作铁眼版。日本黄檗宗铁眼道光以宇治黄檗山万福寺为根据地,自宽文九年(1669)至天和元年(1681)所开版之大藏经。凡一六一八部,七三三四卷。此版据万历板(明本)覆刻,加训点,并加入日本铁眼及宝洲语录。字体式样与明本相同,然错误脱落甚多,后据高丽版数度核校,改正误谬。版木共有四八二七五片,今藏于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宝藏院内。[缘山三大藏经缘起、大日本校订缩刻大藏经缘起、佛教圣典概论、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



 (廿五)缩刷藏经:大日本校订缩刻大藏经之略称。又称缩刻藏、缩藏、弘教本、弘教藏。欧美称为 Tokyo Edition。为日本最早使用活字印刷之大藏经。明治十三年至十八年(1880~1885),由岛田蕃根、福田行诫等人着手编校,东京芝公园地弘教书院出版。缩刷藏经系以东京增上寺所藏高丽藏为底本,与宋(湖州本)、元、明藏对校,增补日本刊行之密教经轨、日本诸宗开祖之著作,而采用明朝智旭所撰阅藏知津之分类方式编纂而成,分类为经、律、论、秘密、杂等五部二十五门。全藏共计一九一八部(目录另计),八五三九卷,版式为菊版五号活字一段组,一页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上栏注明文字之异同出入。共分四十帙,四一八册,和装仕立(日本式之线装书),目录另集一册。又另有大日本校订大藏经正误十一卷。本藏校正严谨,然亦间有手民之误,遂有后来之昭和再订本。清朝宣统三年至民国九年(1911~1920),上海频伽精舍删除缩刷藏经上栏之考异校勘与日本撰述部分,而以四号活字出版,称频伽藏。[缩刷大藏经の开版に就て(足利宣正,龙谷大学论丛第二四二号)、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



 (廿六)卍字正续藏经:日本明治三十五年(1902),京都藏经书院以僧忍澄校订之黄檗本,用四号活字印行,至明治三十八年完成,称为卍字大藏经,又称大日本校订训点大藏经。本藏大体以黄檗藏与高丽本对校,改从丽本,互异处以圈为记。丽本题记、音释皆保存。其编次仍依黄檗本,致丽本特有典籍多移入续藏。附有训点(句读)。共收一六二五部(一说一六二二部),七○八二卷。版式每面分上下栏,每栏二十行,每行二十二字,为方册本。然在大正藏出版后,卍字藏遂少为人所用。明治三十八年至大正元年间(1905~1912),藏经书院又刊行卍字续藏经,又作大日本续藏经,所收为卍字正藏中所未收者。颇多我国古代大德之著述,为研究中国佛教不可或缺之丛书。近年以来,多别于卍字正藏,而以续藏经之名刊行。全书共一五○套,七五○册,收九百五十余人之著作,一七五六部,七一四四卷(另有说一六五九部,或一六六○部,六九五七卷者)。版式每面分上下栏,每栏十八行,各栏上方留校记地位,每行二十字,为方册本。编目分印度撰述(经、律、论;经分大小乘,大乘按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次序),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释律、释论、诸宗著述、史传等)。其中不少著作在我国早已佚失。民国十二年(1923),上海涵芬楼影印续藏经本,略为缩小。台湾流通之影印本改为精装一五○册。本藏之初版,于分类编排上不尽符理想,故日本佛学界曾于再版时加以修订。[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

 (廿七)日本大藏经:日本大正八年至十年(1919~1921),由日本大藏经编纂会刊行,中野达慧主编。所收系有关日本撰述(亦有少部分中国撰述)之经律论注释书及诸宗宗典之丛书,凡七五三部。全部分为四大类:(一)经藏部,包括华严部、方等部、理趣经释、般若部、法华部、密教部等一四三部章疏。(二)律藏部,包括大乘律、小乘律等二十三部章疏。(三)论藏部,包括大乘起信论、真言密教论、诸大乘论、三论、掌珍智度宗轮论、唯识论、金七十论、胜宗十句义论、六离合释等五十七部章疏。(四)宗典部,包含三论宗、法相宗、戒律宗、华严宗、天台宗显教、天台宗密教、真言宗事相、曹洞宗、修验道等五三○部各宗典籍之章疏。共四十八册,另有解题二册。此一丛书后作为大日本续藏经之日本撰述部而刊行之。[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

 (廿八)大正新修大藏经:又作大正藏、大正本、正藏。为日本大正十三年至昭和九年(1924~1934),由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小野玄妙等人成立之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后称大藏出版株式会社)编辑出版。全藏共一百册,正篇五十五册、续篇三十册、别卷十五册(图像十二册、法宝总目录三册)。正篇以经律论及我国撰述者为主,并有韩国等历代大德之作,计二一八四部,新分类为阿含部、本缘部等二十四部。续篇以日本撰述为主(最后一卷为敦煌本等古逸、疑伪书),计七三六部,分类成续经疏部等七部。别卷以图像为主,日本撰述之图像关系共有三六三部,法宝总目录有大正藏目录、勘同目录、着译目录与我国、日本等之古版大藏经诸目录等七十七部。其中,经律论三藏及我国撰述之部分,主要以东京增上寺所藏之高丽本为底本,对校同寺所藏宋、元、明三本,另参照正仓院藏经、敦煌古本及巴利文、梵文经典。我国撰述之余部及日本撰述,主要以作者自写本、古写本或古刊本等为底本,对校其余之写本、刊本等,其主要者乃附加训点。全藏共收佛书三三六○部,一说三四九三部,一三五二○卷。版式每页分上中下三栏,每栏二十九行,每行约十七字,以从前方册本形式之和装本为特制本,其他皆为洋装本。此一藏经,所收异本最多,佛书之分类亦较合理,且有不同版本之校勘,主要术语常能注以梵文、巴利文。故为目前各种中文藏经中,版本最佳、流通最广者。[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



 (廿九)昭和再订缩刷藏:日本昭和十年(1935),缩刷大藏经刊行会铃木灵真等创刊。题为‘昭和再订大日本大藏经’。其版式与弘教藏相同,为方册本。以此藏系影印弘教本,加以订正,故凡依弘教藏校勘者,宜参校本藏改正之。[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
上一篇: 中本起经 下一篇:中夭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