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石窟寺
1970-01-01丨 来源:
位于河南巩县城西北一公里。背邙山,临洛水。因在砂岩石之断崖凿有多数石窟,故名石窟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一说景明年间(500~503)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称‘十方净土寺’,清代改今名。东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相继于此造窟凿像。现存五窟,七七四三尊佛像和数十篇题记。

 第一窟最小,约四公尺平方,门内两侧雕有‘帝后礼佛图’,余三壁雕佛像和佛传故事。于壁角雕神王、怪兽、乐伎等。帝后礼佛图分为三层六组,每层由比丘和比丘尼作前导,帝后、侍从,前呼后拥,反映皇室之宗教信仰。此等雕像多已破损,且经后世加塑补彩,大抵失去本来面目,然其构图简练生动,是我国现存浮雕中较为完整者。

 第二、第三两窟,由其构造判断,殆为同一人之作品,中央方柱之每面作有三尊佛、两罗汉等之佛龛,四面壁上并雕有千体佛像、奏乐天人及供养行列等。

 第四窟系由东、西二窟组成。东窟有北魏所造之三尊佛,上有唐咸亨元年(670)十月之铭文,其左右并有二佛龛。西窟前面西方之侧壁上亦有大小之三佛龛,其一即刻有唐干封二年(667)八月之铭文。又东西二窟之界壁上,尚有三层之佛龛,佛像中并有唐龙朔二年(662)及三年之铭文。盖此等石窟之最初,只刻三尊佛而已,至唐代开始开凿更多之佛龛。



 第五窟呈方形,面积最大,纵横及天井高各约七公尺。外壁入口之左右安置金刚力士像。入口东方之侧壁已崩坏,西方则有小佛龛,刻有唐延载元年(694)、久视元年(700)、咸通八年(867)等之铭文。中央有约三公尺之方柱,其四面各刻有大佛龛,窟内东西北三壁上,各开四佛龛,安置三尊佛,上部并造千体佛。前面入口之左右壁同于第二、第三窟,三层浮雕上,刻有供养人物行列之图,上面亦有千体佛。四壁之腰壁如同第二、第三窟,其前面及左右均刻有天人奏

乐之图。

 总之,五窟共同之特色,系在各窟内筑造大方柱,观其手法,则是承云冈、龙门之后,于北魏开凿而成。然或因年久破损,或经涂抹塑土,故现在第一窟除存有东魏天平三年(536)之造像铭外,其他之北魏铭刻已不见。第四、第五窟岩壁间有佛龛,内置三尊摩崖大佛像,其巨大之佛龛大半破坏,左胁侍菩萨已失;右胁侍菩萨之头部亦损,然颇能显出北魏雕刻之特质;本尊为释迦立像,表现北魏风格,惟膝以下埋没地中。此外,本寺大殿之外壁间所嵌入之碑中,保存有唐代禅宗大德演公(明演)之塔铭并序,寺之前庭亦存有宋绍圣三年(1096)十二月建立之净土寺宝月大师(惠深)碑。[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四三四](参阅‘石窟’2118、‘巩县石窟’6198)
上一篇: 石窟庵 下一篇:石窟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