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因明
1970-01-01丨 来源:
梵语hetu-vidya^。音译作醯都费陀。为五明之一,乃印度之论理学(逻辑学)。因(梵 hetu ),指推理的根据、理由、原因;明(梵vidya^ ),即显明、知识、学问。因明,意指举出理由而行论证之论理学。吾人思索事物时,天生具有一种推演能力,即根据已知事件以比较推演出未知事件。然此种比较推演之过程,若因思路混乱,界说不清,每易导致结论之偏差、颠倒,故须将此类比较推演方法,加以整理归纳,方可论究语言之过失、思索之正偏,从而导入正确之推论,此即为因明之根本要义。

 于印度六派哲学中,尼夜耶派(梵Nya^ya ,即正理派)之鼻祖足目(梵Aks!a -pa^da Gautama ,音译作阿格沙巴达乔达摩)乃印度因明之创始者,其事迹今已不详。然足目之后,印度诸学派皆讲求此类论理方法。至佛陀之时,因明之学已颇具系统,佛陀成道后,每每应用因明之法以说法利生,此可见于诸经中所广泛出现之因明义旨。流入佛教,而为历代诸论师所沿用演布之因明,称为内道因明;佛教以外之诸学派所研习之因明,称为外道因明。外道因明流传之史迹较难确悉,内道因明之沿革则较详实可稽。

 佛陀入灭后七百年顷,龙树以方便心论一书论说内道因明之法。继龙树二百年后,弥勒述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其中第十五卷即为因明论法。其后复有无著继出,于其所著显扬圣教论卷十中,详述因明之论议法。其弟世亲则著有论轨、论式、论心三部书,堪称因明论理规则之集大成者;玄奘至印度留学时曾见此三部书,然未曾携之返国。至今,世亲之著作中,有关因明者,仅存如实论一书而已。佛陀入灭后一千一百年顷,陈那(又称大域龙)乃继世亲之后,锐意研攻因明,并补前贤之不足,勘正前贤著作之遗误,遂产生改革之效,使因明真能负起立正破邪之责。自此,陈那以后之因明,称为新因明,有关之论师,称为新因明师;陈那以前之因明,则称古因明,有关之论师,称为古因明师。陈那有关因明之著作,据传多达四十余种,然今所传留者,仅有因明正理门论一卷。陈那之弟子商羯罗主,亦毕其一生以穷研因明之奥秘,鉴于其师因明正理门论一书之渊深难解,遂着因明入正理论一卷以诠释之,后世佛学界论及因明时,多以此论为依据。其后,陈那之再传弟子法称著有释量论等八部因明著作,使因明学摆脱辩论术之羁绊,使逻辑与知识论之结合更紧密,基础更稳固。

 在我国,唐贞观三年(629),玄奘自长安启程赴印度,就学于僧伽耶舍、尸罗跋陀罗、胜军等诸论师门下。于研习诸学之外,玄奘亦修习因明。后归返长安,将携回之梵本因明诸书翻译成汉文,并口授印度古今因明之梗概予弟子窥基。其后,窥基注释商羯罗主之因明入正理论,复记载玄奘所授之因明,而成因明入正理论疏一书,世称因明大疏。其时,另有净眼、神泰、文备、文轨、靖迈等诸学者辈出。窥基之后,弟子慧沼着因明义断、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各一卷,以研判窥基等诸师之注解。未久,智周着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三卷、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二卷,以析解因明大疏之文句义理。其后复有道邕、太贤等人,相继恢宏我国因明之学。然至元、明以降,因明大疏佚失,复因国人治学,每侧重于修齐治平之实践、实用,与心性理气之玄思,乃至经书章句之繁琐注解、枝节考证,而疏于有关名理辨析之研学发挥,故数百年间,因明之流传越趋衰微。直至晚清,杨仁山于日本复得因明大疏,刻板流通,研习因明之风渐苏。民国以来,吕澄、虞愚、唐大圆、周叔迦、法峰、陈大齐等硕学蔚起,着解讲说,并博采西方逻辑名辩归纳诸术,互资参证,广为推介,因明之学遂得因应时代学风而继传不坠。

 于西藏方面,自宋、元以后,西藏地区之因明研习十分盛行,先后共译出梵本因明论著六十六部,西藏学问僧,如释迦慧、慧作护、胜者、法胜、商羯罗难陀、寂护、智吉祥、律天、善护、胜友、宝作寂、宝金刚等着名因明学家又撰著大量注疏,不少因明著作幸赖西藏译本得以流传至今。此外,于西藏各地寺院中,因明为显密诸学之基础必修学科,初入寺之年幼沙弥即须勤习因明之辩论方式,其后各研学阶段,于每年冬季,须兼学一个月之因明论。若遇重要考试与晋升之际,更须进行几场因明辩论大会,辩论之时,达赖喇嘛、各大寺堪布(住持)及政府要人经常在座参观作证。大抵而言,因明传入我国内地,不及西藏完备而普及;且传入后之研究与应用,亦远不及日本之盛行。

 于日本,孝德天皇白雉四年(653),日僧道昭至我国留学,入玄奘之门修习因明。学成归日,乃于元兴寺弘传斯学,世称南寺之传,或飞鸟之传。其后,元正天皇灵龟二年(716),日僧玄昉亦至我国, 投于智周门下,返日本后,栖于兴福寺弘传因明,世称北寺之传,或笠山之传。两派以下,学人辈出,相次著述。迄今,日本因明研究之风,犹兴盛未衰。

 印度古因明师弥勒立有七因明,说明在议论抉择时之七项要件:(一)论体性,即有关议论之题目。(二)论处所,指进行议论之适当场所。(三)论所依,指立论之根据,亦即辩论之方法。(四)论庄严,为辩论者应具备之条件。(五)论堕负,分析议论被击败之原因。 (六)论出离,预先观察是否有辩论之必要。(七)论多所作法,为议论者应具有之信心。

 上述七因明中之第三‘论所依’为论证之中心,由此而被论证归纳之结论,称为所成立,略称所立。所成立又分自性、差别二种。属于用以论证者,则称能成立,略称能立。能立计分八种,称八能立,即:立宗、辨因、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正教量。

 此外,安慧于其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六中亦施设八种能立,即:(一)立宗,宗(梵pratijn~a^ ,或 paks!a)即命题。(二)立因,因(梵hetu )即理由。(三)立喻,喻(梵uda^haran!a ,或 dr!s!t!a^nta)即譬喻。(四)合(梵upanaya ),应用。(五)结(梵nigamana ),结论。(六)现量,即经由知觉所获得之知识。(七)比量,即经由推论比较所获得之知识。(八)圣教量,指圣人之言教。其中,前五项为古因明论式之特征,称为五分作法,或五支作法。所谓作法,意指以论式来言诠论证之方法,或‘言诠’之本身即为作法;然就‘言诠’所意味之意义而严格言之,则应称为‘立量’(建立论式)较为合宜。

 五支作法之说,略有差异,以世亲‘ 如实论’之推论式为例,主张‘声是无常(宗),所作性(本身所依存之条件)故(因),譬如瓶等(喻);如瓶等,声亦如是(合),故声无常(结)。’此乃以即知之事实演绎论证未知之事项。其中,‘宗’指主张、提案,亦即立论者所提出有关欲论证之命题,因明称为‘所立’;‘因’乃立论者就自己之主张所立之理由,以作为令对方承认之论证根据;‘喻’即其例证、譬喻、实例等。因与喻同属既知之事实,可用以确立自己所提出之宗,故称‘能立’;基于喻以结合宗与因者,称为‘合’;若再重新提出宗作结论,以确定其主张者,称为‘结’。

 五支作法不仅繁复,其证明力亦不够坚强。‘结’支仅重说宗支,毫无功用可言;‘合’支所言则仅有比类推理之作用,证明力甚薄弱。故陈那将五支作法加以改良,删除结支,将‘合’支改为普遍原则,纳入‘喻’支中,以发挥其推理演绎之功用,以‘因之三相’提出三支作法,确立新因明,主张使用‘声是无常(宗),所作性故(因)。诸所作性为无常,如瓶等(同喻,即由正面来说明之例证);一切常住者非所作性,如虚空等(异喻,即由反面来说明之例证)’之论式。若将陈那之新因明以公式表示之,则为‘宗:凡S是P;因:M之故;同喻:凡M是P,例如E;异喻:如非P,则非M,例如E\'。’

 商羯罗主主张因明之目的有二:(一)悟他,可令他人了解自己之论议以启悟他人。(二) 自悟,可令自己求得证悟。于悟他方面设有(真)能立、(真)能破、似能立、似能破等四门,于自悟方面则设有(真)现量、(真)比量、似现量、似比量等四门,以上合称为因明八门。此八门中,有自悟、悟他二种利益,故称‘八门两益’。又悟他之‘ 能立’,乃为使对方承认而直接提出之立论,故立论时即合乎宗、因、喻三支作法。若提出之立论确实无误,则称‘真能立’;若立论似是而非,则称‘似能立’。悟他之‘能破’,目的在反驳并攻击对方,若反驳无误,则称‘真能破’;若有误谬,则称‘似能破’。自悟之四门均属知识性,系为引起悟他四门所作之立论根据。正确之直觉性知识,称为‘真现量’;正确之推理性知识,称为‘真比量’。似现量、似比量均为误谬之知识。

 据新因明之说,凡成立‘真能立’之三支作法,其论理内容须包含如下之项目:

 (一)宗,须由主词(S)和宾词(P)二部分共同组成。以‘声是无常’之宗为例,‘声’是主词,‘无常’是宾词(述词)。主词又称前陈、前说、所依、自性、有法、所别等。相对者,宾词又称后陈、后说、能依、差别、法、能别等。主词与宾词共为宗之所依,故称宗依,此二概念均须为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反驳者)双方所承认(立敌共许)方可成立;然由主词与宾词结合而成完整命题之宗体,因系由立者所提出之主张,故应以立者承认而对方尚不承认(立敌不共许)为必要条件。又于因明中,所谓‘共许’,系指立者与敌者双方共同认可其为实有者,即使该概念并非真正实有,例如以‘鬼’或‘造物者’为宗依,虽则鬼与造物者未必为真正实有之概念,然若立、敌双方皆认可,则此二项宗依即可成立;反之,如科学家与乡愚对论,以‘变形虫’为宗依,由于乡愚不知且不信世间有此类单细胞生物存在,则‘变形虫’虽为真正实有之概念,亦无法成为宗依,此系由于立、敌不共许之故。盖于因明对论之全部过程中,最重视立、敌之关系,每一概念是否可用为对论之素材,须视其是否符合因明共许或不共许之规定,而所谓共许或不共许,则完全取决于立、敌双方之主观意见。

 (二)因,为欲令对方承认自己所提之‘宗’而设立之理论根据,故以‘立敌共许’为必要条件,且因与宗之主词须具有直接之关系。以‘声是无常’为例,其理由‘所作性’必须于‘声’上被承认,如此,于宗之主词上具有因之意义、道理,称为‘因体’。由于因乃宗之主词与宾词结合之媒介概念(M),故具有下述三种原理,称为‘因三相’,即:(1)遍是宗法性,遍,遍依遍转或遍满之义。谓因(M)于宗之主词(S,即‘有法’)应当遍依遍转,亦即因必须普遍地含摄宗之主词(宗之主词所指称之事物必须具有因之性质),如此即成立‘凡S是M’。(2)同品定有性,指因(M)被含摄于与宗之宾词(P)同品类(又称宗同品、同品,即指P之外延全体)之事物,即可成立‘凡M是P’;即因与宗之宾词须有同品必然性之关系。(3)异品遍无性,因(M)不被与宗之宾词相矛盾之异品类(又称宗异品、异品)所含摄,或完全无关系时,则成立‘凡非P,则非M’。

 兹将上述三种原理,以‘声是无常(宗),所作性故(因)’之例说明之。于‘所作性’之‘因’中:(1)其中包含‘声’,故具有‘遍是宗法性’之性质。(2)包含于‘无常’中,故具有‘同品定有性’之性质。(3)与‘非无常(如虚空等)’完全无关,故具有‘异品遍无性’之性质。以上之因三相,系用以明确规定因(媒介概念)之意义,并以之作为三支作法之骨架。

 (三)喻,与‘因’相同,均以‘立敌共许’为必要条件。喻有二种,一为同喻,另一为异喻。(1)所谓同喻,即以同类之例喻由正面来说明论证之宾词(宗法),以支持主张之根据(因)。若以因‘同品定有性’之命题‘凡M是P’为例,于‘声是无常’中,针对‘凡所作性,皆是无常’之命题所举之实例‘譬如瓶等’,称为同喻例。(2) 反之,例喻与论证之宾词或主张根据(因)完全无关者,称为异喻。异喻担任由反面来说明主张与论证之任务,以显示因之‘异品遍无性’中‘凡非P,则非M’之命题。以‘声是无常’为例,可成立‘凡非无常(即常)者,则非所作性’之命题,其实例便是‘如虚空等’。其中之‘所作性’(因)仅关系‘无常’,而与‘常’全然无关,故有同喻、异喻之别。

 同喻、异喻之命题部分,称为喻体;实例部分,称为喻依。若就同喻以举示喻体,建立因明论式之作法,称为合作法,此即积极地结合宗与因之作法。以‘凡所作性,皆无常’为例,同喻显示出‘先因后宗’之顺序。反之,就异喻以举示喻体,建立因明论式之作法,称为离作法,此即消极地将宗之宾词与不同于因之实例从宗、因隔离出来之作法。准此,‘凡非无常者,则非所作性’,即显示‘先宗后因’之顺序。

 似能立(即似是而非之立论)又分缺过、支过二大类。所谓缺过,指宗、因、喻三支中欠缺任何一支之过误、过失;而三支中凡具有论理之过误、过失者,称为支过。总结三支之过误,宗有九种过误,称为宗九过,或似宗九过;因有十四种过误,称为因十四过,或似因十四过;喻有十种过误,称为喻十过,或似喻十过。以上共计三十三种,总称因明三十三过。

 (一)似宗九过:(1)现量相违过,现量,指现实之直觉知识;相违,违反、矛盾、冲突之意。即与知觉知识互相矛盾之谬误。若立论者所举出之宗有违于现量,即犯此过。如谓‘蛇有足’、‘声非所闻’等均属之。(2)比量相违过,即与推理之知识互相矛盾之谬误。若立论者所举之事实与推量比知之推理知识相违,即犯此过。如谓‘人不会死’、‘茶杯是永恒的’等均属之。(3)自教相违过,即与自己所信奉之教说或所信仰之主张互矛盾之谬误,为所立之宗有违于自宗教理之过失。如胜论师宣称‘声为常’,但依胜论师自宗之教理,本应主张‘声是无常’今反说常,足见其违逆自教之矛盾。(4)世间相违过,即与公共意见相矛盾之谬误,为所立之宗有违于世间所共同承认的一般知识之过失。如谓‘科学是幻想’、‘百善非以孝为先’等均属之。(5)自语相违过,即与自己之陈述互相矛盾之谬误,为所立之宗与自己所陈述之言词互相矛盾之过失。如谓‘吾母为石女’即属此例。(6)能别不极成过,即宗依之宾词(能别)不为对方所承认之谬误,此即违犯‘立敌不共许’之过失。例如佛教徒对异教徒主张说‘人是佛子’,则异教徒不承认‘佛子’之概念乃明显可见之理。(7)所别不极成过,即宗依之主词(所别)不为对方所承认之谬误,此亦违犯‘立敌不共许’之过失。例如主张有我论之胜论师对主张无我论之佛教徒说‘我是思’,或基督教徒对佛教徒说‘上帝是仁慈的’等均属之。盖依因明三支作法之规定,宗之主词(所别)与宾词(能别)两个各别之概念(称为宗依,意谓宗之所依以形成者),均须为立敌双方共同认可,方可成立,故知上记第六过与此过系分别违犯此一规定所造成之过失。(8)俱不极成过,即宗依之主词与宾词均不为对方所承认之谬误。例如主张有我论之胜论师对主张无我论之佛教徒说‘我是因缘和合而有’,则‘我’与‘因缘和合’两项概念之实有性皆非佛教徒所认可者。又如有神论者对无神论者说‘上帝是永恒的’,则‘上帝’与‘永恒’二概念亦均非无神论者所能接受者。(9)相符极成过,即提出双方皆已承认的命题之谬误。若宗之主词与宾词所连结成完整命题之宗体(意谓宗之主体)为对方所承认,则已无须进行辩论以令对方改变主张,此系立论自体无意义之过失。如谓‘声是所闻’、‘人皆有死’等均属之,盖此类命题,双方既已共同承认,则已无提出加以论证之必要。上记诸过之中,(6)(7)(8)属于违反宗依必须‘立敌共许’之性质;第 (9)属于违反宗体‘立敌不共许’之性质。

 (二)似因十四过,指不成(梵asiddha )因之四过(又称四不成过)、不定(梵anaika^ntika ,或 anis/cita)因之六过(又称六不定过)、相违(梵viruddha )因之四过(又称四相违过)。细分如下:

  (1)四不成过,‘不成’意指‘因法’不能证实‘宗’,则失却其为‘因’之意义。依因明之规定,因法如缺第一相(遍是宗法性),则犯下列四种不能成立之过失: 1.两俱不成过,指立者,敌者双方皆不承认此因具有‘遍是宗法性’之条件。例如立‘声是无常’为宗,而以‘肉眼之对象故’为因,若依‘遍是宗法性’之规定,‘因’须普遍含摄‘宗’之主词,今所举之因‘肉眼之对象’与宗之主词‘声’完全无关,此种因自非立、敌双方所能接受者,故犯两俱不成之过。2.随一不成过,于立、敌双方之中,若一方承认此因具有‘遍是宗法性’之条件,然另一方不承认,则违反因法须‘立敌共许’之原则。盖因法原本称为共许法,由共许法(因)来证成不共许法(宗体),乃因明确立论式之本旨;故知因法若随一不成,即非共许,是为过误。例如胜论师对声显论师立‘声为无常’之宗,以‘所作性故’为因;然依据声显论之教理,仅承认声音是藉众缘而显,却不承认声音是由众缘所生,以声之体(声性)是本有之故;今所立宗之主词既是‘声’之义,而因之‘所作性’乃生起之义,即非声显论师所同意者,如此则犯随一不成过。3.犹豫不成过,指因法之第一相尚未能确定是否成立之时即采用之过误。例如立论者望见远处似有烟现起,但尚不能确定究竟是否为烟,抑或为雾、尘、飞沙等之时,便立‘彼方有火,以现烟故’之论式,即犯此过。盖于宗之主词‘彼方’与因‘以现烟故’之间,以尚未确定之故,不具有‘遍是宗法性’之条件,故亦不能证明‘彼方有火’之命题。4.所依不成过,‘所依’即指宗之主词。此过即是由于宗主词之实存性非立、敌双方所承认(立敌共许),而犯因之‘遍是宗法性’不成立之过失。例如胜论师对主张无空论者立‘虚空为实有,德(属性)所依故’之论式,其中,宗之主词‘虚空’乃胜论学派所承认为实有之概念,然无空论者否认之,以之为‘无体’,如此则胜论师所提之能立法(即因)缺乏所依处,遂无从证明命题之正确与否,故称所依不成过。盖因明中规定能立法之‘因’应以宗之主词为所依;今能立法既缺乏所依处,自更无从具有‘遍是宗法性’之条件。

(2)六不定过,‘因法’不能必然证成宗,称为‘不定’。依因明之规定,此乃由于缺少(或不完整)因之第二相(同品定有性)或第三相(异品遍无性)所致。有下列六种情况:1.共不定过,‘因法’同时通于宗同品(宗依宾词之同品类)与宗异品(异于宗依宾词之品类),故无法由‘因’确定‘宗’之过失。亦即‘因’缺乏‘异品遍无性’之条件。例如声论师对佛弟子立‘声是常,所量性故’之论式,其中,隶属于‘常’(宗同品)之分子与隶属于‘无常’(宗异品)之分子,皆含有‘所量性’(可被量度之性质),前者如‘瓶’,后者如‘空’。如此之‘因’虽可以成就宗同品,亦可成就宗异品;虽可以证成‘声是常’之宗,亦可证成‘声是无常’之宗,如此则无法确定声究竟是常或是无常。2.不共不定过,指‘因法’同时不通于宗同品与宗异品所造成之过失。如立‘声是常(宗),所闻性故(因)’之论式,其中,隶属于‘常’(宗同品)与‘无常’(宗异品)之分子无一具有可闻性,如此之‘因法’既与宗同品无关,亦与宗异品无关,而构成三者各自分离不相干之关系;三者分离,则‘因法’自然不能证成宗,且亦无喻可举。3.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过,略称同分异全不定过。‘转’,是生起、现前之义。即谓‘因法’在宗同品中出现部分,又在宗异品中遍现;此乃由于‘因’支缺少‘异品遍无性’之故。如立‘某甲是女,不产子故’之论式,而若以常情而言,女性之部分未产子,男性之全体亦不产子,故上记论式中之因‘不产子故’仅关系部分女性(宗同品),而与男性(宗异品)全体具有关系,故立此‘因’仍无法确定某甲为男或为女。4.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过,又称异分同全不定过。即‘因法’虽通于宗同品之全部,然又与宗异品部分相通,故仍然无法以此‘因’来确定其宗,此即‘因’缺乏‘异品遍无性’所造成之过失。例如立‘某甲是男’之宗,以‘不产子故’为因。此‘因’虽能成立于男性(宗同品)全体,但亦关系部分女性(宗异品),故仍然无法以此判断某甲之属性。5.俱品一分转不定过,又称俱分不定过。‘因法’通于宗同品之部分,又部分通于完全无关之宗异品,如此仍不能凭此‘因’而确定所立之宗,此即‘因’缺乏‘异品遍无性’所致之过失。例如声论师对胜论师立‘声常,无质碍性故’之论式,其中之‘常’(宗)以虚空、极微等为宗同品,如此则‘无质碍性’之因,通于‘虚空’而不通于‘极微’等;又以瓶、乐等为宗异品,则‘无质碍性’之因,亦通于‘乐’而不通于‘瓶’等。如此之‘因’同时与宗同品、宗异品皆有部分之关系,则所成之宗亦不一定。 6.相违决定不定过,又称相违决定过。在因明三十三过中,此为最特殊之一过。依上述几种,凡列为不定过者,皆由于‘因法’缺少第二相或第三相所致,然此一标准并不适用于相违决定过。从立论者之角度看,在相违决定过中之‘因法’并未缺少任何一相,而足以证成宗。问题在于:同样之宗每每有利于敌者,盖对方可另举一‘因法’以支持另一相反之宗,而且其‘因法’亦同时具足三相。故知‘相违决定’即指双方以同样具足三相之‘似因’而造成相互矛盾的主张之过失。例如胜论师对声生论师立‘声是无常(宗),所作性故(因),如瓶(喻)’之论式,其中,‘所作性’之因,三相具足,其喻法亦无过误,敌者持有相反见解,不甘屈服,乃另觅理由,建立一个亦为三相具足之因,以证成相反之宗,如‘声为常(宗),所闻性故(因),如声性(喻)’之论式,则立者亦无从非难之。如此,立、敌双方所用之因怕具足三相,然却形成两个相反的宗,且皆无法推翻对方之宗,如此两方所用之因皆违犯此过。

  (3)四相违过,即因与宗之宾词或主词相互矛盾以致无法成立宗,如是,此‘因’亦无法成立。此种不可成立之因所犯之过误有四种,即:1.法自相相违因过,‘法’即宗之后陈(宾词),亦即‘能别’,其自相仅限于概念自身所显示之意义。法自相相违因,即指此‘因’适足以形成与己宗后陈之自相互相矛盾之过误。例如,对‘彼不死’之宗,立下‘生物故’之因。在此,‘生物’显然与‘不死’之意义互相矛盾,故成为过误。2.法差别相违因过,为‘因法’与隐藏在‘宗法’中之意义互相矛盾之过失。例如,为了证明创造万物第一因之存在,而立‘万物由他所造,自身不能造自身故’之论式。立论者本欲以‘他’为第一因,然万物既不能造自已,而‘他’亦为万物之一,理所当然亦无法自身造自身(即万物),此即‘他’无法成为能造第一因之矛盾。3.有法自相相违因过,‘有法’即宗之主词。有法自相相违因,即指‘因法’与宗之主词相互矛盾之过失。例如胜论师立‘有性非实、德、业’之宗,以‘持实、德、业故’为因,以此‘因’区别‘有性’为持者与‘实、德、业’为被持者,但由于从‘有性’分离实、德、业,违反了实有‘有性’之实、德、业,且否定了胜论学派所主张‘实、德、业’与‘有性’相互间密不可分之关系。4.有法差别相违因过,为‘因法’与隐于宗主词中之意义互相矛盾的过失。若以有法自相相违因过之事例而言,则‘持实、德、业故’之因,与胜论学派之主张(即不离实、德、业之有性之意义)互相矛盾。

 此外,依陈那之说,判断‘正因’与‘似因’之标准,端视宗同品、宗异品之适当与否,共有九种,称为九句因,意谓从宗同品与宗异品来考察其具有因或不具有因之九种情形,即:1.‘同品有,异品有’,即共不定因。2.‘同品有,异品非有’,即真正之因。3.‘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即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因。4.‘同品非有,异品有’,即法自相相违因。5.‘同品非有,异品非有’,即不共不定因。6.‘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即法自相相违因。7.‘同品有非有,异品有’,即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因。8.‘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即真正之因。9.‘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即俱品一分转不定因。

 (三)似喻十过,可分(似)同喻五过、(似)异喻五过来说明:

  (1)(似)同喻五过,即在积极结合宗与因之过程中,所引证之实例犯了过失。共有如下五种:1.能立(法)不成过,由于论证所引之实例(即喻依)与因(即能立法)不同品类,亦即不是因同品,致使‘能立法’无法成立。以‘声常,无质碍性故;诸无质碍,见彼是常,犹如极微’之论式为例,‘极微’虽是常,但并非无质碍性,故若以极微为喻依,则能立法之‘无质碍性’不得成立。2.所立(法)不成过,由于论证所引之实例与宗之宾词不同品类,亦即不是宗同品,致使‘所立法’无法成立。以‘声常,无质碍性故;诸无质碍,见彼是常,犹如觉’之论式为例,‘觉’虽为无质碍性,但并非为常,故若以觉为喻依,则所立法之‘常’无法成立。3.俱不成过,系由于所举喻依既不合乎‘因法’之标准,亦不合于‘宗法’之标准,故称‘俱不成’。例如于‘声常,无质碍故,如瓶’之论式中,‘瓶’既非无质碍,亦不具有常性,故对于所立法之宗与能立法之因皆无法成立。此过又可分为有俱不成与无俱不成二种。4.无合过,作为例证所引之命题(即喻体)不完全,而缺于合作法之过失。即在喻支中缺少同法喻体,故无法将因同品与宗同品联合。例如于‘声为无常,所作性故,如瓶等’之论式中,‘瓶’为同法喻依,既具有‘无常’之性,又属‘所作性’,然仍未具有联合因同品与宗同品之性质,故未能证明声之所作性必定是无常。须于‘如瓶等’之上加上‘诸所作性者无常也’之同法喻体,才不致发生无合之谬误。5.倒合过,为颠倒合作法‘先因后宗’之规定所造成之过失。例如若将‘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凡所作性,皆是无常’论式中之顺序颠倒成‘先宗后因’(凡是无常,皆为所作性),必造成‘证所不必证而不证所待证’之过失。

  (2)(似)异喻五过,‘异喻’是由反面来证明命题之喻例,故与‘同喻’相反,必须与宗之宾词及因无关才能成为有效之相反例证。异喻之过失是于消极的从宗与因,为隔离与宗之宾词及因不同品类之实例时,有关引用事例之过失。即:1.能立不遣过,‘遣’,遮遣之意。即论证所引用之实例(即喻依)非与因(即能立)不同类(因异品),故而遮遣(打消)了所立法之宗,而无法遮遣能立法的因所造成之过失。例如于‘声是常,无质碍性故;诸无质碍,见彼是常,犹如虚空。凡无常者,有质碍性,如业’之论式中,由于‘业’是无常,故仅遮遣所立法之‘常’义,而未遮遣与无质碍性不同类之质碍性(即因异品)。故若以‘业’为喻依,则不可能遮遣‘无质碍性’之因,异喻对因不具有遮遣之效力,即犯此过。2.所立不遣过,即论证所引用之实例(即喻依)非与宗之宾词(所立)不同类(宗异品),故仅能遮遣能立法之因,而无法遮遣所立法的宗之宾词,此即为所立不遣过。例如于‘声常,无质碍性故;诸无质碍,见彼是常,犹如虚空。凡无常者,有质碍性,如极微’之论式中,由于‘极微’具有质碍性,故能遮遣因(能立法)之无质碍性;但以其非属不同于常之无常(即宗异品),故不可能作为遮遣‘常’之喻依。3.俱不遣过,此过系同时违犯上述二种过失之情形。例如声论师对有空论师(承认虚空为实有之论师)立‘声是常,无质碍故,如虚空(异喻)’之论式,则‘虚空’既是常,又具有无质碍性,故既无法遮遣常住性,亦未能遮遣无质碍性,如是之喻依‘虚空’既非为因异品,亦非为宗异品,故俱不能遮遣能立法之因与所立法的宗之宾词。4.不离过,由反面来引证所主张之命题(即喻体)若不完整,即犯缺少‘离作法’之过失。例如于‘声是常(宗),无质碍故(因);诸无质碍者皆常,如虚空(同喻);诸无常者皆质碍,如瓶等(异喻)’之完整论式中,若缺乏‘诸无常者皆质碍’之离作法,仅能令人明白‘无常性’与‘有质碍性’之联合,不能令人审见‘无常性’与‘无质碍性’之离绝;然既欲以相反例证(异喻)来辅助正面例证(同喻),则离作法缺少或不完整,均犯不离之过。惟一般设立论式多采‘略陈’之法,其时自然可省略异喻之举示。5.倒离过,此系颠倒离作法‘先宗后因’之规定所造成之过失。例如若将‘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凡常者,皆非所作性’论式中之顺序颠倒成‘先因后宗’(凡所作性,皆非常),如此则无法达成由反面来‘返显’同喻之效果,而造成倒离之过失。

 真能破:‘能破’系指针对对方所立似是而非之论式,提出驳斥之作法。若所提出驳斥之作法正确而无瑕疵时,称为真能破;反之,则称似能破。真能破又可分为两种:(一)立量破,‘量’即论式。即建立一个宗、因、喻三支具足之论式来驳斥对方之主张。(二)显过破,系直接指出对方之论式在组织上所犯之过失,形式上可以用散词表达,而不必采用三支作法。

 似能破:即似是而非之驳斥作法。亦分为立量破与显过破二类,立量破之过误与上记‘似能立’相同,在此仅就显过破之错误而言,此系古因明所立者,计有下列十四种:(一) 同法相似过类,对立论者所引证正确无误之异喻强指其为同喻,加以非难攻击之过失。(二)异法相似过类,强指立论者所立正确无误之同喻为异喻,而加以非难之过失。(三)分别相似过类,针对立论者正确无误之同喻,不去论究其是否符合‘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等规定,而另以有关物性之种种差别来非难攻击对方之过失。例如于‘声是无常’之宗,问难者百般在‘声有可闻性,瓶即无;瓶有可燃性,声即无’等物性差别上非难对方,而不论证声的常住性之成立,故意将论证导入似是而非之观点。(四)无异相似过类,例如对‘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如瓶等’之正确立论加以攻击,然不从宗、因、喻各支是否符合规定来驳斥,而另行指出‘若声(宗之主词)与瓶(同喻)皆同为无常,则声与瓶之一切性质皆相同不异’,并进而推演出‘一切万物皆为同一无异’之谬理。(五)可得相似过类,对立论者所举正确的因,非难其为错误之过失。(六)犹豫相似过类,对立论者所立正确的宗或因,提出异说而加以怀疑,并指其为不成立之过失。(七)义准相似过类,以正确论式而言,宗的宾词之范围应该相当于或广泛于因之范围,敌者若不知此规则,而毫无理由加以攻击,即犯此过。(八)至不至相似过类,若立论者所举之因,于宗本可成立,然问难者以因之至、不至妄为非难,谓因若至宗,则宗与因无所差别;因若不至宗,则宗与因毫无关系。如此从至与不至两方面非难对方之因,即犯此过。(九)无因相似过类,对立论者所立正确的宗与因,敌者断然评论其时间之先后关系,遂强指其因不成立之过失。(十)无说相似过类,敌者以‘未说因之前,宗即无法成立’之说词非难攻击对方之宗,如是即犯此过。(十一)无生相似过类,攻击对方‘声是无常(宗),勤勇无间所发生故(因)’之立论,强指‘声’在发生以前,并无‘勤勇无间所发性’,又进一步论断因既不存在,宗之‘无常’亦不得成立,而自行推出相反论点之‘声是常住’。(十二)所作相似过类,对‘声是无常(宗),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之正确立论,强指‘声’与‘所作性’之关系并不完全相同于‘瓶’与‘所作性’之关系,以此非难对方之因不得成立之过失。(十三)生过相似过类,对于对方引用来论证之实例(喻依),勉强要求对方再加论证,而非难攻击之过失。(十四)常住相似过类,对‘声是无常’之正确言论,主张‘声恒常具有无常性之自性,故声为常住’,而加以非难对方。[大唐西域记卷三、卷十、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因明入正理论述记、因明论疏明灯抄、因明论疏瑞源记、东域传灯目录卷下、西藏佛学原论校勘目录(吕澄)、因明概论(太虚)、因明学(虞愚)、因明大疏蠡测(陈大齐)、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陈大齐)、佛家逻辑研究(霍韬晦)、释量论略解(法尊编辑)、佛教论理学(宇井伯寿)、东洋人之思惟方法第二篇(中村元)]
上一篇: 因明七论 下一篇:因事上堂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