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寺院
1970-01-01丨 来源:
为佛寺之通称,乃安置佛像并供僧尼止住以修行佛道之处所。又称寺。有各种异称,如寺刹、僧寺、精舍、道场、佛刹、梵刹、兰若、丛林、栴檀林、檀林、绀园等。法苑珠林卷三十九更列举净住舍、法同舍、出世间舍、金刚净刹、寂灭道场、清净无极园、远离恶处、亲近善处等别名。

 相当于寺院一语之梵语有viha^ra, sam!gha^ra^ma 等,前者音译毗诃罗,意译住处、游行处;后者音译僧伽蓝、伽蓝,意译众园。然均可译作‘精舍’,意为精炼修行者之居舍。

另有兰若,为阿兰若之简称,又作阿炼若、练若,为梵语aran!ya 之音译,意译无诤、空闲处,意指远离村落之安静而适合修行之场所。亦有称寺院为‘刹’者,刹,系梵语laks!ata^(幡竿)之讹译,因一般均有于佛堂前立刹之风俗,故称寺院为刹。

 印度最早之寺院,为佛世时设于中印度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及舍卫城之祇园精舍。据大智度论卷三载,中印度之精舍在王舍城者有五处,舍婆提(舍卫城)有二处,波罗奈斯城有一处,毗耶离城有二处,鸠睒弥城有一处。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五载,迦湿弥罗国有石崖伽蓝、战主迦伽蓝。又学僧云集的华氏城之鸡园寺与王舍城之那烂陀寺等皆极其著名,惜少有保存完整者。由古寺院之遗址得知,一般佛寺多于中央设方形佛殿,外围设僧房,佛殿正面之内阵即安置佛龛。建筑材料有石、砖、木等三种,建筑形式有佛堂、僧房、塔婆之分,而仅塔婆有若干尚保存完整。

 据大宋僧史略卷上创造伽蓝条所载,我国寺之名称,源于官方所设以接待四方宾客之鸿胪寺为馆;西域僧东来后,多先以鸿胪寺为馆,再移住他处,后遂称僧尼所住之处为寺。

 又所谓‘院’,原意为周围有垣,转称为周垣或指有回廊之建筑物,或指官舍。至唐代,因敕建大慈恩寺作翻经院,成为佛教建筑物称‘院’之滥觞。至唐末,称佛寺为院者甚多,宋代官立之大寺,亦多称为院。

 我国有僧寺之始,一般均谓溯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造立之白马寺,然当时果有此事与否,迄今仍无定论。依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康僧会传所载,孙吴赤乌十年(247),孙权为康僧会造建初寺。以此为中国僧寺之嚆矢,或较可信。其后,继有武昌之昌乐寺、慧宝寺,金陵之保宁寺,苏州之通玄寺,扬州之化城寺,四明之德润寺等。

 西晋初年,洛阳一带造立寺塔者不少,达官显贵多有舍宅为寺者。译经三藏竺法护亦于长安青门外营建寺院,精勤行道,教化远近道俗。又有将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后渐转为专指高塔而言。

 南北朝时,南朝之建业(南京)有瓦官寺、同泰寺、光宅寺等大寺院。北魏则于兴安元年(452),下诏天下郡县各造浮图一所,未久,设沙门都统以掌理僧尼事宜。熙平元年(516),在都城洛阳重建永宁寺,景观极为壮阔。东魏兴和四年(552),境内寺刹达三万余所。其间历经北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年间(440~450)及北周武帝于建德三年(574)先后二次之毁佛事件,寺院及僧尼深受残害。

 隋代统一后,振兴佛教,建设寺院,天下道场始渐恢复旧观。如仁寿年间(601~604)下诏诸郡立灵塔一一○所,以供养舍利。唐代造寺之风更盛,建有弘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佛授记寺等大寺院。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6)敕令诸郡建立开元寺、龙兴寺。肃宗至德元年(756)造建成都大圣慈寺,设九十六院八千五百所。然于武宗会昌法难时(845),佛寺四千六百所被毁,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还俗,其后幸经宣宗加以复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再度下诏毁佛,破坏寺院三千余所。

 自唐中叶至五代,禅宗大盛。至宋代,教寺多改为禅寺。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诏令郡县设置报恩光孝禅寺,以追念徽宗,未久,再就禅院制五山十刹。尔后元明两代造寺之风亦盛,为利区别,依禅、教、律而分寺为禅、讲、教三类。清代兵火不断,寺塔被毁无数,现存者虽不复从前旧观,然其数仍不少。

 又禅宗称寺院为丛林、禅林、禅阁等。即集合众僧使之规律、和合而修道,如林之齐整,故以‘林’比喻之。丛林之中,若师家依法系传法予弟子而任住持者,称为法门丛林,乃度弟院、徒弟院之意,谓自己度弟子担任住持之寺院,俗称子孙丛林。若广招天下大德高僧为住持,而不由徒弟继承之寺院,称为十方丛林,或十方刹。

 又依寺之设立者而分类:如由官府建立之寺院,称为官寺;私人营造者,称为私寺。若由住寺者区别,则有僧寺、尼寺之分。后世之寺院,除寺号、院号之外,并附加山号,系因初时之寺院多建于山中,故山名与寺名并称,后对平地所造之寺院,亦附以山号,成为寺院之别称。另有以年号称寺名者,如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503)之景明寺,正始四年(507)之正始寺,及唐玄宗时之开元寺。

 朝鲜寺院最早建于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372)。该年前秦苻坚派遣沙门顺道入高句丽弘传佛法,乃建肖门寺、伊弗兰寺。百济枕流王元年(384 ),胡僧摩罗难提至百济弘法,翌年于汉山创建佛寺。高句丽广开土王二年(393),在平壤建立九座寺院。新罗昭智王元年(479),建桃李寺。十年,建天泉寺。法兴王十四年(527),造大兴轮寺,继而再造大通寺、佛国寺、皇龙寺、实际寺等。

 高丽太祖二年(919),兴建法王寺、王轮寺塔等十寺,并修复诸荒废之塔院,又陆续兴建大兴寺、嵩山寺、广兴寺、弥勒寺、四天王寺等。继位之光宗、穆宗、显宗等诸帝皆崇尚佛法,致力于营筑佛寺。

 至朝鲜太宗二年(1402),明令京师七十寺以外诸寺之田产永远充作军资。世宗元年(1419),罢黜五教,仅保全禅、教两宗,并将寺社全数归公。成宗元年(1470),禁止丧事、供佛等佛事,诸寺遂趋衰颓。宣祖二十五年(1591),日人丰臣秀吉入侵,若干寺院遭焚毁,势力再度受挫,难以振起,直至近代始渐复兴。

 日本寺院最早建立于钦明天皇十三年(552),其时由百济传入佛法,苏我稻目即舍向原地方之屋宅为佛寺,以供奉佛像。或谓始于钦明天皇六年,或宣化天皇三年( 538)。未久,敏达天皇六年(577),百济工匠来日,在难波营造大别王寺。用明天皇二年(587),造阪田寺、四天王寺。继有金刚寺、橘寺、百济大寺、药师寺等。圣武天皇(724~749)以后,有东大寺、唐招提寺、西大寺等。至平安朝与镰仓时代,则有延历寺、金刚峰寺、园城寺、法胜寺、建长寺、圆觉寺等。室町时代,亦就禅寺制定五山十刹。江户时代,对寺院极优礼,诸寺愈见兴隆,迄于今日。

 在日本,寺院亦称‘坊’,坊有区划、区院之意,指众多僧房之区域,此实由 viha^ra 意译而称为宝坊、僧坊。然于后世常将坊与房混同,乃至独房亦称坊。房,本意为小屋,指僧侣日常起居之房间,戒律中对其大小、建法均有所规定,后来对宽大之殿舍楼阁亦称为房。

 关于寺院之主从关系,如承传祖师法之根本寺院,称为本寺、本山。其属下之寺院,则称末寺、末山。在大寺院境内,附属于该寺院之小寺,称为子院、支院、枝院、寺中、寺内、塔头。塔头原指祖师塔之处,该处设有祀奉祖师之小院,故后世将寺域内之支院称为塔头,或塔中;分布于远处而不另设住职之寺院,则称通坊、通寺、支坊、兼带所、挂所等。本山之支坊,则称为别院、御坊。其中挂所又称悬所,本指悬挂锡杖之所,即悬杖休息之意,后世则对无别院资格之支院,亦称之为挂所。又信徒宿息处,称为宿院、宿坊。上述之称谓多为日人所用。另就寺院之大小、高下及创立之缘由而定之格式等级,称为寺格、寺班,我国与日本于此均有一定之制度。

 至于寺院之住职,称住持、院主。日本之坊主,即住职之意,然渐转指一般之僧侣。[洛阳伽蓝记卷一、卷三、历代三宝纪卷三、释氏要览卷上、释迦方志卷下、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三、宋高僧传卷十二、卷十七、佛祖统纪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四十、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九、卷四十八、新五代史记卷十二、高丽史卷一、历代朝鲜史略卷三、三国史记卷四、东国舆地胜览卷二十九、日本书纪卷十九至二十九、元亨释书卷二十至二十三、八宗纲要、禅林象器笺殿堂门](参阅‘伽蓝’2769、‘丛林’6552)
上一篇: 寺塔记 下一篇:寺门传记补录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