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西藏佛教
1970-01-01丨 来源:
一般俗称西藏之佛教为喇嘛教。西藏(梵Bhot!a ,藏Bod,Bod- yul, Gan%s-can-yul ),又称吐蕃、土蕃、土伯特、西番、乌斯藏、雪有国、雪谷国、赤面。位于亚洲大陆中部昆仑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东接四川、云南二省,西邻拉达卡(La^dak),北接新疆、青海二省,南邻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及印度。地势高峻,气候严寒。此地自汉代以来即以西羌、吐蕃等名称之,唐代以后更受我国及印度文化之薰陶,特以佛教为甚。唐代以前之西藏仅属部落性质,至七世纪中叶,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即位,藏族始因武力强盛而大有作为,甚至常寇唐域,唐太宗终以联婚方式争取西陲和平,于贞观十五年(641)将宗女文成公主下嫁藏王,先此,藏王已娶尼泊尔公主波利库姬,两位公主均系虔诚佛教徒,藏王因受劝导,而自中印请僧伽入藏弘法,并遣端美三菩提(藏Thon-mi-sambhot!a )等十六人赴印留学,返藏后即以梵文为基础,造藏文字母,翻译百拜忏悔经,是为西藏译经之嚆矢。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又以崇信佛法之金城公主下嫁弃隶蹜赞。金城公主所生之王子,乃此后大兴佛法之吃栗双提赞王(藏Khri-sron%-lde-btsan )。

 至朗达磨(836~841 在位)继为赞普(藏王)时,因信奉原始棒教,遂大事摧灭佛法,故至乞离胡为藏王(842)时,佛法已被摧灭殆尽。

 至蒙古帝国建立,西藏成为其领土之一部分,忽必烈以藏人所信之佛教羁縻之,又恩遇萨迦派四祖大喇嘛文殊萨迦班禅(藏Sa-skya pan!-chen )。班禅遣侄八思巴(1239~1280)入元,元朝尊之为国师,后继为五祖,而开西藏政教合一之局势。

 西藏佛教史一般均以朗达磨法难为界,其前称为前传期,其后称为后传期。西藏之译经肇始于弃宗弄赞,彼尝颁订十善、十六要律;且以拉萨为中心,建布达拉宫;又各为两妃建寺,即大昭寺与小昭寺,各供奉释迦佛像、阿■佛像。此为西藏佛教之初兴时期。

 弃宗弄赞以后四世,即大兴佛法之吃栗双提赞,礼聘二唐僧及迦湿弥罗之阿难陀翻译经典,并遣巴沙(藏Pahsa )赴尼泊尔。巴沙于西元七四七年遇传承中观清辨学派之善海大师寂护(梵S/a^nta -raks!ita ),即延请入藏。寂护为西藏带来中观派论书,又著「二谛分别释’,宣扬中观教法;尝建议藏王延请乌耆延那(梵Udya^na ,乌仗那)之密教莲华生大师(梵Padma -sambhava )至西藏。莲华生所携入之陀罗尼及真言仪轨,恰合西藏原有信仰符咒巫术、鬼神崇拜之棒教,故益使民众自然产生对佛教之信仰,此为西藏密教之嚆矢,一般即以莲华生大师为西藏古派密教,即红教宁玛派(藏Gsan%-sn%ags-gn~in%-ma )之初祖。同时,寂护弟子迦摩罗什(梵Kamalas/i^la ,莲华戒)、毗卢遮那罗怯怛(梵Vairooana -raks!ita )等亦应聘入藏从事译经,宣扬中观思想。但却与在西藏讲学时间较久,颇负盛名之唐僧(时称大乘和尚 Maha^ya^na hoa-san)发生论诤,大乘和尚虽在论场上败阵,然禅宗予西藏之影响并未因此中断。此后西藏佛教即以印度晚期主知派佛教为主流,论理色彩极强,因明论书之翻译多达六十六种。此时期为西藏佛教之建树时期。

 至吃栗徕巴赡(藏Khri-ral pa-can, 815~836 在位)时代,更规定‘七户养僧’,僧人参与国政,凡侮辱三宝者处以重刑。此时为西藏前传佛教之颠峰时期。于此时期,藏土群贤云集,印度学者有胜友、戒帝觉、施戒、觉友等,西藏学者有宝护、法性戒等,知名者达三十人以上。彼等采严格组织之译场制度,编成翻译名义大集(梵Maha^vyutpatti ),更以此校补经部各种旧译本,论部则增译大乘要籍,如龙树、提婆、马鸣、慈氏、无著、世亲诸大师之论著。现存西藏大藏经中之显乘要籍,多于此时译出。此后继位者,即虔信棒教而毁灭佛教之朗达磨,彼禁止翻译经论,拆毁寺院,令僧众还俗,焚毁经典;故当时僧众多避难邻国。朗达磨之后,西藏佛教进入后传时期。

 后传时期,佛教之复兴,初为密乘,继为显乘。十一世纪末,密乘第一位学者林亲桑坡(藏Rin-chen-bzan%-po )入印,归藏时,请回印度学者息达罗卡罗梵孟(梵S/raddha -kara-varman )、巴迪摩卡罗笈多(梵Padma -kara-gupta )等,携回论部及四部怛特罗。密乘中从前未曾译出之典籍,此时亦补译甚多,如吉祥上乐本续王略要、现说无上本续、瑜伽大教王经等。西藏僧众奉行之教义原为以中观为主之显乘,密典翻译完成后,西藏佛教遂分显、密二门。此时期译出之密典异于前传莲华生大师以来所译者,故称新派密乘,合新旧二派,总名宁玛派(藏Rn~in%-ma-pa ),或称大究竟派(藏Rdsogs-chen-pa )。

 后传佛教之颠峰时期为阿提沙(梵Atis/a )入藏(于 1035 或 1038)以后。其所著之菩提道灯论、十不善业道经、行集灯等存于西藏大藏经中者达三十余种,其中以菩提道灯论为代表作,快择显密之大要,辨别邪正之界限,力扬大乘教法。其后宗喀巴(1417~1478)所进行之宗教改革,其主要思想即受阿提沙理论之启导。

 自阿提沙入藏后,西藏佛教始分派流,共计七系二十一派,除阿提沙以前所传总称为宁玛派外,迦当、迦尔居、希解、萨迦、爵南、格鲁等派均与阿提沙有关。以上各派,除迦当派专事教化外,余均尝与土豪勾结,干涉政治,萨迦派与政治关系尤为密切。僧众倚势骄纵,流弊至深,宗喀巴革新西藏佛教之举乃应运而生。

 宗喀巴提倡宗教改革,为别于旧教,乃将衣帽染黄,即一般所称之黄教,又称格鲁派(额尔德派)。而宗喀巴以前之各派西藏佛教僧侣均着红衣帽,故均可纳入红教之下。宗喀巴所创之黄教,尊经教,尚戒律,采撷各派之所长,将显密二宗加以整理,阐明佛法之真义,建立修行之程序,使西藏教风为之丕变。此派后产生达赖、班禅二喇嘛,次第开宗教政治之端绪,而皆号称宗喀巴弟子之转生。达赖相承迄今为第十四世,班禅则为第十世。

 与宗喀巴之黄教约同一时期,有白教流行于后藏,此派严净戒法,显密兼宏,而以密乘为其指归。然黄教大盛后,白教便趋衰微。此外,另有黑教,本为棒教外道,其所著衣冠皆黑,故称黑教。以诅咒禳祓为事,崇尚巫术,以降神为大祭。

 民国四十八年(1959)三月,因西藏全面抗暴,中共以暴力毁坏寺院,迫害喇嘛,至五十四年,短短七年之间,拉萨三大寺僧侣由二万三千人减至三百名,此实为西藏佛教继朗达磨法难后之最大浩劫。

 近代西藏佛教广受重视,英、法、德、俄、日、印等国学者对于西藏之王统、语言、经书典籍及喇嘛教之教理、沿革等,皆作广泛深入之探讨,而有丰硕成果。一九八六年一月,于西藏有‘西藏佛教’杂志创刊号出版。[释迦方志卷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唐书列传第一四一、旧五代史外国列传第二、宋史列传第二五一、元史列传第八十九、印度宗教史考、古龟玆国洞窟壁文とシャムブハラ国佛教(寺本婉雅,佛教研究第三之四)、西藏の佛教(多田等观,宗教研究新第三之二)、唐蕃会盟碑文(寺本婉雅,大谷学报第十之三)、W.W. Rockhill: Life of theBuddha; P.E. Foucaux: Le Bouddhisme au Tibet; J. Fergusson:History of Indian and EasternArchitecture, vol. 1; W. J. G.Van Meurs: Tibetan TemplePaintings、西藏佛教史(圣严)](参阅‘宗喀巴’3164、‘阿提沙’3661、‘班禅喇嘛’4185、‘喇嘛教’4905、‘达赖喇嘛’5675、‘额尔德派’6648)
上一篇: 住劫 下一篇:西涧子昙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