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佛像
1970-01-01丨 来源:
佛之形像。广含菩萨、罗汉、明王、诸天等像。其像虽有雕塑像、画像(绘像)二种,然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印度古代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故山琦(梵Sa^nchi^ )等之古雕刻,仅止于以法轮、菩提树、佛足迹等标记象征佛。其后,随大乘佛教之兴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诸大乘经典中有甚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之记载。

 雕塑像有铸像(金佛)、锤鍱像(押出像,用金属板模型压成之像)、木像(木佛)、石像、塑像(泥像)、夹纻像(干漆像,以漆固定麻布)、纸泥像、砖像、蜡像等。图像有绢本、纸本等。其他尚有壁画、刺绣(绣佛像)、编织等之佛像。铸像依材料有金像、银像、金铜像、俞石像、铁像等类。木像依其造法而有一木造与寄木造之别,材料以旃檀(香木之一种)为贵。至于石像,有利用崖壁

雕成之磨崖佛,以及用宝石雕成之宝石像;其雕刻手法有圆雕、半圆雕(半肉雕)、浮雕、毛雕(筋雕)等多种。有时尚为佛像镀金,或贴金箔,或着金泥、彩色等。



 以上各类佛像传于后世者,以石像为最多,印度犍陀罗、摩菟罗、波罗奈之故址皆有石像出土。在我国,东晋戴逵以雕画佛像著称。至南北朝时代,造像风气已大为盛行,梁代僧祐即于弘律之外,并大力造立佛像,北朝在平城武州山、洛阳龙门山等地皆有石像之形态。现今敦煌千佛洞中,犹存有六朝以下历代之雕像与壁画。又六朝佛像除石像外,亦有铜像及铁像,多遗有铭记。唐代则流行砖砖佛,遗品亦不少。



 依佛像之形态,可分为立像、坐像、倚像、卧像、飞行像等。依其高度而有丈六像(佛之高度为常人之倍,故像长一丈六尺)、半丈六像(丈六之半,即八尺之像)、大佛像(丈六以上之大像)、等身像(与愿主同等身长之像)、胎内等身像(在各种大型佛像,如丈六像之内安置一磔手半之小佛像,亦即一尺二、三寸之像)等。

 如来像,一般多为比丘形,着袈裟,不戴宝冠、璎珞等物。诞生佛(佛降诞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之佛像)则为裸形像。菩萨像多为高大之丈夫形或温和之女形,头戴宝冠、璎珞等物,而为在家居士形。罗汉像则呈出家形,为老比丘修练之相。明王像为忿怒形,诸天像为武装形、女形、神形、鬼形、天人形、童子形等。佛、菩萨像等之印契、持物、身色、衣色等均各不相同。在西藏,佛、菩萨等,其面孔之尺寸均有一定比例,故有佛满月面、菩萨鸡子面(蛋形、为慈爱相之面)、佛母芝麻面、明王四方面等名称。

 用铜板面打出之佛像,称为板佛;于圆板中央所贴之半肉像,可悬吊者,称为悬佛;而屋外之露佛,称为濡佛;有微笑相之佛,则称笑佛。以严密多重之布帛包裹之佛,称为秘佛。造无数个同形小佛像以供参拜,称为千体佛。而置于佛像胎内之小佛像,则称胎内佛。安置佛像之床座,称为台座。台座有所谓师子座(佛乃人中师子,佛之座即为师子座)、莲花座、荷叶座(莲叶台座)、须弥座(须弥山形之台座)等。

 又在我国,随佛教之传布发展,佛像造形亦显现出时代性之嬗变,玆分七时期概述之:(1)五胡十六国造像(三至四世纪间),当时大多供奉容易搬动、坚固而小型之金铜佛像,与印度西北犍陀罗或中印度摩菟罗地方出土之石造佛像颇相似。典型遗物为‘古式金铜菩萨立像’,乃我国最早之佛像,其造形系藉犍陀罗雕刻样式表现出古朴粗犷之风格,代表北方游牧民族之审美观。(2)云冈期造像(460~493),以‘昙曜五窟’为中心而雕造数十万座佛像,其本尊虽仍保有犍陀罗与摩菟罗之风格,然由极单纯化的线与面,构成丰满脸形、长而锐利的眼睛、端正的鼻梁与鼻翼、微笑的厚唇、巨耳、宽肩、粗颈等,显现伟岸刚毅而浑厚之大丈夫相貌及表情,充分表现拓跋游牧民族粗犷健硕之气魄。但至末期,其表现形式已异于西域、印度,衣饰变为宽袖长裾,装饰华丽,刻划均匀整齐。(3)龙门期造像(494~550),由于石质精细,造形细腻巧致,脸部、身体均细长窈窕,殆由于社会之审美观改变,瘦长造形乃时风之所趋;佛像服装倾向中国风格,为印度、西域所未见。(4)齐、周期造像(551~580),以天龙山与响堂山之‘天响样式’为代表。最大特色即是像容由瘦身长脸再度变为圆脸,然不及云冈期明显。又受印度笈多王朝以薄衲衣表现肉体之造形影响,表现出丰满柔软感觉,佛身之装饰及宝冠之刻划均极精细。(5)隋代造像(581~ 617),造形轻快而富于流动性,其风格一方面沿袭齐、周期造像,另一方面则在颈划三道线条,目鼻与口唇构成曲面,例如龙门石窟之药方洞、天龙山之第八窟。造形大致依照人体本来形态加以写实刻画,此外在宝冠及身上之装饰颇为豪华绚烂。(6)唐代造像(618~750),初唐吸收、消化笈多样式之后,出现圆满具足之造像。其中,以龙门奉先寺之卢舍那大佛及其胁侍菩萨、罗汉、神王、力士等九巨大尊像最具代表性。大佛之理想美乃立足于中国人之审美意识上而构成,胁侍菩萨立像与罗汉立像已脱初唐造形,而为东方古典雕刻之典型作品。盛唐则为佛教造像最兴盛时期。主要有龙门石窟极南洞、净土洞、擂鼓台三洞。其中极南洞之胁侍菩萨不同于奉先寺造像,躯体苗条细长,此时期之佛像虽充满亲切感,但已失至尊之表现,且渐呈现现实倾向之人体美。及至晚唐,极端丰满艳丽之颓废美代替了昔时比例均匀之理想美,天龙山晚唐期即为典型代表,其中之佛陀、菩萨像之理想造形,已从追求优美而堕入官能颓废美。(7)五代以后,佛教造形艺术已不复振作,佛像所具有之超自然想像力已很稀薄;及至宋代,菩萨像显示人间母性美而更加平民化;元代之后,则更无重要之作品出现。玆列我国历代佛像样式变迁图于下。



[般舟三昧经卷上四事品、道行般若经卷十昙无竭菩萨品、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下、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八、造像量度经、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一、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二、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九、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斯国条、佛祖统纪卷五十三、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第九十至九十四、支那美术史雕塑篇、从佛像雕刻所见的造形活动系谱(杉山二郎)](参阅‘佛画’2727、‘座’4100)
上一篇: 佛影窟 下一篇:佛钵印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