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吠陀
1970-01-01丨 来源:
梵名Veda ,巴利名同。又作吠驮、韦陀、围陀、毗陀、薜陀、鞞陀、比陀、皮陀。意译智、明、明智、明解、分。又称围陀论、毗陀论经、薜陀咒、智论、明论。古印度婆罗门教根本圣典之总称。原义为知识,即婆罗门教基本文献之神圣知识宝库。为与祭祀仪式有密切关联之宗教文献。关于其成书年代,有诸异说,一般推断,应始于雅利安人自西北入侵,定居印度河流域之五河地方(梵Pan~jab ,即今旁遮普),完成于其后移居恒河流域时。原有三种,即梨俱吠陀(梵R!g -veda )、沙摩吠陀(梵Sa^ma -veda )、夜柔吠陀(梵Yajur -veda ),此三者称为三明、三吠陀、三韦陀论、三部旧典。加上阿闼婆吠陀(梵Atharva -veda ),即成四吠陀。

 四吠陀中:(一)梨俱吠陀,又作荷力吠陀、颉力薜陀、一力毗陀、信力毗陀。意译赞诵明论、作明实说。即有关赞歌(梵r!c )之吠陀。太古之时,雅利安人移居印度五河地方,崇拜自然神,集辑其赞歌,为梨俱吠陀,乃四吠陀之根本,其后成为劝请僧(梵hotr! )之祭典书。此吠陀为世界最古之圣典,约成于西元前一千四百年至前一千年。凡十卷,赞歌共一○一七篇(加补遗歌十一篇则为一○二八篇),一○五八○首颂。(二)沙摩吠陀,又作娑摩薜陀、三磨吠陀。意译平、等、歌咏明论、作明美言、礼仪美言智论。即有关歌咏及旋律(梵sa^man )之吠陀。系苏摩祭等祭祀中,歌咏僧(梵udga^tr! )所唱赞歌及其歌曲之集成,乃祭祀用之圣典。凡二卷,一八一○颂(除去重复者则为一五四九颂)。多抄自梨俱吠陀书中,新颂仅七十八。(三)夜柔吠陀,又作冶受吠陀、耶树薜陀、耶受毗陀、夜殊鞞陀。意译祠、祭祠、作明供施、祭祀智论、祭祀明论。即有关祭祠之吠陀。系行祭僧(梵adhvaryu ,司供牺行祭)所唱之咒文及其注释之集成,编纂于梨俱吠陀之后。所传有二:(1)黑夜柔吠陀(梵Kr!s!n!a -yajur-veda ),此乃合糅吠陀之本文(赞歌、祭祀、咒词等)及梵书(吠陀之注书)所成。凡四种(或五种、七种、八种)十三卷。(2)白夜柔吠陀(梵S/ukla -yajur-veda ),乃分离本文与梵书,整理黑夜柔,并汇集咒文之解说而成。(四)阿闼婆吠陀,又作阿健薜陀、阿他毗陀、阿陀婆毗陀、阿为闼婆。意译咒、术、咒

术、禳灾、作明护有、异能护方智论、禳灾明论。为招福、咒咀禳灾等咒词之集成。其中,招福之咒词由祭火僧(梵atharvan )司之,咒咀禳灾之咒词由央耆罗僧(梵an%giras )司之。凡二十卷,七三一篇,六千首颂。内有一千二百颂系由梨俱吠陀中抄出者。

 四吠陀各有副吠陀(梵upa -veda ),如梨俱吠陀之副吠陀为阿轮论(梵A^yar -veda ),意译寿命论,即医书。沙摩吠陀之副吠陀为揵闼婆论(梵Ga^ndharva -veda ),即音乐论。夜柔吠陀之副吠陀为陀菟论(梵Dhanu -veda ),即射法论。阿闼婆吠陀之副吠陀为武器论(梵S/astra -s/a^stra ),即军学。

 四吠陀之内容,广泛而言,包括四吠陀本集(梵Sam!hita^ )、梵书(梵Bra^hman!a ,狭义之梵书)、森林书(梵A^ran!yaka )、奥义书(梵Upanis!ad )等。其后梵书、奥义书等多被独立研究。本集系集录赞歌、咒句、祭词等。梵书(狭义)分仪轨、释义二部。仪轨规定祭祀之顺序方法、赞歌之用途;释义则解说赞歌之意义、语源,及祭祀之起源与意义。森林书及奥义书(又称吠檀多)旨在考察人生之意义。又广义之梵书,包括梵书(狭义)、森林书、奥义书等三部。故就吠陀而言,狭义之吠陀单指本集,广义则指本集与梵书(广义)。由于传承与解释相异,后世遂有诸学派与异本之产生,构成复杂之文献组织。今所传之吠陀文献,虽仅为既存之小部分,然已堪称浩瀚博大。

 吠陀为天启文学(梵s/ruti ),相传系太古诸大仙依神之启示所诵出,为毗耶娑仙人(梵Vya^sa ,意译广博)所整理编成。‘吠陀’本身即意味‘天启之神智’,故与梵书同称为天启,以此区别于经(梵su^tra )等由人类知识、智慧所作之传承。后世弥曼蹉派(梵Mi^ma^m!sa^ )、吠檀多派(梵Veda^nta )等倡导吠陀之先天常住、绝对真实,主张‘声常住论’,即承袭天启之说。此天启圣典发展到后代,又产生不少辅助典籍,此即吠陀六支分(梵Veda^n%ga )。此支分与摩诃婆罗多(梵Maha^bha^rata )、罗摩耶那(梵Ra^ma^yana )二大叙事诗,及摩奴法典(梵Ma^nava DharmaS/a^stra )等,相传皆为圣贤所著述,故称为圣传文学(梵Smr!ti )。内容包含语音学(梵S/iks!a^ )、韵律学(梵Chandas )、文法学(梵Vya^karan!a )、语源学(梵Nirukta )、天文历学(梵Jyotis!a )、祭仪纲要学(梵Kalpa -su^tra )等。其中祭仪纲要学,为了解吠陀不可欠缺之典籍。

 吠陀所用之语言称吠陀语(梵Vedic Sanskrit ),因时代不同,而有新古各层之分。以韵文(赞歌)与散文(叙述)观之,在文体及语法上均有显著之差异。至于奥义书,则几近古典梵文。吠陀乃集古印度文化之精髓,为正统婆罗门教思想之渊源,其特色为神话、宗教、哲学三者混融不分。观其内容,含哲学与宗教思想者为智品(梵jn~a^naka^n!d!a ),含祭祀部门者为业品(梵karmaka^n!d!a );前者即奥义书,后者相当于梵书。又吠陀之哲学思想系以梨俱吠陀创造赞歌之宇宙论为始,开展为丰富之多神教神话教理,终至达到奥义书‘梵我一如’之根本原理,即‘不二一元论’哲学。

 近世关于吠陀之研究颇受重视,对其神格及神话研究方面,产生出宗教学与比较神话学等。又吠陀语之研究结果,对比较语言学贡献甚大。现有吠陀之原典出版,及英、德语译本。[毗耶娑问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二○广博仙人会、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十、大乘密严经卷上、十诵律卷三十八、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二、百论疏卷上之下、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十本、大唐西域记卷二、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印度三大圣典第一篇(糜文开)、印度哲学史略第一章(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纲第一篇第一章(黄忏华)](参阅‘四吠陀’1695、‘奥义书’5439)
上一篇: 吴忠信 下一篇:利益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