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盂兰盆
1970-01-01丨 来源:
梵名Ullambana 之音译。为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盂兰盆经而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之仪式。又作乌蓝婆拏。意译作倒悬。又称盂兰盆会、盆会。乃梵语avalambana(倒悬)之转讹语,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悬,痛苦之极。玄应音义卷十三、翻译名义集卷九、释氏要览卷下,及盂兰盆经略疏等均谓,‘盂兰盆’一词,原为音译之讹,盖‘盆’系梵语bana 之音,而非如法苑珠林卷六十二所引大盆净土经之言,谓‘俱以七宝盆钵施与佛及僧’之‘盆钵’,然历代误援其义者则不乏其例。初于唐代慧净之盂兰盆经赞述中,即谓置珍馐美味于盆中,以奉佛施僧而救倒悬之苦;宗密之盂兰盆经疏卷下则谓‘盂兰’即倒悬之义,‘盆’则为救护之器,故以盂兰盆释为‘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此一说法,后世多采之。又据宋代遇荣之盂兰盆经疏孝衡钞卷上载,盂兰盆经之经题,意译为觉者说救倒悬器经,盆字为讹略语,旧译盆佐那,新译门佐罗、门佐曩,即救器。盖‘门佐曩’为梵语mun~cana 之音译,乃巴利语muccana 及梵语mocana 之转讹语,然‘门佐曩’有‘救护’之意而无‘器皿’之意,故遇荣之说亦有讹误。

 盂兰盆之起源极早,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梵Maha^bha^rata )第一大章之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及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八章等之中,皆有关于盂兰盆之叙述。又摩奴法典第九章、摩诃婆罗多第一大章之第七十四章等,其中皆有梵语putra(子息)语源之说明,谓男儿必须拯救(梵trayate )堕于地狱(pun)之父之义。因印度古来即相信无子嗣者于死后必堕入恶处,故婆罗门于二十岁修业圆满后,遂归家娶妻生子,以祭祀祖先之灵。

 据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连以天眼通见其母堕在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苦闷相续;目连见已,以钵盛饭,往饷其母,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饭食皆变为火炎。目连为拯救其母脱离此苦,乃向佛陀请示解救之法。佛陀遂指示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印度雨季期间,僧众结夏安居三个月,此日乃安居结束之日),以百味饮食置于盂兰盆中以供养三宝,能蒙无量功德,得救七世父母。盂兰盆经(大一六·七七九下):‘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另据大盆净土经载,瓶沙王、须达居士、末利夫人等依目连之法,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及众僧,以灭除七世父母之罪业。

 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为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538) 武帝曾至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又释氏六帖卷四十五载,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普施诸寺。其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行此会,以报父母、祖先恩德。据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佛祖统纪卷五十一等载,唐代诸帝如代宗、德宗等皆极重视盂兰盆供。另据大宋僧史略卷中内道场条载,代宗将过去施盆于寺之仪式改设于宫内,供奉更庄严之器物。至于民间行盂兰盆会之盛况,如日僧圆仁之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会昌四年(844)条所载,长安诸寺在七月十五日供养,作花蜡、花饼、假花等争奇斗艳,并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全城士庶巡寺随喜,竞修功德。又据盂兰盆经疏序载,僧众亦循例于是日各出己财,造盆供养三宝。

 宋代盂兰盆之风习依旧,然盆供之富丽庄严与供养佛僧之情形渐减,而形成荐亡之行事。据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载,是日焚烧冥钱,衣服,并上演目连救母杂剧等。高承于事物纪原一书中,指责当时之盆会已失供养佛僧之意。又据南宋吴自牧之梦梁录卷四载,僧寺于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会,集施主之财米等而为之行荐亡仪式。因知其后盂兰盆会已成为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七节腊章月分须知条及幻住庵清规载,盆会之内容仅限于讽经施食而已。明代袾宏于正讹集中,指出世人以该日施食鬼神为盂兰盆会之非。清代仪润欲综合诸说,乃谓宜于白日奉兰盆以供养三宝,而于夜间普度鬼神。然诸寺院遵行者不多,而民间一般仍多以荐亡度鬼为主。此外,在盂兰盆会中所设之斋食供养,称盂兰盆斋;供佛僧之百味饮食、百种器具,称盂兰盆供;后世多以瓜、果、面、饼、茶、饭等,供养饿鬼。

 日本则于推古天皇十四年(606)起,诸寺于四月八日及七月十五日有设斋之行事。齐明天皇三年(657),始设盂兰盆会,因与祖先崇拜之民俗相融,故其后即盛行于朝野,至今不辍。因供奉亡灵,故亦称魂祭、灵祭、精灵祭、精灵会。又行盆会为除亡者之苦患,而净土真宗亦以之为追善、追福之修法,乃称欢喜会。

 现今于七月十五日,僧院循例举行盂兰盆会,在讽经施食之外,并有供僧大会,近年台湾佛教界更酝酿订定该日为僧宝节。此日亦为民间所谓之中元节,于民间之信仰,盛传此日地狱门大开、释放饿鬼之说,故民间多于此日屠杀牲畜,备办饮食,宴请诸饿鬼,亦请道士诵经超度,称为中元普度;盖世人多以为于此日备办诸妙好食品宴请饿鬼,可消灾免难,保佑平安顺利。然以佛教戒杀之立场观之,如此作法非但不能获益,反造贪嗔杀业,故其意义、果报实与佛教之盂兰盆迥异。[慧琳音义卷三十四、释氏通鉴卷九、盂兰盆经折中疏(灵耀)、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仪润)、老学庵笔记卷七(陆游)、元亨释书卷二十、卷二十二]
上一篇: 知讷 下一篇:狗子佛性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