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1970-01-01丨 来源:
梵语s/i^la,巴利语si^la。音译尸罗。意指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为三学之一,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广义而言,凡善恶习惯皆可称之为戒,如好习惯称善戒(又作善律仪),坏习惯称恶戒(又作恶律仪),然一般限指净戒(具有清净意义之戒)、善戒,特指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之戒规,有防非止恶之功用。

 据菩提资粮论卷一所载,尸罗共有习近、本性、清凉、安稳、安静、寂灭、端严、净洁、头首、赞叹等十义。其中,自‘清凉’以下为净戒之再转释。戒为实践佛道之基础,故与定学、慧学共称三学。又为五分法身之一,称戒身、戒品、戒蕴(身、品、蕴三者系表示复数)。同时,大乘佛教举之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而称为戒波罗蜜(又作持戒波罗蜜)。

 戒,原系佛陀住世时,举外道所作之非行来教诫佛教徒者。适用于出家、在家二众,并非如律之随犯随制,故于犯戒时不伴以处罚之规定,而是由自发之努力为其特征。据此,则戒与律本应有所区分,但后人往往将此二者混用。一般谓戒为三藏中之律藏所说者,以戒为律之一部分,而以律为诠说戒之典籍。

 小乘佛教应在家、出家、男女之别,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略称为五八十具)。凡此,大乘佛教指为声闻戒(又作小乘戒),而另制菩萨戒(又作大乘戒),合称为二戒。又于佛陀所制定之戒,其本质若为罪恶者(即性罪),称为性戒;反之,若本质非罪恶,然易令世人诽谤,或诱发其他之性罪,而特别制定者,称为遮戒。合之亦称二戒。犯遮戒之罪恶,亦称遮罪。

 例如杀生戒、偷盗戒等,属于性戒,饮酒戒多归于遮戒。此二戒又有如下异名:(一) 性戒,又称旧戒、主戒、性重戒。(二)遮戒,又称新戒、客戒、息世讥嫌戒、离恶戒、离戒。

 其中,性重戒为性戒中罪特别重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即所谓四重禁戒。息世讥嫌戒简称讥嫌戒,属佛制之轻罪戒,旨在制止世间之诽谤,一般泛指四重禁戒以外之戒。

 戒有四别。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一载,四别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戒法为佛陀所制戒之法则,戒体为戒之体性,即有防非止恶作用之无表,戒行指持戒(实践),戒相意谓持戒之相貌。

 戒体系由受戒之仪式作法(即羯磨)所得之律仪,以其不可见,故称无表。律仪,梵语为 sam!vara,音译三婆啰,意译亦作等护、拥护、防护、护、禁戒,即所谓遮止恶戒,具有防止身、口、意三恶,保护六根之作用。以其律法仪则能产生防非止恶之作用,故意译为律仪。是故,俱舍论卷十四载,律仪防止身、口、意之恶者,分别称为身律仪、语律仪、意律仪(以上总称遍律仪);保护六根者,称根律仪。其中,前二者以无表为体,后二者以正念、正知为自性。但无表不限于律仪。

 一切有部认为,一般表现于身、语上势力强烈之善、恶行为(即身表业、语表业),或由定所产生防止造作善、恶之作用,由此形成一种后天之性格,此即无表。无表属于色法(物质)之一种,故称无表色。此无表有三种,其由立誓决意实行善、恶者,称为律仪无表(善心之情形)或不律仪无表(恶心之情形);若随缘应时而生起善恶心,称为处中无表(又作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其中律仪无表即所谓戒体之无表。

 成实论以无表属非色非心之法,南山律宗即采此说。大乘唯识宗则主张戒体为思心所之种子熏习阿赖耶识所致;天台宗以其为假色,而对戒体(无表)赋与种种说明。此外,小乘佛教主张戒体无相续,但大乘佛教主张一度得戒即永久不失。

 一切有部类别律仪无表(即戒体)为三种律仪、四种律仪。

 (一)别解脱律仪,又作别解脱戒、别解律仪、波罗提木叉律仪、律仪戒、欲缠戒(意指系属欲界之戒)。乃得自受戒作法时。复分为八:(1)苾刍律仪,(2)苾刍尼律仪,(3) 正学律仪,(4)勤策律仪,(5)勤策女律仪,(6)近事男律仪,(7)近事女律仪,(8)近住律仪。其中,前二项属具足戒之体,第三项属六法戒之体,第四、五项属十戒之体,第六、七项属五戒之体,第八项则为八斋戒之体。

 (二)静虑律仪,又作静虑生律仪、定共戒、色缠戒(意指系属色界之戒)。乃得自入静虑(禅)之时。盖禅定之中,自然离过绝非,亦自然契入法尔律仪,故能防止欲界不善之过失。又静虑律仪即所谓随心转戒,于入定时与心同起,于出定时与其无表同时俱灭,与有漏定共生共灭,故又称定共戒。

 (三)无漏律仪,又作道生律仪、道共戒。以上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为有漏戒,无漏律仪则属断尽烦恼之无漏戒,系见道以上之圣者所得者,亦即入于无漏定中所获得之律仪;于此间自然远离过恶,契于律仪。无漏律仪亦为随心转戒,与无漏道共生共灭,故又称道共戒。反之,别解脱律仪不论心之状态如何,仅须无舍戒等缘,戒即可永远相续,故称不随心转戒。以上为三种律仪。

 (四)断律仪,又作断戒。即与未至定之九无间道俱生之静虑律仪及无漏律仪,能永断欲缠之恶戒与烦恼,故称断律仪。以上四者,合称为四种律仪(又作四戒)。

 此外,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列举八种律仪:能起、摄受、防护、还引、下品、中品、上品、清净。前七种指受戒(别解脱律仪)时内心决意之状态,由其差异所分之层次;后一种则属静虑律仪、无漏律仪。

 行十善之十善戒(又作十善法戒、十善性戒、十根本戒)中,除与心意有关之三种,前七种称为七善律仪;同此,行十恶之前七种称为七不善律仪。此外,不律仪(又作恶律仪、恶戒)又依职业之分类(如屠杀、狩猎、狱吏等)而有不同,在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九有十六恶律仪;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中则说十二恶律仪。

 别解脱律仪之内容如下:

 (一)五戒。此为优婆塞(在家之男信徒)、优婆夷(在家之女信徒)所守,故又称优婆塞戒(即近事男律仪)、优婆夷戒(即近事女律仪)。五戒即:(1)不杀生戒,(2)不偷盗戒,(3)不邪淫戒,(4)不妄语戒,(5)不饮酒戒。印度其他宗教亦有类似之五戒,如摩奴法典举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梵行(不淫)、不贪嗔五者,耆那教则说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离欲等五戒。

 (二)八斋戒。为优婆塞、优婆夷于一日一夜中学习出家所守之戒。受持者称邬波婆沙(梵upava^sa ,意译作近住、善宿)。八斋戒又作八支斋、八关斋戒、八戒斋、佛法斋、八分戒、八戒、斋戒、一日戒、近住戒、近住律仪。此为六斋日所持之戒,除五戒(其中不邪淫戒在此为不淫戒)外,尚有离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即不坐高座、不卧好床)、离涂饰香鬘(即身不涂香油或装饰)离歌舞观听(即不观戏听歌)、离非时食戒(即过午不食)等三戒。六斋日沐浴断食之习惯,自古即为印度其他宗教所行,佛教沿用之。此八戒以非时食戒为中心。

 (三)十戒。此为沙弥(未满二十岁之男出家众)、沙弥尼(未满二十岁之女出家众)所守之戒,分别称为沙弥戒(又作勤策律仪)、沙弥尼戒(又作勤策女律仪)。内容如下:(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饰香鬘,(7)不歌舞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蓄金银宝。

 (四)六法戒,略称六法。系沙弥尼于受具足戒之前二年间所守之戒,即所谓式叉摩那(意译学法女、学戒女、正学女)所学之六法。据四分律卷二十七载,其内容为:(1) 染心相触戒,即不以爱欲之心触男子之身。(2)盗人四钱戒,即不盗四钱以下。盗四钱以下为缺戒,可重新受戒,若盗五钱以上,则应默摈之。(3)断畜生命戒,即不断畜生之命。(4)小妄语戒。(5)非时食戒。(6)饮酒戒。

 十诵律则列举淫欲、偷夺、杀生、妄语、摩触男子裸身、捉男子之手与衣而共语等六种。有部律则列举不独行等六法,与不取钱等六随法;摩诃僧祇律则说十八事,然并未列举上记六法。

 (五)具足戒,又称具戒、进具戒、近圆戒、大戒。此乃比丘、比丘尼所守之戒,分别称为比丘戒(即作苾刍律仪)、比丘尼戒(即作苾刍尼律仪),系守出家教团所定之一切戒条。戒条之数目、内容,男女各异。具足戒,梵语为 upasam!panna 或 upasam!pada^ 。此语原意指亲近世尊之足下(座下)或参加教团,但一般译作具足、进具、近圆,而解释为‘近涅槃’。其后更演变为指受比丘戒、比丘尼戒,意为完全圆满戒。此乃相对于五戒、十戒等不完全戒而言,至此,具足二字之意义已有明显变化。

 据四分律载,比丘之具足戒共二五○戒,比丘尼共三四八戒(除七灭诤戒,则共为三四一戒,但一般皆举概数,称五百戒),且有五篇、七聚之分。

 归依佛、法、僧三宝,系参加佛教教团之第一条件,故三归依(又作三归、三自归)特称为三归戒。此戒为大、小乘所重视。惟大乘戒之特色在于‘知罪不可得,名为持戒’(维摩经),系由空之立场理解戒之精神。戒可作二种解释,即消极之防恶(止持戒)与积极之行善(作持戒)。举例言之,过去七佛通戒偈中,所谓‘诸恶莫作’即止持戒,‘众善奉行’即作持戒。依广律所言,五篇、七聚均属止持戒,犍度分则属作持戒。

 此外,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举有三聚净戒(又作三聚戒、三聚清净戒),可作为大乘菩萨戒之代表。即:(一)摄律仪戒,又作律仪戒。指遵守佛制,防止过恶。(二)摄善法戒,指进而行善。(三)摄众生戒,又作饶益有情戒。指教化众生,使得利益。其中,摄律仪戒与五八十具等小乘声闻戒是否相同,尚有异说。

 同论卷四十二载菩萨守六种戒,即:回向戒、广博戒、无罪欢喜处戒、恒常戒、坚固戒、尸罗庄严具相应戒。一般大乘佛教称菩萨戒为持戒波罗蜜,即有胜于声闻戒之意,如大智度论卷四十六中,说戒波罗蜜总摄一切戒法,而十善为总相戒,其他无量戒均为别相戒。

 梵网经(大乘律典)列举十重禁、四十八轻戒,共说五十八戒,此称梵网大戒。十重禁又称十重禁戒、十重戒、十无尽戒、十重、十重波罗提木叉、十波罗夷、十不可悔戒,乃大乘戒之最重罪,若大乘菩萨犯此,则构成破门罪、追放罪(即波罗夷罪)。十重即:(一)杀戒。(二)盗戒。(三) 淫戒。(四)妄语戒。(五)酤酒戒,即买卖酒。(六)说四众过戒,指说在家、出家菩萨,以及比丘、比丘尼之罪过。(七)自赞毁他戒。(八)悭惜加毁戒,指吝惜施给财、法。(九)嗔心不受悔戒,指不原谅他人之忏悔。(十)谤三宝戒,指毁谤佛、法、僧三宝。此十重禁戒乃训诫他行或自行者。

 相对于十重戒,四十八轻戒乃属轻垢罪(污垢清净行之轻罪,相对于波罗夷罪)。内容包括不敬师友戒、饮酒戒、食肉戒等四十八种。

 关于菩萨之波罗夷罪,众说纷纭,如优婆塞戒经卷三举出六波罗夷(一)至(六)、二十八轻戒;菩萨地持经卷五举出四波罗夷(七)至(十)、四十二轻戒;菩萨善戒经举出八波罗夷(一)至(四)、(七)至(十)、五十轻戒;菩萨璎珞本业经则举出十波罗夷 (一)至(十),并说八万威仪戒。

 依天台宗之说,戒可分权戒、实戒二种。法华玄义卷四下载,五八十具等小乘戒,及瑜伽师地论、菩萨善戒经等大乘戒,均为三乘共通之权戒(粗戒),至如梵网大戒,则为对界外菩萨所说之实戒(妙戒)。此妙戒仍系相对者,然法华圆教‘开三会一’(开说三乘之权教而会归一乘之实教)时,却以一切戒律皆为绝待妙戒。

 此外,摩诃止观卷四上载,戒有事戒、理戒二种。具有具体之形式者,即为事戒(随相戒);若能不住戒相而安住于空、假、中三观者,则为理戒(离相戒)。前者能得天、人、阿修罗等三趣之果报,后者必配以三乘及四教之菩萨。

 如是,我国天台宗说一切戒乃绝对圆顿之妙戒。于此,日本佛教则有进一步之解释。日僧最澄据法华‘开显’之立场,以为梵网经之十重禁与四十八轻戒,系为卢舍那佛所说戒,以利他为根本,戒体乃一得永不失,戒境为无边法界,不限于三千世界,戒相为三聚净戒,其持戒与犯戒,并无一定之法则,并允许通别二授(或二受)。通授(以十戒为例,各戒不须分别而授,可作十戒全体之授受)不限出家与在家,一律以三聚净戒之作法总授;依一白三羯磨或三归法,个别而授之,即所谓别授(个别授戒)。此种戒特名圆顿戒,又作梵网菩萨戒、天台圆教菩萨戒、菩萨金刚宝戒、一乘戒、一乘圆戒、一心戒、一心金刚戒、大乘圆顿戒、圆顿菩萨戒、圆顿大戒、圆顿无作戒、圆戒、大戒。

 法华玄义卷三以北本涅槃经卷十一中之根本业清净戒、前后眷属余清净戒、非诸恶觉觉清净戒、护持正念念清净戒、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等五支戒,依次分别配以四重禁或十善戒、偷兰遮等以外之四篇、定共戒、道共戒、大乘戒。又将同经卷十一所举禁戒、清净戒、善戒、不缺戒、不折戒、大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具足成就戒等十戒,配以四教,称为菩萨护他十戒(又作十种护持、防护十愿)。同时依据大智度论等立大论十戒(菩萨所念十戒):(一)不缺戒,(二)不破戒,(三)不穿戒, (四)不杂戒,(五)随道戒,(六)无著戒,(七)智所赞戒,(八)自在戒,(九)随定戒,(十)具足戒。

 真言宗说三昧耶戒(又作三摩耶戒、三戒),意谓‘平等戒’。即立于三三平等之理,说佛与众生之身口意三密绝对平等。此一真言秘密戒系以众生本具之清净菩提心为戒体,而以法界无量之万德为行相。

 大日经说四重禁(又作四重戒),即:(一)不应舍正法戒,(二)不应舍离菩提心戒,(三) 于一切法不应悭吝戒,(四)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戒。又以不退菩提心、不舍三宝、不谤三宝、不生疑惑、不令退菩提心、不令发二乘心、不辄说深妙大乘、不发邪见、不说我具无上道戒、舍一切无利益事等为十重戒。

 接受戒法,称为受戒;戒师授予戒法,称为授戒;持守戒法,称为持戒。授戒有一定的仪式作法,称为戒仪。授戒之际,以戒和尚(或广至三师七证)或传戒师(日本天台宗所传圆顿戒,系以释尊为戒和尚,现前授戒之师则称传戒师)为戒师。受戒有各种形式,如通受与别受、自誓受与从他受、一分受与全分受。其中,自誓受(又作自誓受戒、自誓得戒),无须三师七证等形式,唯自己于佛像前誓言受戒;从他受,则指由三师七证等形式从他而受戒者。

 戒体有二,凡身语经过受戒之仪式行为(表业),初受戒时,称为作戒或教戒。作戒、教戒并无永续性,但一旦由受戒者之身上发得戒体,则恒常相续,能保持戒之作用,此称无作戒或无教戒。作、教均是‘表’之异译,意指身语之表业;反之,无作、无教意指无表业。若得戒体,称为得戒(或发戒),但此时所得到之戒体并不仅限于别解脱律仪之无表,而系广义包含所有之无表;若舍离戒体,称为舍戒(或失戒)。

 于无表之得舍,俱舍论卷十四、卷十五有明确之解说,谓别解脱律仪须以三师七证等缘始得戒,而因下列五缘舍戒:(一)意乐(有心犯戒),(二)死亡,(三)兼有男女两性(二形),(四)断善根,(五)踰一昼夜期限(适用于八关斋戒)。

 此外,得具足戒之缘有十,称十种得戒缘:(一)自然得,即觉至而得,如佛、独觉。 (二)见谛得,又作见道得。即入见道而得,如五比丘。(三)善来得,即与佛善而得,如耶舍。(四)自誓得,即信受佛为大师而得,如大迦叶尊者。(五)论议得,即与佛问答而得,如苏陀夷。(六)受重得,又作敬重得。即受比丘尼八敬法而得,如摩诃波阇波提。(七)遣信得,又作遣使得。即佛为遣使授具足戒而得,如法授尼。(八)边五得,又作五人得。即边国僧众不足定数,可立五人师而得。(九)羯磨得,又作十众得。即在非边国,依规定由三师七证之羯磨作法而得。(十)三归得,即归依佛、法、僧三宝而得,如十六人之贤圣。

 复次,以受五戒、十重禁戒等之多寡,戒分为五种,此称五分戒,如受持三归及五戒中之任一戒,称为一分戒;受三归及受持二戒,称为少分戒;若受持二戒而破一戒,则称无分戒;受持三四戒称为多分戒;受持五戒称为满分戒。受沙弥戒不久者,称为新戒。若祈望生于诸天等善处而受戒,称希望戒;恐惧自他之责罚而受戒,称恐怖戒,又作怖畏戒;欲七觉支(七菩提分法)庄严其心而受戒,称为顺觉支戒;欲离烦恼垢而受戒,称为无漏清净戒。以上四戒称为四种持戒。

 一般认为持戒可生于天、人等善趣,实则持戒为六波罗蜜之一,乃凡夫趋往涅槃的修道资粮。又以光、香比喻戒德,称为戒光、戒香(即持戒者之德名将如香熏远方,而传之久远)。向受戒者解说戒律,称为说戒;或亦指在半月一度之布萨行事中,由上座比丘诵戒之条文,僧众有违犯者,则在众人面前忏悔,由之而将布萨引申为说戒。

 一度受戒者,若犯戒所制止之罪过,则称破戒(或犯戒);反之则为持戒。据四分律卷四十六载,犯波罗夷、僧残、偷兰遮等重罪(戒分),称为破戒;犯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恶说等轻罪(威仪分),则称破威仪。受戒后常犯者,逐渐减弱其戒体之势力,但未至完全舍戒,此一期间,称为戒羸;反之,发得戒体而受持,则逐渐强大其势力,称为戒肥。

 一般谓破戒者死后将堕三恶道。四分律卷五十九亦举出破戒五过,即;(一)自害,(二) 被智者叱,(三)恶名遍闻,(四)临死生悔恨,(五)死后堕恶趣。若对戒律取邪见而执着,则称戒禁取见(五见之一)。如牛狗外道之持牛戒、狗戒、鸡狗戒等,尽属戒禁取见。又虽未破戒,但起烦恼而染污戒,称为污戒;若相对于净戒而言,此染污之戒,亦称污戒。[增一阿含经卷一、卷三十、卷四十四、文殊师利问经卷上、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菩萨善戒经卷四、大宝积经卷十七、新华严经卷五十三、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卷一二三、俱舍论卷十八、大智度论卷十三、卷二十二、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一、成实论卷九、大乘义章卷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卷中、华严经疏钞玄谈卷三]
上一篇: 戒和上 下一篇:快庆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