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天天佛APP
味之素中佛网
天天佛APP下载
搜索
X
weizhisu.com
首页
大藏经
佛咒
佛号
字典
助印经书
切换导航
素食
佛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咒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佛号
祈祷
圣号
其他
佛教字典
中国百科全书
阿含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阅藏知津
历代名僧辞典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
五灯会元
佛学次第统编
翻译名义集
法相辞典
俗语佛源
法门名义集
法界次第初门
佛学常见辞汇
三藏法数
丁保福佛学大字典
佛学大字典
佛藏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首页
»
佛教字典
»
丁保福佛学大字典
»
洞山五位
1970-01-01丨
来源:
曹洞宗开祖洞山良价接引学人所设立之权宜方法。即依偏正回互之理,开示正中偏等五位之别。据禅宗正脉卷七洞山良价条(卍续一四六·一○八下):‘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权开五位,善接三根,大阐一音,广弘万品。横抽宝剑,剪诸见之稠林;妙协玄通,截万端之穿凿。又得曹山,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大五一·三三七上):‘及受洞山五位铨量,特为丛林标准。’由是,知洞山良价提倡五位之说,曹山本寂铨量之,以为洞门之标准。
五位者,即: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其中,所谓正,为两仪中之阴,即意味静、体、空、理、平等、绝对、本觉、真如等;偏,则为阳,意味动、用、色、事、差别、相对、不觉、生灭等。即说偏正回互,而生正中偏等五位之别,以显示法之德用自在,此乃开悟过程之五阶段,即:(一)正中偏,此一阶段之证悟,乃以现象界为主,唯其所见之现象界已被认为系绝对我之境界。其颂曰(大四七·五二五下):‘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首句中,‘三更初夜’为正位,‘月明’为偏位,即指明暗黑白未分之位;次句谓正即偏,显示色即是空之理;末句乃指正偏互融,各还其本来面目,表示不变随缘之义。(二)偏中正,此一阶段不再强烈呈现分别见解,现象界之一切逐渐隐退。其颂曰:‘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首句中,‘失晓老婆’为正中偏位,‘逢古镜’则为偏中正位,即自千差万别之事象直指真如平等之法界;次句谓明相未显之时,如向古镜而面容不分明;末句乃劝诫学人勿徒迷镜中影像之有无,以示随缘不变之理。(三)正中来,此阶段已不再感觉身心之存在,二者皆泯灭无余,即本体已达无念之境,应万象之差别,变现出没自在之妙用。其颂曰:‘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首句之‘无中’为正位,‘有路’为来偏,即空无物之‘体’、‘相’回互,能成色相、有相之活路,以示佛凡尚隔之相;次句谓其正位之‘说有说无’皆不中,若背触之则失其本意;末句则谓不触之功是为天真,在於潜行密用的隐微之间,以显示有语中之无语、无语中之有语,即指无始之本觉佛性如来藏心之意。(四)偏中至,此阶段从现象界差别之妙用,体悟现象与本体冥合,而达于无念无想之境。其颂曰:‘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首句示现偏之功用变通无穷,于语默是非之间事事交锋,既不走避亦不为所伤;次句谓其功用随处希有,如莲花之在火里犹声色天然;末句则谓居声色是非之途所必归之所,即指不觉之全相之意。(五)兼中到,此即圆满总收正偏来至无碍自在之境。其颂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首句谓入有之时乃为绝对之有,非无可对;入无之时亦为绝对之无,非有可对;显现当头正面泯绝比邻,不堕有无二边之见。次句则劝诫学人勿迷失于常流日用之轨。末句则导入‘一相无相、究竟非思量’之归处,即显示究竟大觉道位之意。
要言之,正偏五位之说在立本觉、不觉之二元,本觉乃向下随缘,以显现万有差别之事象,即以静中有动为中正偏;不觉则为向上还灭,以随顺真如平等之理性,即以动中有静为偏中正。此正偏二者道合而归于一元,即以动静不二为兼中到。此系取大乘起信论所说之‘本觉、不觉、不变、随缘’之说,配以周易阴阳五行之说,组织而成者。
良价又别作‘功勋五位’之说,即:向、奉、功、共功、功功。据明代永觉元贤所著洞上古辙卷上载:(一)所谓向,师(洞山)曰(卍续一二五·三五八上):‘契饭时作么生?’又曰:‘得力须忘饱,休粮更不饥。’向,趣向之意。然必须先知‘有’,若不先知有,则无所趣向,且于日常动静之间不可须臾忘却。真正向之所专,则无暇计饥饱。(二)所谓奉,师曰:‘背时作么生?’又曰:‘只知朱紫贵,辜负本来人。’奉,乃承奉之奉。于‘向’之后,接之以‘奉’,如人之奉事长上,必先归敬而后承奉,若‘背’(贪合外尘,乃背本分之事)则不能奉。(三)所谓功,师曰:‘放下锄头时作么生?’又曰:‘撒手端然坐,白云深处闲。’把锄头,乃有向奉之意;放下锄头,则意味不向奉。由前向奉之功至此顿忘,故谓放下锄头。后句则表契入正位。 (四)所谓共功,师曰:‘不得色。’又曰:‘素粉难沈路,长安不久居。’共功者,谓诸法并兴,故称共。洞山所谓不得色者,乃为前位是一色,而诸法俱隐,此位则一色消尽,诸法俱现,一色亦不可复得。(五)所谓功功,师曰:‘不共。’又曰:‘混然无讳处,此外复何求?’功功者,此功较前位之功为深,故称功功。由前位之有共,此位则不共;非特法不可得,非法亦不可得,理事混然,并无隐藏之迹,乃佛道之极致。然犹名功者,盖以视向上之事亦属人力所造作,故亦为功。是以此五位揭示学人修炼功夫之阶次,即自最初之归向,其次之承奉,乃至最后得不共之功功。据日僧指月慧印(1689~1764)之‘不能语偏正五位说’,谓此五位(功勋五位)与正偏五位形似而义稍别,正偏五位旨在彰显法之德用自在,功勋五位则在阐明‘功’之初后、‘修’之生熟,且重点在于偏中。
其后,曹山本寂乃承洞山五位之说,藉君臣相对之谊而说明五位之旨诀,称为君臣五位。(一)君,所谓‘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意指本来无一物之空界,为正位,相当于正偏五位中之正中来、功勋五位中之‘功’。(二)臣,所谓‘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即受君命,广弘圣道,现一切森罗万象;意指万象有形之色界,为偏位,相当于正偏五位中之偏中至、功勋五位中之‘共功’。此即阴阳之两仪,本觉与不觉对立之二元。(三) 臣向君,所谓‘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臣专承事于君,其赤诚无阶级差别之问题;意指舍事入理,相当于向上还灭之偏中正、功勋五位中之‘奉’,此偏中正即将差别之事象,归于无差别平等界之正位。(四)君视臣,所谓‘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君之视臣,公平无私,一视同仁,即背理就事之意,相当于向下缘起之正中偏、功勋五位中之‘向’。(五)君臣道合,所谓‘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君臣道合则天下太平,为冥应众缘而不堕诸有之意,相当于正偏五位中之兼中到、功勋五位中之‘功功’,即动静合一、事理不二、非正非偏之究竟大觉之道位。
及至石霜庆诸,亦以洞山五位说为基础,以王子之出生、素质、根机及其种种修行努力、所表现之德、可就帝位等为譬喻,而说明五种修行阶段之差异,称为王子五位。即:(一)诞生王子,乃国王正嫡所生之皇太子,谓能顿入一色,全不借功勋。相当于君臣五位中之君、正偏五位中之正中来;比喻本觉佛性。(二)朝生王子,指庶生之子,苦学力行,身处外朝,居于臣位,辅佐其君,止事外绍之功,终在臣职,以外王之王种姓故,亦称王子。相当于君臣五位中之臣、正偏五位中之偏中至;比喻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之义。(三)末生王子,指天子之末子,虽久经功勋而得就君位,然远谢一切,专事内绍。相当于君臣五位中之臣向君、正偏五位中之偏中正;比喻用渐次功夫以入于一色。(四)化生王子,指旁分帝化转位就功之子,禀承父命,居于臣位,能辅王化。相当于君臣五位中之君视臣、正偏五位中之正中偏;比喻菩萨化他度生之位。(五)内生王子,指生于内宫,克绍君位,与父王之体无异,乃统理万机,群臣能辅佐之并与之道合之位。相当于君臣五位中之君臣道合、正偏五位中之兼中到;比喻理智一如、本来成佛之玄奥。
洞上古辙卷上谓,以功勋、君臣、王子等五位配于正偏五位者为非,盖功勋五位与王子五位皆是偏位上之事,且功勋五位是竖论功夫之浅深,王子五位则中分内绍外绍,故有不同。又君臣五位所分之君臣两位,乃接引学人之权宜作法,系从正偏五位中之兼至(偏中至)一位中所分出者,故亦不宜以之配于正偏五位。此系元贤自取‘正中来一元说’,并据以解释正偏五位说。元贤虽谓君臣五位之正偏二元说为兼至一位中所分出,且正偏五位及君臣五位等其旨非一,然认为洞山、曹山之间非有异辙,且彼之正偏五位系基于周易之阴阳五行说,由是可知正偏二元论实为其说法之宗旨,诚然如此,则元贤之主张失其正鹄。
又良价之宝镜三昧歌以此五位配于周易之爻卦,曹山元证禅师语录亦作黑白五种圆相,以表示此五位,其中,有三叠五变之说,即重离六爻□之卦,阴爻阳爻回互叠变而成五卦,具荎草之五味,如金刚杵之首尾阔而中狭,此喻显正偏五位。寂音慧洪之合古彻卷上解三叠五变,谓离为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而成五卦,重叠之,而成三卦,如□,取二、三、四爻而成一卦─巽卦(□),取三、四、五爻而又成一卦─兑卦(□),此谓叠之为三;下巽上兑又成一卦─大过(□),下兑上巽又成中孚之卦(□),此谓变之成五。配以曹山之五相,而出左图:(正即阴白,偏即阳黑)
对于此,元贤之洞上古彻卷上出五位总图(正为黑,偏为白),并为之解说。
最上一相,表示黑白未兆之前,即所谓向上宗乘事;次一相表示黑白既分之后,即所谓正中有偏、偏中有正、偏正交互之义;中间仍有一虚圈者,表示向上事,今亦隐于黑白之间。又引申此偏正交互之义,则成五位:(一)以黑多白少者为正中偏。(二)白多黑少者为偏中正。(三)中黑外白者为正中来,盖以前二位造至尊贵位,复不守尊贵,乃转正向偏,正不居正,偏出于正,而偏不落偏,故黑在外而白在内。(四)以全白者为兼中至,乃于正中来之后,妙印当风,纵横无忌,事理双昭,明暗并用,以其全体即用,故其相全白。(五)全黑者为兼中到,乃妙尽功忘,混然无迹,事理双销,是非不立者,以其全用即体,故其相全黑。前二位相对未兼者,后二位相对既兼者,唯正中来一位无对。即兼中至全体即用与兼中到全用即体;正中偏黑多白少与偏中正白多黑少互为相对,唯正中来位于五方中之中央,故无相对者,即独尊之意。相对于慧洪传承自曹山以来之说所作之正偏二元说,元贤乃主张本觉一元说,其说虽非无理,但与洞曹两山之本意已大相乖离。
我国自古即盛行阴阳五行之说,南北朝时道儒渐兴,其说混入佛教,及至唐宋,其倾向愈显,如圭峰宗密以乾卦为圆觉妙心,又以‘元亨利贞’配‘常乐我净’四德,复于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二,以黑白十种圆相表示大乘起信论所说之流转还灭之次第。又宋代周敦颐所作之太极图说,恐亦受宗密及洞山五位等说之影响。[圆觉经略钞卷一、洞山良价禅师语录、五灯会元卷十二、卷十三、古尊宿语录卷十一、禅宗正脉卷七、卷十三、宝镜三昧本义]
上一篇:
洞山水深浅
下一篇:
洞山三句
佛教字典相关阅读
无尽
无愿三昧
无愿解脱门
无愿无愿解脱门
三智
神宫寺
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王经
月霞
大乘结集
菩萨五智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丁保福佛学大字典
|
如来普光菩萨
丁保福佛学大字典
|
寺牒
丁保福佛学大字典
|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原文及注音
圣号
|
阿弥陀佛圣号
圣号
|
观世音菩萨圣号
TOP10 热门佛教字典佛学推荐
热门佛教字典佛学排行榜
佛说大阿弥陀经
念佛回向文全文
僧伽吒经 卷一
回向的功德很大吗?关键看你的心!
念什么回向功德最大?经咒不能回向只能念佛对吗?
念完阿弥陀佛圣号后,是否需要回向?
放生的功德及简单仪轨
淫邪之心应该怎么样去化解?
孩子叛逆怎么办?
学佛人可以算命吗?
丁保福佛学大字典佛学推荐
六瑞
六瑞
天魔波旬
天魔波旬
一七日
一七日
一
一一
一一心识
一七日
一九之教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一人
一人作虚
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联系我们
邮箱:hengxiuju@163.com
微信:hengxiu1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备案号:
豫ICP备2020036489号-2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