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律宗
1970-01-01丨 来源:
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以弘通戒律之大乘宗派。为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其宗旨系奉持四分律之净戒,而以一乘圆顿之妙理为旨归。

 佛陀入灭后,弟子优婆离尊者结集律法,分八十次诵出,是即八十诵律,其后将之传于五大尊者。其中,优婆鞠多复有五弟子,各就其根性于八十诵律中采集相近者各成一部,此即五部律。五部律中之昙无德部以随说随止而为一分,前后四度说竟,故称四分律。一般所说之律宗,即指弘传四分律之四分律宗,以昙无德为开祖,由唐代道宣(596~667)集其大成。除四分律外,传入我国者尚有萨婆多部之十诵律、大众部之摩诃僧祇律、弥沙塞部之五分律,迦叶遗部则仅传戒本,广律则始终未译就。盖佛教传入我国后,初译皆小乘经典,至鸠摩罗什始渐出大乘经论,并于姚秦弘始六年(404)与弗若多罗三藏共译萨婆多部之十诵律,事半未就;得昙摩流支及卑摩罗叉续成之,共六十一卷,为我国有广律之始。弘始十二年(410),佛陀耶舍、竺佛念等又将昙无德部之四分律分五次译出,共六十卷。至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由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摩诃僧祇律,得四十卷。刘宋景平元年(423),罽宾佛陀什和智胜共译弥沙塞部之五分律,亦成三十卷。由之,五部律中,于刘宋前传来我国者即有三部。当时诸律虽均在我国弘扬,然光大而昌行于后代者,则唯四分律。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昙摩迦罗(梵Dharmaka^la )至洛阳,以我国僧众仅剃除须发、身着缦衣,而无律法之行持,乃誓弘律法,至魏少帝嘉平二年(250),方译出僧祇戒本一卷,敦请十位梵僧立羯磨法,首开以十大僧传戒本之先例,此即我国传授戒法之始。元魏孝文帝(471~499)时,有法聪者,原习僧祇律,其后精研四分律,并极力弘扬,然仅限于口授,而未有文字著作等之流传。至道覆律师方才造疏释文,唯亦不过以问答方式以资抉择而已。慧光律师以后始有章疏,而开启四分律藏疏释之风。其时,以慧光略疏四卷、智首大疏二十卷、法砺中疏十卷,号称三要疏,三要疏为时人所习用,因之四分律宗之历祖相承亦于焉产生,计有九祖:(一)法正尊者,即四分律主。(二)法时尊者,为我国四分律宗之初祖。(三)法聪尊者,为四分律第二祖。(四) 道覆律师,作疏问答立义。(五)慧光律师,作四分章疏。(六)道云律师。(七)道照律师。(八)智首律师,作广疏二十卷。(九)道宣律师,作四分律行事钞。

 自第六祖道云起,开始分出流派,其门下有洪遵、道洪。洪遵传洪渊,洪渊传法砺(569~635)。法砺居于相州,着四分律疏十卷,其系统称‘相部宗’。法砺再传道成,道成传满意与怀素。满意居西塔,弘扬法砺之‘相部律’;怀素居东塔,弘扬‘东塔律’。又第七祖道照传智首,智首传道宣,道宣久居终南山,而蔚成南山律宗。道宣虽为第九祖,然后来律宗兴盛流衍,道宣遂被尊为南山律宗第一祖。道宣精通戒仪,博通法华、涅槃、楞伽、胜鬘等诸经之旨,著述极多,而以行事钞、戒疏、业疏、拾毗尼义钞、比丘尼钞等,被后世尊为南山律宗五大部,四分律亦由之而大成,而与相部律、东塔律成鼎足之势。又与道宣同门之道世著有‘四分毗尼讨要’一书,奉持其学说之人,称寪‘要家’;对此,奉持道宣四分律行事钞之人,则称为‘钞家’。

 怀素曾撰四分律开宗记,以破法砺之十六大义。法砺所著之四分律疏称为‘旧疏’,对此,怀素之开宗记则称为‘新疏’。满意之门人定宾亦作破迷执记一卷,以反驳怀素之说。满意又授法大亮,大亮传昙一。昙一宣讲四分律凡三十五钵,兼弘相部律及南山律,复于道宣之行事钞,撰作发正记,以阐扬其义理,使南山律宗大显于后世,荆溪湛然、清凉澄观皆曾从其门习律。我国初传律法,系四律杂弘,无一中心准则,至道宣继承智首之系统,专弘四分律,树立佛徒之生活规范,四分律乃成我国律法之中心。而道宣所著之行事钞,后人为之作注解者竟达一百余家之多。 于唐代时,律宗三家论诤不绝,其教义根本相异处在‘戒体’。戒体者,受戒法时受者所发得,而领纳于心中之法体。四分律宗本依成实论,故以戒体为非色非心之不相应行法,法砺之相部宗依此说,提倡‘非色非心法戒体论’;怀素之东塔宗以戒体为无表色,依俱舍论等而提倡‘色法戒体论’;道宣之南山宗系依准成实论而立,故亦提倡‘非色非心法戒体论’,唯道宣以唯识宗义解释四分,主张四分律本位虽系小乘,然与萨婆多律等不同,分通大乘,前二宗则皆主张四分律唯是小乘。相部、东塔二宗于唐后即日渐衰微,此后,所谓律宗实即指南山律宗。

 道宣弟子甚多,有周、大慈、文纲、名恪、秀、灵□、融济及新罗之智仁等数十百人。文纲有弘景、崇业、道岸等弟子。弘景门人有一行、鉴真,鉴真尝习南山钞于融济,习智首疏于义威、智全,开元年间(713~741),日僧荣睿、普照等来华,请鉴真东渡,历十一年始达日本,弘传律法,被尊为日本律宗之祖。道宣门下众多弟子中,以周律师(或谓秀律师)为南山律第二祖,其后相承之诸祖为道恒、省躬、惠正、法宝、元表、守言、元解、法荣、处恒、择悟、允堪、择其、元照、智交、准一、法政、法久、如莲、行居、真照等。历代诸祖皆致力造立章疏,广为传布。其中第十三祖台州允堪律师(1005~1061)曾就道宣之十部著作撰著会正记等之记解,世称‘十部记主’;第十五祖杭州元照律师(1048~1116)参究天台、净土之学,作三大律部之记解,而成为一代律学名著,即资持记、行宗记、济缘记等。

 唐末五代,教难与兵火不断,律宗与其他诸宗顿衰。至宋代,允堪与元照之记解先后流传宇内,律宗复兴。然允堪之‘会正记’与元照之‘资持记’均为道宣四分律行事钞之记解,而两书所作之解释往往各异,遂使南山宗分裂成会正、资持二宗。元、明两代,律宗之传承虽未中断,然以典籍散佚之故,复见衰颓之象。明末清初,金陵(南京)古心律师登五台山,感得文殊于云端授戒,返归金陵灵谷寺后即开戒说法,重兴律宗,其法嗣三昧律师寂光于金陵东南之宝华山开辟道场,主持戒席先后达百余坛,是为宝华山第一代,弟子以香雪、见月为着。见月承嗣宝华山之法席,香雪至常州天宁寺,均大弘律宗。其后见月传定庵、定庵传松隐,松隐传闵缘,闵缘传珍辉,珍辉传文海,文海传理筠,相继领导宝华山之一派。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文海奉诏入京(北京),住持大法源寺,旋即奉命开三坛大戒,时四方之乞戒者达一千八百余人。至太平天国之乱起,宝华山首当其冲,破坏甚钜,乱后重建,每年戒坛仍常开,然南山一脉曾一度失其三大部。至清末,由徐蔚如从日本请归,重刊于天津刻经处,但错误特多,弘一大师乃发誓愿,以毕生精力研究戒法,护持南山律宗,遍考中外律丛,校正三大部及其他律藏,使南山律又大放厥光。

 于韩国,研习律学、奉持律法之风气亦甚早,唐贞观十一年(637)慈藏来华,止于终南山云际寺,数年后归国,即于通度寺兴筑戒坛,大建律法。另据唐代法宝律师之批文所载,道宣曾撰拾毗尼义钞一文,其稿初成,即为一新罗僧所窃,凡有二百余年中土不见此文,直至会昌五年(845)始自新罗国得之。又于李穑所撰通度寺释迦如来舍利记一文中有‘南山宗通度寺’之语。此外,于道宣众多门人中,智仁即为新罗国人。据上述记载,足见律宗于唐代即已传入朝鲜,然至高丽太祖十八年(935)始于开城兴建开国寺,以为南山宗之本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高丽文宗之王子义天来华,从元照习律,归国后数度开讲行事钞。至高丽朝末年,律宗之流传皆为单独一宗之行,至朝鲜太宗七年(1407),南山与总持(真言)二宗合称为总南宗,世宗六年(1424)时又废诸宗之别,仅余禅教二宗,而将总南宗摄于禅宗,其后律学乃渐次衰微。宪宗在位年间(1835~1849),律僧大隐朗晤被世人誉为‘道宣再来’,与弟子草衣共为朝鲜最后之律学名师。

 日本之律宗,主要传自我国南山宗之鉴真和尚(688~763)。鉴真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至日本弘法,在东大寺创设戒坛院,传授戒法。自唐招提寺设戒律研究道场以来,日本律宗即渐兴起;关东药师寺、筑紫观音寺等,亦相继设置戒坛,日本之僧尼多在以上三寺受具足戒。然未几,律宗之流传,由突然勃兴之势,顿转衰微,乃至徒有其名。其后,律宗兴盛之阶段为:(一)镰仓时代,俊艿依北京(今之京都)律,觉盛、睿尊等依南都(今之奈良)律,致力于复兴律宗之活动。(二)江户时代,有真言律宗、天台安乐律、净土律等宗之弘扬,使戒律再兴。(三)明治时代,因受西化运动之影响,而有废佛毁释之举,云照等乃力倡复兴戒律。时至今日,有以唐招提寺为本山之律宗,及以西大寺为本山之律宗等派别。

 律宗所依用之经典,不若其他各宗之采用经藏或论藏,而以戒律典籍为主要依据,如四分律、梵网经等,此外亦依准南山律师撰录所载之大小经律论,如法华经、瑜伽师地论、成实论等,以为立教之大旨。其旨归所趋,乃在于‘一乘圆顿’,而致力阐扬‘大小相融’、‘三学相即’等圆极之妙理。

 本宗之戒律理论可大别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一)戒法,指佛陀所制之教法,即律藏之内容。(二)戒体,指由戒所得的防非止恶之体性,即受戒发誓时,受者内心所生防非止恶之力量。(四)戒行,指随顺戒体而如法发动身口意三业之行为。(五)戒相,指持戒之妙德表现于外而可为持戒轨范者。戒乃一切善法之大本,同时亦为了悟宇宙真理之妙行;戒行为真理之具体表现,行戒则为最确实无谬之修道方法。佛教各宗派虽皆有修持法门,然以律仪之繁文发展与各种教团之递嬗,本为教徒所须共守之律则即演成一专门教仪知识,独立成一专门宗派。四分律之弘扬本不始于道宣,而道宣于四分律之流布实有其功,除上文所述者,道宣复创立化制二教。化教者,即经论所诠之定慧二门,如四阿含等之一切大小权实之教,皆属逗机益物之教法;制教者,即律教所诠之戒学法门,系如来为防止弟子之过患所设之教法。道宣复融通大小二乘,以大乘之义解释小乘律典,成立佛陀教义之整体观;此外又综结诸戒为法、体、行、相等四科。

 道宣之著作除五大部外,另有戒本羯磨注解及小部律章、诸文部帖等,皆为律学之重要典籍。其大纲不出止作二持,略表如左。

 道宣之本意,即以止作二持别摄律学,而广摄一切佛法。盖止持者,指五篇七聚之止恶门,即僧尼二部之戒本;作持者,指持戒、说戒等之修善门,即二十犍度所揭示者。两者总摄佛陀所说之一切诸戒。于止持门中,僧之二百五十戒与尼之三百四十八戒,并称为二具足戒。二具足戒各含广

、中、略等三重之意义,就比丘戒而言,广则无量,中则指三千威仪、六万细行,略则指二百五十戒。就比丘尼戒而言,广亦无量,中则指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略则指三百四十八戒。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时,并得如是无量无边等戒,故称具足戒。其余五戒、八戒、十戒、六法等亦一一摄于具足戒。要之,以渐诱机根为传授戒仪之方便,故分为五种受戒之别,即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戒,沙弥、沙弥尼受十戒,优婆塞、优婆夷受五戒,八戒则为在\'家众所授之暂时出家戒。

 又律宗之戒学概属大乘之义,其种类可分通戒、别戒二类。通戒即摄律仪戒(断诸恶)、摄善法戒(修诸善)、摄众生戒(慈悲喜舍,利益一切众生)等三聚净戒;别戒为三千威仪乃至五百大戒等戒,别戒中每一戒,乃至一切诸行,均具足三聚净戒。三聚净戒摄尽万行,总括众德,定慧二学亦摄在其中而互相融即,此即律宗大乘一实圆顿之妙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之一、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三、律宗琼鉴章卷六、传律图源解集卷上、释氏稽古略卷三、百丈清规证义记卷七下南山律宗条、宋高僧传卷十四至卷十六、佛祖统纪卷二十九、卷五十三、律苑僧宝传卷四至卷十五、朝鲜佛教通史中编、下编、李朝佛教、我宗に于ける南山律宗(奥平法海,宗教界第七之十二)](参阅‘四分律’1665、‘戒’2896、‘东塔宗’3306、‘南山宗’3736、‘相部宗’3908、‘道宣’5636、‘鉴真’6907)
上一篇: 后生菩提 下一篇:回向门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