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净土宗
1970-01-01丨 来源:
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之宗派。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净土乃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即清净功德所庄严之处所。又称莲宗,盖东晋慧远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所化生,而极乐国土亦名莲邦。本宗特别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法,藉弥陀本愿之他力,祈获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故又称念佛宗。

 西方净土思想乃依据释迦于耆阇崛山所说之无量寿经、王舍城说观无量寿经、祇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等三经。佛陀入灭后约九百年,天亲所造往生净土论,以及马鸣、龙树诸论师赞述以上三经之要义,弘传此宗。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来华,授昙鸾观无量寿经,传承完备之净土经论,使我国净土法门有划时代之进展。

 我国净土经典之传译,以支娄迦谶、竺佛朔共译般舟三昧经(179)为嚆矢。该经虽未述及弥陀净土之庄严,然仅谓依专念之法得见西方阿弥陀佛,即是说明三昧见佛法。三国时代支谦译出大阿弥陀经二卷,详述弥陀在因位发愿及极乐净土之庄严,为净土宗重要之经典。西晋竺法护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内容与大阿弥陀经相似)。此外,复有支谦之慧印三昧经、无量门微密持经,竺法护之德光太子经、决定总持经、阿弥陀佛偈等。姚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译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等,略说极乐净土之庄严,为自古最盛行读诵者。其后相继有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十卷(419),刘宋宝云译新无量寿经二卷(421),■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一卷(424 ),说明往生净土之行业,即应观想弥陀及观音、势至二菩萨,及极乐净土之庄严等,能除灭业障而生彼国。后世以观无量寿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合称净土三部经,至此净土经典传译已臻完备。

 我国净土法门主要为弥勒净土、弥陀净土二种。弥勒净土之信仰以西晋道安为最早,著有净土论六卷,期生兜率弥勒净土;唐代玄奘与窥基,亦以弥勒净土为行持及依归,自此以后,由于修者少,弘扬者更少,渐形衰落,代之以弥陀信仰之隆兴,弥陀净土遂成为诸佛净土之代表。弘扬弥陀净土则以东晋慧远为最力,彼于庐山结白莲社,与众共精修念佛三昧,据般舟三昧经以期能往生见佛,为我国结社念佛之始,亦为我国净土之主流。北魏宣武帝时,菩提流支译出世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昙鸾为之注解,着往生论注,兼依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明示难、易二道,他力、自力之别,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为五浊恶世中方便易行之道,始阐净土立教之本义,并专重持名念佛,以求生净土。至唐代道绰、善导等师,承昙鸾教旨,极力强调佛之本愿力,又主倡末法思想而说时教相应之要路。道绰著有安乐集一书,论破诸师之谬解,开示末世众生之要路;并依昙鸾难易二道之说,而立圣道、净土二门之教判。善导撰观无量寿佛经疏,楷定古今误解谬见,明示净土教义、教相;并承昙鸾、道绰,而立正行、杂行,奠定净土教义独立系统之基础。其后,有怀感着释净土群疑论,少康大弘此宗。自昙鸾至少康,被称为‘震旦五祖’。当时长安等地各师亦各有阿弥陀经、观经等疏,净土经典之研究遂达高峰。

 唐开元初,慧日自印度归,见当时禅家视净土为引导愚心之‘方便说’,乃激烈反对,而提倡念佛往生之必要。主张戒净并行、禅净双修、教禅一致,以一切修行皆回向往生净土。承远、法照、飞锡等承其说,以念佛三昧为无上深妙之禅门,极力排斥禅徒之空腹高心。于是,我国净土宗于唐代,可分三种教系,即慧远系统(常识性论理派)、善导系统(体解信仰之佛愿派)、慈愍系统(指慧日,不舍万行之妙有派)。时禅徒有附同慧日一派之主张者,如五祖门下之宣什倡南山念佛门禅宗之一派,六祖门下之南阳慧忠倡解行兼修。至后周法眼嫡孙永明延寿,更大力弘扬禅净双修,宋代僧俗之禅净双修,皆承其遗风。天台一门亦多有奉信净土及解义者,以宋代四明知礼所撰观经疏妙宗钞最着,其约心观佛说即系台净融合论,向为台家所重。元代以降,禅净双修之风愈流行,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皆心归西方。至明代,楚山绍琦、空谷景隆、一元宗本、云栖袾宏、憨山德清、鼓山元贤等,相继倡说禅净合行。尤以云栖袾宏精修念佛三昧,注解阿弥陀经,且着诸书弘扬禅净一致之旨,感化广被一般教界。天台家亦有蘧庵大佑、幽溪传灯、灵峰智旭等,各撰书光显净教。灵峰智旭倡三学一源论,以禅教律三学所归在净土法门。时居士庄广还、袁宏道等亦各撰著弘宣净土。迄清代,净土信仰多由居士提倡,彭绍升、希涑父子,编往生传及撰指赞西方。康熙、乾隆年间,实贤思齐继袾宏遗风,于杭州结莲社教化远近,尊昙鸾、道绰、善导为最初三祖,为众所钦仰。民初,除杨仁山之大力提倡,印光主张净土法门为佛出世之本怀,致力社会救济事业,各地僧俗渐次兴起结社念佛之风,政府迁台后,净土宗得在台延续发展。

 于日本,源空(1133~1212)曾撰着选择本愿念佛集,书中即已拟定开宗宣言。特崇三经一论(净土三部经与净土论)与我国净土教善导之教说,故标榜‘偏依善导’之论。于难行与易行、圣道与净土、自力与他力等三种对立之中,偏取易行、净土、他力念佛等三者。承安五年(1175)源空自比睿山迁往吉水,高倡专修念佛,主张往生净土之安心(信心)、起行(以念佛为主之五正行)、作业(四修)等修行,并强调称念佛号之重要。该宗派虽然否定戒律与造寺之功德,然一般仍重视持戒之风气。该宗派流传,受到朝野贵贱之支持,因此,遭受南都(奈良)、北岭(比睿山)之压迫,源空及其门人或获罪处刑,或流放诸国。虽然,源空之教说终因广大之武士、农民阶层所拥护而积极展开教势。源空殁后,弟子分成五派:(一)辨阿之镇西流,主张诸行往生义。(二)证空之西山流,主张诸行不生义。(三)隆宽之长乐寺流,主张化生往生义。(四)长西之九品寺流,主张诸行本愿义。(五)幸西之一念义,主张一念业成义。至后世,仅存镇西流、西山流。现在则专称镇西流为净土宗。辨阿殁后,然阿继起,将镇西流广为流传,故又分出白□流、藤田流、名越流(以上关东)、三条流、一条流、小幡流(以上京都)等六流,其中以白□流最兴盛。镇西流之总本山为知恩院,大本山为增上寺。西山流自证空于西山粟生创建光明寺以来,分成四派,即西谷流、深草流、东山流、嵯峨流等。后随历代之变迁,现今之西山流分为西山禅林寺派(禅林寺)、西山光明净土宗(光明寺)、西山深草派(誓愿寺)等。

 净土宗以三经一论,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与往生论,为本宗成立之重要典据。阿弥陀经描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之事相,并说明发愿往生之意义及方便,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之功德,此经经文较短,诵读容易,被列为修净土宗者定课必诵之经;无量寿经详述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时所发之四十八愿,以致果地圆满成佛,庄严国土,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并载明三辈往生之条件;观无量寿佛经,略称观经,旨在说明欲生西方极乐国土之众生所必修之净业正因,并以十六观法谛观阿弥陀佛之身相及极乐净土相,又释九品往生之因果;往生论原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或称无量寿经论、净土论,系印度天亲所著,以五念门修行之成就令众生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阐释三经一论者,有昙鸾之略论安乐净土义(略释无量寿经)、往生论注(注释往生论)、道绰之安乐集(据观无量寿经述往生净土之要义)、善导之观无量寿经疏(发挥观经之玄义并释其文句)。又法事赞、往生礼赞、观念法门般舟赞,亦善导所作,定往生净土之行仪,皆本宗要籍,亦为一时之巨擘。

 本宗宗义,在以行者(修净土者)之心行业为内因,以弥陀之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国土。弥陀在因位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种大愿,除五愿属摄法身、摄净土愿外,其余四十三愿誓愿当来成佛时摄取一切有缘众生。尤其摄众生愿中之念佛往生愿,即第十八愿(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正是法藏比丘之本怀,亦乃无量寿经之宗要。然欲往生净土,则须内因、外缘具足,方可得生。往生内因者,谓众生之心行业,凡欲往生净土,先须发菩提心。此心为无量寿愿王所建立,亦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从生。安乐集谓菩提乃无上佛道之名,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普备,离二乘障。次须发厌离心、欣求心。厌离此世秽土、八苦煎迫、怨憎会聚,欣求净土清净、万福庄严、寿命无尽。复发三心,即:(一) 至诚心,众生一切身口意所修解行,必须内外相应,真实为求生彼佛净土,不可内蓄名闻利养之心;外现贤善精进之相。(二)深心,即深信之心;初信机: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烦恼具足之凡夫,无始以来漂溺五趣,循环不息,无出离之缘;次信法:深信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愿,摄受一切众生,专念彼佛名号,依彼佛加被护念,定得往生极乐。(三)回向发愿心,谓以自无始以来及今生自他所修一切世出世善根悉皆回向,愿生彼佛国土。此三心少一即不得往生。要之,净土宗之修行途径,首须集信愿行三资粮,修十善作基本,于世法无亏,复广修功德回向愿生,更慎临终一念。(参阅‘念佛’ 3208、‘兜率往生’4387、‘净土’4679)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