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梦经
1970-01-01丨 来源:
指佛典中有关梦之经文。小乘佛典与大乘佛典对梦之看法、解释,均有不同。前者非以梦之本身为对象,而系意图假托梦来暗示重大事件及转变;后者则详述梦之本质,并论及其实体之有无、善恶之差别等根本问题。故前者乃属原始、自然之观点,后者则为批判性、形而上之观点。如佛母摩耶夫人梦白象自右胁入胎遂怀悉达多太子,此段经文即属前者之例。至于般若经及其他诸多大乘经典中,常有‘一切法如梦’之譬喻,此即属后者之例。又如金刚经(大八·七五二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偈即称六如偈、六喻偈;而于大智度论卷六则有‘十喻’之说。此类般若经典所说者,皆属否定梦的实在性之观点。

 佛典中,最早论述梦之本质与自性之经论为大毗婆沙论,该书卷三十七举出‘梦为实有’之说法,论中并谓(大二七·一九三中):‘若梦非实,便违契经。’如上引文所述,既主张梦为实有,故认为对所梦之一切,应负起道德之责任(业报)。同卷又列举五种有关梦之自性,即:(一)法救、觉天等婆沙四大论师揭举妙音、世友等之学说以阐论梦,谓睡眠之时,心与心所法于所缘之境而转,于觉醒之后犹存记忆而能对他人陈说者,此即称为梦。盖心与心所乃人类之意识、感觉等精神作用之总称,故此说系以心、心所之全部精神作用为梦之本体。(二)以‘意’为梦之自性,即睡眠前之意识作用忽现于梦中。(三)以‘念’为梦之自性。念,指记忆。谓由过去至现在,乃至由现在至未来,其相续不断之记忆作用即为梦之自性,故有过去之记忆现于现在梦境之情形。又梦觉之后能对他人陈述所梦者,亦藉此记忆之作用。(四)以五取蕴为自性。五取蕴,指色、受、想、行、识等五种有漏烦恼之积聚。于睡梦中,诸蕴辗转相资以成梦事,故以之为梦之自性。(五)以一切法(即一切心、物等之万象)为梦之自性。

 关于梦之种类,因缘等,于佛教之前,古印度吠陀经典已举出‘七因缘’之说,即经由见、闻、受、希求、分别、当有、诸病等七类原因而引致之七种梦。佛教则举出四因缘、五因缘、六因缘等诸说。据巴利经典弥兰王问经所载,梦之原因有六,即:风病、胆汁病、痰病、天神鬼神之诱惑、习惯、前兆(象征),其中仅前兆一项所梦为真,其余均是虚妄。又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七举出梦之五因缘:(一)由他力所引,如天人、仙神、圣贤等之神秘力透过梦,给予梦者引导教训。(二)曾更念,即由过去之经验、记忆所现之梦。(三)由当有,即预告未来吉凶、命运报应等而现之梦。(四)由分别,即由于强烈思考、希求、疑虑等之意识作用而相续出现于夜梦中。(五)由诸病,即由于四大不调等诸病引发肉体之痛苦,由是而导致梦。同论并谓,如是五因,于三界中之欲界,举凡异生(凡夫)、圣者、预流果、罗汉、辟支佛等,皆有此等情状,唯有佛世尊诸漏已尽,远离一切颠倒,既无上述之情形,故佛唯有睡眠而无梦,其睡眠亦无别于觉醒。欲界之外,其余之色界、无色界均无梦。

 大智度论卷六亦举出五梦因:(一)身体四大不调,热气多则梦中见火、黄、赤等。(二) 冷气多则梦中见水、白等。(三)风气多则梦中见飞、黑等。(四)对所见闻之事,思惟过度,故梦中复现。(五)天所启示,令见未来之事。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二则举出:(一)四大不和,(二)先见,(三)天人,(四)想梦等四种梦因。

 于上记大毗婆沙、大智度、善见律毗婆沙等三大典籍中,大毗婆沙论成立最早,乃迦腻色迦王治世时所结集者,大智度论则约晚二百年,善见律毗婆沙再晚二百年。三书成立时代之先后,及其对梦之自性、虚实等之看法,显然深具关系。大毗婆沙论谓梦乃真实者,大智度论谓上记之五种梦皆无实事而属妄见,善见律毗婆沙则采取折中立场,谓‘四大不和’与‘先见’二者所致之梦为虚妄不实,‘天人’与‘想梦’二者则为真实,并主张一切梦不必受果报,盖因梦不属善、不属恶,乃为一种‘无记’。

 佛典之中,有关梦之经文极多,最常见者为佛托胎之瑞梦与佛入灭之悲梦,前者散见于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众许摩诃帝经卷三、普曜经卷二、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摩诃摩耶经、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二、俱舍论卷九、异部宗轮论、摩诃止观卷二上等,后者散见于大般涅槃经卷下、梵文大般涅槃经卷四十、涅槃经后分卷下、摩诃摩耶经卷下、迦叶赴佛般涅槃经、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拘尸那揭罗国条、法苑珠林卷十、卷十二等。此外,另有关于佛出家之梦,详载于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等之佛传经典中。

 另如般若部、法华部所记叙之梦,如大般若经卷四五一之梦行品(同经文亦出于大智度论卷七十五之释梦中入三昧品),内容记叙释尊、舍利弗、须菩提、弥勒等四者之间,研讨有关‘梦中之业’之论点,此乃般若等大乘经典对梦所表现之批判性、思索性立场之典型代表。其结论已进入第一义谛,而谓若认为现实与梦境有差别者即为妄见,亦即采取‘现实即梦’之观点,而彻底契符般若空之思想。又关于梦之业报究竟应予以肯定或否定,端视阐说者之自由,要之,其关键皆系于万法一如的平等观之第一义空。

 又大般若经卷五九六、大智度论卷六等复以十种譬喻说明般若实相,即: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等之十种譬喻,此即所谓‘般若十喻’,其中即有‘如梦’一喻。另如大品般若经卷一表示‘诸法皆空’之十喻,亦有梦喻。又如维摩经卷上表示‘人身无常’之十喻,亦举出梦喻。此外,大智度论卷七亦载有三淫女之梦,并藉之申论‘诸法实尔,皆从念生’之妙旨。又如法华经安乐行品则载,法华行者若修四种安乐行,必能感得‘见佛为众生说法’、‘见自己为众生说法’等五种好梦之相。

此外,如大方等陀罗尼经卷一、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等之方等部、秘密部经典等,则与上记般若经典之梦大异其趣。其中,大方等陀罗尼经所载十二梦王(十二神王、十二大王)之故事,金光明经所记载‘金鼓说法’之故事,两者皆属‘天人入梦’之情形,而非藉梦以喻说空旨妙理。

 于现存佛典中,以梦为全经主题之‘梦经’,较重要者有:(一)阿难七梦经,全一卷,又称七梦经,东晋昙无兰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内容叙述阿难梦见‘自陂池生出火炎’等七凶梦,佛乃为之预言于当来世佛法衰灭之相。(二)迦栴延为恶生王解八梦缘,又称八梦经,元魏吉迦夜、昙曜共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杂宝藏经卷九。内容叙述迦栴延教化其本国之暴君恶生王,王深敬服,欲归依佛法。后有婆罗门嫉之,适逢王夜梦八事,呼婆罗门占梦,婆罗门歪曲八梦之意义,迦栴延指摘其奸计,并另为王解说八梦,日后一一符合前兆,王乃忏悔恭礼,归依三宝。(三)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全一卷,又称十梦经、无希望经,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异译本有舍卫国王十梦经,全一卷,译者不详,亦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内容叙说波斯匿王于一夜中梦见十事,忧愁烦闷,一婆罗门趁机使恶计,欲离间王对佛陀之虔敬,后因摩利夫人之请,佛陀为王解说其梦,令其预见未来之社会状态,王之忧苦疑念乃一一冰释,益加虔笃。(四)给孤独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凡三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异译本有吴之支谦所译之须摩提女经,全一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内容叙述佛陀为给孤独长者之女善无毒(梵Suma^gadha^ ,须摩提)解说过去世之因缘,举过去世时讫栗枳王(梵Kr!kin )因十恶梦而怏怏不乐,后从其女金鬘(梵Kan~canama^la^ )之劝说,往诣迦叶佛,迦叶佛乃为之解说其梦,谓十梦乃当来释迦牟尼佛出世之前兆。善无毒女以此闻法因缘而得度。(五)本生经中之大梦本生经(梵Maha^supina Ja^taka ),又称十六梦经。内容叙述波斯匿王梦见十六凶梦,先由一婆罗门占梦,后经佛陀解说。与上记十梦经之内容异曲同工。据学者考证,十六梦经系由十梦经增广而成者。[杂阿含经卷七、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一、大宝积经卷七十三、卷七十四、五分律卷二十六、修行本起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六十四、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二、开元释教录卷十五](参阅‘梦’5774)
上一篇: 梦叠 下一篇:梦幻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