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台湾佛教
1970-01-01丨 来源:
佛教之传入台湾,据史料所载,大约在明朝末年荷兰统治时,随汉族之移民,自福州传入。然现代学者亦有主张,若以史实推论之,则自三国时代以降,隋炀帝、唐昭宗、北宋末期、南宋孝宗等,皆曾派兵或因战乱而移民至台湾、金门等地,故佛教信仰亦势必随之而传播至台湾。至郑成功经营台湾,佛教渐受重视。其子郑经尤为虔信,尝建弥陀寺于东安坊,且延请僧侣主持之。

 至清代,闽粤僧侣来台者渐多,寺院亦渐次兴起,较著名者有弥陀寺、竹溪寺、海会寺、法华寺、开元寺、超峰寺、凌云寺、灵泉寺、龙湖岩等,迄今皆为二、三百年之古刹。同时,大陆传来之在家佛教斋教,如龙华派、先天派、金幢派等亦先后传来,其中以龙华派传来最早,时约乾隆(1736~1796)末年。当时之佛教活动已不得而知,惟缁衣大德中,以澄声、照明、志愿三人声名最着。而在家居士之较著者多为明末遗臣,以沈光文、李茂春、林英、张士栯、鲁王女、郑哲飞等人知名于世,开台湾佛教在家学佛之先河。

 日据时代,日本佛教亦挟其威势相继来台,以临济宗、曹洞宗、天台宗、净土宗、真宗本愿寺派、真宗大谷派最盛;日本佛教徒视斋教为同调,颇加奖掖。据林衡道所著‘台北市的寺庙’载,日据时代,仅就台北而言,所建佛寺中,绝大多数皆属斋教系统。而当时大陆传来之出家佛教,则以与大陆隔离而呈现衰落现象,加上日本政府谨慎而缓慢的施行台湾佛教日本化之计划,遂使台湾佛教渐受日本佛教同化,以比丘而娶妻茹荤者大有人在。民国五年(1916),善慧、德融等人在日本曹洞宗势力之扶植下,创办台湾佛教中学与台湾佛教青年会。民国十一年,善慧与本愿组织南瀛佛教会(为台湾省佛教会之前身),并发行南瀛佛教月刊,刊行至台湾光复为止。此一刊物自创刊之后,皆采用中文,自民国十九年后,逐渐加入日文,又经若干时日,则已变成全部日文,此即日本欲将台湾佛教日本化之一大例证。此外,觉力、本圆皆为当时知名之僧。

 民国三十四年,台湾光复以后,善慧鉴于正是弘扬正法之机,乃组织台湾佛教会,推举本圆为第一届理事长。民国三十八年,大批僧侣随政府迁台,致使台湾佛教起一大变化。首先,将台湾佛教会改为中国佛教会台湾省分会,受中国佛教会之督导。自此,有关佛教之行政、文化慈善事业、佛教僧伽教育及社会教育、佛教之布教、寺院之兴建,与国际佛教之联系等,均陆续开展。如妙果,首聘慈航来台创办台湾佛学院。大醒继之,于新竹青草湖灵隐寺设佛学讲习会。其后有印顺兴办佛学院。同时台湾佛教、海潮音、中国佛教、佛教青年、今日佛教、菩提树、法音、狮子吼、觉世、慈明、普门等杂志亦相继发行。至七十七年春止,登记发行之佛教杂志,近百余种。此外,翻印经典和译介佛学名著之风渐盛,早期有东初发起影印日本大正藏之正续两编。此外,四十四年自日本迎奉玄奘大师灵骨返台,亦为台湾佛教界之一大盛事。其他如出国弘法、与泰国、缅甸等法典文物之交流、出席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密教修持之提倡、念佛法门之倡导、僧尼戒律之弘传、禅宗奥旨之阐扬,以至佛教图书馆、出版社、幼稚园、育幼院、养老院、诊疗所之设立、佛教新兴道场之创建等,在在皆显示台湾佛教正在蓬勃发展中。

 近十余年来,星云主持之佛光山尤为台湾新兴佛教道场中之最著者,其分院遍布全省各处及海外。他如台湾中部有圣印之慈明寺及万佛寺,弘法事业亦绩效斐然。台北松山寺、华严莲社、善导寺等名刹,法务亦皆甚盛。佛学院方面,北部之中国内学院、华严专宗学院、能仁佛学院、莲华学佛园、菩提佛学院、法藏佛学院、海明佛学院、福严佛学院、佛光山台北女子佛学院、圆光佛学院,中部之中华佛教学院、佛光山福山佛学院、人乘学佛院,南部之香光尼众佛学院、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东方佛教学院、开元禅学院、千佛山女子佛学院、净觉佛学院等校,皆颇见成果。

 在大专学佛运动方面,由于周宣德等慧炬杂志社同仁之热心倡导,亦已普及各大专院校。如大专院校之佛学社团,自四十九年四月台湾大学创设‘晨曦学社’以来,其他六十余所院校亦纷纷设立佛学社团。另如暑期大专学生学佛之集会,有李炳南之佛学讲座、忏云之斋戒学会、佛光山之夏令营等,亦皆收效颇大。此外,高深之佛学研究单位,有中华佛学研究所、华梵佛学研究所、阳明山华冈之佛学研究所及佛教文化研究所、印度文化研究所、佛光山之佛学研究部等。华冈方面分别出版华冈佛学学报及佛教文化学报,佛光山则出版佛光学报,中华佛学研究所出版中华佛学学报,皆为专门性之佛学研究刊物。大体而言,自一九七○年以来,台湾佛教信徒之知识水准已有显著之提高,弘法方式逐渐革新,佛教信仰亦日渐普及,颇有一番新兴气象。[中国佛教史略(印顺、妙钦)、中国佛教之近况(道安,海潮音第三十八卷第十一期、第十二期)、中国佛教之过去及现在(青松,海潮音第四十二卷第十一期、第十二期)、中国佛教史论集台湾佛教篇(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7))、中国佛教发展史第四篇第二章(中村元)]
上一篇: 与么 下一篇:翠岩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