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释迦牟尼
1970-01-01丨 来源:
梵名S/a^kya -muni ,巴利名Sakya-muni 。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其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等。

 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梵Kapila -vastu )净饭王(梵S/uddhodana )之太子。该城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Tilori-Kot)附近,拉布提河(Rapti)东北。国土面积约三二○方里,为憍萨罗国(梵Kosala^ )之属国。其时北印度实行贵族共和制度,该处分成十个小城邦,由十城中选出最有势力之城主为领导者,净饭王即当时共和国之领袖。母摩耶夫人(梵Ma^ya^ )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梵Devadaha )主之女。

 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梵Lumbini^ )小憩,即于无忧树(梵as/oka )下产子,即是释尊。据修行本起经卷上降身品载,释尊诞生时,行七步,举手言(大三·四六三下):‘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另于中阿含卷八未曾有法经、普曜经卷二欲生时三十二瑞品、异出菩萨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众许摩诃帝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八树下诞生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七十等经典中,亦载有释尊诞生时之种种瑞相。



 太子还宫后,命名悉达多(梵Siddha^rtha ,巴Siddhattha ),又作萨婆悉达(梵Sarva -siddha^rtha ,巴Sabba-siddhattha )、萨婆额他悉陀(梵Sarva^rtha -siddha )、萨婆曷刺他悉陀、悉达罗他、悉达,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财吉、吉财、成利、验事、验义。摩耶夫人于分娩后七日去世,太子遂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梵Maha^praja^pati^ )抚育成人。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习学技艺品、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三等记载,太子少时随从婆罗门毗奢蜜多罗(梵Vis/vamitra ,彩光甲)学习文艺,随羼提提婆(梵Ks!a^ntideva ,同神)学习武技,皆悉通晓。及长,迎娶天臂城主善觉王(梵Suprabuddha )之女耶输陀罗(梵Yas/odhara^ )为妻,生子罗侯罗(梵Ra^hula )。

 据修行本起经卷下游观品等所载,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梵Vais/a^li^ )跋伽婆(梵Bha^rgava )求道,复至王舍城(梵Rajagr!ha )受贤者阿罗逻迦蓝(梵A^ra^d!a -ka^la^ma)、郁陀迦罗摩子(梵Udraka -ra^maputra )之教,以所学难臻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梵Magadha )伽耶(梵Gaya^ )南方之优楼频罗村(梵Uruvilva^ )苦行林,开始六年苦行生活,有净饭王所派五位侍者与之共修。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而始终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时,共修之五侍者误以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放弃苦行后,至尼连禅河(梵Nairan~jana^ )沐浴,且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梵pippala )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四十九日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时年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由此因缘,乃称毕钵罗树为菩提树(梵bodhivr!ks!a )。释尊降魔、成道之经过,载于中阿含卷五十六罗摩经、修行本起经卷下六年勤苦品及降魔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五分律卷十五等。



 释尊成道后,于波罗奈城(梵Ba^ra^n!asi^ )鹿野苑(梵Mr!gada^va )首先教化共修苦行之五位侍者,此即初转法轮。五位侍者即有名之五比丘:阿若憍陈如(梵Ajn~a^ta -Kaun!d!inya )、跋提(梵Bhadrika )、婆沙波(梵Ba^s!pa )、摩诃男(梵Maha^na^ma )、阿说示(梵As/vajit )。有关释尊初转法轮、演说四圣谛、八正道等事迹,载于杂阿含卷十五转法轮经、五分律卷十五、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等。此后,释尊自称如来(梵tatha^gata )。如来之语义甚多,一般意指‘乘如实之道,而善来此娑婆世界’。初转法轮后,释尊至摩揭陀国,化度拜火教之优楼频罗迦叶(梵Uruvilva^ -ka^s/yapa )、那提迦叶(梵Nadi -ka^s/yapa )、伽耶迦叶(梵Gaya^ -ka^s/yapa )等三兄弟,及其弟子千人。又化度六师外道之一的诡辩派舍利弗(梵S/a^riputra )及目犍连(巴Moggalla^na ),其后二人成为释尊之两大高足。又于王舍城得国王频婆娑罗王(梵Bimbisa^ra )之归依,王于迦兰陀长者(梵Kalanda )所献之竹园中建立精舍,供养释尊,称迦兰陀竹林精舍。至此,佛教教团之进展遂呈丽日中天之势。

 此后释尊一度返故乡迦毗罗卫城,归依者众,如异母弟难陀、子罗侯罗、堂弟提婆达多、理发匠优波离等,皆剃发出家。又为舍卫城(梵S/ravasti^ )须达多长者(梵Sudatta )说法,长者于舍卫城太子只多(梵Jeta )所赠园林中建立大精舍以献释尊,供长期安住弘法。舍卫城国主波斯匿王(梵Prasenajit )亦于此时归依。及净饭王驾崩后,释尊再度回国。后姨母波阇波提、妃耶输陀罗等亦剃发出家,此为比丘尼教团之始,波阇波提则为佛教教团第一位比丘尼。此后释尊巡历印度各地说法布教,无论贵贱男女,悉施教化。其教法予印度文化及宗教影响甚钜。

 释尊成道以后四十四年间夏安居之处所,于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有详细记载。依之,释尊先后住于波罗奈国、灵鹫顶山(梵Gr!dhraku^t!a )、摩拘罗山(梵Makula )、三十三天、鬼神界、舍卫祇树给孤独园、柘梨山等地。另据八大灵塔名号经载,释尊曾于雪山修苦行,后历住毗沙林、惹里岩、大野(梵Al!a^vi^ )、尾努聚落等。又英国学者大卫斯(T.W. Rhys Davids, 1843~1922)据锡兰及缅甸之佛传、巴利文法句经注(Dhammapada atthakatha^)等,谓祇树给孤独园建立以后,释尊曾住于毗舍离城之大林(巴Maha^-vana )、摩拘罗山、僧迦舍(巴San%kissa )、巴利雷雅卡(巴Parileyyaka )、曼特剌(巴Mantala )等地。此外,大智度论卷三、分别功德论卷二、高僧法显传等对此亦有记载。综合以上诸说,可推知释尊弘法之地多在王舍城与舍卫城一带。

 有关释尊之晚年生活,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义足经卷下、出曜经卷十六、毗尼母经卷四、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一、卷二十五、四分律卷四十六、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三、卷十四、善见律毗婆沙卷二等所载,彼时提婆达多欲迫释尊让与教团僧众,所欲不遂,乃不断破僧害佛;又波斯匿王之子琉璃王即位后,攻伐释尊之故乡迦毗罗卫城,亡释迦族,其时大目犍连等建言释尊施予援手,释尊为说释迦族之宿业。

 释尊在世之最后一年,离摩揭陀国,北渡恒河,经毗舍离(梵Vais/a^li^ ),至波婆城(梵Pa^va^ ),受金工纯陀(梵Cunda )之供养,因食苏迦拉摩达伐(巴Su^karamaddava ,即旃檀树茸)而罹病。临终前于拘孙河(巴Kakut!t!ha )作最后之沐浴,复至拘尸那揭罗城(梵Kus/inagara )沙罗双树林,头北面西呈吉祥卧。夜半,释尊将舍寿前,对诸弟子作最后之教诫,而后平静入灭。



 释尊之遗骸初置于末罗族(梵Malla ,巴同)之天冠寺(梵Makut!abandhana -cetiya ),施以火葬。然参与祭事之拘尸那揭罗、波婆、遮罗、罗摩伽、毗留提、迦毗罗、毗舍离、摩揭陀等八国使节,由于分配遗骨问题而起争端。后经香姓婆罗门(巴Don!a )调停乃得定议,由八国均分遗骨,香姓婆罗门得舍利瓶,另有较迟入会之毕钵(梵Pipphalivana )村人仅得燋炭。各国纷纷建塔供养,此即今日十塔之由来。

 释尊入灭之年,于王舍城之七叶窟,举行第一次经典结集。时以大迦叶(梵Maha^ka^s/yapa )为主要召集人,阿难(梵A^nanda )与优波离(梵Upa^li )各依其听闻佛说之记忆诵出经、律,复经大众讨论勘订,而成为后世经律之准则。此后历经变迁,释尊之教法遂分为以巴利语为主之南传系统,与以汉译经典为主之北传系统,广传于后世。

 关于释尊之诞生、出家、成道、初转法轮、年寿、入灭等之确实年月,经典中有各种不同说法。释尊之年寿:(一)菩萨处胎经卷二十三世等品,谓年寿八十四。(二)般泥洹经卷下,谓年寿七十九。(三)金光明经卷一寿量品、八大灵塔名号经、巴利文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bba^na-sutta)、 缅甸所传等,谓年寿八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谓年寿八十余。

 释尊诞生之年代,现代学者亦有多种推定。日本佛教学者宇井伯寿谓西元前四六六年为佛诞年;中村元依据其说,后采用新发现之希腊史料,考证后订为西元前四六三年。

 释尊诞生之月日:(一)长阿含经卷四、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佛本行集经卷七、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等,谓二月八日。(二)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降身品,谓四月七日,或四月八日。(三)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异出菩萨本起经、佛所行赞卷一生品、十二游经、灌洗佛形像经等,谓四月八日。(四)大唐西域记卷六劫比罗伐窣堵国条,谓卫塞月(巴Vesa^kha^ )之后半八日,相当于我国农历三月八日。(五)上座部,谓卫塞月后半十五日,即满月之日,相当于我国农历三月十五日。

 释尊出家之月日:(一)长阿含经卷四,谓二月八日。(二)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谓二月七日。(三)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谓四月七日。(四)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灌洗佛形像经等,谓四月八日。(五)巴利文本生经佛传,谓阿沙荼月(巴A^sa^l!ha^ )之第十五日。

 释尊成道之月日:(一)长阿含经卷四、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等,谓二月八日。(二)巴利文大史(Maha^vam!sa), 谓卫塞月满月之日。(三)大唐西域记卷八,谓卫塞月后半八日。(四)上座部,谓卫塞月后半十五日。

 释尊初转法轮之月日:(一)菩萨处胎经卷七,谓二月八日。(二)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二,谓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

 释尊入灭之月日:(一)长阿含经卷四,谓二月八日。(二)大般涅槃经卷一、善见律毗婆沙卷一等,谓二月十五日。(三)巴利文一切善见律(Samantapa^sa^dika^)序、巴利文律藏(Vinaya-pit!aka)、大史第三章、大唐西域记卷六拘尸那揭罗国条等,谓卫塞月后半十五日。(四)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谓八月八日。(五)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一、大唐西域记卷六援引说一切有部所传,谓迦剌底迦月后半八日。(六)灌洗佛形像经,谓四月八日。又释尊之入灭年代,众说纷纭,日人宇井伯寿主张为西元前三八六年,中村元主张西元前三八三年,我国印顺则主张为西元前三九○年。



 综上所述,释尊降生、出家、成道等之月日可大别为三说,即:(一)二月八日,(二)四月八日,(三)二月十五日;入灭之月日亦大别为三说,即:(一)二月八日,(二)二月十五日,(三)八月八日。此外,北周道安之二教论、俱舍论宝疏卷一等,比较印度历与我国农历之月分,谓印度之二月相当于我国之四月。又印度历每月初一相当于我国农历第十六日,月末日相当于我国次月之十五日,其前半月称为黑分,后半月则称为白分。(参阅‘佛传典籍’2729、‘佛灭年代’2734、‘历’6227)
上一篇: 释迦曼荼罗 下一篇:释迦八相倭文库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