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耆那教圣典
1970-01-01丨 来源:
耆那教,梵名Jaina 。耆那教圣典,又作阿笈摩(梵A^gama )、悉檀多(梵Siddha^nta ),系印度耆那教根本经典。西元前三百年顷,首次于华氏城(梵Pa^t!aliputra )以阿达磨嘎地语(梵Ardhama^gadhi^ )结集成书。教祖大雄(梵Maha^vi^ra )殁后九八○年,又于伐拉彼(梵Valabhi^ )第二次结集,始呈今日之面目。计四十六种,略分六类,即:(一)十一种鸯伽(梵An%ga ,意译‘支’),其第十二支已佚失。包含大雄之垂示、出家生活规范、诸圣故事、五戒、善业果与恶业果之实例等。(二)十二种乌凡伽(梵Uvan%ga ),包含解脱之行止与涅槃之次第、生类区分法、中央世界(梵Jambudvi^pa )、日月天体、频婆娑罗王(梵Bimbisa^ra )与阿阇世王(梵Aja^tas/atru )之因缘等。(三)十种般那(梵Pain!n!a ),包含死、病、人之食量、胎内之状态、身体之构造、诸天界等。(四)七种佉耶苏多(Cheyasutta),包含出家在家之正邪行为与心态、犯戒、忏悔等。(五)四种摩拉苏多(Mu^lasutta),包含信仰、垂示、教理等之杂着,及日常宗教仪式、修行等。(六)二种经(Sutta),由四方面解说耆那教之一般教理、知识等。

 由耆那教之圣典综观其教理特征,概属于一种出家解脱主义之宗教,盖此类思想早已流行于雅利安人入侵以前之印度,而与佛教同出一源,然其后之教理发展迥异于佛教者乃在承认‘自我为永远之存在者’,佛教则不仅否认自我之存在,更反对‘永远存在’之概念。此外,耆那教以断食等之苦行为解脱轮回之要法,承认微细生类之生命意义,从而强调彻底的不杀与‘无所得’之观念,遂形成一极端之出家主义,此亦异于佛教之中道思想。有关本书之著作有康达康达(梵Kundakunda )之教理精要、五原理精要,及乌麻斯伐梯(梵Uma^sva^ti )之‘谛义证得书’等。本书属耆那教白衣派(梵S/veta^mbara )之教义,至于空衣派(梵Digambara )所依用之经典,系后人加入吠檀多派及婆罗门思想之新作,原典已于三、四世纪顷散佚。[Sutta^game(An%gaand Upa^n%ga of Jaina) 2 vols.Bombay 1954; W. Schubring : DieLehre der Jainas, nach den altenQuellen dargestellt, GIAPhAⅢ 7Berlin 1935]
上一篇: 耆婆 下一篇:耆那教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