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天天佛APP
味之素中佛网
天天佛APP下载
搜索
X
weizhisu.com
首页
大藏经
佛咒
佛号
字典
助印经书
切换导航
素食
佛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咒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佛号
祈祷
圣号
其他
佛教字典
中国百科全书
阿含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阅藏知津
历代名僧辞典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
五灯会元
佛学次第统编
翻译名义集
法相辞典
俗语佛源
法门名义集
法界次第初门
佛学常见辞汇
三藏法数
丁保福佛学大字典
佛学大字典
佛藏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佛说斋经科注
2024-02-28丨
来源:
佛说斋经科注
吴优婆塞支谦译经
明求寂男智旭科注
将释此经。两番玄义。一附文。二跨节。
一附文者。略如菩萨戒义疏。先出三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出体。第三料简。释名者。此据在家二众弟子。年三月六所受。名为八关戒斋。或开为九。今合为八。以不杀等名戒。不非时食名斋。而题独称斋者。举别以该总。举体以称支也。复次斋亦名戒。佛所制故。戒亦名斋。齐三业故。身齐则无秽恶。口齐则无诸过。心齐则无烦恼诸漏。夫一日一夜秉志虔诚。内以五念净其志意。外以八支朿其身口。三业道净。出世正轨。此则因缘所生义也。内不见有受斋之我。外不见有授法之人。中亦不得所受之法。而一心修习。不懈不退。无有犹豫。此则即空义也。依此斋法。遂有十界因果不同。所谓或信不信。或受不受。或持或毁。或著相受持。或离相受持。或但自为。或为众生。或不究竟。或令究竟。此则即假义也。一日一夜。性非分剂。八支五念。体是法界。能持所持。若事若理。当体绝待。举一全收。故曰斋之为言齐也。海印炳现。横徧竖穷。更无一法而不周备。乃名为齐。此则即中义也。欲令易解。作此次第分别。得意为语因缘。即中空假亦然。佛说及经。具如常释。第二出体者。正以不非时食而为斋体。余支助成。盖生死正因。无如淫欲。生死增上胜缘。无如饮食。是故经云。一切众生。皆依淫欲而正性命。又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而在家五戒。未能永舍家业眷属缘累。故令于六斋日。受此八关戒斋一日一夜。种未来世永出因缘。以斋为体。则简下非终身五戒。上非沙弥十戒。据此所受一日一夜戒之与斋亦发一日一夜无作善色。以从清旦秉受之后。法至止恶行善。法尔出生无漏功德故也。第三料简者。有六种人得受此斋。谓菩萨近事男女。若年三月六不受此斋。得失意罪。半满诸戒及世三归近事男女。于年三月六应受此斋。作出世因。八部鬼神及畜生解语者。亦得秉此斋法。冀脱苦轮。有九种人受不成斋。谓受菩萨戒而根本破者。及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已破根本戒者。及受此一日一夜斋法而破根本四重戒者。皆不堪受。或依大乘忏悔。得见好相。仍任更受也。受此斋法。须一出家人为作证明。不问大小两乘五众。但令毕世不非时食者。便可为师。设数里内决无其人。或可对经像前自誓秉受耳。
二跨节者。复为五重。谓单法为名。实相为体。出世正因为宗。生天泥洹为用。置毒酪中为教相。初法为名者。所谓斋也。斋是齐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名为齐。迷此一心上齐诸佛。故杀盗淫妄饮酒嗜食。耽染五尘。不知惭愧。迷此一心下齐含识。故于平等法中。生自他想。起爱起见著我损人。迷此一心全体中道。故或犯事杀。或犯理杀。或犯事盗。或犯理盗。淫妄饮食华香乐座。无不皆然。致成十界因果差别。今了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随顺修行尸波罗蜜。八支五念。若事若理。具足清净。遂令身口意业。契会中道。上合诸佛慈力下同众生悲仰。名之为斋。文云。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乃至如清净戒。以一心习。此之谓也。次实相为体者。原此一经。出自阿含。应同三印。若无三印。便成牧牛及尼犍斋。由有三印。成佛法斋。而今既秉法华开显至教。须知三印实惟一印。以生死涅槃。无二体故。若历法广明者。不杀戒。护念一切。体是无缘大慈。不盗戒。无所损恼。体是无缘大悲。不淫戒。清净无染。体是离垢梵行。不妄语戒。正直诚信。体即真如。不饮酒戒。心无放逸。体即灵智。不著香华戒。离诸伪饰。体是清净庄严。不歌舞戒。寂诸喧掉。体是禅那。不好牀戒。离憍慢意。体是诸法空座。不非时食戒。中道之外。更无所须。体是究竟种智。念佛者。体即般若。念法者。体即法身。念众者。体即解脱。念戒者。体是三聚。亦即三德。念天者。体是第一义谛。一日一夜。体亘古今。如此皆是实相异名。故直以实相为正体也。次出世正因为宗者。世有三种。一同居世间。二方便世间。三实报世间。持即空斋。是出同居正因。持即假斋。是出方便正因。持即中斋。是出实报正因也。次生天泥洹为用者。生天是近果。泥洹是远果。复次有果报天。净天。第一义天。持此斋者。悉得生之。有圆净泥洹。方便净泥洹。性净泥洹。持此斋者。终皆得之。次置毒酪中为教相者。如初为提谓说五戒法。已多密悟无生法忍。此胡不然。况今行者秉法华意而受此斋。安得不于斋中具佛性。住秘藏耶。是事可知。无俟广说也。
入文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初序分二。初证信。二发起。今初。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城东丞相家殿。
证信有五句。一闻。二法体。三时。四主。五处所。略无同闻。凡受斋法。或至僧伽蓝中。或请一师至自家中。今即家中受也。
△二发起
丞相母名维耶。早起沐浴。著彩衣。与诸子妇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佛问维耶。沐浴何早。对曰。欲与诸妇俱受斋戒。
在家二众。俱应受斋。今丞相母为发起者。女人役役家业。秉受尤难。举难以显易也。又优婆塞受斋。就寺为便。优婆夷受斋。就家为便。维耶未见翻译。彩衣者。在家常服。既无妨于八支。故不特制坏色。若已受菩萨近事戒。畜无缝三衣者。于斋日应得著之。
△二正宗分二。初扣机。二正示。初中二。初佛反扣。二当机请。今初。
佛言。斋有三辈。乐何等斋。
辈者。类也。斋法是同。秖由秉受心异。遂成三别。不可不审择其所乐。盖志乐爱见。正法亦邪。志乐大明。福乃无极。
△二当机请。
维耶长跪言。愿闻何谓三斋。
△二正示二。初列名。二各释。今初。
佛言。一为牧牛斋。二为尼犍斋。三为佛法斋。
依爱同于牧牛。依见同于尼犍。断除爱见而修八支五念。名为佛法也。尼犍。此云离系。外道之名。
△二各释二。初略释二非。二广释一是。初中二。初释牧牛斋。二释尼犍斋。初中三。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牧牛斋者。
△二释又二。初喻。二合。今初。
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饮饲其牛。暮归思念。何野有丰饶。须天明。当复往。
喻此日虽从佛法受斋。而不持心八支。不习学五念。乃悬想次日五欲。犹如牧牛者。悬想明日水草也。例而推之。今生奉持佛戒。喜愿未来人天受乐。皆如牧牛。
△二合。
若族种男女已受斋戒。意在居家利欲产业。及念美饮食育养身者。是为如彼牧牛人意。
虽受斋戒。不思出世八支五念法门。由堕爱网。故如牧牛。
△三结。
不得大福。非大明。
夫一日一夜斋戒之法。本是出世正因。而心期五欲。爱网自缠。譬如以摩尼宝。仅贸一衣一食。故不得出世大福。由无出世大智光明。乃使心期陋劣如此。故结判云非大明也。
△二释尼犍斋三。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尼犍斋者。
△二释又二。初正释。二出过。今初。
当月十五日斋之时。伏地受斋戒。为十由延内诸神拜言。我今日斋。不敢为恶。不名有家。彼我无亲。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
为者。向也。由延。亦云由旬。四十里也。向诸神拜。不知归向三宝故也。然不敢为恶等。虽不徧列八支。大意亦与佛戒相似。故下方正出其过。
△二出过
然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
夫既不名有家。彼我无亲。则与佛法何异。而仅称尼犍斋者。非但为其不知归凭三宝。良以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故也。贵文者。致饰于外。以图悦人耳目。贱质者。不知真修实诣。反本还源也。直念真如。名为正心。不脱见网。名无正心。见惑既纡。爱习仍在。故至明日。仍如故事也。然外道所以贵文贱质无有正心者。良由不知三宝出世法门。今虽归凭三宝。而不图出要。仍复贵文贱质。当知同彼外道尼犍。若细分之。应作四句。一者不归三宝。贵文贱质。即真尼犍。二者不归三宝。质直好义。即此土儒宗。秖因未逢三宝法门。故不归凭。未有质直正心之士。遇三宝而不归者也。三者归向三宝。质直正心。即是真佛弟子。四者虽归三宝。贵文贱质。即是附佛法之外道。以例推之。受戒者贵彰持律之名。而性遮诸业。未必微细清净。演教者贵彰弘法之名。而修证要途。未必精彻明了。参禅者贵彰机用之名。而己躬下事。未必穷源极底。修忏者贵彰音声仪式之名。而事戒理观。未必深谙力行。皆尼犍流类耳。若约教论文论质。及论正心。则九界皆名尼犍。
△三结。
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
谓虽受佛斋。而如彼之贵文贱质。无有正心。则似置醍醐于毒器。何能养人。非出世福慧也。
△次广释一是三。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佛法斋者。
△二释中二。初八戒。次五念。初又二。初示日期。二释戒相。今初。
道弟子月六斋之日。受八戒。何谓八。
道弟子。谓在家秉承佛道之弟子也。从但三归至菩萨戒。在家二众。俱得此名。月六斋日者。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若月小者。取二十八日足之。此六日是四天王及太子使者巡视世间之日。受斋修福。功倍余时。不言年三长斋月者。月斋稍难。容可随力。日斋最易。尤应秉承。年三月者。正月。五月。九月。毗沙门天王分镇南洲。亦应受斋修福也。八戒具如下列。或开香华歌舞为二。则第九不非时食。独得斋名。开合虽殊。义体无别。或者难曰。为善去恶。理应相续。若但制六日。则余日便可为恶。若余日为恶。待天神巡视而后修善。不几为小人之掩不善而著善乎。君子视之。巳见肺肝。谓天神而可欺乎。答曰。夫受六斋者。非谓平日便可为恶也。大戒五戒。秉之终身。八关戒斋。加于六日。譬如列国诸候。平日何尝不修政布德。士农工贾。平日何尝不勤职务业。迨夫巡狩省试之期。亦必倍加警饰。故梵网有不敬好时之戒。而善生经中。亦制不受六斋。得失意罪。良有以也。此为菩萨增上功德。亦为近事种出世因。下乃旁为一辈多罪众生。虽不能相续修善。亦使之暂离恶业。倘驯而致之。萌孽渐生。牛羊弗牧。安知不蔚为牛山美木耶。孔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又曰。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日斋戒。亦如是矣。纵令上根者少。而日月至焉。亦犹愈于梏亡不反者也。故知如来立法。普利三根。或不远而休复。或频厉而无咎。或与进而不与其退。与洁而不保其往。顾受者自审何如耳。
△二释戒相八。第一杀戒。至第八非时食戒。第一杀戒。
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蠕动之类。不加刀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释此戒相。各为三意。一因缘。二约教。三观心。因缘释者。夫众生习性。各有所好。喜长时者。为说长时。或尽形寿。或尽未来。喜短时者。为说短时。或一刹那。一念。一日。七日。一年等。今言尽一日夜。即是随乐欲说。夫八支净戒。虽则甚易。亦复甚难。尽一日夜。则虽难而易。不得半日及半夜等。则虽易而难。故以一日一夜而为分剂。不减不增。人可信受。信受即皆欢喜。世界悉檀也。善法易成。则善心必生。为人悉檀也。制有定限。罔敢亏违。则恶意必灭。对治悉檀也。涅槃名日。生死名夜。涅槃即生死。名尽一日。生死即涅槃。名尽一夜。日夜俱尽。生死涅槃。两不可得。则坐断三世。豁然入理。第一义悉檀也。持心如真人者。阿罗汉翻无著。亦翻不生。亦翻应供。亦翻应真。今翻真人。此乃出世圣果。而持心如之。以凡如圣。人所乐闻。世界悉也。如圣成就善法。即为人益。如圣不作诸恶。即对治益。我如真人如。一如无二如。即入理益。无有杀意者。犹如真人永断杀习。此总标也。慈念众生。别明行善。不得贼害等。别明止善。念欲利安。申明行善。莫复为杀。申明止善。止行二善。名为诸佛清净之戒。今以一心而修习之。故得名为持心如真人也。次约教释者。时无实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则有日月岁劫之殊。日出名昼。日没名夜。是中无我我所。藏教意也。日无出没。昼夜性空。通教意也。时既性空。故可延一日以为永劫。亦可促永劫以为一日。令诸众生。各别知见。别教意也。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一刹那性。即是亘古亘今之性。不见有法出于一日一夜之外。名尽一日一夜。圆教意也。断尽见思。名为真人。不杀生缘。成生缘慈。名清净戒。藏教意也。见思如虚空不可得。名为真人。不杀法缘。成法缘慈。名清净戒。通教意也。断尽三惑。名为真人。不杀生缘。不杀法缘。不著我缘。次第成就三慈。名清净戒。别教意也。三惑之性。即三般若体。惑成智名为真人。不动佛性。成无缘慈。名清净戒。圆教意也。三观心释者。先观心因缘。夫长时短时。悉惟是心。心谓是长。则短时亦长。如黄梁未熟。巳过名阙。心谓是短。则长时亦短。如斧柯已烂。未终一局。了知长短惟是自心。则能随意建立长短。是观心世界。悟长非长。故无量劫中习行诸度。不生懈倦。是观心为人。知短非短。故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不敢放逸。是观心对治。长短皆是法界。无复长短可论。尽一日一夜。即是尽生死涅槃之本际。是观心第一义也。观心本自可为真人。发意如之。是欢喜益。成就善种。三业似圣。是生善益。观心远离垢秽。不与圣违。是灭恶益。观心成就圣道。实无圣道可得。是入理益。次观心约教者。观心无我我所。时劫亦然。爱见则断。如于真人。藏教意也。观心犹如虚空。性不可得。时劫爱见。皆同虚空。如于真人。通教意也。观心假名无量。时劫差别。亦复无量。智断证得。亦复无量。如于真人。别教意也。观心绝待。体是法界。时劫惑智。无非法界。如于真人。圆教意也。观一念心。具足半满权实诸法。无欠无余。安得不约观解。申此八支五念之实义耶。
△第二盗戒。
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善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三释例前可解。下皆仿此。无贪取意。先明止善。思念布施等。次明行善。欢喜等四句。具四悉意。欢喜即世界。自手即为人。生他善故洁净。即对治。远离恶故恭敬。即第一义。观生如佛。故次不望句即行论止。谓与时无有望今报后报心也。欢喜四句。是却悭心。不望与句。是却贪心。悭财。悭法。贪有。贪空。贪二边。贪中道等。悉皆却除。是名诸佛清净之戒。
△第三淫戒。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无淫意二句。先明止善。修治梵行。次明行善。梵行者。四禅四等也。不为邪欲二句。重明止善。淫名贪染。染男女。染味禅。染偏真。染幻有。染但中。诸意悉无。名无淫意。人间房室。色无色界房室。有余房室。果报房室。皆悉不念。名为不念房室。知禅即空即假即中。成就生缘法缘无缘慈等。名为修治梵行。心外取法。皆名邪欲。九界善恶漏无漏法。皆名为色。一切不贪。名清净戒也。
△第四妄语戒。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无妄语意。总标永离四过。思念至诚。即无未得言得诸愆。安定即不绮语。徐言即不恶口。不为伪诈。即不两舌。心口相应。即不妄言。皆含止行二善之意。可以思得。
△第五饮酒戒。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不饮酒句。总标离众失也。醉及迷乱。皆饮酒必招之过。失志放逸。则饮酒之流类也。充类至尽。于三土六尘。咸无放逸。方名清净戒耳。
△第六香华歌舞戒。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著香华。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色声香触等尘。乃六情诸根所安。今关闭六情。专求出要。故不著不傅不为也。例而推之。迦叶闻琴起舞。犹是界外思惑未除。必三土香华歌舞。皆悉不著不为。方名清净佛戒。
△第七高广大床戒。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卧好床。卑牀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高广严饰。名为好牀。纵恣睡眠。小死无异。今捐除睡卧。即是止善。思念经道。即是行善。以例推之。有法可倚可著。皆名牀卧。证诸法空。无住为住。斯名清净戒矣。
△第八非时食戒。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日中后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此正名斋。例须三释。初因缘者。佛真法身。非俟食养。应身同人。示资饮食。日轮当午。慈哀受供。十方善逝咸然。三世如来一辙。顺诸佛法。人所乐闻。世界悉也。以时受食。资身办道。身无病苦。心得安闲。为人悉也。离舌端贪嗜之过。无数数营理之烦。减食节身。淫意渐薄。对治悉也。日中以表中道。中道之外。更无所需。第一义悉也。约教者。随界随洲。用人间法。一线若过。禁不复咽。藏教意也。时虽本空。如幻分别。午食尚无味著。过中岂更贪求。了即空故。不起犯心。通教意也。依破斋故。出生三恶趣果。依持斋故。出生善道及三乘果。誓以此斋自利利他。上求下化。庄严中道。趣会极果。别教意也。中道即是法界。一止一作。亦皆法界。午前而食。愿令法界众生。咸得契会中道。午后不食。愿令法界众生。永不迷背中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圆教意也。观心者。根尘相对。皆有食义。如眼以睡为食。耳以声为食等。若堕聪黜明。便成断灭见网。若寻声逐色。又复流浪爱河。今云时食。则但缘现量。复云少食。则无所贪求。既不永乖物情。亦不令他憎恶。即观心世界。法食资神。即观心为人。断非法食。即观心对治。契会中道。即观心第一义也。六尘无我我所。非断非常。名为中道。心不缘断常非法之食。名不过中。藏教观也。六尘性空如幻。非有非无。名为中道。心不缘有无二边之食。名不过中。通教观也。六尘各各互生诸法。具造十界。而性非十界。迥出二边。名为中道。心不取生死涅槃二谛之食。名不过中。别教观也。六尘体即法界。具足百界千如。随举一尘。一切法咸趣此尘。是趣不过。不于此一尘外。别有少法可得。名不过中。如一尘。一切诸尘亦复如是。如一切尘。一切诸心诸法诸假名等。亦复如是。无不当体即中。不见有法出过于中。名不过中。圆教观也。如此诸观。皆依不非时食而为事境。若无事境。理观不发。故荆溪云。世人蔑事而欲尚深理者。验知此观孤虚无本。既亏观境。观亦安从。噫。可以思矣。
△次五念二。初标征。二解释。今初。
佛告维耶。受斋之日。当习五念。何谓五。
△二解释五。初念佛至五念天。初中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一当念佛。佛为如来。为至真。为等正觉。为明行足。为善逝。世间父。无上士。经法御。天人师。号曰佛。
示念境中。略明十号。若知十号功德。则知佛位一切高广功德。亦须略以三释明之。初因缘者。如世间圣贤。亦多嘉号。聪明睿智神圣英哲等。如天帝释。有千名字。随德立号。令众乐闻。广则具如杂华名号品。今略举通号十种。以彰具德。世界悉也。若闻如来十号。能生世出世间种种善根。为人悉也。十号威德。能令闻者破狭劣心。破轻慢心。敬仰畏惮。不敢萌于恶意。对治悉也。一一名号。实义相应。闻名识义。不复远求。第一义悉也。梵语多陀阿伽度。此翻如来。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即约法身释也。若云如法自性。来成正觉。即约报身释也。若云乘如实道。来度众生。即约化身释也。梵语阿罗诃。此翻应供。亦翻应真。今翻至真。为世福田。故名应供。冥自真性。故名至真。由冥真故堪作世祐也。梵语三藐三佛陀。此翻正徧知。今翻等正觉。等即徧义。具明差别法门。名之为等。此异二乘。深知无差别性。名之为正。此异凡外也。具足三明。为明行足。妙超三有。名为善逝。世间父。亦名世间解。自已解脱。能解世间。如长者自出火宅。能令诸子出火宅也。一生补处。犹为有上。位极妙觉。更无过者。名无上士。经法御。亦名调御丈夫。具丈夫法。乃能说经调御众生也。六道以天人为胜。又三乘圣众。皆在人道天中。佛为天人师范。即九界同秉教诲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号曰佛。不言世尊者。十号具足。即是世间最尊。举别而略总也。次约教者。偏真无去来相。证于偏真。以此度生。为如来。等知世间诸法。正知出世涅槃。为等正觉。具知过现末来。为明行足。超脱三有。名善逝。脱六凡之縳为世间父。在四果支佛之上。为无上士。说九部十一部十二部经。诠生灭理。调御众生。为经法御。同居之导。为天人师。自觉偏真。亦以偏真觉他。二觉皆满名佛。此藏教义也。生死即真空涅槃。故无来去。证于即空。以此度生为如来。真不异俗故等。俗不异真故正。为等正觉。观过未现在性空寂灭不可得。为明行足。即三有而不著三有。为善逝。解脱六凡二乘之縳。为世间父。在三乘九地之上。为无上士。说十二部经。诠无生理。调御众生。为经法御。同居方便之导。为天人师。自觉即真。亦以即真觉他。二觉皆满名佛。此通教义也。中道迥出二谛。故无来去。证于中道。以此度生。为如来。等知二谛。正知中谛。为等正觉。极过去际。尽现在际。穷未来际。悉见悉知。为明行足。次第超出同居方便实报三种国土为善逝。解脱六凡三乘之縳。为世间父。在十地等觉之上。为无上士。说十二部经。诠无量理。调御众生。为经法御。同居方便实报之导。为天人师。自觉三谛。亦以三谛觉他。二觉皆满名佛。此别教义也。中道徧一切法。故无来去。证于圆中。以此度生。为如来。觉第一义谛即二谛名等。觉二谛即第一义谛名正。为等正觉。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皆入三世而无往来。于刹那际三昧中。示现劫海成菩提事。八相之中。复具八相。不可思议。为明行足。三种国土。无非寂光。为善逝。解脱十界苦集。为世间父。在四十一位法身之上。为无上士。说十二部经。诠无作理。调御众生。为经法御。四土之导。为天人师。自觉不思议一实谛二谛三谛四谛。亦以觉他。二觉皆满名佛。此圆教义也。观心释者。观此现前一念之心。不在内外中间诸处。非有青黄长短等相。去来现在。求不可得。而了了明明。数数生起。是为如来。此心既无方隅相貌过现未来。则本无幻妄。是为至真。此心徧知一切诸法。无有一法可喻此心。为等正觉。此心无始无终。亦无边际。为明行足。此心徧造十界。而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是为善逝。此心不被十界之法所縳。而能出生十界诸法。为世间父。此心能等一切诸法。而无一法能等此心。为无上士。此心具足觉观语言之道。一心晓训余心心所。为经法御。此心能天能人。而非天人之所能为。为天人师。此心法尔灵知不昧。觉了自他。无有不尽。故号曰佛。初观此心具足十号。上等诸佛。庆己庆他。即世界益。观心具足十号。成就善根功德。即为人益。观心具足十号。破坏见爱无知无明。即对治益。观心具足十号。一具足一切具足。究竟平等。不减不增。即第一义益。约因缘所生法观。则此心具足藏教十号。约即空观。此心具通十号。约即假观。此心具别十号。约即中观。此心具圆十号也。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显。三法合。今初。
是念佛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具生。思乐佛业。
佛既有四教三身十号之不同。念亦有四教念自念他双念自他之差别。若欲委知。具如大佛顶经势至圆通文句云云。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即是止善。善心自生。思乐佛业。即是行善。于止善中。略举破坏三毒。言恶意者。即是贪染五欲之毒。三毒有正有习。正习悉除。所谓千年闇室。一灯能破也。念法门能除愚痴。念实相能除恶意。念相好能除怒习。此犹对当为语。尽理言之。念念皆除三毒正习。于行善中。善通因果。佛惟在果。言善心自生者。生离欲心。生出世心。生下化心。生上求心。生究竟无上种智之心。言思乐佛业者。三聚净戒是佛业。百八三昧是佛业。三智五眼是佛业。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佛业。安住真如是佛业。同流九界是佛业。诱化一切是佛业。依藏教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除同居三毒正习。生离欲及出世心。思乐藏教果佛种种妙业。依通教三种念佛。除同居方便三毒正习。生出世及下化心。思乐通佛妙业。依别教三种念佛。除同居方便实报三毒正习。生下化及上求心。思乐别佛妙业。依圆教三种念佛。除四土三毒正习。生究竟无上种智之心。思乐圆佛妙业。问。寂光那有三毒正习。答。此约分证寂光言也。此文亦具四悉檀意。念佛。即世界。三毒除。即对治。善心生。即为人。乐佛业。即第一义也。
△二喻显。
譬如以麻油澡豆沐头。垢浊得除。
麻油澡豆。除秽之物。喻四教念慧。皆除惑之具也。依于一体三宝。而有住持三宝。于三宝中。佛宝最尊。喻之以头。当知住持佛宝。即吾自体佛宝也。垢浊既除。头则清净。念佛功成。佛性显现矣。
△三法合。
斋念佛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信好。
由受斋故念佛。由念佛得成斋。自净即令众人信好。可见自利为他之本。所以君子求诸己也。
△二念法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二当念法。佛所说法三十七品。具足不毁。思念勿忘。当知此法。为世间明。
佛法无量。而三十七品。具足始终修证途辙。故独举之。分为七科。一四念处。谓身。受。心。法。为所观境。二四正勤。谓由念处观。令未生恶不生。已生恶除灭。未生善得生。已生善增长。三四如意足。谓欲。念。进。慧。于中思惟则定。思惟则断。善能成就神通。四五根。谓信。进。念。定。慧。成无漏根。五五力。亦如根名。谓信等增长。能破五障。六七觉支。谓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调摄其心。不沈不浮。而入见道。七八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安隐在道中行。此三十七品。四教名数皆同。而观慧各异。复各有竖入横具之不同。此能运载三土众生。到三涅槃。故为三世间明。所应具足不毁。思念勿忘也。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显。三法合。今初。
是念法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用乐法业。
念四教法。除四土三毒正习等。例前可解。
△二喻显
譬如以麻油澡豆浴身。垢浊得除。
受斋则以法为身。故即以身喻法。昧此法身性本清净。幻成三惑垢浊。垢浊既除。法身显矣。
△三法合。
斋念法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
△三念僧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三当念众。恭敬亲附。依受慧教。佛弟子众。有得沟港。受沟港证者。有得频来。受频来证者。有得不还。受不还证者。有得应真。受应真证者。是为四双之八辈丈夫。皆为戒成。定成。慧成。解成。度知见成。为圣德。为行具。当为叉手。天上天下尊者福田。
梵语僧伽。此翻和合众。今但言众者。以四双八辈。法尔具足事理二和故也。律中明僧有四种。一无惭僧。谓破戒者。二哑羊僧。虽不破戒。昧法律者。三清净僧。谓内外七贤。及持戒凡夫。四真实僧。谓四双八辈。今令念真实僧。故言恭敬亲附。依受慧教也。恭敬约意。亲近约身。受教约口。十六心满。初登圣位。名得沟港。犹云预流。即须陀洹果。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名受沟港证者。谓无间必当证沟港道。即须陀洹向。断欲界思六品。名得频来。犹云一往一来。即斯陀含果。断五品时。名受频来证者。即斯陀含向。断欲界九品思尽。名得不还。犹云不来。即阿那含果。断八品时。名受不还证者。即阿那含向。断三界惑尽。名得应真。谓与真谛常相应故。即阿罗汉果。进断非非想思。名受应真证者。即阿罗汉向。合为四双。分为八辈。辈者。类也。具足智断。故名丈夫。性遮清净。无作体不可坏。名为戒成。八解九次第等。名为定成。见四真谛。名为慧成。于有为诸行得解脱。名为解成。分别解脱因果不谬。名为度知见成。具慧行入正位。名为圣德。具行行满足功德。名为行具。以要言之。前三果及四向。是分证五分法身。阿罗汉果。是满证五分法身也。当为叉手。结成能念。举叉手以摄三业。天上天下尊者福田。结成所念。举福田以显德行也。然在家菩萨受斋念众。于真实僧。固应三业精勤。于清净僧。亦应礼拜供养。即哑羊及无惭僧。尤不应轻慢毁辱。如象王罗刹。尚敬服袈裟者。不害不食。何况归依三宝。自称近事净行者乎。十轮明训。昭若日星。投鼠忌器。世法可喻。思之慎之。又此四双五分。且约藏教为释衍门。则观慧虽殊。断证无别。别圆须约界外见思法性五阴。以辨人法。故知言虽在小。义实该大。又观心僧宝者。此心本非色声香味触法。名须陀洹。此心刹那生灭。名斯陀含。此心灭已无朕。名阿那含。此心四性不生。名阿罗汉。此心性无染污为戒成。此心性不动摇为定成。此心性不可昧为慧成。此心性非有为名解成。此心徧知有为无为诸法。名度知见成。乃至历四教明观。可以意得。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显。三法合。今初。
是念众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众之业。喜心。即善心也。余例前可知。
△二喻显。
譬如以淳灰浣衣。垢污得除。
淳灰亦譬四教念慧。僧宝属解脱德。故以衣譬。即所谓解脱服也。又是惭愧庄严。又是寂灭上忍。性具僧宝。如身必有衣。念慧除垢。则解脱清净。众德庄严。柔和善顺矣。
△三法合。
斋念众者。其德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
△四念戒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四当念戒。身受佛戒。一心奉持。不亏不犯不动不忘。善立慎护。为慧者举。后无所悔。不以有望。能等教人。
佛戒有七众九众大小两门之不同。今云身受佛戒。且据一日一夜所秉八支而言。即此八支戒法。且摄定共。道共。及三聚。五支等戒。故总诫云一心奉持也。不亏不犯即木叉戒。不动。即定共戒。不忘即道共戒。又不亏不犯不动。即摄律仪戒。不忘乃至后无所悔。即摄善法戒。不以有望。能等教人。即摄众生戒。又不亏谓护持四重。根本。无亏。即根本业清净戒。不犯谓其余四支及根本之等流方便。皆悉无犯。即前后眷属余清净戒。不动谓不被欲界粗獘五尘所动。即非诸恶觉。觉清净戒。不忘谓正念现前。故能善自安立。谨慎护持。设为有智慧者之所举问。如说能行。如行能说。后无所悔。即护持正念。念清净戒。不以有望。谓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权乘诸位。能等教人。谓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无上菩提。即回向具足无上道戒。秪此一日一夜八关戒斋为所缘境。于中具足定共道共三聚五支。无欠无余。则为具足一切恒沙佛法无量功德之藏。斋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斋戒。是趣不过。是名为念戒也。一日一夜斋戒。横竖包罗。尚自如此。况终身五戒。况沙弥戒。况比丘戒耶。而世之蔑视戒律。别求圆妙者。不思甚矣。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显。三法合。今初。
是念戒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戒统业。
住持三宝。由戒而存。一体三宝。由戒而证。故华严云。具足受持威仪戒法。能令三宝种性不断。所以名统业也。
△二喻显
如镜之磨。垢除盛明。
一体三宝。佛为首。法为身。僧为衣。惟戒能照见之。故戒本云。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又云。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
△三法合
斋念戒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
△五念天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五当念天。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盐天。兜术天。不憍乐天。化应声天。当自念我以有信有戒有闻有施有智。
果报自然。无所造作。名之为天。四天王。谓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守护四天下者。居须弥山埵。离地四万由旬。忉利天。此翻三十三天。居须弥山顶。四方各八天。中为帝释。统御四洲。离地八万由旬。盐天亦云焰天。亦云须夜摩天。此翻时分。谓日月光明。上照不及。身自有光。以莲华开合而为昼夜故。离地十六万由旬。于虚空中。有地如云。朗然安住。兜术天。亦云兜率。亦云覩史。此翻知足。谓于五欲。皆知止足故。离地三十二万由旬。不憍乐。亦云化乐。谓随意化诸乐境。而无憍纵。离地六十四万由旬。化应声天。亦云他化自在。谓所受乐境。不假作意。但任运应现故。离地一百二十八万由旬。不言色无色界者。且据一日一夜斋戒功德。能感此等六天果报。故就近而略明之。此是念果。次我以有信等。则是念因。由信三宝及戒故。受持斋法不毁故。闻此大明法门故。能以功德普为众生故。正慧了了。不颠倒故。得生此六天中。受胜妙乐。渐次得涅槃也。六天近在欲界。人所乐闻。即世界悉。闻六天果。必植善因。即为人悉。畏天视听。不敢为恶。即对治悉。知天无常。发得苦智无漏真明。即第一义悉。同居六天。因缘生法。义属藏教。方便净天。即空一句。义属通教。实报义天。次第证入。义属别教。寂光大涅槃天。当体即中。义属圆教。信法生灭。信法无生。信法无量。信法无作。是有四教信。持性遮戒。持真谛戒。持俗谛戒。持中道戒。是有四教戒。闻生灭诠。闻无生诠。闻无量诠。闻无作诠。是有四教闻舍有为法。舍偏空证。舍二边著。舍中道爱。是有四教施。析法智。体法智。次第三智。一心三智。是有四教智。观心者。一切世界。依心建立。名持国。一切诸法。由心出生。名增长。一切法界。一心徧见。名广目。一切法门。一心普达。名多闻。一心具足王所功德。名忉利。一心生死涅槃以为昼夜。名盐天。不于心外取法。名兜术。一心具足法乐而无放逸。名不憍乐。一心随意转变。而于常乐我净四德无减。名化应声。自心起信。还信自心。名有信。随顺无染法性。名有戒。能观心性具足佛法。名有闻。不于心外取三世法。名有施。知心即空假中。名有智。复次五念法门。诸经多明六念。今以念施摄入念天。又此念天法门。阿含明念六天。谓念由十善故生天。天亦苦空无常无我。多是藏教意也。华严明念兜率天上一生补处大士功德。多是别教意也。涅槃明念第一义天。多是圆教意也。今经事同阿含。而因缘事境。徧为一切理观作本。安得不深求之。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显。三法合。今初。
是念天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天统业。
华严明十善为五乘作根本。所以天业统一切也。
△二喻显。
譬如宝珠。常治清明。
约福德庄严以明天业。故如宝珠。宝珠十种莹治。则能四洲雨宝。天业数数习念。能助三乘出世善根。
△三法合。
斋念天者。其净如是。
△三结三。初正结。二显胜。三劝持。今初。
奉持八戒。习五思念。为佛法斋。
△二显胜。
与天参德。灭恶兴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
参天德。世界也。灭恶。对治也。兴善生天。为人也。泥洹。第一义也。约教可知。
△三劝持。
是以智者。自力行。出心作福。
不堕爱见。名为智者。不倚他人。名自力行。内外一如。名出心作福。若不力行。便同牧牛。若不出心。便是贵文贱质。同彼尼犍。智者幸审思之。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二。初显示福报。二信受奉行。初中二。初显福胜。二示报优。今初。
如是维耶。斋之福祐。明誉广远。譬是天下十六大国。是十六国满中众宝。不可称数。不如一日受佛法斋。如比其福者。则十六国为一豆耳。
此文缺略。应云是十六国满中众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一日受斋福德。盖珍宝布施。秪是后世福乐之因。一日夜斋。决为出世之因。又珍宝秪是财施。斋戒具足法施无畏施故。
△二示报优二。初出果相。二明因相。今初。
天上广远。不可称说。当今人间五十岁。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第一四天上寿五百岁。彼人间九百万岁。佛法斋者。得生此天上。
天上广远不可称说。总标六天报胜也。先出第一四王天上。略举寿命长远。以显福盛。余经明上品十善。得生此天。正法念处经明不杀功德。得生此天。今明佛法斋得生此天。十善是轮王世间正法。不杀是一分优婆塞终身之戒。佛法斋是一日一夜精进功德。皆得感此果报。而斋法果报。则不止此。具如文所明。
人间百岁。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忉利天寿千岁。当人间三千六百万岁。余经明上品十善增上。得生此天。正法念处经明不杀不盗功德。得生此天。今亦明佛法斋得生也。
人间二百岁。为盐天上一日一夜。盐天寿二千岁。当人间一亿五千二百万岁。
余经明上品十善。兼学坐禅。得生此天。今亦斋法得生。应云一万万零四千四百万岁。恐译者不善方言数目。或复传写之误。
人间四百岁。为兜术天上一日一夜。兜术天寿四千岁。当人间六亿八百万岁。
余经明上品十善。兼坐禅得欲界细住。乃生此天。正法念处经明身三口四功德。得生此天。今亦斋法得生。应云五万万零七千六百万岁。
人间八百岁。为不憍乐天上一日一夜。不憍乐天上八千岁。当人间二十三亿四千万岁。
余经明上品十善。兼修未到地定。乃生此天。今亦斋法得生。应云二十三万万零四百万岁。
人间千六百岁。为化应声天上一日一夜。化应声天寿万六千岁。当人间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岁。
余经明上品十善。兼得未到地定。乃生此天。今亦斋法得生。应云九十二万万零一千六百万岁。
△二明因相。
若人有信。有戒。有闻。有施。有智。奉佛法斋。当命尽时。其人精神。皆生此六天上。安隐快乐。猗善众多。我少说耳。凡人行善。魂神上天。受福无量。
猗。轻安也。余如前释。
△二信受奉行二。初当机奉行。二大众信受。今初
维耶闻佛语。欢喜言。善哉善哉。世尊。戒之福德。甚快无量。愿受佛戒。从今以后。月六斋日。竭力作福至死。
尽寿名为死。又无明断尽名为死。一约当教。二约跨节也。
△二大众信受。
佛说经已。皆欢喜受教。
能说人清净故欢喜。佛法度生而说。永无名利想故。所说法清净故欢喜。出世正真要门。不同爱见论故。闻法获胜益故。欢喜。现在福乐。后生善处。终得大泥洹故。
佛说斋经科注
附受八关斋法
(诸经论中。皆明八关斋法。盖以一往判释。则五戒乃人天因。此一日夜戒斋。方为出世因也。无论已受五戒。未受五戒。乃至受菩萨优婆塞戒者。皆可随意受持。或六斋日。或生日讳日等。并应发心秉受。○本经虽合为八支。而秉受时。仍作九支陈说无过。盖文有开合。义无增减故也。此依毗婆沙等。以易于秉白故)。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如或不能。师应教授。)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嗔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
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
如诸佛尽寿不偷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
如诸佛尽寿不淫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欲。
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
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
如诸佛尽寿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
如诸佛尽寿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广大牀。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广大牀。
如诸佛尽寿不非时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时食。
我今以此八关戒斋功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土。(前之八支名戒。不非时食名斋。故名八关戒斋)。
萨婆多毗婆沙云。受八斋法。应言一日一夜不杀生。令语言决绝。莫使与终身戒相乱。佛本制一日一夜。不得过限。若有力能受。一日过巳。次第更受。随力多少。不计日数也。
孙多(焌煃)施资(贰壹)拾元敬刻此经愿(父母)现生安隐净域庄严
周明泰施资贰拾元敬刻此经愿(父母)消除灾眚发菩提心
全书共付刻资四十二元余资印送功德书讫 民国八年六月北京刻经处识
上一篇: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
下一篇:
佛说戒消灾经略释
佛藏相关阅读
金刚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东林十八高贤传
修西闻见录
第2部分-净土圣贤录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原文及注音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3部分一切经音义
文殊八字大威德咒功德及好处
佛藏最新文章
藏外
|
下部赞摩尼教
藏外
|
五家正宗赞
藏外
|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原文及注音
圣号
|
阿弥陀佛圣号
圣号
|
观世音菩萨圣号
TOP10 热门佛藏佛学推荐
热门佛藏佛学排行榜
佛说大阿弥陀经
念佛回向文全文
僧伽吒经 卷一
回向的功德很大吗?关键看你的心!
念什么回向功德最大?经咒不能回向只能念佛对吗?
念完阿弥陀佛圣号后,是否需要回向?
放生的功德及简单仪轨
淫邪之心应该怎么样去化解?
孩子叛逆怎么办?
学佛人可以算命吗?
藏外佛学推荐
下部赞摩尼教
下部赞 □思那里思咄乌嚧诜伊乌嚧诜□□□布思那里思咄丽伊所纥耶喃布□□□伊呜嚧诜于呬所倒奴噜阿勿倒奴噜□门啒利呼唵吽谋苏吽噎而坭缓奴嚧呼诎郁□涅萨底拂罗辞
四十二章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於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
五家正宗赞
五家正宗赞 宋 绍昙记 四卷 希叟和尚正宗赞目录 卷第一 菩提达磨大师 六祖大鉴禅师 江西马祖禅师 南岳石头禅师 南泉愿禅师 百丈大智禅师
下部赞摩尼教
五家正宗赞
五戒心法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
佛说优婆五戒相经笺要
佛说四十二章经解
佛说戒消灾经略释
佛说斋经科注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
联系我们
邮箱:hengxiuju@163.com
微信:hengxiu1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备案号:
豫ICP备2020036489号-2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