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天天佛APP
味之素中佛网
天天佛APP下载
搜索
X
weizhisu.com
首页
大藏经
佛咒
佛号
字典
助印经书
切换导航
素食
佛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咒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佛号
祈祷
圣号
其他
佛教字典
中国百科全书
阿含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阅藏知津
历代名僧辞典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
五灯会元
佛学次第统编
翻译名义集
法相辞典
俗语佛源
法门名义集
法界次第初门
佛学常见辞汇
三藏法数
丁保福佛学大字典
佛学大字典
佛藏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首页
»
佛教字典
»
佛学大字典
»
印度
1970-01-01丨
来源:
梵名Indu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之南,为亚细亚大陆中央南方突出之一大半岛。又作身毒、申毒、天竺、天笃、身笃、乾笃、贤豆、呬度、印第亚、印特伽罗、末睇提舍、婆罗门国、沐胥、阿离耶提舍、因陀罗婆陀那。
关于印度之名称,有诸多异说。早于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中,即见‘身毒’之名。其后,后汉书西域传第七十八等举出‘天竺’之名。魏晋以来之佛典中,即多用‘天竺’之称呼。至唐代以后,则以‘印度’为主称。此外,据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等载,‘印度’之意译为‘月’。另有一说,认为印度一词,系出自信度河(梵Sindhu )之梵名,后因波斯人与希腊人之次第讹传而成印度之称。
印度之国土,可分成三个地形区,即北印度、德干高原与南印度。中古时期印度地方之划分,则为东、西、南、北、中等五区,称为五天竺、五印度。略称五天、五竺、五印。境内有印度河(Indus)、恒河(Ganges)、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等三大河灌溉之,除西方之印度沙漠外,全境土壤堪称肥沃。恒河流域为全印度最热之地,热季气温经常高达摄氏四十九度,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则为世界雨量最多之处。
印度文明,约于西元前二千五百年时(或谓西元前三千年至前二千年),即于印度河流域滋生,称为印度河文化,当时即已发展出水利灌溉、计划缜密之街道、公共浴室、砖造楼房、排水系统等,极具现代观念之都市设计要素。西元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考古学者在本区发掘出莫汗佐达罗(Mohenjo-daro)及哈拉巴(Harappa^)两座古都,即属此一时期之文明遗迹。西元前二千余年,雅利安族越过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侵入印度河上游之五河(梵Pan~ja^b )地方,其中之一部更自印度河流域蔓延至恒河流域,征服原住土著,渐次组织社会,形成其特有的种姓阶级文化。有关此类印度太古王统之记事,佛典所记载者不少。另于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梵Maha^bha^rata )、罗摩耶那(梵Ra^ma^yan!a )等之记事中,亦举出不少印度太古之国名。至佛陀时代,则有所谓十六大国同时并存,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等,皆详举其一一之国名。此外,关于印度之梵文经典及文学着作,据现存之文献中可知,最古之梨俱吠陀,约于西元前一千二百年左右成立,系世界最古之颂歌集。其后,沙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阇婆吠陀、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相续完成。
印度原住民族达罗毗荼人(Dravidians)为非洲黑人与蒙古人混血而成之种族,其后入侵之雅利安人与之混血,乃成今之印度族。雅利安人阶级意识强烈,将社会分成四种阶级,即:(一)婆罗门(梵bra^hman!a ,祭司)。(二)刹帝利(梵ks!atriya ,王族)。(三)吠舍(梵vais/ya ,商人、农人)。(四)首陀罗(梵s/u^dra ,奴隶)。此种阶级制度,称为种姓制度、四姓。此外,尚有不属于种姓制度之贱民。雅利安人之宗教,原本崇拜存于自然力中之灵魂,并想加以统御,后逐渐转变崇拜多神,总称为婆罗门教。
西元前五、六百年左右,婆罗门教日渐衰微,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革新婆罗门教之腐败,并为打破阶级制度而组成教团,耆那教亦为此一革新而共同努力。同时,尚有阇伊那、瑜伽等诸派之兴起,呈现蓬勃之现象。当时之中印度,西苏纳加王朝(梵S/ais/una^ga )勃兴,至频婆娑罗王之子阿阇世王时,君临摩揭陀国,为恒河中游之一大霸权。佛教受到阿阇世王之保护,盛行于当时之印度。西苏纳加王朝之后,难陀王朝(梵Nanda )代之而起。
西元前三二七年(一说三二六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占有印度河河畔之地。于此动乱之际,难陀族青年旃陀罗笈多王(梵Candragupta )崛起,平定北印度,以摩揭陀国华氏城(梵Pa^t!aliputra )为都,建立孔雀王朝(梵Maurya ),开拓与希腊间之交通,融合印度、希腊二文明,乃有所谓‘希腊印度式艺术’之诞生。至旃陀罗笈多之孙阿育王即位,笃信佛法,推行佛教政策,又派遣传教师至各国弘法,形成佛教之隆盛时代。其后相次兴起者,有贵霜王朝(梵Kus!a^m!a )、熏迦王朝(梵S/un%ga )、康瓦王朝(梵Kan!va )、萨哈王朝(梵Sa^h )。
西元三百年顷,笈多王朝(梵Gupta )兴起,于文学、艺术、建筑、科学等各方面均有辉煌成果,为印度文化史上之黄金时代。另于军事方面,曾讨伐北印度之大月氏,又曾抵御匈奴别支咽哒人之入侵,导致国力大挫,伏下覆亡之机。然于六世纪时之超日王(梵Vikrama^ditya )驱逐咽哒,文化武功一时兴隆,而为中兴之王。笈多王朝末期,小邦林立,其中较强盛之一邦建立伐弹那王朝(梵Vardhana ),亦称戒日王朝。六○六年,戒日王(梵S/i^la^ditya )即位。王乃一代英主,力行佛教保护政策,玄奘西游印度时,即值此王之治世。笈多王朝之后,又有卡鲁迦(梵Cha^lukya )、喀沙里(梵Kesari )等诸王朝兴起。
在南印度,西元前二二○年顷,有案达罗王朝(梵Andhrabhr!tya )之崛起,至西元三百余年,此王朝之势始终强盛。于此时期,婆罗门教渐次复兴,而与佛教形成对峙之势,另一方面两教之间又彼此摄取特质。对复苏之婆罗门教而言,此时已渐汰旧更新,种下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勃兴之因;而于佛教之中,则有大乘思想之萌启,产生许多深远独特之教义。其后,由于中印度孔雀王朝之灭亡,佛教之中心乃逐渐移至北印度。直至西元八百年顷,佛教与印度教可谓交替兴隆,此起彼落,其后印度教势力愈盛,渐有全面压倒之势,而佛教则渐于印度本土没落式微。
于孔雀王朝衰退之同时,大月氏族之阎膏珍侵入北印度,建立犍陀罗国之贵霜王朝,其孙迦腻色迦王大扩疆域,国威盛极一时,并行佛教保护政策,与阿育王同为印度佛教史上两大护法之帝王。曾于迦湿弥罗国,以世友尊者为上首,纂辑大毗婆沙论。另于东印度孟加拉,西元六六○年顷,瞿波罗(梵Gopa^la )建立波罗王朝(梵Pa^la ),维持东印度四、五百年之安定局势,历代君王皆崇奉佛教(大乘密教),尤以第四世之达磨波罗(梵Dharmapa^la )致力护持佛教,并建立欧丹多富梨寺(梵Uddan!d!apura )、超戒寺(梵Vikramas/i^la )等大寺院,作为信仰与研究之中心,对密教之发展有极大影响。
西元一○○一年,回教王马穆德(Mahmud)侵入印度,直至一五二六年,蒙兀儿帝国(Mogul)建立为止,形成印度史上为期五百余年之回教时代,期间大肆破坏佛教与印度教之寺院、圣地,虐杀僧尼,导致印度佛教之全面灭亡。蒙兀儿帝国为铁木儿六世孙拔巴(Babar, 1483~1530)所建,亦信仰回教。拔巴之孙阿克拜大帝(Akbare)为帝国最伟大之帝王,在位期间,领土大扩,并对异教采取宽容政策。然至十七世纪,帝国逐渐衰微。
另一方面,于地理大发现后,印度成为英、法、荷兰、葡萄牙人海外殖民之角逐地。一六○○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逐渐取得控制权。一七五七年,克莱武(Robert Clive)率军大败印度各反对诸侯之军队,东印度公司乃成为印度之绝对领导势力。一八五八年,英国政府接管东印度公司而直接统治印度。于此之前,印度各地已开始酝酿独立运动,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始由甘地(Gandhi, 1869~1948)领导之‘不合作运动’形成普遍而有力之风潮,而于一九四七年八月获得独立。于同年,已有数百年强烈冲突之印、回两教问题,亦由英、印双方同意,成立巴基斯坦回教国。然印度分成两国后,印、回两教间之流血事件更为频仍。此外,巴基斯坦立国后又发生长期内战,经常有成千上万的东巴基斯坦难民涌入印度。至一九七一年十二月,经由印度援助下,击溃西巴基斯坦军,独立为孟加拉国。另于一九七五年五月,位于印度东北之锡金则并入印度,成为印度共和国联邦政府之最后一州(第二十二州)。
今日之印度,印度教徒最多,回教徒次之,其余之佛教徒、基督教徒、耆那教徒、锡克教徒则为数甚少,其中佛教徒约有一千一百多万人。近来贱民阶级纷纷改信佛教,遂形成印度社会问题之一。印度教派每视佛教为其一支,而视佛陀为其诸圣之一。印度现今所遗留之古代绘画、雕刻,以佛教之遗迹为其宝库。印度独立后大都以佛教思想为其政治理想之蓝本,且将其国旗之纺纱车改为佛教之法轮,并以佛教之五戒为其推进和平政策之五原则。因此,佛教在印度之重要性有待重新之评估。
印度现有人口约六亿五千万,占世界总人口百分之十五,仅次于中国大陆。种族繁多,素有世界人种博物馆之称;语言纷歧,多达一百八十种(最常用者有十四种),成为印度发展之一大障碍。今日之印度,虽已拥有核子武力,然就全国而言,仍为贫穷落后之国度。矿产虽丰富,大多数却未开采利用。全国人口暴涨,文盲偏高,贫富甚为悬殊。卫生情况极差,人民普遍营养不良,医疗设施不足,死亡率极高。虽经政府积极推动长期五年经济计划,然成长率缓慢,各种建设大多仰赖他国之补助或贷款,国民生活水准低落,迄一九八○年为止,其国民年平均所得仅约八十美元(以一九七七年而言,我国国民年平均所得为一一八二美元,美国为七六八四美元),其生活之贫困可以想知。此外,宗教、种姓、种族等旧有纷歧,仍是社会之严重问题。[佛祖统纪卷三十二、唐书西域列传第一四六上、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第五十八、慧琳音义卷十、希麟音义卷二、卷三、卷八、V.A. Smith: Early Historyof India; S. Robert: Indian Chronography; J. Dowson: A Classical Dictionary of Hindu Mythology]
上一篇:
印度之发现
下一篇:
印前恢廓
佛教字典相关阅读
无尽
无愿三昧
无愿解脱门
无愿无愿解脱门
三智
神宫寺
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王经
月霞
大乘结集
菩萨五智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学大字典
|
释门章服仪
佛学大字典
|
摄意音乐
佛学大字典
|
因陀罗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原文及注音
圣号
|
阿弥陀佛圣号
圣号
|
观世音菩萨圣号
TOP10 热门佛教字典佛学推荐
热门佛教字典佛学排行榜
佛说大阿弥陀经
念佛回向文全文
僧伽吒经 卷一
回向的功德很大吗?关键看你的心!
念什么回向功德最大?经咒不能回向只能念佛对吗?
念完阿弥陀佛圣号后,是否需要回向?
放生的功德及简单仪轨
淫邪之心应该怎么样去化解?
孩子叛逆怎么办?
学佛人可以算命吗?
佛学大字典佛学推荐
神宫寺
神宫寺
月霞
月霞
释门章服仪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记述法服之材质、裁缝及补浣等法。分为制意释名、立体拔俗、胜德经远、法色光俗、裁制应法、方量幢相、单复有据、缝制裁成、补浣诚教、加法行护等十篇。 本书论法服之材质,于绢、布二种中,以布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规矩。盖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杀生,若以蚕丝作法服,则有违拔济之心,故属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应法记一卷。[道宣律师感通录]
盐山拔队和尚语录
观不思议境
观心二百问
观心玄枢
观心诵经法记
观世音信仰
观作
观照
观察正行
赞佛偈
联系我们
邮箱:hengxiuju@163.com
微信:hengxiu1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备案号:
豫ICP备2020036489号-2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