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天天佛APP
味之素中佛网
天天佛APP下载
搜索
X
weizhisu.com
首页
大藏经
佛咒
佛号
字典
助印经书
切换导航
素食
佛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咒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佛号
祈祷
圣号
其他
佛教字典
中国百科全书
阿含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阅藏知津
历代名僧辞典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
五灯会元
佛学次第统编
翻译名义集
法相辞典
俗语佛源
法门名义集
法界次第初门
佛学常见辞汇
三藏法数
丁保福佛学大字典
佛学大字典
佛藏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首页
»
佛教字典
»
佛学大字典
»
印度哲学
1970-01-01丨
来源:
印度称哲学为‘见解’(梵dars/ana ),其特色是不受自然科学所限,以探究一切万物普遍之根本真理为主,且具有极浓厚之宗教色彩。于印度哲学史中,也有唯物论者及怀疑论者之产生,虽然如此,然仅限于一个时期,并且不带有传统色彩。印度各派哲学,除唯物论以外,其他皆主张从人生之痛苦中脱离出来,而进入一种永远、普遍之世界,亦即为一种宗教实践。
雅利安人于西元前十三世纪前后入侵印度,至西元前一千年成立梨俱吠陀(梵R!g -veda )时代之宗教,于此期间,他们均过着定居之集体生活,信奉自然神、英雄神,及维持社会秩序之律法神。此外,天则(梵r!ta )、禁制(梵vrata )、达磨(梵dharman ,即后来的 dharma)等根本法则亦随之产生。然在梨俱吠陀时代,无论对于自然、伦理、祭祀等之各种思想、活动,皆尚未归类划分,不论神的观念或哲学之原理,亦皆未趋成熟。
至西元前一千年左右,雅利安人逐渐向东迁徙,占据耶牟那河(梵Yamuna^ )与恒河间最肥沃之土地。战争平息后,其生活与文化急遽向上提升而进入梵书(梵Bra^hman!a )时代。以被征服之民族为奴隶(梵s/u^dra ,首陀罗),自称为地位最高之‘祭司’,亦即所谓的婆罗门(梵bra^hman!a )。于奠定阶级制度之同时,亦进行吠陀圣典之编集,此即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之时代。此一时期,由于古来的多神思想未能满足当时之需,遂有最高统一神之探究,于是出现最高之创造神‘造物主’(梵Praja^pati ),发展而产生一种梵(梵Brahman )我(梵a^tman ,阿特曼)之根本原理,或以‘无’为一切之始的学说。
其次为森林书(梵A^ran!yaka )时代、奥义书(梵Upanis!ad )时代。奥义书时代乃为专门探究宇宙之本质‘梵’,与个人之本质‘我’之奥义书哲学之成立期。
西元前六世纪,为印度文化之转变期。位居东方边域之摩揭陀王国等国勃兴,文化中心亦随之东渐,新兴都市建立,受自由思想家影响之新思想抬头。此时期之特色在于对抗梵我的本质主义哲学,而感觉论、唯物论之倾向亦颇强烈,甚至含有怀疑、厌世、虚无之色彩。所谓‘六师外道’即为此一思想之代表:(一)阿耆多,主张有地、水、火、风四元素,认为人皆由此四元素构成,身体破灭时亦随之消灭。此系感觉之唯物论,为顺世派之先驱。(二)散若夷,否定认识之客观具有绝对准确之性质,而唱不可知论。(三)末伽梨,为邪命外道之代表者,认为生存者之构成要素有灵魂、地、水、火、风、虚空、得、失、苦、乐、生、死等十二种,而视之为实体。主张无因论,否定依业之轮回。(四)婆浮陀,认为有地、水、火、风、苦、乐、命我等七种要素。(五)不兰迦叶,主张道德之善恶不招生善恶果报,立无道德论。(六)尼乾陀若提子,即耆那教之教祖伐驮摩那(梵Vardhama^na ),别名摩诃毗罗(梵Maha^vira ,意译大雄),系与佛陀同时代之人,曾将二三百年前左右之波斯(Pasa)教义加以修改,而立不杀生、不妄语、离不与取、不邪淫、无所得等五大誓。其世界观系依运动之条件(梵dharma )、静止之条件(梵adharma )、虚空(梵a^ka^s/a )、命我(梵ji^va )、素材(梵pudgala )等五种有聚(梵astika^ya )所作之理论推衍。
佛教教祖释迦牟尼亦在此时出现,其特色乃是中止形而上学及本质主义之推论方式,而从现实之中寻求解决之道(梵dharma ,法)。当时之耆那教与佛教逐渐发展成为大宗教,尤以佛教受到阿育王(268 B.C.~232 B.C.顷在位)之归依与护持,遂得向东方各国急遽扩展。
孔雀王朝时代(317 B.C.~180B.C.顷),佛教分为保守之上座部及革新之大众部两个部派,后来更发展成众多部派。
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后二世纪顷,大乘佛教兴起,许多大乘经典亦于此时成立。至此,以前之佛教称为原始佛教与小乘佛教。所谓大乘佛教兴起,乃是由民众所推展的一种宗教改革运动,强调利他精神及菩萨行之实践。此期之学派则推中观派与瑜伽行派(唯识派)两者势力较大。中观派之世界观系以‘空’思想为基础,瑜伽行派则立‘实有’之说,其思想主旨系针对现实之一种分析考察。
七世纪左右以来,佛教中受印度教所影响之密教大为盛行,而呈现一种堕落倾向。十三世纪初期,由于回教徒之征服,佛教遂从印度消失。其他各教,如耆那教则在一世纪时分裂为空衣派、白衣派,其后对印度文化之影响甚多,直至近代已趋衰微。其信徒以商人居多。在正统婆罗门系统中则有六派哲学:(一) 数论学派,开祖为迦毗罗(350 B.C.~250 B.C.顷),树立纯粹精神及根本原质之两大原理。(二)瑜伽派,其形上学说与数论学派大致相同,唯瑜伽派主张有最高神。在实践方面,本派强调精神之统一。(三)弥曼差学派,对吠陀圣典所规定的祭祀仪礼之实行及意义,以哲学立场加以研究。此派为耆米尼(200 B.C.~100B.C.顷)所确立。(四)胜论学派,开祖羯那陀(150 B.C.~50 B.C.顷),阐明一切现象,确立实体、性质、运动、普遍、特殊、内属等六项原理。(五)尼夜耶(正理)学派,开祖乔达摩(50~150 顷),又作足目。对于形上学之说法与胜论学派大致相同,较侧重论理学方面之研究。(六)吠檀多学派,开祖为跋多罗衍那(100 B.C.~1 B.C.顷),于吠陀圣典中,特别以奥义书部分为根本,而集梵我哲学之大成。
婆罗门系思想(婆罗门教)与土著之民间信仰结合而成印度教。主神为毗湿奴及湿婆,以毗湿奴为最高神者称为毗湿奴派,以湿婆为最高神者即称湿婆派,此两派势力最大。大叙事诗‘摩诃婆罗多’乃印度教信仰之传承,自古以来即为一般印度人所喜爱吟诵,其中薄伽梵歌部分,为印度人敬之如圣典。就整个印度文化史而言,从婆罗门教至印度教之一系列思想潮流,乃印度思想史上之正统。
由于吠檀多哲学之发展,而有商羯罗(梵S/an!kara, 700~750 顷)之不二一元论、罗摩拏遮(梵Ra^ma^nuja, 1016~1091 顷)的制限不二说、宁巴尔迦(西元十四世纪)之不一不异说等思想出现。
表现近代思想特征之印度近代思想家有:否定种姓制度(caste)之罗摩难陀(Ra^ma^nanda,西元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初,为罗摩拏遮派之修行僧)、否认宗教之区别而强调世俗生活意义之喀比尔(Kabi^r, 1440~1518)、确立纯粹一元论之婆尔罗巴(Vallabha, 1473?~1531)。其后复有那那克(Na^nak, 1469~1538)逐渐肯定现实而树立世俗教团,主张僧侣可以结婚,亦可与商业团体连系,使商业上之利益与信仰功德结合。那那克又结合印度教及伊斯兰教而创立锡克教(Sikhism)。
受西洋思想之刺激,印度逐渐产生社会改革运动,其颠峰时期有蓝姆汉罗伊(Ra^m Mohan Roy, 1772~1833)在西元一八二八年设立梵教会(Bra^hma-Sama^j),主张崇拜唯一的梵,否认种姓阶级歧视,认为寡妇可以再婚,鼓动英国总督起而禁止焚死寡妇之习俗。十九世纪之改革运动中,最有魄力的首推在西元一八七五年创立雅利安协会(a^rya-Sama^j)之戴雅南达沙罗斯婆地(Daya^nandaSarasvati^, 1824~1883)。继之推展印度各宗教成为世界性活动者有:罗摩克利须那传道会(The Ramakrishna Mission),罗摩克利须那(梵Ra^makr!s!n!a, 1834~1886)富有神秘之灵感,且深受近代理性主义之影响,主张诸宗教一致平等,此一传道会为维威卡难达(Viveka^nanda, 1863~1902)所创立。其他类似者有印度服务教团、神智教会等。此外,由于佛教复兴运动产生而有摩诃菩提会(The Maha^bodhi Society)之创立,并与种姓制度废止运动相结合。其后,印度独立之父甘地(Gandhi, 1869~1948)、泰戈尔(Tagore, 1861~1941)、奥若宾都遘须(Aurobindo Ghosh, 1872~1950)、罗达克利须南(Radhakrishnan, 1888~1975)等人之思想,影响后代至钜。
上一篇:
印度教
下一篇:
印度河
佛教字典相关阅读
无尽
无愿三昧
无愿解脱门
无愿无愿解脱门
三智
神宫寺
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王经
月霞
大乘结集
菩萨五智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学大字典
|
释门章服仪
佛学大字典
|
摄意音乐
佛学大字典
|
因陀罗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原文及注音
圣号
|
阿弥陀佛圣号
圣号
|
观世音菩萨圣号
TOP10 热门佛教字典佛学推荐
热门佛教字典佛学排行榜
佛说大阿弥陀经
念佛回向文全文
僧伽吒经 卷一
回向的功德很大吗?关键看你的心!
念什么回向功德最大?经咒不能回向只能念佛对吗?
念完阿弥陀佛圣号后,是否需要回向?
放生的功德及简单仪轨
淫邪之心应该怎么样去化解?
孩子叛逆怎么办?
学佛人可以算命吗?
佛学大字典佛学推荐
神宫寺
神宫寺
月霞
月霞
释门章服仪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记述法服之材质、裁缝及补浣等法。分为制意释名、立体拔俗、胜德经远、法色光俗、裁制应法、方量幢相、单复有据、缝制裁成、补浣诚教、加法行护等十篇。 本书论法服之材质,于绢、布二种中,以布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规矩。盖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杀生,若以蚕丝作法服,则有违拔济之心,故属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应法记一卷。[道宣律师感通录]
盐山拔队和尚语录
观不思议境
观心二百问
观心玄枢
观心诵经法记
观世音信仰
观作
观照
观察正行
赞佛偈
联系我们
邮箱:hengxiuju@163.com
微信:hengxiu1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备案号:
豫ICP备2020036489号-2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