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佛教辞典
1970-01-01丨 来源:
佛经旨微趣深,事广寄远,故解说佛教术语与佛教文化之辞典的编纂,乃事属必要。作为佛教辞典之先驱,计有:(一)将名相分门别类配列者,如长阿含卷八之众集经、卷九之‘十上经’、法集名数经、大明三藏法数、教乘法数。(二)记事抄录诸经论之相关者,如梁代宝唱之经律异相、唐代道世之法苑珠林等。(三)逐项加以组织并附解说者,如唐代李师政之法门名义集、唐代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宋代赞宁之大宋僧史略等。(四)以语言为中心者,如一切经音义、宝唱之翻梵语、唐代礼言之梵语杂名、梵藏对译之翻译名义大集(梵Maha^vyutpatti )、宋代法云加注梵语之翻译名义集、日本慧晃之枳橘易土集等。(五)将大藏经或某一经中难解难读之名词加以解说者,如唐代玄应之一切经音义、慧琳之一切经音义、日本观静之孔雀经音义等。

 本世纪以降,现代佛教辞典与时俱增,计有:

 (一)一般性:(一)中国方面:(1)以丁福保之佛学小辞典(1919)为最早,该书以日本织田得能之辞典为蓝本,仅可谓为织田本之汉译。(2)丁福保之佛学大辞典(1921),为中国佛教有史以来第一部大辞典,草创于民国元年(1912),至十年始克印竣,以笔划多少为次第,共分三十三划,约三百万言,共三万余条,模仿康熙字典检字通例。全书大抵先以简单数语,表明各条专名之意旨,次引经论或古德着述、通人笔录、诗歌以博证之,各类别名亦悉数备载;凡与佛教有关之俗语,或世人讹传与佛教有关者,概一一标明出处。(3)实用佛学辞典(1934),上海佛学书局出版,高观庐、何子培主编,系将前人所编之辞书删繁去芜,取其实用而简明者以成书。(4)佛学辞典(1984),全一册,左秀灵编,以现代口语文解释名相,并于每一名词与解说文字附加国语注音符号为该书二大特点。(二)日本方面:(1)佛教大辞典(织田得能,1917),多引汉译经典,为现代化佛教辞典之嚆矢,对尔后各类佛教辞典之编纂颇具影响力。(2)佛教大辞汇(龙谷大学编,1935)六卷,采中、小项目条例,较偏重真宗。(3)佛教大辞典(望月信亨,1936)十卷,采大项目主义,内容广博、引据丰富、解说周全、年表详尽为其特色。(4)佛教辞典(宇井伯寿,1938)介乎专门辞书与大众化小部之间,解说简洁是其特色。(5)佛教学辞典(多屋赖俊、横超慧日、舟桥一哉,1955),以初学者为对象,以明白简易之现代语解说为其宗旨,并将有关项目约集为一大项目是其另一特色,共收三千七百余条目。(6)新·佛教辞典(中村元,1962),取材广泛,较重佛教文化意义之探究及其与人生关系之考察,用语亦平易明快。(7)佛教语大辞典(中村元,1975),以佛教术语之现代化为主旨,所录名相颇多为望月、龙谷本所无者。(8)综合佛教大辞典(法藏馆印行,1987),广泛收录有关印度、中国、日本等地之佛教教理、文化、历史等资料。(9)此外尚有:佛教辞林(藤井宣正,1912)、模范佛教辞典(东方书院,1932)。(三)其他国家:艾提尔(E.J. Eitel)之中国佛教便览(Handbook of Chinese Buddhism,1870)、戴密微(P.Demieville)编之法宝义林( Hobogirin, 1929)、苏锡尔(W.A. Soothill)与贺德士(L. Hodous)之中国佛教语辞典(A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Terms, 1937)、哈克曼(H. Hackmann)与诺贝尔(J. Nobel)合编之中国佛教解说辞典(Erkla|rendesWo%rterbuch zum ChinesischenBuddhismus, 1951)、尼耶南提罗卡(Nyanatiloka)之佛教语汇( Buddhistisches Wo%rterbuch, 1954)、马拉拉西克拉(G.P. Malalasekera)之佛教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of Buddhism, 1963. G.P. Malalasekera)。

 (二)特殊性;(一)中国方面:(1)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震华,1942)。(2)中国佛学人名辞典(明复,1974),共收五三二六则,以我国人士为主,起自秦汉,终于当代,前后亘二千余年,为初机佛学研究者之实用工具书。(3)大藏会阅(会性,1978),分经、律、论三藏来解说佛典内容,广集自东汉至民国之佛典及中国高僧大德之著述。(4) 中国禅学(俞梅隐,1984),为禅门公案之解说书,书后附有惟明所编之中国禅林语粹。(二)日本方面:(1)佛书解说大辞典(小野玄妙,1931),计收九万余部佛书,内含各种伪经、抄本、阙本,每一项目依序列题名(或书名、具名)、卷数、著者(或译者)及生存年代、着译年代、内容解说、注释书、刊行年代、现所藏处等,乃理解汉译经典所不可或缺者。(2)印度佛教固有名词辞典(赤沼智善,1931),网罗有关原始佛教巴利语、梵语,解说并注明出处。(3)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荻原云来,1940),以现存梵语佛典为本,弥补一向梵语辞典所缺之佛教语汇,并增添其相应之汉译语,为现行有关梵语辞典中最具实用价值者。(4)此外尚有:布教百科大辞典(三井晶史等,1933~1935)、佛教文化辞典(东方佛教协会,1934)、佛典解题事典(中村元、平川彰、水野弘元等数十位合编,1966)、日本名僧辞典(中尾尧、今井雅晴合编, 1976)、日本佛教史辞典(大野达之助,1979)、佛教文学辞典(武石彰夫、菅沼晃合编,1980)、现代佛教大事典(冢本善隆等,1980)、中国佛教史辞典(镰田茂雄,1981)、佛教人物辞典(大法轮阁刊行,1982)、现代哲学大辞典(圣教新闻社刊行,1987)等。(三)其他国家:汉梵英泰佛学辞典(銮真摩利迦,1976)、梵语辞典(德国之Ottovon Bo%htlingk 与英国之 SirMonier Williams 合编)、巴利语辞典(英国之大卫斯、高达斯合编)、藏英辞典(H.A. Ja|schke)、藏语文法( Alexander Csoma de ko%ro%s)、巴利固有名词辞典(马拉拉锡克拉,1937)等。

 (三)有关各宗派:(一)中国方面:法相辞典(朱芾煌,1937),以玄奘所译诸经论为依据,编集唯识学名相,凡二百六十余万言。本书特色为不杂己意,亦不引证中土诸师解说,全系原文之摘录。(二)日本方面:(1)密教大辞典(松永升道,1932~1933)为现行密教辞典中最完备者。(2)净土宗辞典(惠谷隆戒,1943)。(3)新净土宗辞典(1974 ),为前书之增补本,采用多项目主义,解说平易,乃初学者之入门书。(4)禅学大辞典(樱井秀雄,1973),乃改订禅学辞典(神保如天,1915)与禅宗辞典(山田孝道)之不合时宜者,并增补之,历二十余年始成书。(5)禅林名句辞典(饭田利行,1975),辑录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人天眼目、参同契、信心铭,乃至全唐诗、寒山诗及禅林各语录中之名句,加以语译、解说,并附上每一句之首字索引。

 (四)其他:近代日本为因应时代所须,陆续出版以现代人生活形态为中心,图使佛教生活化、社会化、学术化之手册,如:佛教圣典(佛教传道协会,1977)、佛具辞典(清水乞,1978 )、佛教常识小百科(镰田茂雄,1978)等,此类手册具辞典功能,而以佛教实践者为对象,偏重佛事基本常识(如葬仪、年中行事、寺院组织、一般佛教用语等)之引介。佛教之现代化与普遍化,此类手册厥功甚伟。
上一篇: 佛眼 下一篇:佛教艺术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佛教字典佛学推荐

佛学大字典佛学推荐

神宫寺

月霞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记述法服之材质、裁缝及补浣等法。分为制意释名、立体拔俗、胜德经远、法色光俗、裁制应法、方量幢相、单复有据、缝制裁成、补浣诚教、加法行护等十篇。 本书论法服之材质,于绢、布二种中,以布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规矩。盖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杀生,若以蚕丝作法服,则有违拔济之心,故属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应法记一卷。[道宣律师感通录]

联系我们

邮箱:hengxiuju@163.com
微信:hengxiu1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