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法衣
1970-01-01丨 来源:
又作法服、僧服、僧衣。即僧尼所著之服。指佛所制定之衣服而言,即如法衣、应法衣之意。释尊所制定之衣服有三衣、五衣等,通称法衣。中国、日本等地,由于气候风土异于印度,故法衣之范围较广,形式多样,凡僧尼所穿,被认为不违背戒律、佛法之衣服,皆可称为法衣。又于三衣(即袈裟)之下,另着之衣,亦并称为法衣。于禅宗,则特称传法时所授与之金襕衣为法衣。

 在印度,规定比丘有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等三衣,比丘尼除上述三衣外,另加僧祇支、厥修罗,则有五衣。此外,并允许随时可穿用衬衣(下着)。三衣即支伐罗(梵ci^vara ,意译为衣)之总称,又由其染色而称为袈裟(梵ka^s!a^ya ,意译为不正色、坏色、不美而浊之色),或称福田衣、降邪衣、幢相衣(解脱幢相衣)、间色衣、离尘服、无垢衣、无相衣、胜幢衣、无上衣、解脱服、道服、出世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衣、慈悲服、忍辱铠、忍铠衣、功德衣、消瘦衣、莲华衣、莲华服、田相衣等。

 三衣之中,僧伽梨(梵sam!gha^t!i ),又称大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入王宫聚落衣等,乃至王宫及上街时所穿用者,系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所缝制,因布之条数有九种类,故又称九品大衣。郁多罗僧(梵uttara^san%ga ),又称七条袈裟、七条衣、七条、上衣、中价衣(三衣之中位)、入众衣等,乃礼诵、听讲、布萨之际所穿用者,系用七条布所制。安陀会(梵antarva^sa ),又称五条衣、内衣、中宿衣,乃日常生活及就寝之时所穿用者,系用五条布所制。有关三衣之制法,十诵律卷二十七及四分律卷四十等,均有所规定,首先割截成小布片,而后再缝合所成。此乃为杜防法衣之他用,并使僧尼舍离对衣服之欲心

,以及避免他人之盗取而有此制法。依规定所裁之衣,称为割截衣;反之,若不依规定所裁之衣,则称缦衣。纵之缝合,称为竖条;横之缝合,称为横堤;由于两者纵横交错缝合而呈

田形,故称田相。至于裁缝亦有所规定,禁止直缝,布料太薄者则需重叠缝制,其重叠层数亦有一定。

 法衣之颜色,由于诸律所说各异,大抵诸律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木兰(又作茜、栈、赤、乾陀、不均色)等三色为如法色;称为三

如法色。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举青、黄、赤、白、黑等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等五间色为不如法色,故禁用之。亦有一说,认为青、黄、赤、黑、木兰为五如法色。至于如何穿着法衣,亦有规定,通常系将衣之两端,由左肩披至右胁下后,将环挂于扣或钩上固定,称为搭衣。坐禅时则可覆搭两肩,称为通肩相、福田相;而在礼佛时,则必露出右肩,称为偏袒右肩、偏露右肩。此外,当法衣不穿着时,则用衣囊(又作三衣囊、袈裟行李、袈裟文库)装盛,以便携行。后世则改用三衣筥(至今,三衣筥则变成装盛经卷等之居箱 )。

 三衣之外,有穿着于三衣之内,而覆盖左肩及两腋之僧祇支(梵sam!kaks!ika^ ),及覆于腰部之厥修罗(梵kusu^la )。僧祇支,又作僧脚崎、僧竭支、僧脚差,意译为掩腋衣、覆肩衣等。一般简称为只支。乃尼五衣之一,比丘亦可用之。即掩腋之长方形下衣,可覆盖胸部。长度自左肩而至腰下。一说覆肩衣与覆右肩者有所区别。厥修罗,又作俱苏罗,意译为圌衣、圌衣、下裙。为长方形之布片,缝合其两端而成。此为尼五衣之一,比丘不用。此外,尚有涅槃僧(梵niva^sana )与舍勒(梵s/a^t!aka )。涅槃僧,又作泥洹僧,意译为裙、下裙、内衣。乃长方形之布片而穿着于腰上,并以腰纽固定之。为十三资具衣之一,系比丘所穿用者。舍勒,乃比丘所穿用之衬衣,犹如犊鼻裤。

 比丘之五衣为三衣、僧祇支、覆肩衣,或三衣、僧祇支、水浴衣二种。僧祇支一般意译为覆肩衣,然四分律卷二十七、卷四十八则并举僧祇支、覆肩衣二名,南山一派遂以此二种为不同之物。又三衣、五衣均为佛所制定之衣,故称制衣。对此,佛应对方需要而允许其穿着之衣,称为听衣,以上二者合称二衣。通常系将弃于粪尘中之布洗净后制成,故称粪扫衣(梵pa^m!su -ku^la ),又作衲衣,有冢间衣(包裹亡者后而弃于墓地之布所制之衣)、出来衣(布施予比丘的包裹亡者之布所制成之衣)、无所属者之无主衣与土衣(舍弃于冢间或粪尘中之布所制之衣)四种(亦有分为十种者)。又由着衲衣之意,故称僧侣为衲、衲僧、衲子、老衲、野衲、布衲、小衲等;僧众则称衲众。所谓五衲衣、百衲衣,即是由五色或多色之布片所缝制之衣。又五种粪扫衣,即有施主衣、无施主衣、往还衣、死人衣、粪扫衣。

 法衣之材料(衣体)有六种、七种、十种规定,并绝对禁止使用绢布类,但亦有异说。依四分律卷三十九载,拘舍衣(绢)、劫贝衣(绵)、钦婆罗衣(羊毛)、刍摩衣(麻)、叉摩衣(麻)、舍■衣(树皮)、麻衣、翅夷罗衣(树皮)、拘摄罗衣(鸟毛)、嚫罗钵尼衣(草)等十种衣,乃佛陀所准许僧众穿用者。于中国及日本,三衣日趋形式化,故有各种袈裟之制作,而袈裟内所穿着之法衣,亦有多种,其布之质料、色彩等亦日趋华丽。尤其于日本,安陀会出现各种变形,包括诸宗所用之五条袈裟、叠五条(折五条),或由头陀袋(衣囊)变形之轮袈裟以及络子(又作挂络、挂子,乃禅宗所用)、威仪细(净土宗所用)、种子袈裟(又作咒字袈裟,主要系真宗所用)、结袈裟(亦作不动袈裟,乃修验道所用)、三绪袈裟、小五条等。又一般称郁多罗僧为七条,僧伽梨为九条。此外,另有平袈裟、甲袈裟、衲袈裟、远山袈裟等种类。而依袈裟之色,则有赤袈裟、青袈裟、黄袈裟、墨袈裟等类。

 法衣系始于中国北魏时之慧光,有缝合僧祇支与覆肩衣,另加襟而成之褊衫(偏衫)以及褊衫与裙子(裳)缝合之直缀。在日本,褊衫与直缀之外,另有袍服(袍裳)、钝色、裘代、素绢、裳附、裳无衣等。又简略褊衫或直缀而改制者有道服(又称直缀)、布袍、褊缀、十德等。十德可作俗服穿用。以金襕制作之法衣,称为金襕衣、金色衣,于律中并无此规定,据中阿含经卷十三所载,金襕衣系佛之养母摩诃波阇波提奉施佛者。

 中、日之法衣,多为灰色或黑色,故称缁衣、黑衣;依此故称僧侣为缁衣、缁流、缁门。僧俗即并称为缁素,素乃白衣之意。此外,法衣尚有紫衣、香衣等种种色衣。紫衣系由中国古时官服而来,传说唐代武则天即曾授与法朗等紫袈裟;肃宗时,亦曾授紫袍于道平,历代均有赐紫衣、赐绯衣之例。香衣为佛所允许之如法色之一种,其色赤黄,本由乾陀树皮所染,但至后世,尤其日本,除紫、绯色法衣以外,尚有青、黄、赤、湘等色之法衣,亦皆称香衣。[毗尼母经卷八、梵网经卷下、四分律卷十六、十诵律卷十五、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一之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佛制比丘六物图](参阅‘袈裟’4784)
上一篇: 法位 下一篇:法舟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佛教字典佛学推荐

佛学大字典佛学推荐

神宫寺

月霞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记述法服之材质、裁缝及补浣等法。分为制意释名、立体拔俗、胜德经远、法色光俗、裁制应法、方量幢相、单复有据、缝制裁成、补浣诚教、加法行护等十篇。 本书论法服之材质,于绢、布二种中,以布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规矩。盖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杀生,若以蚕丝作法服,则有违拔济之心,故属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应法记一卷。[道宣律师感通录]

联系我们

邮箱:hengxiuju@163.com
微信:hengxiu1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