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1970-01-01丨 来源:
梵语vinaya。音译为毗奈耶、毗那耶、鼻奈耶。又作毗尼、比尼。含有调伏、灭、离行、善治等义。乃制伏灭除诸多过恶之意。此乃佛陀所制定,而为比丘、比丘尼所须遵守的有关生活规范之禁戒。即于修道生活中,针对实际、具体上之需要而定之规范,此谓随犯随制(随缘制戒)。佛弟子之出家众如犯恶行,佛陀则必教诫:今后同样之行为不可再犯,如再犯,则处罚。后乃成为僧伽之规定,故律必附有处罚之规定。律乃为应出家众而制定者,是被动者,故与戒应有所区别,然后世常将其混同使用。 律为三藏之一,称为律藏,或调伏藏、毗尼藏,系记录教团规定之典籍。律藏有南传之律藏(巴Vinaya-pit!aka )及汉译之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祇律,并西藏译之律藏等,均由诸部派所传承,然重心大体上相同,部分略异,而禁戒之条数,多少亦有增减。其中,法藏部之四分律、有部之十诵律、化地部之五分律、饮光部之律(亦称解脱律,未传,戒本为解脱戒经)、大众部之摩诃僧祇律等五部,称为五部律。此系小乘二十部中,最具代表性之五部派。

 律藏之内容,通常分为二部:(一)波罗提木叉,即教团之罚则。乃比丘、比丘尼应守之禁止条文,以及禁止之由来因缘,并对犯者所犯罪之轻重之详解。(二)犍度,系有关教团之仪式、作法及僧众之生活礼仪、起居动作等,具体详解诸种规范。此外,巴利律更于后世附加附随事项(波利婆罗,即后编),故共有三部。如此详细说明之律,称为广律;对此,记载第(一)部分之禁条,则称戒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梵语pra^timoks!a之音译,又作波罗提目叉、钵喇底木叉,意译为从解脱、随顺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处处解脱、保解脱、最胜或无等学。由于持戒可防止身口之过非,渐次解脱诸烦恼之束縳,故教团制定僧众生活之规制,即属于此等戒条。其每一条目,即是律之学处(梵s/iks!a^ -pada ),乃学习根据之意。此外,列举禁戒条目之数者,则有波罗夷、僧残等类别,此即指戒本,故又称波罗提木叉。

 律藏中所说戒条之数目,四分律列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此种比丘戒(僧戒)、比丘尼戒(尼戒),称为具足戒。又波罗提木叉依罪之轻重,有诸多类别,表解于后。

 (一)波罗夷:梵语pa^ra^jika。又作波罗阇已迦、波罗市迦。含有他胜、他胜处、极恶、恶、重、重禁、极重感堕、堕不如意处、断头、无余、弃等义。又称根本罪、边罪。此系最重之罪,犯此罪者,如人之断头,必丧失比丘、比丘尼之资格,而被教团逐出,称为破门。故犯此罪者,又称断头者、佛法死人。在比丘,有淫、盗、杀、妄等四波罗夷,亦称四重禁戒。即:(1)非梵行,又作不净行、大淫,即遂行情欲。(2)不与取,又作大盗。即怀抱盗心,盗五钱(梵ma^s!a )以上。(3)杀断人命,又作大杀。即亲手杀,或令他人杀,或自杀非命,为杀生中之大罪,异于杀畜生之单堕罪(小杀)。(4)上人法,又作妄说过人法、大妄语,略称妄语。乃实际未证得却妄言已证得宗教体验(超人间之境界)。以下四者则为有关比丘尼之戒法

,即:(5)摩触罪,比丘尼以爱欲心而触摩男子腋以下,膝以上者。(6)八事成重,又作八事。以爱欲心,任由男子握手等犯八事者。(7)覆比丘尼重罪,又作覆藏。即知其他比丘尼犯波罗夷罪而为之隐藏者。(8)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又作随举。即追随受僧众弹劾之比丘,经其他比丘尼三度劝说亦不接受者。以上合称为八波罗夷,又作八弃戒。在大乘戒另有十、八、六、四等诸种波罗夷之说。

 (二)僧残:梵语sam%gha^vas/es!a。音译为僧伽婆尸沙、僧伽胝施沙。意即众余、众决断、僧初残。此罪次于波罗夷,被列入重罪。犯此罪者,即被处罚别住之刑,并依教团作法,受六夜摩那埵(梵ma^na^pya ,巴ma^natta ,即悦众意、意喜之意)之灭罪法,洗净残余之罪垢,始可恢复僧尼之资格,故称僧残。六夜摩那埵,即六夜间被褫夺种种权利,另外住宿之意,与所谓禁足同义。如再掩饰其罪垢不肯坦白,即加罚相当日数之波利婆沙(梵pariva^sa ,意即重别住),后再受六夜摩那埵。僧残罪在教团属于重罪,故其作法甚为严肃庄重。初被告被传至众僧之前受警诫,令其自觉后,告诉其所犯之罪名与事实,如能坦白吐露并悔过,则仅处以六夜摩那埵。教团对于摩那埵之被告,必依一白三羯磨之作法,三度提出动议,征询众僧之同意。六夜摩那埵结束后,被告须在比丘二十人以上(比丘尼则须有比丘、比丘尼各二十人以上)之大众前告白忏悔,教团亦依法作完仪式,令其复位。僧残罪在比丘有故意失精等十三种,比丘尼有婚姻媒妁等十七种,其中七种系僧尼共通者。

 (三)不定:梵语aniyata。仅限比丘所犯之罪有二种,称为二不定。(1)于极度隐蔽之处,(2)或于虽非最隐蔽,然亦属众人所不易注意之场所,与妇人单独对座、交谈等,若由优婆夷目击而报告之,则可视其情形定波罗夷、僧残、单堕之罪;属未定之罪者。

 (四)舍堕:梵语naih!sargika-pra^yas/cittika。音译为尼萨耆波逸提、尼萨耆波夜提、泥萨只波逸底迦。略称尼萨耆。意即尽舍提、弃堕。乃波逸提之一种,系没收、忏悔之轻罪。即超过应有衣钵之数量,或以不法行为所得之物,归还物主或由僧伽没收(舍之意),该比丘且须于四人以上之僧前忏悔。犯此罪者,若不忏悔,则死后必堕三恶道(堕之意)。比丘、比丘尼各有三十舍堕;其中,仅有第十八舍堕为比丘及比丘尼共通者。

 (五)单堕:梵语s/uddha-pra^yas/cittika。乃波逸提之一。又称单提。轻罪之一,指对别人忏悔,即可得清净之罪。亦即犯说谎(小妄语)及杀畜生等罪,于布萨僧中忏悔者,即可得清净。比丘有九十单堕,比丘尼则有一百七十八单堕;其中有六十九项系共通者。

 (六)波罗提提舍尼:梵语pratides/ani^ya。又作波胝提舍尼、钵喇底提舍那、波罗提舍尼,略称提舍尼。意即对他说、向彼悔、各对应说。亦作悔过法、可呵法。系对一人告白忏悔之轻罪。乃有关食事不相应之问题。比丘有四提舍尼,比丘尼有八提舍尼;二者无共通者。

 (七)众学:即学习许多规定戒则。全称众多学法(梵sam!bahula^h! s/aiks!a -dharma^h! )。又称众学戒法、众学法。此外,又称式叉迦罗尼(梵s/iks!a^ -karan!i^ya )、尸沙迦罗尼、尸叉罽赖尼、尸叉吉利。含有应当学、应学作、守戒等义。乃有关食事、服装、说法及其他礼仪细则之规定,若违犯之,则犯突吉罗之轻罪。故意犯此罪者,须向上座比丘忏悔(对首法忏悔);非故意犯此罪者,于自己内心忏悔(心念法忏悔)。此戒共有百众学,比丘与比丘尼之内容稍异。

 (八)灭诤:梵语adhikaran!a-s/amatha。为止诤之意。系镇制教团内起纷诤之方法规定,共有七灭诤。以此法亦无法镇制纷诤者,上座则犯突吉罗之罪。

 (九)偷兰遮:梵语sthu^la^tyaya,巴利语 thullaccaya 之音译。又作偷兰遮耶、偷罗遮、土罗遮、窣吐罗底也。意即大罪、重罪、粗罪、粗恶、粗过。欲犯波罗夷、僧残之未遂罪或预备罪之意,一般乃为五篇所不摄之罪过,系指除突吉罗轻罪以外之一切重罪。未遂罪亦称从生偷兰(方便偷兰);完遂偷兰遮罪者,则谓自性偷兰(独头偷兰、根本偷兰)。此外,另有次于僧残重罪之偷兰遮,以及次于提舍尼轻罪之偷兰遮等两种。犯此罪者,在结界内必向一切僧众,或四人,或仅一人忏悔。

 (十)突吉罗:梵语dus!kr!ta 之音译。又作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意译恶作。又作小过、轻垢、失意、越毗尼、应当学。属轻罪之一。狭义指属于身体(即身业)之罪(恶作);而属于言语(口业)之罪,则称恶说。广义言之,则包含恶作、恶说。亦即所犯轻罪之总称。具体而言,百众学与七灭诤罪,或加二不定罪;或违反百众学与五篇中前四篇之未遂罪,及犍度品所规定者,均称突吉罗。故意犯罪者,则须于一人比丘前忏悔;非故意者,可于自心内忏悔。在大乘戒中,除杀生等重禁(波罗夷)外之诸罪,均称突吉罗(轻垢罪)。

 上述乃律所规定破坏生活规条者之治罪法,计有诃责、摈出、依止、遮不至白衣家、不见举(不见摈)、不忏举(不作摈)、恶见不舍摈(恶邪不除摈)等七种摈罪。若再加恶马、默摈(梵檀),则为九种治罪法。

 此外,具足广律条件之律藏,除于前编详说上述之五篇七聚之戒条目外,于后编则叙述有关受戒及布萨、安居、教团等之仪式行事,并规定僧尼之衣、食、住等生活礼仪,及有关起居之规定。此系将诸种行持法分类聚集而论,为犍度品之内容。犍度,梵语 skandhaka,巴利语khandhaka之音译。又作蹇陀、建图、建陀、塞建陀、沙犍图。为蕴、聚之义。亦即聚集同类法之意。四分律卷三十一以下,即举有二十种犍度,称为二十犍度。即:(一)受戒犍度,又作受具足戒法、大犍度,乃进入出家教团之作法。(二)说戒犍度,又作布萨法、布萨犍度。(三)安居犍度。(四)自恣犍度。(五)皮革犍度,乃有关革制之用具。(六)衣犍度。(七)药犍度,即医药法。(八)迦絺那衣犍度。(九)拘睒弥犍度,又作俱舍弥法。详说比丘等相和同住,或诤或分裂等情形规定。(十)瞻波犍度,意为羯磨,即说作法之不正。(十一)呵责犍度,又作羯磨犍度、般荼卢伽法。乃针对好斗争、聚恶党之方法。(十二)人犍度,又作僧残悔法、别住法、别住犍度,为犯僧残罪者之治罪法。(十三)覆藏犍度,又作聚集犍度,乃隐藏犯罪之治罪法。(十四)遮犍度,又作遮布萨法,即犯罪之比丘不可参加布萨。(十五)破僧犍度,又作调达事,乃提婆达多之反逆事件之处置方法。(十六)灭诤犍度,又作诤事法,镇制纷诤方法之七灭诤说。(十七)比丘尼犍度,有关女众出家受戒等之说。(十八)法犍度,又作威仪法,即诸种礼仪作法。(十九)房舍犍度,又作卧具法,有关房舍卧具等事。(廿)杂犍度,即道具及诸杂事。

 盖戒本系说明戒律之随相,犍度则舍恶行善,表意欲思愿,系明示戒律之受体与随行。此外,戒本仅消极之禁止条文,故称为止持戒;而犍度乃积极之行为,故称为作持戒。

 又依各地风俗、习惯、气候、风土等差异,而增删适宜之戒律规定,称为随方毗尼。小乘律藏及其所述之规定,称为小乘律;而梵网经等大乘律典,及其所述之规定,称为大乘律(菩萨毗尼、菩萨律藏)。违犯律者,则称越毗尼罪,略称为越罪。至于通达律,且能记诵不忘者,或能读诵者,则称为持律、持律者、持比尼、知律、律师,此系‘持经’一词之对称。‘持律者’一语,凡律师以外持律之人均属之,而律师为僧纲称号之一。根据律藏,以实践为主之教派,即称律宗。我国根据四分律,而以南山律宗最负盛名。此宗派亦传至日本。日本除独立之律宗外,尚有属于各宗派之天台律(圆顿戒)、真言律、净土律、法华律(日莲律)等。(参阅‘戒’2896)
上一篇: 律苑事规 下一篇:形尽神不灭论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佛教字典佛学推荐

佛学大字典佛学推荐

神宫寺

月霞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记述法服之材质、裁缝及补浣等法。分为制意释名、立体拔俗、胜德经远、法色光俗、裁制应法、方量幢相、单复有据、缝制裁成、补浣诚教、加法行护等十篇。 本书论法服之材质,于绢、布二种中,以布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规矩。盖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杀生,若以蚕丝作法服,则有违拔济之心,故属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应法记一卷。[道宣律师感通录]

联系我们

邮箱:hengxiuju@163.com
微信:hengxiu1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