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基督教
1970-01-01丨 来源:
广义之基督教系泛指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之各教派,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而我国所称之基督教,通常指第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产生之新教,为狭义之用法。基督教为世界性宗教之一,与佛教、回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信徒遍及全球,影响力及于全世界,尤于西方之历史、政治、思想、艺术等皆深具影响。西元一世纪,巴勒斯坦之犹太人耶稣宣称世界为上帝(天主)所创造,人类自始祖起就犯了罪,并在罪中受苦,唯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基督教以旧约全书(继承犹太教经典而来)及新约全书为圣经。

 玆将基督教之发展历史略分为古代、中古及近代三个时期:(一)古代:基督徒因拒绝崇拜罗马皇帝而长期遭受迫害,至西元三一三年,君士坦丁大帝解除对基督教之禁限。三三七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二)中古:第五世纪,西罗马帝国亡于蛮族,上古欧洲文明陷于黑暗时代。此时基督教担负教化社会、保存文化之钜任。间接促进经济复苏,对欧洲文明有莫大贡献。惟因东、西罗马帝国分治,东、西方教会亦随之疏离,而于一○五四年分裂为东方之希腊教会(东正教)及西方之罗马教会(公教,即天主教)。(三)近代:自十四世纪后,罗马天主教渐趋腐化。故马丁路德于一五一七年掀起宗教改革运动,遂产生新教。后以新教通称所有脱离罗马天主教之西方教会,如路德派、改革派、英国国教派、长老会、公理会、贵格会、浸信会等。天主教经此震撼,亦力图改革,遂萌起相对之改革运动,其中以耶稣会最为卓著。而十九、二十世纪,则有各教派之统一运动,致力联合世界所有基督教会,促进彼此合作。

 基督教虽分裂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然其信仰之基础皆系唯一之神,即耶稣基督。玆略述三教教义,礼仪之差异:

 (一)罗马天主教,又称天主教、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亦称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归纳天主教基本教义为:(1)天主十诫,即钦崇天主、毋呼天主圣名发虚誓、守占礼之日、孝敬父母、毋杀人、毋行邪淫、毋偷盗、毋妄证、毋占他人妻、毋贪他人财。(2)圣教四规,即参与主日及大占礼日弥撒、遵守圣教会所定斋期、每年至少一次告解并领圣体、尽力赞助教会经费。(3)七件圣事,即圣洗、坚振、圣餐、忏悔、神品、婚姻、傅油。(4)教徒必信之基本道理:1.三位一体之创世说,谓‘神’仅有一位,但内含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基督及圣灵。神创造宇宙万物。2.原罪与救恩,谓世间第一个人亚当不顺从神之指示,犯了原罪,故亚当之罪亦因而传给生于世界上之每一个人。神遣其独生子耶稣来拯救世人免于一切罪恶(包括原罪及后天因触犯神的律法而有之罪)。耶稣在世时便教导人们以相信神及诚实悔改而得救。3.教会之本质,谓教会继承基督,完成拯救世人之使命。4.来世,谓肉身死后,灵魂将升天堂、入炼狱或下地狱。

 (二)东正教,一○五四年东正教脱离罗马天主教而独立,主要流布于希腊、俄罗斯、东欧、西亚。‘圣经’与‘圣传统’为东正教教义之根源。本派认为圣灵由圣父而出,与天主教及其他西方教会所认为之圣灵由圣父与圣子所出不同,其余教义则无甚差异。东正教亦行七圣事,惟其解释与天主教略有所异。

 (三)新教,即狭义之基督教,源于一五一七年之宗教改革。包括许多派别。各派之礼拜方式不尽相同,而教义与天主教、东正教略同,然于神与人之关系,有其特异之见解:(1)认为人欲得救唯需依赖神之恩典,非如天主教主张教徒可依信心及善行而得救。(2)主张唯有圣经具有指导信仰之权威,非如天主教、东正教所强调圣经及教会传统皆为信仰之基础。

 又基督教之传入我国,始于唐代贞观九年传入之聂斯托里派(635),时称景教(‘景’,系光明之意)。会昌五年(845),朝廷禁绝佛教,景教亦遭波及而于中原地区绝迹。元代时,天主教及聂斯托里派复传入,两者通称也里可温教或十字教,然流传不广,至元亡又皆中断。明代时,耶稣会再度传入。清代鸦片战争前后,新教各宗派亦陆续传入。各宗派传教士至我国各地推广传道工作,建立教会,并设立各级学校及盲哑学校、养老院、孤儿院等,亦有从事译经工作、研究汉学,并将四书五经译为英文本;而西洋科学亦随传教士输入我国,对于学术文化交流深具影响。
上一篇: 婆子烧庵 下一篇:坚牢地天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佛教字典佛学推荐

佛学大字典佛学推荐

神宫寺

月霞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记述法服之材质、裁缝及补浣等法。分为制意释名、立体拔俗、胜德经远、法色光俗、裁制应法、方量幢相、单复有据、缝制裁成、补浣诚教、加法行护等十篇。 本书论法服之材质,于绢、布二种中,以布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规矩。盖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杀生,若以蚕丝作法服,则有违拔济之心,故属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应法记一卷。[道宣律师感通录]

联系我们

邮箱:hengxiuju@163.com
微信:hengxiu1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