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悉昙
1970-01-01丨 来源:
梵语siddham! 或 siddha^m!。又作悉旦、悉谈、肆昙、悉檀、七旦、七昙。意译作成就、成就吉祥。即指一种梵字字母,乃记录梵语所用书体之一。在梵字字母表或缀字法十八章之始所揭出之归敬句中,意表‘令成就’之梵语,记为悉昙或悉地罗窣睹(梵siddhirastu )。于是‘悉昙’成为字母之总称,‘悉地罗窣睹’为‘悉昙章’之意义。又悉昙转为总称有关印度之声字;亦与‘声明’、‘毗伽罗论’同义。

 西元第七世纪以前,悉昙文字业已盛行于印度,我国于南北朝时,悉昙文字经由译经者传入,并受国人接纳学习;唐代有义净之梵语千字文、智广之悉昙字记、一行之字母表各一卷等著作。约于奈良朝以前传至日本。在我国,梵字之书体及字母称作悉昙,而称梵语文法、语句解释等为梵音或梵语,以此加以区别。但日人除了称梵字之书体为悉昙外,更广泛地包含梵语书法、读法、文法等。

 (一)按智广‘悉昙字记’所记,就广义而言,悉昙为摩多与体文之总称,狭义则是指摩多十二韵。摩多,为梵语 ma^tr!ka^ 之音译,即‘母’之义,又作韵,指母音字,计有十六字(参照第一表);其中较为罕用之纥里(r!)、纥梨(r^),里(l!)、梨(勹)等四字,称作别摩多;余者称作通摩多或悉昙十二韵、悉昙十二章。同时随韵之暗(am!)与止音(止声)之屙(ah!)

系为阿(a)之转化,并非为本来之韵,从十六字中除去,则成为十四音。此二字因介于摩多与体文之间,故称界畔。体文,为梵语vyan~jana之音译,即子音字附加摩多之点画以作诸种字之本体,称为体文。所谓‘点画’,乃子音附加摩多时,使用摩多之简略形,其形像似于汉字点画,故称之。体文有三十五字(参照第一表),首先之二十五字中,各五字依发音部位,顺次称为牙声(喉音)、齿声

(齶音)、舌声(龂音),喉声(齿音),唇声(唇音),称为五类声(五五声、相随声)。以后之十字合称遍口声(满口声),遍口声意即‘使口中全部发音之声’。其中,滥蛒(llam!)即由二个寏(la)所合成,为二个同一字重复合成的当体重字(合成字、复合字)之例子;又乞洒嵖(ks!a)即觗(ka )与筪(s!a)所合成,为二个异字相叠合而成的异体重字之例子,故已非原本之字母。









 古来论及悉昙,关于每一字母皆立形(书体)、音(发音)、义(意义)三门。字音有中天竺、南天竺二传,同时亦包含连声法(如二语相连结之音韵变化)。字义,系为便于记忆,赋予字母或合成字一定之意义,称为字门。悉昙原为表音文字,而非表

意文字,故每一字并无意义,然印度人自幼背诵字母有一种方法,例如‘阿(a)字本不生(梵语anutpa^da 之意译)’,即选择在一语开头或一语之中,含有阿字母之语,或选择由字形等可联想之语词,以便于记忆,如此字母即含有一定之意义。



 佛教有五十字门、四十二字门等说;密教最重视此说,真言之字句立字相与字义二门,而在各字加有浅略与深秘两种解释,主张声字实相之说。关于悉昙五十字门之字义,据金刚顶经、文殊问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八等所说,有所差异。密教主张五十字门悉为法尔之法曼荼罗,乃是遍满三世十方,绝对不变者,其配列如第一表所示,又日本之五十音假名之排列即是仿效此梵字字母之顺序而作。悉

昙四十二字门之说见于大品般若经卷五等,又称四十二字陀罗尼门。所谓文字陀罗尼并非如五十字门之说字母等为目的,是故在文字配列并不若五

十字门之整然,且缺少母音字十五与子音字四,而加另外之十一重字(合成字、复合字),其配列如第二表所

 第二表 悉昙四十二字门

 备注:此表不包含在五十字门中之十一重字。然与五十字门共通者,请参照五十字门。又上记中, (14)吒(s!t!a), 又作吒、瑟吒、史吒。障碍(stambha?或 s!t!ambha?)、折伏之意。 (21)□(sva), 又作波、锁、湿波、湿缚、娑缚。善、安隐(savasti)之意。 (26)哆(sta), 又作侈、萨多、娑多、娑哆、尸瘅、沙多也阿。有(asti?)、昏沉(stya^na)、边等意。 (27)若(jn~a),又作壤、娘、惹、枳穰。智、智慧(jn~a^na)之意。 (28)托(rtha),又作他、伊陀、辣他、啰他、吒呵、曷啰多。义(artha)之意。 (31)摩(sam),又作魔、娑摩、娑莽、飒磨、湿么。念、忆念(smr!ti)、石(as/ma)等意。 (32)火(hva),又作叵、火婆、诃婆、诃缚、嗑缚、沙波。唤来(hva,hvaya)、而得至信、不可分别等意。 (33)嗟(tas),又作蹉、縒、哆娑。悭(ma^tsarya)、尽灭、死亡、勇猛、勇健性等意。 (38)歌(ska),又作塞迦、娑迦、尸迦。蕴、聚(skandha)、法性等意。 (39)醝(ysa),又作逸娑、也娑、拽娑、夷娑、阇、嵯。衰老之意。 (40)遮(s/ca),又作嗟、酌、伊陀、是侈、室者、室左。不动(nis/cala)、未曾有(a^s/carya)之意。

 (二)悉昙字母之缀字、合字、连声等法则,从迦迦章(体文除‘滥’外,三十四字之每一字皆加十二摩多,即作四○八字)乃至孤合章等十八章,此称为悉昙十八章、悉昙十八章建立或悉昙切继等。一般称集合字母及重字之例者为悉昙章(如前述之悉地罗窣睹),字母表又称摩多体文。

 (三)有关悉昙相承之系谱,台密派据安然悉昙藏卷一,主张各别之四种悉昙相承,即:梵王相承(南天相承)、龙宫相承(中天相承)、释迦相承(显教所传)与大日相承(密教所传)。东密派饮光(慈云尊者)在悉昙章相承口说卷上,批判上述说法,并谓梵王即大日;且日僧空海在悉昙考试表白中指出,悉檀兼传中天相承(即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惠果等之次第相承)与南天相承(即般若瞿沙、般若菩提、智广等之次第相承)。[大智度论卷四十八、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西方学法条、悉昙藏卷四、大般涅槃经义记卷四(慧远)]
上一篇: 惟一 下一篇:御衣木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佛教字典佛学推荐

佛学大字典佛学推荐

神宫寺

月霞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记述法服之材质、裁缝及补浣等法。分为制意释名、立体拔俗、胜德经远、法色光俗、裁制应法、方量幢相、单复有据、缝制裁成、补浣诚教、加法行护等十篇。 本书论法服之材质,于绢、布二种中,以布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规矩。盖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杀生,若以蚕丝作法服,则有违拔济之心,故属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应法记一卷。[道宣律师感通录]

联系我们

邮箱:hengxiuju@163.com
微信:hengxiu1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