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三教论衡
1970-01-01丨 来源:
(一)指儒、释、道三教之论诤。盖儒道二教原系我国固有宗教,佛教则传自印度,不论思想信仰或仪礼习惯方面,均有极大之差异,故三教之间常起教义、仪礼上之论诤。据汉法本内传所载,后汉明帝时,道士褚善信等尝与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于洛阳白马寺外辩法,终为摩腾所伏,此盖后世所捏造。三国时代,吴之康僧会对孙皓答辩周孔善恶报应之说略嫌显近,而谓释教方尽幽远之意。曹植亦曾作辨道论,以驳斥道教不老不死之说。凡此,皆属早期之三教论衡。

 西晋时,王浮与帛远论道佛之优劣,以辞屈而伪作老子化胡经谤佛,其后佛徒乃作清净法行经以酬之。东晋时,孙盛以佛入儒,作‘圣贤同轨老聃非大贤论’及‘老子疑问反讯’以斥道教;又罗含君章、庐山慧远各作更生论、形尽神不灭论,共论神识之不灭;孙绰、慧远各作喻道论、明报应论以说因果报应之不妄;此外,慧远并著「沙门不敬王者论’,‘沙门袒服论’,以明佛教礼仪异于我国传统之制,对此,何无忌作‘难袒服论’以难破慧远之说。刘宋时代,郑道子、僧含有‘神不灭论’,慧琳有‘白黑论’;何承天则作‘达性论’,主张神灭、天命以谤佛教;慧远门人宗炳作明佛论、颜延之作‘释何衡阳达性论’、刘少府作‘答何承天’等破何承天之说;道士顾欢作‘夷夏论’,谓佛法为夷狄之法;对此,僧绍之‘正二教论’、谢镇之‘与顾道士折夷夏论’、慧通之‘驳顾道士夷夏论’等均予以驳斥。萧齐时代,张融作‘门律’,倡道佛二教一致,周颙时与之酬唱,孟景翼亦作‘正一论’以赞张氏之论。逮范缜再倡‘神灭论’,否定因果报应;对此,萧琛出‘难神灭论’以对之,而神灭不灭之论诤达于高潮。梁武帝即主张神不灭论。

 北魏太武帝深信道教,以道士寇谦之等言,于太平真君七年(446)行排佛政策,文成帝时佛教始复兴。北齐文宣帝时尝令佛道辩法而排斥道教。至北周武帝,容道士张宾、卫元嵩之言,于天和四年(569),敕道佛二教之徒论其优劣,且命司隶大夫甄鸾详定佛道二教之优劣。如甄鸾著「笑道论’,以辨道教之伪,又道安著「二教论’,以抨击道教。及至建德三年(574)仍敕废道佛二教,但实废佛教,以立道教。唐兴,以李姓之故,重道教,更与佛教屡有冲突。初唐之三教谈论,多为实质上之谈论。高祖武德四年(621,一说七年),道士太史傅奕上‘减省寺塔僧尼益国利民事十一条’,痛论僧尼寺塔之弊,法琳、李师政乃作‘破邪论’、‘内德论’,明概作‘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以破傅氏之说。太宗贞观十三年(639),祭酒孔颖达、沙门慧净、道士蔡晃等,于弘文殿谈论三教。高宗时以道教为国教,追谥老子为‘玄元皇帝’,一时道教势盛,且多剽窃佛教教理而作伪经。至麟德元年(664),道世上表陈述道经之伪妄,总章元年(668)乃有诏论老子化胡经真伪之事,然其事未久即被禁断。又嗣圣八年(691),僧尼之位次恢复僧先道后,两教纷诤之原因由是得以缓和。贞元十二年(796),徐岱与沙门覃延、道士葛参成等人,在麟德殿讲论三教。翌年,左街僧事端甫入内殿讲论儒道,赐紫方袍。从玄宗至文宗期间,湛然以儒家出身,弘扬天台教观,门人儒者梁肃着止观统例,澄观论华严、易经之类同,李翱作复性书,采大乘起信、圆觉、楞严之说,而为宋儒之先驱。宪宗时,韩愈作原道、原人等,论道佛之弊,又上‘论佛骨表’及‘与孟简书’来排击佛教;对此,孟简以‘论夷夏’及‘因果报应’酬答韩氏。圭峰宗密着原人论,斥破儒道二教之迷执,并阐述周易与真如缘起之关系。会昌五年(845),武宗排佛,一时道教势盛,未几,佛寺复兴。此后所谓三教论诤日趋形式化,三教论谈仅流于朝廷仪礼之一。

 及至宋代,儒教勃兴,采佛教教理汇成新学之同时,排佛之风亦盛,如孙泰山之‘儒辱说’、欧阳修之‘本论’三篇、石守道之‘怪道’、胡寅之‘崇正辩’、李泰伯之‘潜书’等均主排佛,欧阳修撰新唐书、五代史,更删除所有有关佛教之事项;对此,智圆于‘闲居编’中提倡三教并存不废之说,契嵩于‘辅教编’、‘非韩’三篇力主儒释一贯之道,张商英撰‘护法论’驳斥韩、欧之主张。又张载、二程、朱熹等虽提倡排佛论,然其学说取之于佛教者实多。至宋徽宗,崇信道教,崇宁五年(1106 )敕寺院置孔、老像,道士位次,列在僧尼之上,佛典中凡有谤道儒之处概皆焚弃。南宋时代,宗杲最先提倡三教融合之说,孝宗、宗晓、刘谧、子成、志磐、李纯甫等均有以继之。逮南宋淳祐九年(1249),李志总掌天下之道教,致佛道二教再相倾轧。及元世祖就西藏僧八思巴受戒,道士之反感益烈,宝祐三年(1255),道士丘处机、李志常等捣毁西京夫子庙、占领梵刹四百余所,至元十八年(1281),除道德经外,道藏及有关之印版等因帝令而悉烧弃。与此同时,王中孚、郦希诚、张宗演各倡全真教、大道教、正一教,辖有大江南北,统一确定道教教会。至明代正统年间,完成道藏之编纂,万历年间续入增补完成,道教因而振兴。

 明太祖尝制三教论、释道论,沈士荣(续原教论)、姚广孝(道余录)、屠隆(佛法金汤编)、袾宏(缁门崇行录)、智旭(周易禅解、四书蕅益解)等均主三教调和之说,胡敬斋、王阳明等则秉儒排佛。概言之,此时儒佛二教调和之论较盛。清初,一明撰‘会心内集’等,亦倡三教融会。此一时期,各教皆丧生气,而沦于萎靡沉滞之势。

 在日本,有佛教、神道、儒教三教之论衡,由于日本自上古以来即以神道作为政治与道德之轨范,至应神天皇在位(270~309)时,始由阿直岐、王仁等自百济传入论语,为儒教兴学之滥觞,不久佛教亦传入而成三教。钦明天皇在位(540~570)时,虽有奉祀佛像之问题,苏我、物部二氏发生论诤,但此后以皇室为首,一般均重神祇,同时亦崇信儒佛二教。后本地垂迹之说兴起,神佛融合之论由是盛行。[弘明集、梁高僧传卷七、广弘明集归正篇、辩惑篇、法义篇、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上、释氏六帖卷八、欧阳修外传]

 (二)全一卷。日本临济宗慧训撰,成于延享三年(1746)。为论述儒、释、道三教之同异及诸家诸宗之大意。分总论、杂论、别论三篇。
上一篇: 三梵 下一篇:三教图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