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素中佛网
半跏思惟像
1970-01-01丨 来源:
一种倚坐造型之佛像。一般为左脚下垂于地,右脚横叠于左膝上,左手自然下垂,置于右脚踝上;上身稍前倾,曲右肘,右手五指或食、中二指支撑于右颊下,呈现思惟之状。此类佛像,以悉达多太子思惟像、弥勒思惟像等较著名。

 此造型自古印度即有作品传世,原系表现悉达多太子出家以前之姿态。约有三种: (一)太子于阎浮树下,见农人翻土时,众鸟争食土中虫蚁,心生悲悯,而起思惟。(二)净饭王为阻太子出家之念,连日宴饮作乐,太子见诸宫女疲惫酣眠之丑态,而起思惟。 (三)太子离城出家,至苦行林,告别爱马犍陟,而起思惟。我国留传之思惟像多属此类。我国自南北朝以来即有半跏思惟像之制作。自五世纪顷北魏时代,已出现半跏思惟形之独立像,其年代最早者,为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2),所造之石刻半跏思惟像;该像衣裳紧覆于身,造型写实,显见受到西方艺术之影响,因当时与西域诸国往来颇为频仍。五世纪后半期陆续开凿之云冈石窟,其第六洞、第七洞、第八洞等处亦有类似造像出现。又西安为当时东西交通枢纽,早为鸠摩罗什教化之地,文化极高,所造之思惟像,体态厚重,表现出高尚之品貌。此外另有东魏武定二年(544),铭戎爱洛妻赵氏等造白玉半跏思惟像,此像乃东魏至北齐初期之半跏像遗品。于北齐时代,造型渐趋定型,然其体态稍见丰腴,线条流畅富丽,显示出我国雕刻史上罕见之典雅风采,其

代表作有后主武平元年(570)所造之白玉半跏思惟像。此外,韩国、日本之半跏思惟像亦深受北魏、北齐风格之影响。



 韩国最早之思惟像,造于四世纪古新罗时代;另有造于六至七世纪顷之金铜半跏思惟像,宝冠、悬裳,线条洗练。日本则流行于飞鸟时代(552~644)、白凤时代(645~707)。广隆寺迄今犹藏有宝冠式与宝髻式两种半跏思惟像。
上一篇: 半跏趺坐 下一篇:半超

佛教字典最新文章

佛经 佛咒 杂藏 续藏经 乾隆藏 续藏 论藏 律藏 嘉兴藏 藏外 经藏 普贤行愿品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盂兰盆经 雨宝陀罗尼经 僧伽吒经 佛说善生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藏 地藏经 药师经 四十二章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维摩诘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 佛说无量寿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圆觉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其他 六字大明咒 日光菩萨咒 爱染明王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大势至菩萨心咒 小供养咒 报父母恩咒 施饿鬼食咒 楞严咒 阿閦佛心咒 不空罥索神咒 准提咒 十小咒 长寿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地藏菩萨心咒 如意满愿轮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往生咒 雨宝咒 甘露手咒 摩利支天咒 仁王护国咒 加持念珠咒 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莲花生大士心咒 药师咒 静心咒 般若心咒 月光菩萨咒 绿度母心咒 加持四小咒 军吒利菩萨咒 尊胜佛母心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财神咒 灭定业咒 文殊智慧咒 消灾吉祥咒 清心普善咒 虚空藏菩萨咒 文殊菩萨咒 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大悲咒 净水咒
味之素是非赢利性的中佛文化传媒机构
;Copyright © 2016.味之素中佛网 微信号:hengxiu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上传,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